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杯古道茶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與儒家思想同樣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是生長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學說、神仙思想為主,廣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

  • 2 # 步蘭香407

    儒家文化是以孔子思想為主旨的文化,提倡“仁愛“,在此基礎上又發展成“仁,義,禮,智,信,忠,孝“以修身,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道家文化,以老(老聃)莊(莊周)思想體系為主的文化。“道法自然,大道無為”。其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辨證法因素和無神論似向。

    後人把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合稱儒道文化,實則兩種文化不能合而為一的。本人認為。

  • 3 # 愚翁良知

    要明瞭這個問題,最好讀一下中國的思想史,不然很難說清楚這個問題,原因在於:

    儒釋道三家現在都已經不純正了。因為歷代統治者交替使用三家作為統治工具,內聖外王也好,外儒內法也罷,萬變不離其宗。三家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也在不斷的進行變化,這是其一。

    其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是道家,伏羲八卦是中國文化之源。儒家是孔子在解釋周易經文時創立的,只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以儒家尊易經為六經之首。儒學的起源也是易經。佛學傳入中國以後也經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

    西學傳入中國以後,現在已經處在主體地位。不少人用西學的思維方法來衡量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科學。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應當過於偏執一方。

    佛學修心,儒學修身,道學窮理,各有側重,但誰也離不開誰。現在各家所推崇的所謂經典,其實並不純正。儒學把易經尊為首,其實在強調易傳的作用。易傳只是對易經的繼承和發展並不能代表易經。易傳和伏羲八卦相差3000多年,比我們離孔子還遠。

    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文化之根,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國文化沒有斷層,讀一下中國的文化史或者思想史,瞭解一下儒釋道的來龍去脈可以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瞭解。要具體說明很困難。讀王陽明的心學就可以看出儒學像變色龍一樣在不斷的變化。同時應該區分儒學和儒教,佛學和佛教,道學和道教的區別。

  • 4 # 神兵利劍1

    文化的本質是:透過文字敘述,表達思想和理論!個人觀點:人才是文化的根本,言傳身教才是傳承。書籍只是記錄,並且多受 人 的影響!

    現代中國接觸最多的文史書籍,多是明清時期的,清代又多興文字獄,喜歡黑前朝,編輯金、宋史,故而儒道文化的內涵:通常是儒,道,釋,三教;再加上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九流序列,合稱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形成於宋,成熟於明,衰亡於民國,新中國成立後,全歸於:傳統文化範圍。三教之間糾纏不清,難於徹底分開!核心根源卻是儒家,道家和進口的釋家三門。儒家,道家的起源是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佛家則是東漢時由絲綢之路貿易傳入的,然後本土化,在唐朝時,由 三藏法師 西天取經,光大 於 中土,傳教於唐之藩屬!

    三家涇渭分明,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德,主張 有為之治,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杯,卻是保守主義,守舊尚古,不知變通!教書育人培養出了:縱橫家,法家,農家等。形成儒教時,又吞了兵家,史家等主動積極的百家。

    道家:老莊哲學,多玄幻味道,主張 無為而治,一副高冷的仙人模樣,卻是開放自由主義,順天時,應人意,總之一句話能不作就絕對不作。經典流傳後,延生出了:陰陽家,神仙家,方術師等。形成道教時,又吸收了許多玄字頭的百家。

    釋家則更曲折一些,一個外來戶,想紮根於 天朝上國,走的必然是高階路線,主張長生極樂來吸引當權者,卻根腳輕浮,(多以民爭利,以國爭利,故有三武滅佛),後禪宗興起,改造佛學,主張自立根生,紮根於農,勸惡解憂,積德行善,方成中土大教!

    九流之分,成於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豪門),其實是士人等級區分一般性總結,世家門閥由此建立門當戶對的婚嫁聯姻體系,也是中國最早的玻璃天花板。隋唐時代,開科舉士,入籍授田,庶族士途崛起,士族財務沒落,九品漸成九流,士庶雖有別,卻有同歸之象。宋代仕途,科舉已成絕對主流,特別是:太祖,太宗後,唯科舉,才能入相。士庶也然同歸,九流卻已深入人心。商人崛起,家財萬貫,卻也講:門當戶對,士農工商四業分離,都言:學而優則仕。

    故而:儒道文化看似一詞,實則是暗指傳統文化,中國文化一系相太過厚重,不是幾言能夠講明的!

  • 5 # 袁聰

    儒家文化:人倫;禮義廉恥;三綱;五常;孝;父慈子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則悌;忠;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義;禮;智;信;勇;益友與損友;守靜;內省;寡慾;知恥;慎獨;正心誠意;三綱領;知足;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獨善與兼濟;氣節;三從四德;內聖外王等。

    道家文化:氣;道;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有與無;動與靜;古與今;知與行;常與變;形而上與形而下;“理”;和為貴;天理人慾;良知良能;天命;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為萬物之靈;人皆可以為堯舜;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心外無物;性善論;性惡論;道法自然;齊善惡;為我;格物致知;致良知良心等。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儒家有8個(家)支派、系,語見《韓非子•顯學》。八儒包括:子張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顏氏(淵)之儒,孟氏(軻)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荀況)之儒,樂正氏之儒。

    孔子的相傳弟子有3000人之多,其中有72賢人,代表人物主要有:顏回、曾參、公治長、有若、冉求、仲由、子貢、子游、子夏、子思、顓孫師、漆雕開、閔子騫等人。其子曾參、子夏都有著述,顏回以德著稱。

    說明:以上代表人物的生平簡介與事蹟,與本提問“無關”,忽略。

    儒家經典選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左傳》《荀子》等。

    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核心價值觀。

    伏羲: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始祖。

    伏羲: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的創始人。

    易學(道家)思想、易學(道家)文化:成書、著書立說祖宗———西周建立創始人姬昌著《周易》。

    道家有:道家祖師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經》,全篇5000言全用韻文寫成,多有對偶,以古音讀之,大致合韻,今音讀來亦有詩歌之節奏韻文。

    道家有:莊子,著有《莊子》又稱《南華經》,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睢陽)蒙縣人(今安徽省蒙城縣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南華經》共52篇,後散失,只剩得33篇,其中內七篇、外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大宗師》等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在寫作上,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篇篇都成為先秦散文的典範。

    道家經典選讀還有《淮南子》、《太平經》、《抱朴子內篇》等。

  • 6 # 閒雲一片之每文

    儒道文化,泛指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文化”一詞最先出現在《周易.賁.彖傳》裡,“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明文化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教化人的。所以儒道文化是透過代表人物和典籍傳播其理念、智慧、氣度、神韻。這些典籍可謂正宗家底,主要有四書五經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以及後世的《荀子》和王陽明的《傳習錄》。

  • 7 # 盤古山小池

    儒家文化:人倫;禮義廉恥;三綱;五常;孝;父慈子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則悌;忠;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義;禮;智;信;勇;益友與損友;守靜;內省;寡慾;知恥;慎獨;正心誠意;三綱領;知足;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獨善與兼濟;氣節;三從四德;內聖外王等。

    道家文化:氣;道;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有與無;動與靜;古與今;知與行;常與變;形而上與形而下;“理”;和為貴;天理人慾;良知良能;天命;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為萬物之靈;人皆可以為堯舜;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心外無物;性善論;性惡論;道法自然;齊善惡;為我;格物致知;致良知良心等。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儒家有8個(家)支派、系,語見《韓非子•顯學》。八儒包括:子張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顏氏(淵)之儒,孟氏(軻)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荀況)之儒,樂正氏之儒。

    孔子的相傳弟子有3000人之多,其中有72賢人,代表人物主要有:顏回、曾參、公治長、有若、冉求、仲由、子貢、子游、子夏、子思、顓孫師、漆雕開、閔子騫等人。其子曾參、子夏都有著述,顏回以德著稱。

    說明:以上代表人物的生平簡介與事蹟,與本提問“無關”,忽略。

    儒家經典選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左傳》《荀子》等。

    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核心價值觀。

    伏羲: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始祖。

    伏羲: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的創始人。

    易學(道家)思想、易學(道家)文化:成書、著書立說祖宗———西周建立創始人姬昌著《周易》。

    道家有:道家祖師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經》,全篇5000言全用韻文寫成,多有對偶,以古音讀之,大致合韻,今音讀來亦有詩歌之節奏韻文。

    道家有:莊子,著有《莊子》又稱《南華經》,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睢陽)蒙縣人(今安徽省蒙城縣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南華經》共52篇,後散失,只剩得33篇,其中內七篇、外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大宗師》等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在寫作上,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篇篇都成為先秦散文的典範。

    道家經典選讀還有《淮南子》、《太平經》、《抱朴子內篇》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顏值最高的動畫cp是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