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活的像風
-
2 # 一本針筋
1、小腦傷病:小腦的功能主要是反射性維持肌肉張力、姿勢的平衡和運動的協調。小腦透過來自前庭、脊髓及腦幹內的小腦前核的傳入聯絡,接受來自運動中樞的資訊及大量與運動有關的感覺資訊,具體可包括肌肉、肌腱、關節、面板及前庭、視器,聽器等處的資訊,這些傳入資訊是小腦作為運動調節中樞的基礎。小腦的傳出纖維透過丘腦皮質主要投射到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及軀體感覺區。因此,小腦的傳入、傳出聯絡主要接受大腦皮層運動區、前庭器官及本體感覺傳來的衝動,並又隨時發出衝動到達大腦皮層運動區、腦幹網狀結構,經網狀脊髓束到達脊髓,組成錐體外系的大腦皮層−小腦途徑。這一途徑外調節肌緊張及隨意運動中起重要作用。當小腦不同部位發生傷病時,即可出現協調運動障礙。這種障礙主要表現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2、基底節傷病:基底節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和蒼白球3個主要的核團。基底節作用於控制初始粗大的規律性隨意運動(如翻身、行走)、透過學習建立的不隨意運動技能及姿勢的調整。基底節在維持正常肌張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表現在其對皮質中樞與皮質下中樞的抑制作用。基底節傷病後可因傷病部位的不同而相應發生齒輪樣或鉛管樣肌張力增高及靜止性震顫(如帕金森病)和手足徐動及運動不能等障礙表現。
3、脊髓後索傷病:脊髓後索的功能是本體感覺資訊的傳入和傳出的通道,包括姿勢覺和運動覺。脊髓後索病變的特徵為同側靜細觸覺和意識性深感覺減退或消失,而痛覺、溫覺儲存,因而發生感覺性共濟失調。
-
3 # 中醫客服孫力
共濟失調是指在肌肉力量沒有問題的情況下,身體出現運動不協調、行動不平穩症狀,也就是運動的協調障礙,肢體的隨意運動幅度和協調功能發生紊亂,不能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
身體的深感覺障礙、前庭系統病變、小腦和大腦的病變都可以導致供給失調,常見有感覺性共濟失調、前庭性共濟失調、小腦性共濟失調和大腦性共濟失調,其中前庭病變、小腦病變和脊髓後索病變引起的共濟失調比較常見。
還有一些遺傳病、中毒和一些不明原因引起的共濟失調
-
4 # 李醫師論健康
所謂的共濟失調,主要指的是肢體的活動不靈活,儘管非常的有力氣,肌力是正常的,但是精細活動、平衡功能嚴重受損,比如行走不穩、行走直線不能,用手指鼻子只不穩,用手喝水拿杯子不穩等都叫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能不能治好就要看病因了,如果是一過性的小腦梗死引起的共濟失調,經過積極的抗血栓治療,大部分患者是能治好的,甚至不留下任何的後遺症,另外一些小腦的炎症,也可以引起共濟失調,給予抗病毒治療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後,患者也是能痊癒的,有些共濟失調是遺傳性的,比如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這種共濟失調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症狀進行性加重,是不能治好的。
-
5 # 時刻每日趣事
共濟失調,就是在人體肌肉正常工作的狀態下,對運動產生了妨礙的作用。並且,一般都是表現在下肢,嚴重的患者則會導致四肢癱瘓或者是偏癱等問題。因為癱瘓的問題所以難以自主行動,各種各樣的動作也是十分生硬,看起來十分不協調,在他人看來像是異常的運動形式。所以,一旦發現此類症狀,必須要儘早治療,及時就醫,遵從醫生的囑咐好好治療,嚴重的會危及性命。
一般來說,共濟失調分為以下幾類:
一、小腦性共濟失調
1、姿勢和步態改變。因為產生共濟失調,會導致站立的時候不穩定,走的時候雙腳會不自覺的分開,搖搖晃晃,嚴重的甚至連坐都成了難題。上肢共濟失調並不明顯,小腦半球發生病變的時候走的時候便會向一邊傾斜。
2、眼運動障礙。產生共濟失調還會導致眼球的運動不能正常運轉,出現眼球震顫。特別是在與前庭聯絡處雙眼容易來回擺動,有時候會發現有下調性眼震或者是反彈性的。
二、大腦性共濟失調
1、額葉性共濟失調。共濟失調還有可能表現為小腦性的,多是額橋的小腦病變,就比如體位平衡有障礙,步態蹣跚,只會傾向一側或者是肌張力增生。腱反射過於激進而導致的併發症,比如有伴額葉的症狀,好比精神症狀或者是強握的反射等等。
2、頂葉性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會以不同程度出現在側邊肢體的不同位置,閉上眼睛感受會更加明顯。兩邊的中央小葉後面受到損傷,則會導致下肢的感覺性出現共濟失調,或者是大小便時有障礙問題。
三、前庭性共濟失調
前庭病變導致人體對空間方位的定向功能有問題,尤其是平衡方面。主要是不能站穩,走的時候總往一側傾倒,走不了直線。或者是四肢雖然正常運動,可是常常感覺到頭暈目眩,想要嘔吐,或者是有下調性或者反彈性的眼震問題出現。常常會用檢查內耳的溫度來實驗反應是否有減退或者消失,來對前庭的功能進行檢測。如果病變越來越接近於內耳的迷路,共濟失調的表現就越明顯。
回覆列表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根據你描述的情況,一般共濟失調主要是小腦功能出現異常,出現慌張步態可能和小腦萎縮有關係,我建議最好是做一下頭部ct,判斷有沒有小腦萎縮?或者頭部的器質性病變, 明確診斷病情,然後對症治療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