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語文微影片

    王陽明心學的偉大之處——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

    幸福公式:幸福=所得/慾望

    從公式我們推斷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

    一、讓自己慾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

    二、讓自己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慾望。

    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原因在於你忽視了對自己心靈的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慾望的掌控。慾望的膨脹速度遠遠超越了收入增長的速度,這樣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甚至背道而馳。

    王陽明心學給了我們修行的指南,一條通往健康心靈的途徑,這是走向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

  • 2 # 懿行3

    首先創始人王陽明大德,從小發心,勵志成為聖賢,從儒釋道不斷深入研習,無數次又自我否定,有一次次推倒從來,終於透過結合人生的種種艱難遭遇,最終在龍場悟道,這也只是開始,後來又不斷完善心學,及理論,不管其他反對者和執政者帶來的壓力,再次把心學發揚光大,這樣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的精神首先就非常偉大!現在國家可以強大,不正是有像先生一樣偉大的民族脊樑無私奉獻和堅持理想不放棄的結果呢!

    心學不同的人學習就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和效果,日本就是最好的範本,世界承認日本是東方明文最高的代表,但是在明末他們還是為了生計坐著隨時可能沉沒的小船漂洋過海前來搶劫的狀態!注意這是他們從盛唐開始起一直學習到明朝接近尾聲時候的文明成果,還是這麼野蠻落後,但是這一切從心學傳入日本以後都為之改觀了,為止從二戰的失敗到現在早已從回世界之顛才幾十年功夫,有些聲音說是他們學習了西方列強的思想,對多少是有一些理念學習的是西方,但是日本文獻中多次提到心學思想對其改革成功帶來的強大助力!

    說的小一些,對於我們個人心學的作用也是非常強大的,其他不說單說知行合一,這四個字,這裡的 知 並不只是知道,不是你所知道的道理和行為結合在一起落實到實處,而是你的良知在對一個事情作出的第一反應第一個覺知時,你的行動馬上可以跟上去!比如覺得長時間玩電腦不好,現在應該關掉電腦,去外面走走,瞬間你的行為就跟上了,關掉電腦,去外面走走了,如果這個功夫做到位了,那麼久那麼專家都沒弄斷根的拖延症,瞬間就解決了,你的人生也會開啟新的篇章,像內家功夫的拳理,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也就是引申了這個道理,這只是作為後學的我一點點微末的理解,前人留下的東西是寶貝,外華人為了防止我們復興總是灌輸他們的普世觀給我們,他們怕的不是我們的新式武器,而且我們克服了文化的斷代,從新正視像心學這樣偉大的思想和武器,從新為世界輸出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正真從回世界之顛!

  • 3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看待歷史人物,最好不要平面的去看待,否則你會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是聖人嗎?是的!他是後世傳頌的聖人。注意,我說的是“後世”。也就是說他活著的時候並不是聖人,去世了之後才成了聖人。

    多久呢?大約55年的時間,超過半個世紀。此話怎講?

    儒家的聖人有個硬門檻,就是“進孔廟”。如果進不了孔廟,就等於沒得到儒家的認可,所謂聖人就更無從談起了。確切的說,王陽明應該是“儒家的聖人”。

    早知道陽明進孔廟的過程其實並不順利。要經歷十八年中三次大規模的朝廷會議之後,再在內閣大學士申時行的運作之下才獲得成功。但陽明一旦獲得從祀而被朝廷認定為“真儒”,他的學說和他對儒家經典的詮釋也變成了正統之學 ,並且可以用於各級科舉考試的答題上。

    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心學原來是科舉的業餘讀物,一直到考試必考,其實經歷了漫長的時光。

    王陽明是誰?其實他是根正苗紅的精英階層,甚至高於我們所知曉的大部分人,簡單描述:狀元的兒子。這個標籤要高於我們現在說的“國民老公”們,因為商人在明朝的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高,同時狀元的確是稀缺資源。

    而王陽明他爹王華就是狀元。

    很顯然王陽明是不服氣的,他向他爹發起了挑戰——當聖人。因為只有聖人才能打敗狀元,狀元已經是科舉考試裡的最高階了。

    聖人的路好走嗎?很難!

    王陽明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成為聖人。這就好比我們想當首富,想法是好的,具體怎麼做呢?

    明朝的官學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甚至明太祖朱元璋都想跟朱熹攀親戚,心甘情願的當朱熹的後人。很顯然,王陽明試圖透過修行理學,成為聖人。

    結果呢?他失敗了,他發現外理實在太多了,自己完全不知道怎麼做,也就是“陽明格竹”的試驗。

    這裡要說一下,理學是儒學的分支,是一個非常嚴肅甚至殘酷的作學風格,理學認為理在外,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獲得理。

    可是,王陽明對此表達了質疑。他發現理在心中,也就是心學裡,著名的哲學命題:心即理也。我心就是天理。

    這是王陽明心學的第一個偉大之處,因為每個人都有心,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明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人們開始追求自我解放,而心學提倡的就是個性解放。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學習心學了,因為天皇需要緩解幕府過後的社會意識。

    心學就是心性之學,講究的是“去人慾,存天理”,那麼如何存天理呢?王陽明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啥意思?

    理學把行和知分為兩截,先學後行。對此王陽明表示非常的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和行是一體的,不能分為兩截。如何理解呢?

    舉個例子,小張知道做人要孝順,你讀了四書五經,懂了很多大道理。但是你根本沒有去實踐,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請問:小張是個孝順的人嗎?

    很顯然不算。

    對,王陽明提倡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和行合二為一,提倡的是:知道就能做到。比如他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這是心學第二個偉大的地方。

    就這些嗎?當然不止,實際上心學成為了明中後期的主流思想,也就是顯學,成就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比如徐階,聶豹等人。他們都是王陽明致良知的擁躉。

    什麼是致良知?其實就是致吾性之良知,我們可以淺顯通俗的理解叫:做個有良心的人。

    單從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心學的偉大,而且對現代社會有巨大的啟迪作用,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變的很物質,所以追求的是利益,但是如果你學了心學,你會時刻告誡自己:

    做個有良知的人!

  • 4 # 迷樓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包括三點: 一、心即理;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

    35歲時,當時任兵部官員王陽明因為仗義執言觸怒當權的臭名昭著的大太監劉瑾,被打了四十大板投入監獄,之後又被髮配貴州龍場做驛丞,類似於現在的鄉鎮級招待所所長。

    37歲時,他來到貴州龍場這個蠻荒之地,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王陽明始終很樂觀地對待這一切,並開始有時間和精力苦苦思考人生的真諦和天地之道,終於有天夜裡頓悟,當時他發狂似的歡喜雀躍手舞足蹈,說“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即每個人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何必去外面苦苦尋道。

    王陽明悟出的其實就是天理就是人的本心,人的本心就是天理,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核心——心即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與當時的儒家主流派朱熹的見解“格物窮理”從萬事萬物中求理是大相徑庭的。

    王陽明主張求道於心,故曰心學。龍場頓悟之後,王陽明致力於自己的心學思考外,同時開始在當地講學,講授自己對於儒學的體會認識,並建立了書院傳道解惑,他把講學授業的過程也作為自己體悟天道人心之理的功夫。之後的許多年裡,王陽明因為對傳統儒學的見解與朱熹理學迥然不同,這為他招致了相當多的質疑和罵名,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拜在他的門下,為他的心學所傾倒。

    “龍場頓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心即理”的提出奠定了王陽明之後做學問的方向,從此王陽明和當時佔據主流統治地位的朱熹理學正式決裂,開始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求索旅程,所以說他真正矢志與儒學聖賢之道是從“龍場頓悟”開始的。

  • 5 # 布丁電影

    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著名的“致良知”說。什麼是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那麼,什麼是格物致知呢?“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格物也。”可以概括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大家都是普通人,王陽明也是,但他不普通之處或者他悟出的心學的偉大的地方在於:但他認為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良知,甚至惡人也有良知,也並沒有泯滅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因此,只要只要依據自己的良知行事,普通人也可以讓自己達到或者無限的接近聖人的境地。

    他悟出的“知行合一”說,也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王陽明將知行合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生知安行,這是聖人才能達到的境界。但聖人卻按照第三層(下面會講到)的境界來實行,時時督促自己。第二層是學知利行,這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境界,時時審查自己,按照良知行事。第三層是困知勉行,這需要集合多人的力量,互相督促,才能切實實踐。

    可見,王陽明提出的,作為心學體系的著名的“知行合一”說,同樣給普通人指出了一道可行的路徑,但需要時時審查自己,按照良知行事而已。

  • 6 # 青銅222994427

    第一,“至良知”

    第二,“親民”

    第三,“知行合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7 # 吃飯不刷碗1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王陽明。現代很多人讀《傳習錄》,除了喜歡陽明的人格和對心學的崇拜以外,更注重的是“陽明精神”。

    王學所主張的“萬物一體、知行合一、心理合一、修身行己、事上磨礪、簡易直截”,對於近代知識階層的活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很多學者認為,陽明心學才是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陽明心學對現代人最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其所提倡的“事上磨礪”與“良知”精神。

    每個人都會有惰性,總會有眼高手低的時候和畏難心理,遇事往往不敢主動面對。可是如果我們想要有所成就,那麼就必須學會自我磨礪,在逆境中磨鍊身心。只有具備了堅強的毅力與信心,人才會實現理想、超越自我,才有可能不斷創造奇蹟!

  • 8 # 木土練字

    王陽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對於王陽明的瞭解,起源於我們貴陽的“陽明祠”,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陽明祠是三組古建築的總稱,它包括陽明祠、尹道真祠、扶風寺三部分,是貴陽景色秀麗的風景區,也經常去玩。

    當然“陽明祠”是後人為了紀念明代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

    王陽明的著作有《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其中《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最偉大的地方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該理論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 9 # 珍愛君

    陽明心學最偉大的地方,估計就是亡國吧。

    船山先生評價陽明心學為亡國之學。

    格物致知的陽明心學,自下而上所擬合出來的解釋模型和原理體系,適用範圍只能是物。它們只能研究有,不能研究無。

    而在物之上,還有人的問題,還有地,天的問題。顯然物層面,有可取之處,但並非是根本之道。

  • 10 # 漫威百科全書

    第一,從他產生的環境來說

    陽明心學準確的說是產生於龍場悟道之後,當時的天下是程朱理學的天下,所有的文人士子學習的都是程朱理學,天下認同的正道也只有它,科舉考的也是這些,這樣說還是顯得太籠統,我們打個比方。就拿傳銷來說吧,一個人被洗腦的條件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周圍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思想,每天耳朵裡聽到的話都是相同的且目的一致的,再透過各種口號加強你的認知,最後把你變成他們中的一份子。當時的整個時代可以看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那些知識分子可以看成是傳銷集團的成員,程朱理學的教材可以看作洗腦的工具,不斷提起的子曰可以看作口號,事實是,同時代所有的人基本都被洗腦了,有些人可能會說,我也不會被洗腦啊,但是請注意一點,我們之所以不被洗腦有一個前提條件,在於我們接受的教育和思想的認知程度,但當時的社會是沒有這些的,包括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做的也只是引進而已,就像在在一種樹上嫁接另一種果實,但陽明先生做的事情是開創,創造,是在一片荒地上種植,而不是嫁接

    第二,要從心學的實用性和易用性來說

    心學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方法論,是指導我們實際行動的學說,不是形而上的學說,按陽明先生的觀點,人人皆可成為聖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知行合一,不管你是農民,工人還是知識分子,都可以做到,所以陽明心學有很強的普及性和實用性,而且人人都能懂,只在於你做或者不做,願不願意去致良知,按照良知行事。

    老王曾經學習過心理學,也學習過法律,對這些略知一二,這都是指導行動的方法論,但你要學會這些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專門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陽明心學與所有其他學科最大的卻別就在於它化繁為簡,將所有錯綜複雜的理論歸而為一,就是知行合一,一切以良知為準。

    從這一點來看,這種優越性是所有其他的理論無法比較的。

    第三,他對人主觀能動性的解放

    陽明心學之所以能遍地開花,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優秀傳人,如聶豹,徐階,就連毛主席與蔣也推崇備至,尤其是東渡日本,成為明治維新運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因是他對思想的解放。一切的行為準則都以自身良知為準則,而不是子曰詩云,這無疑是一場思想的風暴

    儒家思想從漢代罷黜百家後就有點變味,到程朱理學時達到禁錮思想的頂峰,人不管做什麼,都有聖人給你規定好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從一言一行到吃喝拉撒都有聖人們規定好的行為準則,上億的華人在這種壓抑恐怖的氣氛下小心翼翼的活著,生怕一不小心打破了規則成為千夫所指的物件,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張巨網,每個人都是被網住的獵物,卻不敢掙扎,網破了誰也活不了,整個中華民族就這樣在網中慢性死亡,文官愛財,武官怕死,小民們只剩下麻木和冷漠,這就是近代中國,陽明心學就像這潭死水裡投下的一粒石子,雖然開始微小,但漣漪是會傳播的

    後記

    最後我想說點題外話,我經常看見有人說什麼儒家培養的犬儒,說實話,這種話很可笑,找這種說法,范仲淹,文天祥也是犬儒?揹著皇帝跳崖的陸秀夫也是犬儒了?崖山十萬忠魂也是犬儒?說話要站在古人的立場,不要以你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古人,古代皇帝就是國,忠君就等於愛國,難道秦檜那樣的就不是犬儒了?還有吳三桂也是推動歷史前進咯?這些人都是狗漢奸,是民族敗類,他們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是永遠的罪人。不要再用教科書上的謬論來評判古人了,請還他們以公道

    今人笑古人,殊不知百年後,你也是古人

  • 11 # 夢露居士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有的,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偉大人物。王陽明最偉大的地方是他創立了心學,而陽明心學最偉大的地方是王陽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宋明理學的走向。

    王陽明之前的理學,朱熹是一個巔峰,是理學的代表。那麼,朱熹學說的主旨是什麼呢?

    朱熹認為,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體——理,理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根坻。理在氣(物質)之前,然後和氣結合,兩者運動產生萬物。理就是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

    生成萬物後,理就散在每一件事物之中,成為事物的運動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倫理道德等。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學者必須去研究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個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學者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朱熹為世界設定了一個統一規律——理,他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將倫理道德與自然規律直接等同起來,想用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解釋一切事物,未免有些牽強。比如,植物生長自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和倫理道德真的能統一起來嗎?

    明代,程朱理學佔據了統治地位。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個王陽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陽明為了驗證朱熹的說法,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他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理”是什麼,從此成為王陽明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惑。

    後來,王陽明在龍場解決了疑惑,史稱“龍場悟道”。

    其實王陽明頓悟的內容,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並非外在的“理”,而是來自人的本心。

    道德不是客觀規律,而是人的主觀情感。

    所以陽明心學不研究客觀規律,只告訴人們如何去踐行心中的理,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理”,更接近倫理道德的本質,從此風靡天下。

    理學發展到朱熹,已經到了頂峰,之後的理學家,只是在朱熹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沒有什麼創見。唯有王陽明,在朱熹之外奇峰突起,在中國思想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中國傳統思想。

  • 12 # 五味社

    在程朱理學等教條氾濫的封建社會里,陽明心學就好像一股清流,可以稱為封建社會下的“心靈雞湯”。

    心學是滿滿的正能量,其核心要素“知行合一”掌握後,不論人生遇到怎樣的坎坷,都能過去。心學講究從道德出發,善於發現自己,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可能,堪稱明朝版的“成功學”。

    雖然在現代社會,人作為獨立的個體越來越得到認可與重視,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逆襲在每個人面前機會都是平等的。但在封建社會,人與封建王朝捆綁在一塊,幾乎沒有人身自由可言,更別提發揮個人光芒,氾濫的程朱理學便是禁錮人們的思想,而陽明心學正是發起挑戰的古代心靈雞湯。

  • 13 # 塵谷行知

    心學的核心就在於“良知”,“良知”並不是“良心”,很多人就是被這兩字給困住了,所以沒有辦法往更深處去體驗什麼才是真正的“良知”,甚至於王陽明的兩個學生在聽完老師的四句教的時候也都沒搞清楚“良知”的真正含義,所以產生了分歧。

    王陽明洞察一切,他並沒有說誰對誰錯,留給他們自己去證吧!因為“良知”是一種境界,難以言說。

    知善知惡是良知,你認為良知能分辨善惡嗎?“我”即是良知,良知即是“我”,“我”是已經掙脫肉身的“我”,“我”非“我”。

  • 14 # 益思享

    陽明心學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能讓人看清真相的智慧。

    聖人能透過紛繁的表象,洞察某種底層的規律,洞悉人性的規律,故而有了預見性。既然預見到事物發展的態勢,便可以有的放矢的精準的實施相應的策略。

    陽明心學,透過向內求,保持內心的堅定,面對各種挑戰、逆境,心境很坦然,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據史料記載,陽明先生在平寧王叛亂時,當下屬報告寧王被俘時,陽明先生正與學生講學,而絲毫沒有被此捷報所影響,陽明先生勝不驕喜,敗不餒慌,因為早已經預料到寧王必敗。

    陽明心學,可以喚醒覺者。透過關照自己的內心,洞悉他人的內心,辯證的思維模式,換個角度思考,而從心裡喚醒對方,而潛心改過。陽明先生在平息漳州匪患後,並沒有繼續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給盜匪們寫了一篇極其感人的信:消滅匪患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他也感同身受地理解匪患的處境,既有義正言辭的批判匪患的危害,更有對匪患誤入歧途、迷途知返的包容。經過陽明先生的感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幾個匪患頭子真心歸降,且一生追隨,在後面的平亂中戴罪立功。

    陽明心學,教導修習心性,在要事上磨。陽明先生的《教條示龍場諸生》提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樹立堅定的志向,在學業上刻苦求學,不斷的修正改過,不斷的完善人格。

    陽明心學,指導吾輩從認知高度和深度來進行體悟修行,知行合一。

  • 15 # 冬天的溫暖rxm

    心即理、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此心不動,相機而動。“四句教”……。人人皆可做聖人,人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戒慎恐懼不睹不聞。陽明先生的學說真正解決了自心和外物的關係,從此以後凡人不再是庸人必然是自己的主角,只要保持本心常在,便是真正的生命意義。

  • 16 # 清談野史

    個人觀點,拋磚引玉。

    張居正為什麼要禁了心學?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蓋起了一間房子,後來這個房子漏雨了,有人把房頂補好,再後來這個房子牆裂了,有人糊好。有一天這個房子實在撐不下去了,有人推倒重建。

    房子就是歷朝歷代,補房的人就是各家學說,漢朝之後儒家成了公司跟開發商簽訂了壟斷合同,以後儒家獨家補房。

    從周朝開始興盛於漢朝的“天命”之說認為統治者的執政合法性在於天命。歷經五代十國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後這套說法幾乎站不住腳了。房漏了。

    隋唐一統,科舉取士之後,誕生了“人治”之說,依託人治之說,趙普問趙匡胤“可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趙匡胤勒石為證“大宋不殺讀書人”。但是當讀書人與統治者站著對話之後產生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讀書人不能幹掉統治者?房又漏了…程朱理學基於人治思想縫補出了理學“存天理滅人慾”。

    蒙元之後,朱元璋開局一隻碗要來江山如此多嬌。兩宋的滅亡,蒙元的入侵,朱元璋的最強逆襲使得人治之說,理學補房法失效。所以明朝的合法性只能是抵抗外來侵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也有大明戰神朱祁鎮被抓,瓦剌要贖金,于謙陳兵九門,另立新帝。

    陽明先生基於對理學的修補誕生心學,但是基於補房的心學到底是什麼?

    什麼叫不假外求?天理在你心裡,不要去問別人,別人的天理告訴你你也接不住,不是你思到悟道的東西給你也沒用,你用赤誠之心去追求真理,你也可以是聖人,人人都可以是聖人。在發展下去就是唯物主義了…但是明朝的社會結構硬體設施不允許發展出唯物主義,所以張居正把心學禁了。

    心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這是一套補房學說,但是是挑了房頂換牆體的補房法。以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知識,研究出心學的哲學思想,陽明先生足夠偉大。

  • 17 # 使用者至簡歸真

    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很簡單,判斷是非善惡就是心裡一動的那個善意。王陽明之所以搞的那麼複雜實際上是在那個社會他不能直接說出來,只能繞彎彎,叫你自悟。比如裹腳,靠人第一感覺就知對不對。又如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也是一樣。是非曲直一目瞭然。但當時不能直說,繞個彎就叫你自悟罷了。

  • 18 # 夜螢點點

    初次接觸,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在我人生最懷疑自己的時刻接觸到心學,我第一次看到“心即理”“知行合一”這幾個字時,非常的震撼激動甚至想流淚,覺得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援的,自己也找到了評判事物的尺子,不再用別人的條條框框約束自己了,我不再迷茫。

    然後呢,“我性自足不假外求”,他人怎麼樣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我怎麼想。我看到盛開的花便是它開了,我看到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便活了,如果我是個死人那還能看見嗎能聽見嗎?萬物的起點是從我開始,我是萬物中心,我要勇敢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用按別人或世俗要求去迎合討好他人。

    這就是我最開始的感受,從心理角度來講,心學強調了我,這個我是切切實實的自己,我能感受到被重視,我的內心可以自己生出無限的能量,讓人自強自信自大,並且這股力量無需外力,是自己產生的,別人也搶不走,這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嗎?

    心學讓每個人看到自己成為太陽的可能,懦弱的人變得自信,自信的人更加勇敢,這是一件好事。同時,我們也需看到世界上有陰陽對立的兩面,心學讓每個人更加強壯,好人變強了,壞人也更強了,好比考試,原本不培訓,考試難度小,大家經過培訓後,考試難度越來越大了,人們都那麼相信自我那自然的需要集體決策解決的事情更難協調了。這個就是心學的弊端。

    心學是把鋒利的寶刀,看用的人是誰。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認同“存天理去人慾”這個觀點,就是告誡使用這把寶刀的人要做個有良知的人,不要搞偏了。他臨死前提出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覺得這個就是心學的核心,我們關注自己內心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知善去惡做個道德高尚的人。

  • 19 # 願良知照耀中華

    陽明先生的心學,講的是良知、致良知!良知由心而發,不假外求!講的是內心的自由!人的自由,源自心的自由!這是很多統治者視心學為洪水猛獸的根本原因!

  • 20 # 擊壤翁

    “心學”需要極佳的資質和悟性,一般的學生不能通。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這個穩當。與王陽明同時代的大儒湛若水,提倡“二業合一”“隨處體認天理”,比王陽明更踏實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大理洱海千家客棧被勒令停業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