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像所有都是心血來潮的產物,無論對錯,既使參與其中,然而好像不為我控,那麼“我”到底是否“真”我。
9
回覆列表
  • 1 # 法眼觀雲煙

    善惡是凡人看待事物,判斷事物正確與錯誤與否的的方式和標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無緣無故的善,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惡!人們一般以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和合乎道德標準的權益來區分善惡!佛家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是不善矣”“知其黑,守其白,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人是善惡的組合體,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絕對沒有做過錯事!《聖經》裡講過一個小故事——有一幫人抓住一個賣淫的婦女來到耶穌面前,請耶穌來審判她,耶穌說:“你們中哪一個人沒有罪,就可以用這個石頭打她”,然後所有人都慢慢散去。佛家沒有道德標準,道德標準是人在不斷地利益衝突中形成的,有地域和時間以及種族民族的區分!如果說善惡因果之類,那其實是佛家的方便說法,因為他總不能說“你做這一類的事情,就會得到這一類的結果,你做那一類的事情,就會得到那一類的結果”,這樣的表達會讓眾人迷惑,不清楚所謂“這一類”是哪一類,“那一類”又是哪一類,更無法明白“這一類”的結果和“那一類”的結果有什麼區別,所以為了眾人能夠明白,才把“這一類”替換為“善”,“那一類”替換為“惡”,完全是表達方便而已。但是大眾識別“善”“惡”的方法,就比較容易令人明白,所以善惡因果,不過是方便說而已。對於以佛眼來看,善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佛家講求因果,如果你願意承擔惡的結果,那就可以去種惡因,沒有人會阻攔你,只是你必須得承擔自己行為的結果,比方說,如果你願意進監獄,或願意因殺人償命,那你可以去做,但結果就是你得為了行為承擔結果,你不能種了惡因,而拒絕承擔惡果,因為這個果不是佛給你的,是你自己為自己選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如果一個人不想承擔惡果,那就不要種惡因,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絕大多數的人都說“我不想要現在的結果”,但是卻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幹了什麼,種了什麼因,比方說,“我就想要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可是他她在夫妻相處的過程中不斷地抱怨,攻擊對方,你抱怨、攻擊對方,必然就會讓對方討厭你,必然就會夫妻關係惡化,這跟你們前世、前前世,都沒有任何關係,完全是今生行為的結果。宗教信仰的教義是導人向善,本身是好的,只不過教育方式不同!我最討厭那些披著宗教外衣達到自己個人目的人,那往往是偽善,這種人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還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把自己包裝成受害人!有些犯罪分子認為自己犯罪就是替天行道,在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世人,認為自己在行善!還有極端伊斯蘭組織,他們認為殺人放火姦淫擄掠就是善,而不遵從他們意思就是惡!人們最簡單的善惡標準其實還是利益,這點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 2 # 小視野瞰大世界

    善和惡,怎麼會是模糊不清的東西呢?只不過是衡量的標準不一樣罷了。

    因為現在世界是以“善”為常態,所以我們才能見到人們幸福安康的生活,高樓林立,科技發展,人文等等。而這個時候的“惡”,就是一切破壞已經形成的規矩。

    但假如這個世界是以“惡”為常態,那可能我們見到的就是每個人哭天喊地,廢墟隨處可見,饑民難民隨處可見。那這個時候的“善”,就是你見到到處施愛心的行為。但是!在這種常態下,“惡”卻是“善”,“善”才是“惡”。

    所以,衡量標準決定了一切。

    很多事物的確都充滿了相對性,但是隨著發展,這種相對性會漸漸的有一個定向。而這個定向,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當下的世界。

    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心念中善和惡,各佔一半一半。但是隨著成長,對社會規矩的認識越多,我們會向善的這個方向發展。而你所作出的行為,並不是不受你控制,只是你對一件事物的認識,讓你作出這樣子的決定而已,而這個決定是由社會規則這把尺子來做衡量的。

    如果你非要問為什麼當初的社會規則不是以“戰爭,廢墟,難民,飢餓,疾病”為主旋律,那你應該再問問自己,作為一個人,內心更想要哪一種結果?

  • 3 # 四魂之玉6

    善惡如何判定?不會有善惡名錄,寫上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何時是善、何時是惡,所謂善惡,都是人內心的一種意識形態,事物本身,是無善無惡的。這種解釋,只能在有一定感受的人心中產生共鳴,而不會對在學習中的人有指導意義,所以你會產生虛無飄渺的感覺,如鏡花水月。

    我們要遵循心學及其它哲學形成的自然規律。

    有位教授說,中學就不應該開哲學課,因為他們聽不懂,我對此持保留意見。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過程,我不相信人滿18歲就有了成人的責任與擔當,也不相信邁入大學就會有哲學素養,都要以平常心對待,而哲學的修行最終也是讓人迴歸平常心,迴歸簡單透徹的思維,並非修成多複雜、多深奧的理論。

    善惡的判定是心學這門哲學的一個問題,我希望大家能動態、相對地看待,不要追求靜態、絕對的目標,心學修養永遠在路上。善與惡,比如父母對子女,關懷就是善、打罵就是惡嗎?襁褓之中,餵食是善,長大成人還這樣,就是溺愛,這是時間之善惡;輔導學習,適可而止開啟智慧是善,事無鉅細、被動填鴨式關懷、適事掛心導致小孩無法形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就是度的善惡......本無善惡,因為人的內心有所欲、有所求所以才生善惡之意,比如教育子女不要打罵,很多人會認為打罵即是不對,需知打罵本身亦無善惡,大家能認可打罵的善在於教育、警醒等,打罵的惡在於恃強凌弱、影響身心健康等,女兒在兩歲的時候被打過一次,因為亂丟垃圾的毛病,多次溝通教育無果,在一次提醒時,還變本加厲,我把她關在陽臺上,訓斥、打屁股,訓斥不是恣意謾罵,而是用大的聲音震懾對方的注意力、訓斥不能帶情緒、恐嚇,而是要邏輯簡潔嚴密、通情達理,訓斥不是侮辱,而是能讓對方明瞭是非的警醒,打人也要注意分寸、其目的不能是洩憤,而是為了能營造嚴厲教育的氣氛,不能裝模作樣,打完、教育溝通完要有緩和過渡,不能打完就棄之不理、或讓自己的情緒蔓延,而要緩和氣氛、鞏固教育效果,並讓氛圍迴歸平常。那之後,形成了這幾個結局:1、女兒變得很注意文明素質,會自己整理東西;2、很開朗,被批評哭了後也不會耍性子,反而會主動跟我們說話;3、講誠信,她自己說到做到,我們答應她的事也一樣;4、講道理,有時未能兌現的事,不會執拗頑固,可以用道理溝通。回過頭來,我覺得教育的細節最終都無善惡,只在乎內心的持中守正,能說我目前達到的教育效果就是最終之目標嗎?能說現在教育的細節就很全面了嗎?或說我對教育之善惡已清晰判定了嗎?No,我還在路上,並一直在路上,不停地去領悟不同事件、不同時期的善惡,昨日之心不可得、今日之心不可得、明日之心不可得,終無所得。什麼是善惡的判定,以此為例。

  • 4 # 應作如是觀

    莊周有夢,

    夢中不知蝶是周,還是周是蝶。

    我已經結婚了兩年,卻在夢中遇到了當初的初戀。山是不知名的山,時間也是不確定的時間。就像張愛玲所說的一樣,在無盡的時間,無盡的生涯中,與她遇見了。

    夢中的她,跟當年的樣子一模一樣,也像後來我所預想的一樣。她喜歡自己的初戀,卻放棄了我的初戀,而她的初戀後來也放棄了她。夢中的她,走在上路上,正是當時初戀放棄她時的樣子,沉默,寡言,悲傷,難過。

    我知道自己已經是個結婚的男子,她是個正處於失戀狀態的姑娘。我在又一次遇見之後,走上前去,看著她哀傷的臉,也是無言,如我這般溫柔的男子,當年卻被她放棄,選擇了一個喜歡,卻不夠喜歡她的那個人。

    看著此時的她,在滿山的登山客中,我無法放心她一個人。她沉默,我無言,兩人並排走在山道上。正如當年,情不知所起,此時也不知何時牽過了她的手,聽著她模糊的言語。山路像是沒有盡頭,人更像是人海。拐彎處,我們牽著的手被人流衝開。我環顧之後,看到她被一個男子牽著手走在前面。

    他,是那個她喜歡至極的人。我靜靜的跟在兩人身後,看著他把她送回家,轉身離開。回到家時,爸媽老婆都在,一如一年前吵架一樣,我坐在凳子上,老婆沉默,父親怨言,我無言。手機響了,是個我不曾知道的號碼,是他的聲音,他解釋,不要讓我誤解,他與她已經結束,之所以在山上出現那個畫面,是因為擔心她的安全,手機裡是他的解釋,手機外是父親喋喋不休的話。

    夢到此時就結束了。

    什麼是善惡?

    我與老婆自戀愛至今,近8年的時間,不曾一次摸過其他女子的手。

    我與老婆結婚2年,卻在夢裡,明知結婚,卻依舊主動牽起了她的手。

    我這種算是善,還是惡。心中所想,所夢,與現實中的身體力行,哪一個才算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市前的股本數和上市後等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