-
1 # 萬物生新
-
2 # 李文彬531
其實就是活著吃,吃了活著!就是個迴圈!為啥人們現在都懂這句話了,一死了之,還是一把土,歸還大地了!你貪多少錢,穿多少好衣服,開啥豪車住啥豪宅,都不如吃的健康有意義!人生價值就是把你這個細胞完善精良傳播下去!
-
3 # 東龍十八子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是為了吃飯?我認為這是個相輔相承,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人如果要生存活著就必須要吃飯。人也只有吃飯才有可能繼續活著生存下去。但是,人類的社會是複雜的,人性也是存在多樣化和複雜性的。所以什麼都有存在的可能。
1: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有一部分人吃飯也是為了活著,更是為了實現自已宏大的人生目標和生命價值,幹出了驚天動地改朝換代的大事。如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和賢臣良將們。有的具有天下大愛大義的精神。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為了這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社會更加公平合理。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如共和國的締造者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等人,和無數的革命先烈們。還有那些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搞科研而對國家和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以上這一部分人對於社會的向前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都作出重大的貢獻。都將永垂史冊。
2:而對於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就兩者皆有,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也要承擔責任和義務,他們雖然沒有什麼雄心大志。但當國家需要之時也會挺身而出去履行其義務和責任。也要承擔孝順長輩和生兒育女的責任,為了家庭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就要盡其一生的努力。這是社會上存在最多的人,也具有大愛和小愛。是社會組成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3:在社會中還有極少數的人活著只是為吃飯,這部分人沒有自己的目標也沒有什麼擔當和責任。活得自已也沒多少價值,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過因為這部分人數過於太少,所以對於人類的社會發展沒有多少關糸。活著就活著吧。
-
4 # 我是醜媽媽
他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這個問題就好像是再問<是先有的蛋?還是先有的雞?>人活著非要你弄得這麼複雜有什麼用?有時候簡單的生活挺幸福的,過多的想法容易抑鬱
-
5 # 川一石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這個結論沒有疑問,大家都知道。
關鍵是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應該是人活著是為了吃飯!
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早期的人類,開始使用石器等工具狩獵,唯一的目的就是吃飯。後來有了種植業,當有了剩餘的糧食,才開始慢慢派生出其他行業。
從當今的所謂360行業,毫無疑問是由農業派生出來的,或者可以理解為是吃飯派生出來的,如果不是為了吃飯,一切行業將不復存在。
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來看,那就是“糧為民天”。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絕對真理。
從當今社會人類從事的各項事業來說,通常都稱為飯碗,有鐵飯碗泥飯碗,失去工作又叫失去飯碗等等,這些都說明社會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吃飯!而人類的吃飯,與動物的吃飯,肯定有著根本的區別。
首先,要吃價值的飯。當今社會,每個人最根本的是用自己的雙手,來解決溫飽。而不是吃寄生蟲形式的飯。具體說,父母把自己帶到人間,要靠服務社會,創造財富,精忠報國,流自己的汗,端自己的飯碗而自立。來報答父母,為吃有價值飯而活著。
其次,要吃豐富多彩的飯。每個人從事不同的行業,前面已經提到,這些行業都是為了撐起吃飯這個天。目的都是讓生活豐富多彩,終極目標也就是讓吃飯豐富多彩!例如,國防建設,那肯定是為了守衛國家大門,讓全華人民安全的吃飯。做文化藝術行業的,那是讓人們有滋有味吃飯,豐富吃飯的內涵。
第三,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最終的目的是讓所有的人民都有飯吃。就說中國每年中央檔案的第一號,必須是農業問題。而檔案最終都是讓人民不愁吃不愁穿為終極目標。
綜上,如果用排除法的話,試想人們所有從事的行業崗位都可以停下,只有吃飯不能停下。所以,人活著是為了吃美好的飯,吃有價值的飯!
-
6 # 細雨敲荷shen玉印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為了吃飯?先回答第一問,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我覺得這一問是人生的積極心態,人吃飯就是為了活著,也只有活著,我們才能見到更多精彩紛呈的世界。
雖然每個人從出生後,會經歷不同的困難挫折,會遇到很多坎坎坷坷,但只要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前景充滿了信心,我想總會讓自己活出一段精彩來!
再回答第二問,還是活著就為了吃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我們好不容易健康地活著,但活著的全部意義卻不全為了吃飯。吃飯只是一個基礎,活著的意義還有很多,因為活著,我們還有一份責任,父母把我們養大,我們還要有責任盡好自己的一份孝心!
祖國給我們一個生活的安全環境,我們還要盡一份為祖國建設的奉獻精神,親朋好友期望我們活的更好,我們還要給予一個完滿的答覆!
所以,人活著不全為了吃飯,還要做很多有意義的事!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卻並不全為了吃飯!我希望每一個人,只要活著,都要爭取活的更有意義!
-
7 # 病殘詩人
人吃飯為能夠活,
活著首為溫飯磨。
三餐肚不裝東西,
一切夢想成閒說。。
-
8 # 棲哈丶
不管你怎樣顛來倒去,人不死就得吃飯。你看有人因為生病原因,不能自主進食了,嘴巴不能吃,就從鼻子或其它通道給食物營養。說明什麼呢?說明飯這個東西是維繫人的生命的寶貝,離開了就不行。
不要把吃飯這件事情弄得很複雜了。以為某些高貴的人,他們的吃飯是為了很好的活著,活著好有大作為。而另外一些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飯。這樣不僅有失公允,也不符合人的本性。
古代把為江山社稷謀劃的人稱肉食者,說明他們的吃比老百姓更貪,多吃肉就多殺生,也會多增加百姓負擔。老百姓布衣素食,日子清苦,也為國家社會創造了財富,比那些統治者乾淨多了,你能說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
如果非要說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或者說活著就是為了吃飯這二者都有的話,也是人人都一樣。人吃飯是為了好好活著,活著也是為了吃到更好的飯,不過這裡的飯,把它理解為生活的希望更好。就此打住,再說多了,肚子也餓得不行了!
-
9 # 鄉村張姐生活錄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為了吃飯。不管哪種吃飯是必須的,不管你吃好吃賴也要吃,我覺得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人這一生,沒有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不吃飯,一頓不吃都餓的慌,飯可以維持生命,你才可以去談人生,當人一出生就以經知道餓了張著小嘴兒要吃了,人可以沒有錢,沒有利,就是不能不吃飯,無論你多富有,無論你貧困。維持生命的只有吃飯誰也離不開這兩個字,一生下來回頭想想,吃,喝。拉,撒,吃準擺在第一位,吃飯,做事兒,睡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這麼過了一生。
-
10 # 半坡梅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民以食為天,這都說明了吃飯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只有吃飯才能好好活著。如果不能吃飯了,離死就不遠了。
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更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夢想成真。如果人活著僅僅是為了吃飯,那跟飯桶有什麼區別呢?難道人只是一部吃飯的機器嗎?人是有思想的。
人只有好好吃飯,好好活著,才能更好的追逐自己的夢想。
-
11 # 南郭先生看彩票
活著不是為了什麼,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其實,每個人活著本來就沒什麼意義。意義是你自己強加的,所以每個人都才會有不同的自認為的活著的意義。
如果你是個吃貨,認為活著就是為了吃各種各樣的好吃的,吃盡天下美食,那對你來說這就是你活著的意義。
-
12 # 丹寧說
當你窮的時候,生活就是為了吃飯,拼命工作賺錢塗口。當你富裕的時候,吃飯是為了生活,為了健康,你吃飯變講究了!就像抖音那個吃泡麵的影片,專家說吃泡麵不健康,我都混成這樣,還在乎健康。可惜,多數人還是為每日三餐苦逼生活著。
-
13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入舍衛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現在你認真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護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須菩提說:“我正在認真聽著,世尊,我很願意聽您再講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溼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餘涅盤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質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佈施。也就是說佈施而離開佈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控、意識的佈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佈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佈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佈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佈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我寂滅後,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說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生空靈潔淨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為什麼呢?”“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麼原因呢?”“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因此,我們既不應該執迷於佛法的表相,也不執迷於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後就不用惦記它了。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著,何況對於非佛法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麼固定的法。”“為何這樣說呢?”“您所說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所有的聖賢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道:“相當多,世尊。”“原因何在?”“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佈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覆唸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佈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小乘初果。須陀洹梵語意譯即為入流,「入聖人之流」之意。)的聖人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為什麼?”“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
“須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麼?”“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須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阿那含既三果、不還果。意譯為不還。佛教小乘的四果之三﹐為斷盡欲界煩惱﹑不再還到欲界來受生的聖者名。)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到無來的境界嗎?”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為什麼?”“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說是不需輪迴,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
“須菩提,我再問你,阿羅漢(為小乘佛教修證的最高果位。也叫“羅漢”。)能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到達不再生死輪迴這種境界嗎?”須菩提說:“不能這樣認為,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阿羅漢認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您曾說我已達到沒有勝負心、鬥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您就不會說我已是達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麼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對須菩提說:“你想想,我當初在然燈佛那裡,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沒有,您在然燈佛處並未修得什麼佛法。”“須菩提,我再問你,菩薩用其功德來莊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為什麼呢?”“說是莊嚴佛土,就是不莊嚴,是叫做莊嚴。”“因此,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修得清淨心,不應當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成空靈潔淨的心念。須菩提,比方說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就如恆河中有無數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恆河。你想想,恆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只算恆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Bora佈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裡,不要說講全部經文,甚至只領受執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說,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麼多的七Bora佈施所獲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著,佛又說:“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而至於僅只唸誦四句偈語等,應當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當像供養佛塔廟宇一樣供養這個地方。何況有人能誦讀並領受修持這部經!須菩提,應當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如果有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時,須菩提問佛道:“世尊,應當叫這部經一個什麼名字呢?我們這些人該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憑這個名字,你們都應供奉、修持。”“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須菩提,佛說的般若波羅蜜,要按真諦來講,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個假名而已。須菩提,我再問你,我講過法沒有?”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須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多還是不多?”須菩提道:“很多,世尊。”“須菩提,各種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假借個名稱;我說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個名叫世界。須菩提,你再想想,你能憑藉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不能,世尊。我不能憑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為什麼呢?”“因為您說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恆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佈施,又另有一人堅持修這部《金剛經》,甚至只念四句偈語之類,給別人講解經文,那麼他的福報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還要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金剛經》,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說:“真是難得的經文啊!世尊,您解說像這樣深刻的經文,我自從修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經文。世尊,如再有人能聽到這經文,信仰此經並帶著潔淨的心念,就能認識本相,(因此)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見的功德。世尊,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說它只是取名為本相。世尊,我現在有機會聽這部經典的講義,由信仰佛法,到解悟義理,再修行,最後印證得果也就不困難了。如有來世,五百年後,有眾生聽說此經,也會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這人也就成為第一、罕見的。”
“什麼道理呢?”“因為此人已沒有了自我的相狀,沒有了他人的相狀,沒有了眾生的相狀,沒有了長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眾生相、長壽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麼說呢?”“脫離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告訴須菩提:“是這樣,是這樣!如再有人聽說此經,不驚奇,不恐怖,不害怕,應知此人,是相當稀罕的人。”“為什麼呢?”“須菩提,您說第一波羅蜜,就是非第一波羅蜜,只是名為第一波羅蜜。須菩提,那忍辱波羅蜜,佛說也就是非忍辱波羅蜜,只是名為忍辱波羅蜜。”“原因何在?”“須菩提,比如當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事,就是因為我當時已沒有了我相,沒有了他人相,沒有了眾生相和長壽者相。”“這又怎麼說呢?”
“我當時被歌利王一節節肢解時,倘若有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生不老者的相狀,那就必定會生憤恨之情。須菩提,再回想過去,在五百年前我當忍辱仙人時,那時,我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須菩提,菩薩應脫離所有的相,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不應執著於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應生成無所掛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著什麼,就為沒有守護好心念。因此佛說菩薩心中不應該執著於表相的佈施。須菩提,菩薩為有利於一切眾生而不那樣佈施。佛說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眾生也即非眾生。須菩提,我是說真話的人,說實話的人,愛打比方的人,不說謊話的人,不說怪話的人。須菩提,佛所得之法,是無實也無虛之法。須菩提,倘若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來佈施,就好比一個人走進了黑暗之處,就什麼也看不見。倘若菩薩的心中不執著於佛法而來佈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陽朗照,能看清一切。須菩提,未來之時,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誦讀這部經,他就將是佛。我就能憑佛的智慧,完全瞭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將來一定會修得無邊無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假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女,在早晨用恆河沙這麼多的身命來作佈施,中午又用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性命來作佈施,下午也一樣,像這樣用百千萬億劫那樣長的時間,用身命來作佈施;如還有一人,聽見《金剛經》完全信奉不懷疑,那他的福德就超過前面那個佈施的人。何況此人還抄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經文。須菩提,概括地說,這部經有不可思議、不可估量、無邊無際的功德。我是為立志修成大乘的人說這部經的。倘若有人能受持誦讀此經,或對人講說,我便能以天眼悉知此人、悉見此人能修成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像這樣的人,就可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
“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假設是喜歡小乘法之人,他執著於自我之心、他人之心、眾人之心、壽者之心,那他就不能聽受、誦讀、為人解說此經。須菩提,無論在什麼地方,假如有這部經,那麼一切的天人、阿修羅全都應當供養此經。應該知道此處即是佛塔,都應該畢恭畢敬,環繞它頂禮膜拜,用種種香、種種花散在這個地方。”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再說,須菩提,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善女,能夠受持誦讀此經,如還被別人輕視作賤,這就是由於前世做下了罪業,應該現世遭受惡報。因為現世被人輕視作賤,那麼前世的罪業就抵消了,就可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須菩提,我回憶過去也曾受過無數的劫,在然燈佛之前,我得逢過無數的佛,我全都恭敬地奉養,侍候,沒有空過一佛。如果再有人在後世能夠受持、誦讀此經,所得功德,和我在前於三大阿僧祗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佛的功德相比,還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數字來譬喻。須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後世能受持、讀誦此經,那他的功德,如我說出有多大。也許有人聽了,會心意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應當知道此《金剛經》的義理是不可思議的,受持、誦讀此經所得的善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此時,須菩提又問佛:“世尊,如有善男善女要想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那麼他們應該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如何遠離諸相的干擾而降伏其心呢”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善女發願欲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他應當生這種菩薩心:要滅度一切眾生,即度脫一切眾生,令其共成佛道。度完眾生後,又認識實際上無一眾生是自己滅度的。”
“為什麼要這樣呢?”“須菩提,如菩薩心中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
“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本來就沒有什麼佛法能啟發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我在然燈佛處,我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沒有,世尊。按照我意來解釋佛所說的道理,佛在然燈佛處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佛法能使人開啟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大門。須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麼佛就不會授記我,對我說:我寂滅後你將成為佛,佛號為釋迦牟尼。”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來二字,就是一切諸法都無法可得的意思。假如有人說,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須菩提,其實沒有什麼法能使佛開啟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門。須菩提,我所修成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其中其實既無實又無虛。所以我才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說一切法也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須菩提,就好比說人的身材高大。”須菩提說:“世尊,您說人的身材高大,就是非高大,是叫做大身。”“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如果菩薩這樣說:我應當滅度無量眾生,那他也就不是菩薩了。”
“為什麼呢?”“須菩提,你要記住: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因此佛說一切法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須菩提,倘若菩薩說這樣的話:我應當莊嚴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薩。”
“這又為什麼呢?”“我說莊嚴佛土,也就是非莊嚴,只是叫做莊嚴。須菩提,如菩薩能徹底解悟無自我相狀的佛法,那我才稱其為真菩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肉眼嗎?”“是的,世尊,佛有肉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天眼嗎?”“是的,世尊,佛有天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慧眼嗎?”“是的,世尊,佛有慧眼。”
“須菩提,你想想,佛有法眼嗎?”“是的,世尊,佛有法眼。”
“須菩提,你想想,恆河中有許多沙粒,那我說這些沙粒是沙粒嗎?”“是的,世尊,你說的是沙粒。”
“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像恆河中的很多沙粒一樣,大千世界中有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恆河,如有像這多恆河中所有沙粒那樣多的佛世界,你認為這佛世界是多還是不多?”“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這麼多佛土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念,我都知道。”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所說的各種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過叫做心念。”
“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須菩提,過去了的心念已過去了,現在的又過去了,未來的還未來,也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我問你,倘若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那麼此人因為佈施的因緣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佈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是很多。”“須菩提,假如福德有一個實體的話,如來便不可以說福德多了。因它沒有實體,無可形容,如來才說他獲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可以憑佛的圓滿肉身來見到佛嗎?”“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來見到如來。”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肉身,若依真諦來說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
“須菩提,你再想想,如來可憑各種完美的身相來認識嗎?”“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當憑各種完美身相來認識。”
“什麼緣故?”“您所說的各種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種完美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佛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有所說法。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那為什麼呢?”“如有人說佛有所說法,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就是不能理解佛法的緣故。須菩提,所謂說法,其實無法可說,只是說他在說法。”
這時,長老慧命須菩提問佛道:“世尊,可有這樣的眾生,在您寂滅後,聽見此經,他還生不生信心呢?”佛說:“須菩提,那些眾生,並非真正的眾生,也非非眾生。”“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所謂眾生,他之所以成為眾生,也就是因為他們是非眾生,只是叫他們為眾生。”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問佛說:“世尊,佛所得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也就是什麼也沒得到嗎?”佛回答道:“正是這樣,正是這樣!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所得,(須菩提)一點法都沒得到,只是說我成就了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再說,須菩提,佛法講平等,沒有高下之分,因此稱其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們說的善法,也即非善法,只是稱其為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王這麼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佈施。如有人對這部經,甚而至於只對四句偈說等,堅持接受,修持誦讀,給他人講解,那麼前面作佈施之人的福德,趕不上他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至無法用數字來表達。”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你們這些人不要說佛有這樣的心念:我應當滅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實際上並沒有眾生需要佛來滅度的。如說有,那麼佛就有了自我、他人、眾生、長壽者的相狀。須菩提,佛說有我,即非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卻以為確實有我。須菩提,凡人,就是佛所說的非凡人,只不過名叫凡人。”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能憑佛的三十二身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須菩提答:“是的,是的,能夠憑佛的三十二身相來認識佛。”佛說:“須菩提,如果憑佛的三十二身相就能認識佛的本性,那麼轉輪聖王也就是佛了。”須菩提對佛說道:“世尊,按我對您所說的意思來理解,不應該透過三十二相來認識佛。”此時,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句偈語:
“若是以色來見我,以聲音來求我,那些人是走了邪道,所以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你如有這樣的念頭:佛不是因為具有圓滿身相的緣故,而修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如來不是因具備了完美身相的緣故而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須菩提,如你有此心念: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認為一切法都是空的,那麼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那又為什麼呢?”“因為生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人,是不能保持空的相狀的。”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假如菩薩用裝滿恆河的沙粒那麼多的世界七寶用來佈施;假如又有人懂得一切法都是無自我相狀的,而得以生成無生法忍的境界。那麼後者所得的功德要比前者的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諸位菩薩都不接受福德。”須菩提對佛說:“世尊,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徳就是要無形相,不執著,當然不應貪戀福德,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說如來是時來時去,似坐似臥,那麼此人肯定沒有理解我所說的佛法的義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沒從哪個地方來,也沒有到哪裡去,所以名為如來。”
第三十品 一會理相分
“須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你想一想,這麼多的微塵,難道還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
“什麼原因?”“如果真有那麼多微塵,佛就不會說微塵多了。”
“那是什麼道理呢?”“佛說微塵多,就是非微塵多,只是叫做微塵多,世尊。”“所以我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稱做世界。”
“這是為什麼呢?”“如果真有世界的話,那麼世界就不過是一個物質的集合體。我說的一個物質集合體,也即一個非物質集合體,只是叫做一個物質集合體。須菩提,所謂一個物質集合體的意思,是無法用言語理解的,可是凡人卻硬要執著地去認識研究這個物質集合體。”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說佛說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那麼你想一想,此人理解了我所說的佛的義理了沒有?”“沒有,世尊。此人沒有理解佛所說的義理。”
“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您所說的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也即非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所以叫做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須菩提,想要生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人,對一切佛法,都應當如此去認識,去理解,即不執著於佛法的相狀。須菩提,我所講的佛法相狀,也即非佛法相狀,只是稱做佛法相狀。”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假如有人拿能裝滿無數的世界那麼多的七Bora佈施;假如有善男善女生成菩提心,對這部經,甚而至於只對其中的四句偈語等,受持、讀誦、給人演說,後者所得的福德勝過前者。怎麼說給他人演說呢?即要不執著於這部經的相狀,就是觀照般若。”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切有為法像什麼呢?如夢幻泡影,又如那露水亦如雷電,應作這樣看。”
釋迦牟尼佛到此說完了這部《金剛經》。長老須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羅,聽罷此經,全都非常高興,並且從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這部經!
-
14 # 丶璃魚淺戈
人吃飯為了活著,這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但反過來,人不應只為吃飯而活著,人應該有更崇高的人生目標和追求。這 就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人只要能生存下來,就必須為了以後有更好的人生,甚至更好的來生,乃至脫離六道輪迴得生淨土最終成佛而努力修行。
那個都離不開那個,人活著必須吃飯,想吃飯還必須得活著。有理想的人吃飯只是為了活著實現理想,愛享受的人吃飯也是為了或者能更多的去享受。有些落魄每天忙的為了吃飯工作努力的人,看的好像是為了吃飯而活得,其實不是為了某些事情而活著 的。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第一就是先滿足生理需要,其中就有餵飽肚子,後面四項都是在第一項滿足的前提下才會產生的。
當然有些無慾無求,只是順應自然的那就是活著吃,吃完了活著.
-
15 # 錦繡山河7349
其實,地球上所有動物,只有做人最沒意思,你看看,你,你的身邊人,你的朋友為了父母過上好日子,為了自己過上好日子,為了子女過好日子整天忙忙碌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拼命為了活命,但有些人拼著拼著,卻拼得沒命。而且,既便是拼到事業有成,活的也不輕鬆。唉,但是,既然已成人,便要活成人,拼命……加油……為成人:吃飯。為吃飯,拼命成人。
-
16 # 冠軍集團遊資協會會長
當有問題使你感到很迷惑時,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放大到極致時,答案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但你放眼整個人類或者任意一個族群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本能是什麼?繁衍。那麼繁衍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活著。
那麼我們做的其他的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這個主題。穿衣,吃飯,喝水,都是為了使自己活著。關於穿什麼,吃什麼,喝什麼,只能反應你是如何活著。我們所說人生的意義,價值,成功等等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活著,僅此而已。
如果不理解的話,可以看一看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
17 # 高美鶴
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人是有靈性的,體驗生命的過程是最重要的,寶貴的生命不能光用在吃飯上。
-
18 # 錯位的夢寐wq
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卻不一定只是為了吃飯。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死就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不在了,那就徹底死了。
-
19 # 六月天情感
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也不是為了活著而吃飯,這就是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
一、人的本能生存需求是吃飯。吃飯是人第一位的需求,如果連飯吃不上,其他需求皆為零,如果這樣解釋的話,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延伸一點就是為了吃更好的飯而拼命的活著。二、當吃飯問題解決了以後,人活著就不僅是吃飯的問題,而有更高標準的需求,不斷設定一個更理想、更好的生活方式,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有追求,而為更美好的狀態不斷去努力。
三、人和人的生存質量,人存目標不同,才產生了人與人在生存方式的不同,有的人雄心勃勃,信心滿滿為榮譽、名譽而活,而有的人溫飽解決以後,碌碌無為,無所事事,把生命過的有價值,就說明人活著不僅是吃飯,還有價值體現。如果不作為,不努力,沒有目標,就是為吃飯活著。
即使一些人到了生命垂危時,也不是僅僅為了活著,而是為了心中一些願望,一些理想沒能實現。看似一輩子就是為吃飯活著,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讓生命放出光彩。
-
20 # 別有洞天33
錯,人活著不只是為了吃飯,吃飯也不只是為了活著。有的人為了活的快樂,不惜一切代價,剝奪他人財富;有的人為了大眾的利益,不惜犧牲生命。除了這兩類人,多數是為了普通的生活。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託上帝的恩惠,這個世界給了人很多的幸福和快樂,也給了人無奈的困惑與痛苦,但人都是善待生命,熱愛生活,不能用標題曲解代替人生的意義。
回覆列表
我想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吃飯確是為活著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人沒有了食物供給就會餓死,活都活不下去了,還能做什麼呢?
我們需要透過吃飯來維持起碼的生存,維持機體活著狀態下的基本需求,這是普通的、很淺顯的認知。但也不否定有個別人活著可以吃更多、更好的美食,比如一些美食家,他們的職業就是品嚐美食,對飲食行業新產品、新口味做出評價,他們嚐遍天下美食,既滿足了味蕾,又獲得了職業上的利益。不能不說,這樣的人也很讓人羨慕,沒有白活一回。但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也想吃遍天下美食,但我們沒有條件這樣做,那我們可以為了活著吃好飯,然後,透過不懈努力,為社會、為人類創造更多財富,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追求更好的物質、精神生活。
其實,這兩句話都有一定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