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匹諾曹jun

    張愛玲在中國讀者中深受喜愛,人們關注她的作品,也關注她的傳奇人生。她的死讓很多張迷為之嘆息,人們怎麼也想不到,那樣華麗孤傲的一個女子竟然在異國他鄉孤獨地死去。

    張愛玲

    1995年9月8日,1代才女張愛玲被發現死在洛杉嘰自己的公寓,當警察接到張愛玲鄰居的報警進入張愛玲的寓所時,發現她的屍體已經開始腐爛。驗屍報告說她應該是在6-7日前死亡,所以她確切的死亡時間應該是1995年9月2日或3日。

    法醫的報告中還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內容,就是她不煮飯也不下館子,吃的都是些罐頭、牛奶,瘦是因為常常幾天沒吃東西。同時,人們發現,她的房間只有一張桌子,一臺電視,幾本書,牆壁空空如也,她還穿一次性衣服、拖鞋,沒有伴侶,沒有子女,孤單一人。

    張愛玲

    林式同是張愛玲朋友中唯一見到她逝後身容的人,他的描述是這樣的:

    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正是這種種的細節給了旁觀者一種感覺: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的生活慘不忍睹。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恐怕不見得。

    張愛玲

    林式同是張愛玲遺囑的執行人,他說,在張愛玲的遺物清單中有6個銀行戶頭,他從這6個銀行戶頭中取出了2.810771萬美金。1995年時美金與港幣的匯率為1:7.75左右,那這筆存款摺合20萬港幣多。張愛玲把這筆錢留給了宋琪夫婦。張愛玲的喪葬費及清理費用、遺物運費共計1.168703萬美金,宋淇夫婦另付給林式同。

    此外,宋淇在香港幫張愛玲買過一些外幣及其他存款,鄺文美也為張愛玲開立過銀行戶頭,其中有一張鄺文美寫的字條,上面寫著“E.Chang”的銀行外幣存款為32萬多美金,這在1995年相當於248萬港幣,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兩樣加在一起,共有近270萬元港幣,這還沒算上她書稿文章未結算的、源源不斷的稿費。

    這些錢足以說服我們,張愛玲的晚年生活並非外界所說的那麼貧困潦倒。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家徒四壁時,她卻在寫給林式同的信中說:“身外之物還是丟得不夠徹底。”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孤單一人時,她卻花十年時間閱讀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寫了一本學術論著《紅樓夢魘》。

    張愛玲

    張愛玲之“窮困潦倒”並不是因為錢,她不缺錢。她離群索居的生活其實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或許有人覺得她還是缺乏真摯的情感,但正如她所說的,胡蘭成之後,她將只是枯萎了。

  • 2 # 名人史海觀心閣

    張愛玲在美國初期曾經窮困潦倒,後來的經濟已經完全好轉了。

    在晚年時期,張愛玲很多生活瑣事都是林式同幫她處理的。她的遺囑,也在她姑姑去世後不久,就寄給了林式同。

    (張愛玲)

    張愛玲在遺囑中,將所有的財產都留給香港的好友宋淇夫婦。據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講述,張愛玲在美國共有六個銀行戶頭,共取出2.810771萬美金,那這筆存款摺合20萬港幣多一點。

    宋淇以前在香港幫張愛玲買過一些外幣及其他存款;宋淇夫人鄺文美也為張愛玲開立過銀行戶頭,共有近270萬元港幣。

    (張愛玲寫給林式同的信)

    張愛玲之所以要把遺產全都贈與宋淇夫婦,這是因為,宋淇夫婦一直在香港為她聯絡出版事宜。從1967年開始,她的作品陸續在臺灣《CROWN》出版社出版,她得以在臺灣、香港再次大紅大紫。

    (宋淇夫婦)

    1952年張愛玲到香港後,以翻譯和寫文為生,期間與宋淇夫婦成為摯友。三年後,她以難民身份去了美國。一開始在好友炎櫻的幫助下住進了難民營,後來胡適先生又為她擔保,進了一所可以暫時提供免費食宿的作家文藝營。在這裡,張愛玲認識了第二任丈夫賴雅,並於次年結婚。雖然賴雅比張愛玲年長近30歲,但他們相扶相持,度過了艱苦歲月。

    (張愛玲、賴雅)

    婚後不久,賴雅就第一次中風。張愛玲一邊創作,一邊照顧他、鼓勵他。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由於心理原因,孤身一人地頻繁輾轉在各個汽車旅館之間。那時雖然不缺錢,但是內心依然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給人們的印象是“流離失所”“窮困潦倒”。

    張愛玲生活非常簡樸,晚年時期身體不佳卻筆耕不輟。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如:

    在她的作品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字,至今仍然打動著人們的心:

    見到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

    東西不一定偉大,但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佈滿了蝨子。

    ……

  • 3 # FlyDragon87

    張愛玲(1920-1995)

    張愛玲是懷著文學夢想到美國的。她期待著成為像林語堂那樣的用英語寫作、在西方世界開啟天地的華人作家。林語堂在1935年就以英文出版了《吾國與吾民》,張愛玲說自己“從小妒忌林語堂,因為覺得他不配,他中文比英文好”,“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但最終,她還是迴歸到了華文世界,這一段心路,其中的甜酸苦辣,尤其耐人尋味。

    張愛玲從5歲開始,就由英國教師教英文,後來在上海讀的是聖公會所辦的聖瑪利亞女校,這種教會學校一向注重英文教育。15歲時,她的兩篇英文習作就在校刊《鳳藻》發表。1938年,17歲的張愛玲在上海的英文報紙《大美晚報》發表過英文文章,記述自己與父親的一段衝突。上世紀40年代,她還發表過《洋人看京戲及其他》等諸多英文作品。她在香港大學英文系修讀過兩年,並且立志做一個雙語作家。

    1955年,也就是張愛玲移民美國這年,美國一家業內頗有地位的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作《秧歌》。但《秧歌》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說,1957年,張愛玲透露,準備將自己從童年到結識胡蘭成的經歷寫成小說。這部自傳性質的小說題為《易經》。但她感到“題材繁複超過她駕馭英語的能力”。這一點,後來的研究者也發現了。她的英語流暢,但進行文學創作時,相比她的中文,可謂魅力盡失。

    《易經》越寫越長,後來一分為二,前半部改名為《雷鋒塔》。1963年,兩部小說完成。王德威說,這兩部小說“在寫作風格和整個結構經營、英文語言的運用上,都有點令人失望。”“讀者以讀張愛玲中文小說的心情去看《易經》和《雷峰塔》,會覺得這是一個平淡的作品,而且是一個重複的作品,張愛玲似乎並沒有把她真正的心事、對整個家族和歷史文化的變動充分表達出來。”直到1964年,張愛玲也沒有為這些英文作品找到出版社,最終放棄了出版的念頭。

    張愛玲也曾經想把自己的一些舊作改編為英文小說,但同樣並不順利。比如她最受好評的作品之一《金鎖記》,就被她改編為《北地胭脂》。她託夏志清找幾個批評家看看,因為“華人贊華人他們不相信的”。夏志清找到哥倫比亞大學同事,以研究日本文學著名的唐納德·肯,但反應並不好。後來她曾將此作品交給不同的出版公司看過,屢屢退稿。《北地胭脂》後來在英國出版,用夏志清的話說,“沒有一點兒反應”。

    夏志清說,張愛玲在美國不與人接觸,所以只能寫她熟悉的事情。但她揭露老上海醜陋的一面,又得不到美國出版商的青睞。“她總是獨自埋頭寫些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東西,雖然她英文好,但美華人是不要看的呀!”美華人喜歡的是他們想象中的舊中國詩情畫意。這一點張愛玲自己也看得明白。她說,對東方特別喜愛的西方人,“他們所喜歡的往往是我要拆穿的”。可見張愛玲對於美國文壇的登龍術,是全明白的。但明白了,她並不會去效仿,因為“各人口味不同”。

    張愛玲也想有所突破。她曾寫過2萬多字的英文小說《少帥》,作品取材於張學良的生平傳奇,寫少帥陳叔覃和週四小姐的戀愛。張愛玲為此作品花了很大精力,1961年去臺灣打算訪問張學良,但沒能如願。1962年,她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蒐集資料,希望“無一字無來歷”。

    隨後,她動筆寫《少帥》。1964年,她將寫好的前七章給三位美國朋友看,除了一位中國通表示很喜歡以外,兩位朋友都說歷史太混亂,她的出版經紀人甚至說,書裡華人的名字完全記不清。這代表了美國一般讀者的口味,讓張愛玲心灰意冷。

    張愛玲在美國文壇的不順利,也因為她不善與人交往。這也是她天性如此。當年,她離開上海到香港,是香港大學一位老教授幫忙。但她讀了不到一個學期,又去了日本,並自作主張寫信給學校辭掉了獎學金。她沒有想到,獎學金還在討論之中,老教授還在為她力爭。為此,老教授大怒,後來張愛玲道歉也沒有用。

    剛到美國的時候,張愛玲與人交往還很有興頭,曾經和朋友炎櫻一起在紐約拜見胡適,還寫了篇《憶胡適之》。但後來,她對社交越來越畏縮。1967年她到紐約,夏志清到她的旅館拜訪過她兩次,第一次是和女作家於梨華一起去的。夏志清說,旅店附近有個上海館子,有小籠包、蟹殼黃等,張愛玲好像有點動心,但後來還是打電話給夏志清,請他到旅館去吃她的餅乾和紅酒。張愛玲後來還曾想爭取到去夏威夷大學講學,但又感到心虛,不僅因為沒有學位,而且因為教書“不光是書的事,還有對人的方面”。

    1970年,張愛玲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從事研究。這本是她獲得穩定生活來源、繼而潛心創作的一個機會,但被她弄糟了。那時,她走路“經常目不斜視,有時面朝著牆壁,有時朝地板。只聞悉悉窣窣一陣腳步聲,廊裡留下似有似無的淡淡粉香。”她的助手陳少聰發現她有自閉傾向,極不喜歡與人交往,就經常把給她的資料卡片趁她不在時放在她桌上,避免與她接觸。

    到後來,張愛玲為了不見人,經常黃昏時才去研究中心,獨自在辦公室熬夜。主持研究中心的陳世驤教授很好客,經常在家開派對,張愛玲不願意去,去了也總是顯得不合群,後來乾脆婉言拒絕。一年期滿,她就被解聘。夏志清後來說,真正的原因是張愛玲“去陳

  • 4 # 雍正王朝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內,終年75歲。那一日,是當年的中秋節。

    2015年5月25日,美國的國殤日。紐約曼哈頓的街頭飄著一絲懷念和悲傷的氣息。在世界貿易中心遺址附近的紀念館,等候參觀的人排成了長龍。從那裡向東南方向步行十來分鐘,是一條名為派街的小路。在金融區林立的高樓之間,這樣的窄街讓人想起幽深的峽谷。

    半個多世紀前,一個瘦而高的身影,曾經在這些窄街小巷裡穿行。張愛玲,這個風華絕代、冰雪聰明的女作家,到美國之初曾經在大西洋畔的紐約落腳,住過簡陋的“救世軍”宿舍,後來從美國東海岸漂泊到中西部,最終落腳於太平洋畔的洛杉磯,1995年在那裡揮別塵世,至今整整二十載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誰是“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