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時期,三雄並世,曹操為奸雄,劉備為梟雄,唯獨孫權為英雄,為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知行史話

    為什麼只有孫權是“英雄”?

    這個問題呢,就不要去糾結了。因為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那就是因為古人寫東西,喜歡湊一些名詞,給一些定義,以便區分不同的人的特點。

    比如說“英雄”,古人會把“英”跟“雄”分開來定義:聰明出眾,叫做“英”;膽力過人,叫做“雄”。

    比如說,孔子將人分為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這些其實也是沒有什麼標準的。

    除了英雄、梟雄、奸雄這些名詞,還有“驍雄”,就是“膽略、勇氣過人,才能、謀略超眾”者。它跟英雄有什麼區別呢?沒有!

    再比如,傅玄將人才分為九類:一是有德行的,這類人可用來作為政權的根基;二是治理之才,可以讓他們來推究事物變化的規律;三是政務之才,可以讓他們從事政治體制的運作;四是學問之才,可以讓他們搞學術研究;五是用兵之才,可以用以統帥軍隊;六是理農之才,可以讓他們指導農民耕作;七是工匠之才,用以製作器具;八是經商之才,可以用他們來振興國家經濟;九是辯才,可以發揮他們諷諫和議政的長處。

    這些所謂的這才那才,也是古人善用的套路,以便闡述某些人做某些事的原因。

    孔子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難。天還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個個都好象很老實,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底裡呢!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幹;有的貌似長者,其實是小人;有的外貌圓滑,內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遲遲慢慢,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

    正因如此,古人不厭其煩地給“人”於不同的定義,讓我們後來研究歷史的人頭疼。

    還好,我們明白了古人的套路。他們就喜歡給人分類,分英雄、分奸人、分男人也分美女。

    我們只管看我們的書,不必理會太多。

  • 2 # lizeyuang十里居書屋

    孫權為何被稱為三國英雄呢?

    熟讀三國,你就會發現其中的一個英雄人物,他就是孫權,這個被很多人當成是榜樣的人物。曹操曾誇獎他“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既是對孫權的褒獎,還有對自己兒子沒有這樣的大才能的無奈。後代辛棄疾曾在詩文中寫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他這樣說的原因就是孫權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萬軍統帥,因為不滿足偏居一隅,所以和強大的曹操、劉備爭奪天下,最後還讓對手曹操都稱讚他。

    孫權算得上英雄嗎?

    蘇軾拿孫權自比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蘇軾拿孫權自比彰顯自己的“狂”和豪氣;辛棄疾憑高望遠,追惜故去英雄,抒發自己的報國偉志。為什麼這兩個國士無雙的大人物都會拿孫權作為激勵自己的物件?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東吳霸主孫仲謀。

    話說這孫堅死後,孫權的哥哥孫策用得傳那國玉璽換取了袁術2000兵馬自去江東發展。不出數年,小霸王孫策便征服江東六郡,建起基業,可是,正是由於在征途中誅殺了太多江東名士豪傑,所以遭到暗殺,孫策不幸而亡。

    這時,年僅十八歲的孫權統領江東,孫策臨死前託孤張昭為“仲父”,更是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囑託,所以,在孫權執政初期,基本是張昭負責國政,孫權只不過是東吳對外的牌面而已,且江東大臣多數不服於孫權,各地還經常出現叛亂。

    直到赤壁之戰後,孫權才樹立了威信,而張昭也因主張降曹退居閒職。孫權從此真正成為東吳之主,時周瑜病死,魯肅代替其位,與大將呂蒙共同輔佐孫權,群臣俯首帖耳。

    不僅如此,吳軍在赤壁之戰大勝後,乘勢攻取江夏、江陵等郡,並收復交州,數年之後又與劉備簽訂“湘水之盟”,自此,孫權的東吳真正成為群雄一霸。

    但是,要論政治地位的話,孫權卻遠不及曹操和劉備。且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貴為大漢丞相、魏公。單單就是劉備一個“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的名號也比孫權自封的“車騎將軍,徐州牧”大的多,更何況劉備還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論名望和合法性,都遠高於孫權。

    因此,孫權靠自封“徐州牧”統領江東,實際上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不具有被大漢認可的合法性。所以,孫權連同劉備抵禦曹操十數年,實際上只是想以戰促和,獲得以曹操為首大的大漢群臣們,承認東吳割據的事實。

    但事態的發展似乎超出了孫權的預料,吳蜀聯軍不僅大敗曹魏軍隊,之後西蜀的關羽更是在駐守荊州的時候,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僅存的曹仁軍團也岌岌可危。所以曹操終於放棄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統一國家的願望,承認了東吳割據的的事實,並封孫權“車騎將軍”“南昌侯”。

    可不久之後劉備奪取益州,攻佔漢中,勢力大增。孫權知道,這個曾經寄人籬下都能翻江起浪的劉備,有了自己的基業那還不是翻雨覆雨,於是他打了一張聰明的外交牌。孫權馬上與曹操交好,並乘關羽北上攻曹之時,派遣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並擒殺了關羽,增大了自己的勢力。而且,這場仗讓一直秉承“聯吳抗曹”的諸葛亮處於尷尬境地。

    曹操死後,孫權上表朝廷支援曹丕稱帝,因此被封為“吳王、大將軍、賜九錫、都督荊揚交三州軍事”,在即將到來的曹魏王朝裡獲得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地位。

    220年,曹丕受禪在洛陽稱帝。221年,劉備效仿光武帝在成都稱帝。可孫權,卻沒有任何理由能夠稱帝,但是,出身貧寒的他能在江東被稱為吳王已經是莫大的榮幸,已經很知足了。在對劉備與曹操的外交政策中,孫吳無疑是極其危險的,一旦走錯一步,便萬劫不復,再難回頭。

    我們來看看之後東吳的外交歷程。夷陵之戰大破劉備後,東吳馬上又和曹魏交惡,曹丕又派遣三路大軍討伐東吳,東吳在化解危機後,立馬又遣使者拜見西蜀劉備,欲想重歸於好。

    西蜀元氣大傷,東吳數年征戰將士疲憊不堪、國力日下,兩個“人”抱團取暖,重新結盟,抵抗曹魏。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放棄前嫌,為了聯手抵禦大敵,只得放棄政治上的競爭力,公開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自此,孫權從“吳王”正式轉變為“吳帝”。

    赤壁之戰後,由於剛剛上任,孫權的政治經驗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足,被“老資歷”的劉備耍得團團轉,先是失去了荊州,後又獨自抗衡曹魏的十幾萬大軍,反讓劉備從寄人籬下到奪取益州、漢中成為了“漢中王”。

    可是後來,孫權也逐漸成長,成為一個富有謀略的政治家,他的外交政策著實將了劉備、諸葛亮一軍。不僅奪回荊州,擴大了自己的版圖,還在東吳稱帝,在曹魏和西蜀之間,建立起一個40多年持續穩定發展的東吳政權,實數江南第一人。孫權至此成為了割據一方天下的霸主。

  • 3 # 大已吧

    三華人才之眾,是非常罕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三國之主善於用人,孫權之所以能威震江東,是和他善於用人分不開的。孫權委屈自己,不惜忍受曹魏稱臣納貢的恥辱,任用人才,崇尚有智謀的人。他有當年勾踐的奇才,是當時的一代英傑。所以他能獨據江南,與魏、蜀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就了一番大業。

    孫權是一位“任才尚升”的英雄。

    當年孫權手下有四員大將,對於建立和鞏固孫吳政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四員大將就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這四員大將在建功立業的時候,年紀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將,不過24歲,魯肅參加孫權的幕僚工作,也只有三十上下;呂蒙在赤壁之戰時,是31歲;陸遜初在孫權幕下任職,年紀更小,不過21歲。孫權手下不是沒有老將,一批老將尚能征善戰,但孫權除了繼續發揮這些老將的才能之外,還親自提拔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讓他們獨當一面,這就是孫權知人善任的本領。也是他才是三國真正的英雄的證明。

  • 4 # 史無止境

    在三國以前,江南經濟雖然也有進步,但還是相當落後,這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北方的中央政權也就對江南不夠重視。而東吳政權是在江南建立的第一個強大的政權,它的規模和實力,要遠超秦以前的吳、越、楚,而且足以和北方的曹魏、西南的蜀漢相抗衡。任何政權要想維持這個局勢,都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技術和經濟條件,因此需要加大對江南的開發。從東吳開始到六朝時期,落後的江南一直成為與北方相對抗的政治舞臺,它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孫權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他在開發江南經濟上作出的卓越貢獻。孫權才是三國中的英雄。

    推行屯田

    為了開發江南經濟,孫權的第一個有力措施,是仿照曹操推行屯田制度。東吳的屯田開始於建安七年,一直推行到吳滅亡時,歷時七十多年。跟曹魏一樣,東吳的屯田制也分為軍屯和民屯兩類。屯田大概分佈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區,範圍十分廣泛。這些屯田基地,有些是在與曹魏軍事對抗的鄰近地帶,有些則是在孫吳的腹地。東吳的屯田規模是很可觀的,少的有幾千家,多的有近萬家。同時為了配合屯田生產,東吳很重視水利灌溉,而且還大規模引入北方的牛耕技術。早在漢代,江南就已經開始用牛耕,但到南朝時才開始普及,中間由不普及到普及的轉折,正是由於東吳的大力推行。由於東吳推行的屯田很廣泛,重視水利灌溉,又普遍利用牛力,所以對江南經濟的開發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征討山越

    東漢末年,在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山嶺地區,散居著許多山越人。經過長期的發展,大部分山越人已被漢化,而且在他們的聚居區也遷進了不少逃亡的漢人,所以山越與先秦時期作為一個種族實體的越族已經不相同了,他們與漢族其實已經沒多大區別了。東漢末年,隨著州郡和豪強武裝的崛起,山越在那些大族的領導下,也建立起許多拒絕向政府服役納稅的割據王國。這些割據王國大多坐落在山區,規模小點的有幾千人,大點的有數萬人,其力量不容忽視。東吳政權建立後,為了與魏、蜀相抗衡,就需要廣開兵源和稅源,但江南向來人口就少,所以孫權就把目光投向了這些已經漢化的山越人,對各地的山越展開了長期的征討。對被征服的山越人,孫權採取“強者為兵,弱者補戶”的政策。所謂“弱者補戶”,就是把被征服的山越的老弱、婦女編為國家的自耕農和民屯上的生產者。經過長時間的討伐,東吳從征討山越中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據史載,僅補充進軍隊的就有十多萬人。大量山越人離開山裡,進入平原,東吳因此又設定了幾個郡縣。雖然這些人要受東吳的統治,不僅要納稅還要服徭役,剝削和壓迫比較重,但他們居住的條件改善了,而且和漢族進一步的融合,使他們的生產技能和文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這對江南的開發有著重大意義。

    發展交通和手工業生產

    在吳國的經濟中,水上交通和若干手工業部門的發展也是引人注目的。由於東吳地處江南,河流湖泊比較多,為了水運和作戰的需要,孫權很重視造船業的發展。當時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福州市),東吳在此地設典船都尉,把許多犯罪分子發配到這裡造船武昌的官府造船業也很興盛,這裡所造的戰艦,最大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東吳的船隊很是龐大,孫權就曾經派萬人船隊向北到達遼東,向南到達臺灣、海南島,為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在吳亡國時,西晉從吳接收的舟船就有五千多艘。這說明吳國已經具備極強的造船能力。吳國的紡織業和冶鑄業的發展也較顯著。當時江南盛產麻布、葛布,天下聞名,就連曹丕也曾派人向吳求精細的葛布,可見江南所產布、葛的質量在全國是一流水平。江南的紡織業原本是很落後的,從吳時才開始發展起來,但發展速度很快,諸暨、永安生產的絲因質量優異,而被列為貢品,稱“御絲”。孫權還在後宮設立織絡廠,一開始在此工作的人還不滿百人,等到孫皓時就已經發展到上千人,專為統治者生產高階的絲織品。

    吳國最大的冶鑄基地是在建業和武昌。建業的石城門外有個專門冶煉的城池,後來這裡也一直成為東晉南朝的冶鑄中心孫權曾在225年開採武昌山的銅鐵,製作了數量巨大的刀和劍,可見武昌有生產能力巨大的冶鑄作坊。吳的冶鐵作坊十分普遍,為以後南朝冶鐵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孫權還派人把嶺南重新納入了政權的統治範圍,對嶺南經濟的開發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孫權的這些貢獻對中國經濟格局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中國正是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大規模開發江南經濟,為江南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歲三線城市有多少存款可以不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