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看笑話

    不會滴!垓下之戰,不存在故意輸掉和三足鼎立!因為垓下之戰就是劉邦項羽的生死之戰,作為勝利天平中的韓信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緊要因素,即使韓信不在,項羽也得死在那,沒有其他的路!韓信要是想反劉邦,早就反了,就不會認死理最後給自己把命丟給了劉邦的老婆呂雉!

    都說項羽可以衝破封鎖回江東,我個人覺得純屬臆想的,當時劉邦派兵包圍了項羽,裡三層外十層的,項羽即使再是天神下凡也衝不破這一層層的人牆,更何況,一直拼殺中而沒有休息時間的項羽呢!

  • 2 # 地史館

    項羽不是在垓下之戰才敗了,而是早在滎陽成皋一戰中就已經敗了,是項羽一路敗逃,逃到了垓下,才被劉邦團團圍住,這才有了四面楚歌,才有了烏江自刎。也就是說,即便垓下之戰韓信壓根就沒有參加,項羽也無法挽回敗局,更不會又三足鼎立。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線對峙了一年多的時間,楚漢爭霸的局面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

    在對峙期間,劉邦一方面派韓信北上相繼滅掉魏國、趙國、代國、迫降了燕國,剪出了西楚的北方羽翼,另一方面又派出使者,策反了項羽的舊部,九江王英布。一番操作下來,項羽已經成為孤家寡人。

    這還不算完,劉邦為了緩解正面戰場的壓力,派彭越、灌嬰、曹參、靳歙、劉賈、盧綰等人襲擊西楚腹地,大搞破壞活動,搞得項羽收尾不相顧,頻於奔命,最終丟掉了榮陽和成皋這兩個戰略要地,楚漢對峙結束,劉邦進入全面反攻。

    (劉邦趁項羽反擊西楚腹地的漢軍時,一舉攻克成皋防線)

    奪回成皋後,劉邦又派曹參、灌嬰協助韓信攻滅齊國,在濰水之戰中殲滅20萬楚軍,西楚的整個東部防線全面崩潰,韓信自封齊王,企圖實現三足鼎立。

    隨後,灌嬰南下攻楚,橫掃整個江淮。

    (灌嬰攻楚,包括西楚國都彭城在內的整個東部幾乎全被漢軍佔領)

    腹背受敵的項羽,決定和劉邦議和,決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也就是著名的“楚河漢界”。掌握優勢和主動的劉邦,假意議和,趁項羽離開榮陽東歸之時,背盟而擊,丟了士氣的楚軍一敗再敗,從榮陽逃到夏陽,又從夏陽逃到固陵。

    與此同時,劉邦一方面派劉賈南渡淮水包圍壽春,切斷楚軍退路,另一方面調平定淮北的灌嬰、靳歙等合圍項羽於固陵。

    劉賈南渡淮水後,遣使勸降西楚大司馬周殷,攻取壽春,後前往城父垓下一線對項羽進行戰略合圍。三路漢軍合圍楚軍於固陵,擊潰楚軍鍾離昧部,項羽逃至陳下,漢軍於陳下再敗楚軍,項羽經城父,逃向垓下。

    從滎陽一路敗、一路逃的項羽,到了垓下已經是窮弩之末了,韓信這個時候也明白再也沒有三足鼎立的可能,才離開齊地,南下與劉邦合圍項羽於垓下。

    項羽滅亡後,劉邦暫時也沒計較韓信自立齊王的悖逆之舉,反而重新封韓信為楚王。只是韓信不知道,早在他自立齊王的時候,劉邦已經容不下他了。

  • 3 # 中年讀書郎

    一、垓下之戰的歷史意義

    首先垓下之戰(戰場遺址在安徽省靈璧縣一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他決定了楚漢戰爭的勝負,結束了秦末軍閥混戰人民生靈塗炭的局面,奠定了漢朝劉氏政權400年的基業。

    二、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綜合實力分析

    首先,韓信被後人譽為漢初三傑,軍事指揮才能百年不遇,但在政治才能相當於小學三年級水平,其志向僅僅是封侯,並無統一天下之志,所以韓信沒有可能一統天下;其次是項羽,出生楚國貴族,根正苗紅,軍事才能卓越,創下了破釜沉舟等經典戰役,麾下能征慣戰之士數不勝數。垓下之戰以前,曾經自封西楚霸王,威震諸侯,但項羽生性殘暴、剛愎自用,身邊又缺乏像張良一樣能運籌帷幄的政治人物,所以項羽最多也就是個霸王,一無帝王的馭人之能,又無稱帝之志。最後,劉邦看視一個潑皮流氓,但其志胸懷天下,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魄力,又有超強的用人能力,像張良、蕭何、韓信這種人中龍鳳都願服務於劉邦鞍前馬後。

    三、假如韓信選擇中立,歷史的天平將會傾向何人

    假設韓信選擇中立,某種意義上會給項羽一定的喘息機會,暫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經過三股力量的相互兼併征戰後,結果只有兩種。一是劉邦憑藉超強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一步步餐食只有軍事才能的項羽和韓信,最終一統天下,二是就像東漢末年的三國一樣,三支力量經過數年對決,一時分不出勝負,在三股力量對決的時候,湧現出新的、更優秀的政治軍事力量,收拾殘局、統一天下。

  • 4 # 史盲球盲過濾器

    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但偶爾假設一下,反而能讓人更加明白項羽滅亡、漢朝建立的必然性。這個必然不是垓下之戰一場戰役所決定的,而是經濟、政治、軍事、領袖、人才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也就是說,劉邦既使輸掉垓下之戰,也只是推遲了項羽滅亡的時間,甚至可能出現短暫的劉、項、韓三足鼎立局面,但劉邦遲早會統一天下,一個政治安定、經濟穩定、生活安寧的漢朝必然建立。

    假如韓信故意輸掉垓下戰役,韓信兵敗只得退卻,以保住淮河以北的地盤。韓信退兵引發連鎖反應,彭越、英布也會退兵,去保自己的地盤。劉邦失去強援,只好撤退到鴻溝以西,以免被項羽消滅。

    如果垓下戰役項羽反敗為勝,他會怎麼做?作為一個軍事家,他絕對不會像劉邦那樣乘勢追擊,為什麼?劉邦有穩固的後方基地,有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和糧草,所以他敢撕毀和約追擊項羽。項羽除了手下的疲憊之師,補充兵、糧草都已斷供,他拿什麼繼續打下去?他只能抓住這個喘息良機,休戰養兵,積蓄力量。

    戰局發展到這一步,將會形成項羽、劉邦、韓信、彭越、英布五大軍事集團並立的局面。英布背叛了項羽,也是五大集團中實力最弱的,項羽恢復元氣後必然先滅英布,以清除這個背後禍患。韓信、彭越背叛了劉邦,劉邦穩住軍心後勢必先滅彭越,因為彭越地處中原緊挨劉邦,且彭越軍力遠不如韓信厲害,劉邦必定捏這個軟柿子。

    英布、彭越集團覆滅後,會形成劉邦、項羽、韓信三足鼎立局面。這時劉邦的優勢就很明顯了:他佔據著秦朝最發達的關中地區,約法三章贏得了秦人的擁護;他有易守難攻的天府之國四川為後方基地,統治的地盤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穩定發展;他手下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曹參、酈商,武有周勃、樊噲、夏侯嬰、劉賈、靳歙、灌嬰、傅寬,等等

    和劉邦相比,項羽、韓信除了軍事實力強一點之外,其他方面根本和劉邦沒法比。一個國家要強盛,前提是政治安定、經濟發展,沒有一批善於治國理政的人才怎麼成?項羽、韓信恰恰缺的就是這塊

    軍事方面,劉邦因為有一批優秀謀士和一大幫能征慣戰的猛將,再加上有穩固的後方基地,有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和糧草,他的軍隊會越打越多、越打越強。而後方不穩、四處平叛、戰亂不止、民不聊生的項羽和韓信,他們的軍隊只能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因此遲早會被劉邦消滅。

    經過春秋、戰國、秦末500多年的戰爭,人民早已厭倦打打殺殺,都盼望過安居樂業的寧靜生活,因此民眾普遍擁護劉邦而反對好戰的項羽。民心思定,得民心者必得天下,這也是項羽必定滅亡、漢朝必定建立的根本原因。既使韓信垓下之戰故意輸給項羽,造成暫時的三足鼎立,也阻擋不了民心思定、民心求安這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 5 # 狐筆春秋

    誠如題主所言,如果韓信戰敗垓下,項羽逃出昇天的話,那天下也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因為,就項羽自刎烏江後,劉邦隨即剝奪韓信帥印的情況而言,劉邦對韓信的忌憚之心絲毫不弱於項羽,之所以重用韓信,很大程度上不過是驅虎吞狼之計而已。

    所以,如果要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韓信直接棄戰,不參與“垓下圍獵”的軍事行動而選擇作壁上觀,或者索性在垓下一役中臨陣倒戈,調轉槍頭來削弱劉邦的勢力,迫使劉邦退居關中、拒關而守。因為,唯有如此,韓信才有盡佔三齊之地的機會,並以此為根據地去蠶食周邊實力較弱的諸侯。當然,在我看來,這種層次的三足鼎立也不過是暫時的過度階段而已。但無論如何,三人之中,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也就勢必不可能是劉邦了。

    一:劉邦的無奈——年衰體弱,驕兵悍將,幼子無能。

    一旦鼎足之勢成型,那麼三雄之中最痛苦的莫過於劉邦,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相對於韓信和項羽而言,劉邦絕對是大叔級別的對手,就史書記載而言,劉邦47歲時起義造反,等到垓下決戰時已是55歲的高齡,而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是妥妥的老人了。與此同時,當時指揮垓下之戰的韓信卻只有三十歲,至於後來自刎烏江的項羽充其量也不過才31歲而已,就此而言,無論是韓信還是項羽都是青春正盛、年華正好的時候,唯獨劉邦卻是已經到了風燭殘年,朝不保夕的地步。試問,年齡差巨大如此,劉邦又憑什麼來戰勝韓信和項羽呢?

    2、從劉邦一心想要“易置太子”的動機而言,仁弱的漢惠帝自然算不上好的繼承人,就此一點,一旦劉邦百年之後,試問他又如何能夠駕馭得了劉邦帳下這些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驕兵悍將呢?固然,漢惠帝有個陰鷙多謀、心狠手辣的母親,但呂雉真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厲害嗎?倘若果真有這麼厲害的話, 她又何必在劉邦去世之後,馬上提出盡誅功臣的建議?更何況,素以剛毅著稱的呂太后,在自己百年之後,不但失去了惠帝這一脈的地王之位,而且還為呂氏家族招徠了滅頂之災。由此可見,強悍如呂雉也無法撼動勢力龐大的功臣集團。

    3、對於劉邦帳下的謀臣將士而言,他們之所以拋妻棄子離鄉背井的追隨劉邦,所為的不過是裂土分茅、封侯拜將的榮華富貴而已。僅此一點而言,一旦三足鼎立之勢既成,而雄才偉略的劉邦又駕鶴而去的話,這孤兒寡母的局面又哪裡還值得他們輔佐,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此一來,一旦鼎足之勢成,劉邦自保尚且不足,更不要說什麼謀求天下了。

    二:相比項羽卻終究稍遜一籌的韓信

    韓信有沒有自立之心,就目前而言實在難下決斷,但無論如何,即便韓信真的劃地自守,割地自立了。對於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發育不良的他而言,他也是三足之中最弱的一方勢力。

    首先,相對於坐擁關中、巴蜀漢中等地的劉邦,韓信既沒有兇險的地勢、雄奇的關隘,也沒有號稱天府的糧倉,固然,三齊之地,向來是東方大國,五霸之首。但經過項羽屢次三番的戰火洗禮之後的齊國到底還剩下多少戰力?凋敝的民生和困蹙的經濟早已將昔日繁華富庶的齊國折騰的奄奄一息。

    其次,相比於項羽而言,權謀一路項羽固然不能與韓信並駕齊驅,可要說勇猛驍悍、馳騁疆場,那韓信卻是遠遠不如項羽。所謂“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權謀詭計皆不足一提”。僅此而言,與楚國毗鄰而居,且無雄奇關隘可守的齊國與袒露在霸王眼下的魚肉並沒有任何區別。

    再次,論軍事固然可以睥睨當世的韓信,在政治上卻是十足殘疾,試問,以其幼稚的可笑的政治經驗又如何能和狡詐似鬼的劉邦和世家出身的項羽相提並論?

    所以,在我看來,一旦劉邦辭世,後繼乏人的漢國勢必會發生難以預料的動亂,如此一來,驍勇善戰、才氣無雙的項羽恰恰可以趁隙而動,叩關進軍,覆滅漢國。爾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伐齊國,如此一來,鼎足而立的天下又將復歸於楚國。

    畢竟,以項羽的見識和能力,在經過垓下之戰後,勢必能夠有所更張,而一旦政治不成熟的項羽成熟起來,試問天下間又有誰能夠擋得住在項羽率領之下的鐵騎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30前置攝像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