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羽隨風
-
2 # 香漫寶居
沒有什麼區別!如果非要講區別,那就是,現在的人已經不講道德了。道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他是真理,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他永遠不變。一個禁不起時間考驗的文明文化,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理。古人的訓誡,之所以能這樣經久不衰,就是這個原因。脫離了這些基本點!那就不配稱之為人。如同現在,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投機鑽營,唯利是圖,更有甚者,在金錢面前,徹底的泯滅人性。這些人,連畜牲都不如。將來的果報,是要下地獄的。有人現在,動不動就提出,什麼道德綁架!那麼請問,如果你的行為,樣樣和仁義禮智信相符。那還用得著綁架你媽?你是謙謙君子。光明磊落,大家自然尊敬你。正因為,我們不善的意念行為太多。所以,才列舉出這些,為人立世最基本的條件,來約束我們。免得我們越來越愚痴,越來越不像個人。以前的人,懂得這些道理,懂得剋制自己不善的念頭。所以尊重聖賢,誠信立世。不像我們現在,為所欲為,為了能夠盡情的辦壞事,動不動就說人,道德綁架。是!是有那麼一些人,只用道德丈量別人。但不乏有人,就是想,在做了壞事的之後,逃避譴責,用這句話,遮蓋自己的惡行!不客氣的說一句!這樣的人其心可誅!做人,不能不講道德良心,一個國家,也不能沒有道德標準。古人的教育,在中國盛行了幾千年,她的精神永遠不變。現在這個時代,他依然是衡量人性的標準。只是我們的價值觀變了。我們喪失了人性的一面。失去了人性!就是獸性與魔性的開始了!
-
3 # 寒霜血劍
道德是什麼?
這個概念,孔老二已經提出來的,不過我要說的,不是他那種常識性道德,而是一種真正的道德。
我們可以瞭解他說的道德,但不能真當成一種思維標準來看,因為本身他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我們從第一個角度:對人對事,來看。
孟軻跟人開噴的時候,理屈詞窮,直接進行人身攻擊:“蠻夷饒舌之人,安敢……”
翻譯成普通話啥意思呢?就是你個外國佬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幹啥?
這句話,直接就把荊楚,魯地一網打盡,一個都不剩。
孔子跟少正卯搶學生,結果搶不過就砍人,還說這個小人那個小人。
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對不同人有不同標準是可以的,但是沒常識可就不行了。
而真正的道德,是談笑自若,罵不過就不罵,技不如人沒啥好說的,對人和煦,對待敵人如同嚴冬一樣,而不是處處樹敵,處處罵小人,這個小人那個小人,只會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
再看第二個方面:行為標準
孔子說農民是好人啊,所以要多多提倡,多多支援,然而當徒弟問他為啥不自己種地種菜的時候,是有這麼一段話的:
“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孔老二的道德,其實就是為了迎合自己而制定的,最終解釋權永遠歸他,而真正的道德,不是聖母婊,也不是冷酷,而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即人人平等,對人平等,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不多加也不減少,公平,公正,就是最大的道德!
-
4 # 1z2d3h4m5x
謝邀作答:我覺得古人的道德與現在的道德有傳承亦有區別。古人的道德主要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現在正經歷著農業機械化、商業模式轉變、工業文明的傳播以及資訊化時代的來臨與前行。雖有區別,但人的基本需求還是衣食住行,只是升級罷了。對應的社會變革、政權更迭有很多次了。但道德觀念這種無論是大到社會廣泛提倡的風尚,還是個人認同的守則,從而成為匯聚社會共識的行為規範,可謂大道至簡。在中國即是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多元的文化交織的現狀。
-
5 # 哲學卜卜為贏
請看莊子所解“道德”:
道:偶而應之。
德:調而應之。
“之”者,天地,民眾也。
偶:圍攏,圍繞。
調:退隱,融入。
-
6 # 山木生
道德是道和德兩者的合體。道即是行走的路,就是指一個人一生的生命旅程;德即是善良的言語與心靈。綜合言之,就是說一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中,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行善良的事和說善良的話。
古代由於佛、儒、道思想教化的廣泛,不免在其中發生了它本意的偏解,致使一些人受到其偏解的教化,變成了懦弱。不過它還是起到了約束人言行的作用。
現代社會,金錢與物質的需求相對古人大了不少,似乎讓人拋棄了道德的約束,直面利益。然而,根深蒂固的道德思想還沒有讓人們徹底失去它的底線,才會讓我們能夠感觸沒有道德的行為是多麼的可恥,但是利益的誘惑卻不能讓我們言行有所符合道德的標準,實為可惜。
-
7 # 江上弄舟
道德,通俗地講,就是一個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
打個比方,開車必須遵行交通法規:右側通行;紅燈停,綠燈行等。如果沒有交通規則,就會亂套,車禍就會不斷。
社會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一定的約束,每個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難免會侵害別人,侵害社會。人人都這樣,那麼社會也會亂套。所以一個社會和國家也必須有個社會規範,大家共同遵守,使大家可以和諧相處,共同生活。這個社會的準則就是道德。
社會不同,道德標準也不同。道德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如古代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現在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
但也有些道德是不變的。如古代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雖經千年變化,現在依然是人們提倡的道德標準。
道德就是一個社會大眾共同遵守的規則。雖然道德不像法律那樣嚴格,犯法會被拘留判刑,但突破道德底線,也是會遭眾人口誅筆伐,社會遺棄的。
-
8 # 感照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9 # 飛飛貓說話
道德是維護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秩序的力量和標準。
時代不同,體制不同,道德標準和內容就不同。
古代儒家的道德標準是維護封建專制,等級制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三綱五常"。符合"三綱五常"就是道德高尚的人,違反的就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現在的道德的標準是"民主,平等,自由,法治,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就是道德素質高,不符合標準的就是道德素質低。
-
10 # 仙莊老周
道德,是一種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違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法則,稱之為道,以劃陰陽之界而勞作休養的一種方式,是道在人間的初步行成。德者,肓人唯物,取之有度,至真至善的自律心態。而古人之德,無慾無求,天生萬物唯用者取之,遵天道,法自然之律而教化,行為守中,禮義謙和公而無私,為上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便有了官權爭霸的慾望生成,財物分配,強者為上的階級化分,逐步形成了以管制規範人類的行為制度,劃地為疆的分管之法,佔公為私的私有思想行為,是中德。放眼天下,且看今朝,以武統合,物慾橫流,以法而治,以規而劃,以律人身,卻放心於自由的法治時代,以口傳文字而論道德,以道德施於人,而無於已心,以附權貴為榮,盡佔財物的濁腐之心橫流的色相形為,雖遵於法,而失於律已的社會行為,是謂下德。道德之行,在於法典,法於其外,典於其內,有法必依,有律必行,方為上上之德也。個人關點,請雅正,謝謝!
-
11 # 水過重山
上古的道德即是大道,後世的道德是統治階級給被剝削者洗腦,以利於欺壓,只有秦始皇與毛澤東時代,才有德,而道是原始公有制的社會與人的發展生存總則
-
12 # 貓咪ad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橫渠說的。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
這四句的意思是: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後世開闢永久太平的基業。
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目前比較流行的解釋是,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發展人的思維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這是一種誤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張載把社會涵義的“天地”也稱作“天下”。其次,張載並沒有否認“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復卦》的術語,張載作為著名的易學家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橫渠易說·上經》)顯然,在天地能夠生成萬物這一意義上,張載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無需人來“立”,否則將不恰當地誇大人的能力。其實,“為天地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張載在其著作《經學理窟》中,對“立心”的涵義、方法等內容有集中的論述,如果視而不見,對“立心”的理解則易流於臆斷。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正蒙·誠明》)依據這些資料來看,“為天地立心”的涵義很清楚,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透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侷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
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我們可以把張載的“四為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回覆列表
初一新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第一節課我便給學生詳細闡釋了什麼是道德?道德兩個字,我們可以先探究老子寫的《道德經》,《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在這裡,”道”和“德”是分開的。道是宇宙萬物執行的規律。如《千字文》裡提到的“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就是“道”,春夏秋冬四季有序變換就是道,動物由生到死逐漸衰老就是道。
“德”者“得“也。遵循和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事,就是“德"。父母要教育和撫養子女是德,成年子女要贍養和扶助老人也是德,是孝德。道是“知”,德是“行”,“道”要靠“德"去實現才能維護“道”。道德是社會關係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
道德和法律是調節人們行為的兩種主要社會規則,都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範。道德是約定俗成的,靠輿論監督實施,沒有強制性。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道德和法律都是用來調節社會關係的。如父母不履行教育撫養子女的義務,不僅不道德,還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樣,子女不贍養輔助老人,不僅失德,也違反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道德和法律是兩種不同的手段來調節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缺一不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做了善事,我們感到很欣慰,做了惡事,我們會忐忑不安。講道德就是要激發出我們心底的善良基因,同時透過是非觀價值觀來消滅和壓制人性的貪婪和慾望,讓人成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從古到今,傳承下來的良好道德規範,如孝敬父母,誠實守信、仁愛寬厚、以禮待人等,都包含著做人做事的行為規範,不僅能修身養性,還指引我們走向成功。
“法治”是以法治之。我們為什麼突出和強調“法治社會”,是因為我們的道德體系受到了衝擊和毀損。 上個世紀,人們的思想經過了一場動亂,對禮教定性為"封建"全盤否定,而新的道德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改革開放如開啟窗戶,讓蚊子和蒼蠅也進來了,金錢至上、性開放性自由等,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人思想墮落、道德滑坡,嚴重腐蝕了社會風氣,經常見到高官包養情婦、大佬大伽包養小三的報道,嚴重破壞了中國一夫一妻制度,誤導著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所以國家推出了“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對道德進行規範和約束。特別是18大以來,國家恢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教育,恢復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與時俱進,逐漸引領形成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新中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