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邂逅
-
2 # 月下冷風吹
秦代統一文字首先限制先前六國文字的使用,以小篆為核心的八體等級與使用範圍,做了一系列規定,所謂書同文,是指法律的形式規定字型形態等級及其書體的使用規範,並不是指單一使用某一種字型,而是不同的場合書寫採取不同字型。
秦書八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蟲書:多用於青銅器銘文,兵器,旗幟、符信,印章亦有使用。秦使用最廣的兩種字型是小篆及隸書,“小篆”,以李斯《倉頡篇》,趙高《愛歷篇》,胡毋敬《博學篇》。
所謂三倉為字書,即以此三人編寫的字型,為標準小篆用字,小篆在秦國是正體,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詔書、及紀念性質的刻石等,正式莊嚴場合的使用字型,都為小篆撰寫。
“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是獄吏,屯戌下級佐吏使用的低階官書,由於隸書較為簡練,書寫方便,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秦漢後自成一種書寫系統。
在公元221年,秦始皇頒佈了“書同文”,簡化了,秦文變為小纂作為全國統一通用的字型,用於公文法令,同時廢除了其他字型,比如說“馬”這個字,在以前有很多的寫法,而且它們之間沒有什麼規律和聯絡,但是統一之後就都寫做“馬”了。
後來李斯趙高等人編寫小纂的字帖向全國分發供人學習。除了用這個方法,秦始皇出巡道德地方都要用小纂立碑刻字,比如說出名的泰山石刻。在當時的形勢下,程意根據當下民間流行的字型自己整理出一套更為簡明的字型—隸書。
隸書的出現,可謂是中國漢字發展的里程碑,我們現在用的楷書,這一字型就是隸書的衍生,不僅如此,統一字型更大的意義在於,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種類多,後來還出現了分裂割據情況,但是至少文字統一之後,文字就變成了維繫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條不可磨滅的脈絡。
促進各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是非常豐富和先進的,這也和秦國統一文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
3 # 美妙行
秦始皇任命李斯為負責人,首先將原秦國文字改成簡體字,即小篆。這樣推行越來就容易多了。然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其他學體,統一學習並使用小篆
-
4 # 文哥哥江西
殷商以來,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
5 # 單人旁寂寞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這裡的“一”和“同”同義,就是“統一”。此語的最早出處是東周春秋時期的《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秦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但把小篆作為秦國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政府正式檔案一般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檔案用隸書抄寫。
-
6 # 葉落梧桐
秦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
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
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擴充套件資料:
車同軌書同文: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馬車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
國家統一了,車輛還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從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國家形成的時候,文字、車的軌距、道德規範統一已經成為國家政策。
經過春秋戰國的分裂和混戰,各國在各自地域獨立發展的時候,或多或少的偏離了周朝訂立的各項制度,也即所謂“禮崩樂壞”。
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核心思想就是認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源自人們對周朝制度——周禮——的偏離,只有人人努力致力於復興周禮,君臣父子各按周公制定的周禮行事和生活,一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秦王朝建立之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種種措施都在客觀上促進了原七國在實質上的融合和統一,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功績無可比擬。
回覆列表
根據漢代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解讀,秦始皇是用秦國小篆作為統一天下文字的標準。我也認為,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不是隸書,而是小篆。
第一,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令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李斯、趙高、胡毋敬均用小篆來進行這三部字書的寫作。
第二,當時各地的刻石均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五次巡遊全國,在各處留下眾多的刻石。而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一部分這些刻石的臨本或摹本,如泰山、嶧山、芝罘、琅琊臺、會稽等的刻石,在泰山刻石中還有留存至今的實物,這些刻石文字均為小篆。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遊的重要活動之一,內容無非是記載秦始皇兼併六國等豐功偉績,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文字。
第三,根據許慎《說文解字·序》的記載。《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經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許慎對於統一文字所持的說法,一定有他的文獻依據。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簡中竟然有那麼多用隸書書寫的文字呢? 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將隸書作為統一文字的書體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國小篆進行統一文字最後沒有獲得成功。而上述列舉的三點足以證明第一種可能不成立,那麼,只能是第二種可能。
中國文字書體的演變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東周通用大篆,戰國時期盛行小篆,漢代流行隸書。在這些文字書體中,大篆是一種使用較為混亂的書體。
李斯建議用秦國文字統一天下文字,這當然是以戰勝者的姿態統一天下。但是,有一個前提,即秦國文字是否是當時天下最先進的文字。實際上,秦國小篆並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於交流,因此,文字的形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實用性。一種不具備實用性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因為它不便於書寫。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麼,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時,便常常會創造出書寫簡便的字型。這種來自民間的創造有利有弊,積極的一面是為文字書體的演變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極的一面則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