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倩小滿

    明朝分封是以宗室來分封的,這些都是主要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嫡長子、嫡長孫、以及嫡長孫之外的子孫,而魏這個姓氏在當時的明朝並沒有宗室血統的人,而當時的魏姓在清朝總人口中也僅僅佔了0.49%,可以說是很少了,所以由於宗室血統明朝沒有分封魏王。

    以下是明朝朱元璋分封的樹狀圖:

  • 2 # 青衫白褂

    朱棣作為藩王造反成功絕無僅有的案例,對自己如何上位是心知肚明,因而他必然要繼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最終目的是設計一套防止藩王造反的制度,但是他本身又是打著恢復朱元璋"祖制”的旗號起兵的,所以他又不可能徹底顛覆朱元璋本來的思路。不妨換位思考一下, 對朱棣來說,如果可以,乾脆不分封多好?然而這是老爹留下的政治遺產不能說動就動,不然自己本來就不怎麼靠譜的合法性更有問題,所以只能在原有基礎上改動。

    朱元璋本來是打算讓藩王拱衛邊疆的,即便在朱棣以後,朝廷重新分封藩王的時候仍然是要把藩王分封到距離統治中心較遠的地方,顯然淮右和江南不在其中,前者是龍興之地,後者是中央政府主要的財賦來源,肯定不會分封給藩王,以防止藩王造反。雖然永樂以後仍有藩王謀反事件,但是他們手上並沒有和野心相對應的人力物力,很快就被撲滅。

    至於供養藩王花費巨大,那純粹是朱元璋設計制度的時候沒有遠見,沒想過N代之後的人口膨脹問題,加上朱棣命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藩王和豬差不多,無事可做,不造人還能做什麼?而且明朝宗室爵位無論高低,皆世襲罔替,多生兒子就能多領一份皇糧,憑什麼不生?歸根結底是制度設計的失敗,與此相比,即便是清黑也很難否認,清朝的宗室制度就要好很.多了,世襲罔替的就那麼幾家,而且只管繼承人,其他爵位都是降等承襲,支子弟沒有軍功還要參加考試才有爵位,這就保證清朝不至於被大大小小的宗室子弟吃光。

  • 3 # 穿越再現彼岸

    魏王這個封號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眾多的朝代都有魏王這個封號存在。

    1、戰國時期有魏王;

    2、秦末有魏王——魏咎、魏王豹;

    3、東漢末年有魏王——曹操、曹丕;

    4、隋朝末年有魏王——李密;

    5、唐朝有魏王——李靈夔、李泰、李佾、朱全忠(朱溫)、田悅;

    6、五代十國也有魏王——後梁、後漢、後唐、後周、南唐都有魏王;

    7、北宋也有魏王——趙廷美,趙匡胤的弟弟;

    8、南宋也有魏王——趙愷;

    9、元朝也有魏王——孛兒只斤.阿不哥,元順帝的兒子。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西晉、東晉、後晉這些王朝都沒有封“魏王”,因為晉朝取代了“魏”,因此對魏王這個稱號有特別的忌諱,後晉也是沿用晉朝的習慣了。(戰國初期魏國鼎盛時期疆域圖,原則上後世王朝封王在魏國領土之上,都可以稱“魏王”或者“梁王”,或者具體的地名)

    但是明清時期“魏王”這個封號一直都沒有用,這是為什麼吶?

    明朝為什麼沒有分封“魏王”?

    古代封王是要封領地的,分封在哪裡就用哪裡的稱呼,譬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之所以稱“梁王”就是因為他分封在古代魏國的都城“大梁”附近,封了梁王,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魏王”了。

    一般情況下,在戰國時期的魏國地盤上封王,都可以稱“魏王”;也可以稱“梁王”,戰國時期的魏國都城後期遷移到“大梁”城(現在的開封附近),魏國也被稱作“梁國”。

    歷朝歷代被封為“魏王”或者“梁王”的封地一般都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領土上,譬如西漢梁王封地在魏國都城大梁城;曹操、曹丕的封地鄴城也是魏國的領土,著名的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治理的鄴城;唐朝後期的魏王朱溫封地(自己控制)在汴梁,古代魏國都城大梁所在地;唐朝之後,雖然有“魏王”、“梁王”的封號,但是封地都是由國家控制的,只是將封地的稅賦由國家交給封王的人。

    明朝沒有封魏王可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一、魏王曹操、朱溫壞了“魏王”個稱呼。

    東漢末年,曹操脅迫漢獻帝封他為魏王,都城在鄴城,其後曹丕繼承魏王,取代漢朝自立為帝;唐朝末年,朱溫也是封魏王,最後取代了唐朝,建立了後梁政權。

    曹操在北宋之前是頗受人尊崇的一個英雄人物,但是趙匡胤、趙光義即位之後,為了統治階級的穩固著想,對篡奪王朝的曹操予以攻擊、打壓,反正曹操也活不過來了,為宋朝的統治者所抹黑。不過北宋、南宋還是使用了“魏王”這個封號的,沒有打壓的那麼厲害。(曹操、朱溫都是魏王,他們自己或者後人都代替了歷史久遠的王朝——漢、唐)

    元朝時期,統治者對曹操就沒有刻意打壓,魏王的封號還是繼續用。到了明朝時期,打壓曹操在政治上更加明顯,民間對曹操的形象完全黑化,這也多虧了《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的著作。這樣的情況下,魏王這個封號就是曹操、曹丕的代名詞,其他魏王基本都被弱化了,同時曹操也是篡奪江山的代表人物,明朝統治者不會再用這一封號了。

    朱溫雖然和朱元璋同姓,但朱元璋也不和朱溫扯上關係,畢竟朱溫取代了唐朝。朱溫獲封魏王,建立大梁,其意圖非常明顯,他起家的根據地就在汴梁,戰國魏國都城大梁,現在的開封,實至名歸啊。

    朱元璋、朱棣父子都忌諱魏王這一稱呼,因此以後的明朝皇帝都不再用“魏王”這個封號了。

    二、原魏國地區在明朝的地位特別重要。

    歷史在不斷前進,到了明朝時期,原來魏國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中原地區,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大運河運輸的主幹線樞紐就在汴梁,朱元璋曾經想建都汴梁,可見這一地區位置的重要性;這一地區還是明朝重要的產糧區;這一地區因為平原多,所以人口也比較稠密。

    如此重要的地區,為了明朝中央集權的統治,這一地區一般不會分封給諸侯王的。這一地區極有可能讓諸侯王迅速做大,威脅中央政權,除非皇帝昏庸,這些重要的糧食產區、人口密集區、經濟發達區是不會給明朝的諸侯王的。

    不過到了明朝後期,這些重要的地區也被諸侯王們佔據了,使得明朝中央政府的財政損失巨大,動搖了明朝的根本,很快滅亡了。譬如,著名的福王朱常洵封地就在洛陽,英明的帝王是不會幹這樣的事情的。

    既然此地這麼重要,魏王這個危險的稱呼,也就被帝王們棄置不用了。(明仁宗朱高熾劇照,他封了自己的第九子為“梁王”)

    三、明朝的特例。

    其實古代的“魏王”和“梁王”基本是對等的,都是分封在原來魏國的領土之上,所以被稱作魏王或者梁王。

    明仁宗朱高熾庶子中的第九子朱瞻垍就被封為“梁王”,封地在安陸州,現在湖北鍾祥。這個梁王名不副實,封地在春秋戰國的楚國轄區。

    朱瞻垍是明朝唯一的梁王,他去世之後,國除,梁王這一封號也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清朝的封王做的更徹底!

    鑑於以土地封王的先例,諸侯王在封地的所作所為對王朝來說起的作用不是太大,反而對王朝的破壞力相當大。因此,清朝對封王做的更加徹底。

    清朝封的親王、郡王乾脆就不用地名來命名了,大多數是滿漢結合的產物。如:

    1、多爾袞,和碩睿親王,簡稱睿親王;

    2、奕訢,和碩恭親王,簡稱恭親王;

    3、代善,和碩禮親王,簡稱禮親王;

    4、慶明,平僖郡王;

    5、承碩,克勤恪郡王;

    這些都是用一些比較的字或者詞代替了地理標誌的“封王”稱呼,這些王爺都沒有封地,依靠大清王朝中央政府支付薪資的,徹底改變了封王的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紀內地最好的電影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