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在古代,步兵擊敗騎兵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李陵以五千步兵對陣八萬騎兵

    在以步兵迎戰騎兵的戰例中,李陵五千步兵對戰匈奴八萬騎兵,是個很經典的戰例。儘管此役李陵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殺傷一萬多人,可謂雖敗猶榮。步兵在對戰騎兵時本來就是很吃虧的,為什麼李陵五千步兵能取得殺敵一萬的戰果呢?

    首先,李陵兵團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兵團的成員主要是荊楚勇士,個個身懷絕技。

    其次,李陵使用正確的戰術。在與匈奴騎兵對仗時,李陵的排兵佈陣是這樣的:外圍是一排輜重車作為防禦線,前排士兵手持盾戟,後排戰士把強弩拉滿弦,引而不發。在戰鬥中,匈奴騎兵進攻時受阻於輜重車時,前排勇士以盾護體,以戟攻擊敵人,後排士兵則以強弩射敵。第一戰,匈奴就嚐到苦頭,陣亡數千人之多。

    其三,李陵巧妙利用地利阻擊敵騎。李陵首戰打敗匈奴騎兵後,匈奴人仗著人多勢眾,緊咬不放,李陵在撤退途中,又兩次大敗敵騎。他巧妙利用山林的優勢設伏,射殺敵騎數千人。可以說,強弩是李陵對付騎兵的法寶。

    第二,劉錡、岳飛大破金兀朮的鐵浮屠

    到了宋金戰爭時,金國的騎兵較匈奴騎兵有了重大的技術發展。金國名將金兀朮看家法寶就是鐵浮屠,就是一支重灌騎兵,無論是騎兵還是戰馬都披上一層厚厚的鎧甲,可以抵擋弓箭,可以說是有金剛不壞之身。

    然而,金兀朮的看家法寶,先後被劉錡與岳飛擊破。劉錡擊破鐵浮屠,是有點巧勝,因為他事先在水裡放毒,金國騎兵與戰馬飲水後紛紛中毒,戰力急劇下降。在戰鬥中,劉錡在重點放在對付騎兵上,為對付騎兵,他配置長槍後與大斧兵,長槍負責挑去敵騎兵的頭盔,而大斧則是砍斷敵騎兵的手臂。在順昌保衛戰中,劉錡就是這樣打敗金兀朮的騎兵。

    緊接著,岳飛再一次擊破金國重灌騎兵。他的方法與劉錡不同,劉錡是砍人,而岳飛的方法是砍馬。金國鐵騎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馬足,因為馬是要奔跑的,這裡是鎧甲防護最弱之處。岳飛給士兵配置麻札刀,與敵騎對陣時,刀手不許仰視,見到馬足就砍,把馬足活生生砍斷。在郾城會戰中,岳家軍憑藉此戰術,大破金兀朮的一萬五千鐵浮屠。

  • 2 # 太急院士

    在機槍出現之前,步兵跟騎兵比存在著客觀上的劣勢。如果說非要說步兵怎麼克騎兵的話。第一,借地利之勢。比如樹林、險要的山地等,前提是這些地方必須是必經之路。第二,藉助步兵大陣,盾兵、長槍兵、長斧、弓弩兵相互配合。缺點是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掉。歷史上漢家王朝朝吃了太多騎兵的虧,最好的辦法就是漢武帝時期以騎制騎。

  • 3 # 魅力平常心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野戰當中近乎無敵的存在。為了對付敵人,步兵必須想出有效的應對辦法。縱觀史書,以步制騎不外乎四種方法,分析如下!

    一、依靠地形、拒馬:

    騎兵相較於步兵的最大優勢是:速度+衝擊力。所以古今中外的步兵將領,在考慮如何對付騎兵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利用地利(陡坡、樹叢、泥沼、河流等),來抵消敵軍騎兵的衝擊優勢。如果地形不佔優勢,那就人為製造地利,即設定拒馬、挖掘壕溝等。

    二、長槍阻遏:

    如果戰場周圍沒有可以有效利用的地形,同時也來不及設定拒馬、挖掘壕溝,那就用長槍方陣來阻遏騎兵。一般來說,執行此類任務的長槍的長度都在3m以上,很多甚至超過5m,所謂“丈八蛇矛”是也。為什麼要這麼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抵消敵軍騎兵的衝擊力。3m以內的話,即使阻遏了馬匹的衝擊力,因為長度的問題,也很容易撞在己方士兵身上。而且很多騎槍都在3m以上。

    三、遠端收割:長弓、神臂弓:

    在前兩個過程的進行中,己方弓箭手也可以趁機施加遠端攻擊,最大限度地殺傷敵人。

    四、混戰肉搏:陌刀、大斧。

    在經過地形的阻擋、弓弩的遠端收割、以及長槍方陣的阻遏之後,此時的敵軍騎兵隊形混亂,已經喪失了衝擊力,正處於站樁混戰的狀態。此時,輪到陌刀、大斧出場了。1.《宋史·岳飛傳》:“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2.《奏郾城捷狀》:“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敵手拽廝劈。”

  • 4 # 速不臺

    古代以步制騎,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弓弩,略舉三例:漢朝李陵居延之戰,李陵率領漢軍步兵5000,對陣匈奴70000騎兵,這一仗被司馬遷描寫的氣壯山河,李陵憑藉強大的弓弩殺傷數萬匈奴騎兵,匈奴單于幾乎要放棄戰鬥,關鍵時刻由於叛徒洩密,匈奴軍得知漢軍弓矢、糧草巳盡,遂大舉再攻,李陵兵敗被俘,但仍有四百將士衝出重圍。第二例是後唐李嗣源大破契丹,契丹騎兵數萬圍攻幽州,李嗣源率步兵救援,行軍沿山嶺而行,使敵騎無法衝擊,到了平原,令每個士兵斬木插地,迅速形成鹿柴,契丹騎兵衝擊受阻,後唐步軍萬箭齊發,契丹軍傷亡慘重,撤圍而逃。第三例是英法戰爭,法軍數萬名鐵甲騎兵對陣六千英軍長弓兵,英軍佈陣於一片沼澤前,待法軍騎兵衝擊遇阻,長弓兵立即亂箭齊發,法軍傷亡慘重,而英軍長弓兵的傷亡只有法軍的零頭,幾百人而巳,可以說大獲全勝。

  • 5 # 歷史座標系

    眾所周知騎兵具有機動性強,衝擊力強等顯著優勢,在野戰中面對步兵,往往具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步兵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重創騎兵。下面我綜合古代(火器未運用前)中外步對騎的成功戰例,做一個簡要總結分析:

    一、藉助工具阻擋騎兵,同時發揮弓弩優勢攻擊。

    戰例有:1、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興師號稱百萬進攻幽州,晉國此時正與兩國在交戰,大將李嗣源、李存審、閻寶率領7萬步騎混合部隊救援。李存審命令砍樹做成鹿角,每個步兵拿一支,軍隊一停止前進就自動形成了鹿角營寨,契丹騎兵只能環繞著這運動的鹿角營寨進攻,於是“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2、五胡亂華時期,南朝松皇帝劉裕北伐時用“卻月陣”打敗北魏騎兵。這個卻月陣是背水列陣,車兵在最外面為防護,內部是弓弩手,背後有水軍掩護側翼,並備有少量騎兵以備追擊。創造了3000步兵戰勝幾萬騎兵的奇蹟!

    二、利用射程更遠的長矛、弩等武器,組織嚴密隊形。

    1、1339年牢彭戰役瑞士長矛兵首次登場大勝弗萊堡騎兵。瑞士長矛兵分成至少三個獨立的方陣,每個方陣都與他方陣協防,互相支援;如果進入肉搏戰,長矛不便使用,其身後的戟兵殺出,充當主力。長矛兵絕不追擊敗兵,免得失去陣型優勢而遭敗軍反撲。瑞士人透過旗幟和軍樂鼓點指揮協調,經過長期磨合,軍隊集結、陣型變換都異常迅速。並且選擇地勢狹窄的戰場儘量減少被敵兵迂迴包圍的可能。

    2、李陵五千步卒與數萬匈奴騎兵對抗數年。李陵的步兵裝備相當充足,首先繼承漠北之戰衛青的做法,裝備了許多戰車,渾身用硬皮革包裹並且裝上長矛銳器等用於防禦,這些豪華裝備除了攜帶物資,還可以組成很強的車陣,抵擋匈奴騎兵直接衝擊。其次是強大射程的弓弩、射箭,漢軍攜帶了五十萬支箭。當敵人靠近時就組成方陣拒敵,同時背後放比敵人射程遠的多的弓箭。

    三、找準敵人弱點,選擇針對性的戰術 。

    南宋時,金國兀朮的騎兵隊,裝備了重鎧甲,用繩索連在一起,三人一組,號稱“柺子馬”,南宋的軍隊都不敢與之為敵。這場戰役中,兀朮率軍15000騎兵來襲,岳飛命令步兵用麻札刀殺入敵陣,不要抬頭看,只管砍馬的腳。柺子馬聯在一起,一匹馬倒下,另兩匹馬不能前進。官兵奮起攻擊,於是大破兀朮的軍隊。

    四、藉助自然條件,讓大自然戰勝敵人。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楚軍左右兩軍分別向晉軍進攻。晉下軍將領欒枝利用戰場上沙塵撲面的條件,作為矇蔽敵人掩蓋自己虛實的沙幕。胥臣把馬身上蒙上虎皮於戰鼓聲中突然殺出,馬身上都蒙著虎皮,嚇得陳、蔡軍隊戰車的馬驚慌回竄,陣容混亂.反而衝亂了楚軍鬥勃指揮的右軍。晉、秦兩軍乘機猛攻猛打,擊殺了蔡將公子印,鬥勃也中箭而逃。

  • 6 # 經典守望者

    漢代長期受到西北少數民族的侵襲。因而也想出了應對少數民族騎兵的辦法,那就是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烽隧,這種烽隧外部由黃土構成非常的堅固,外面又加固石頭,以增強防禦力,這種烽隧裡面可以居住三到五個人,平時負責防守巡查,燃放烽煙等工作。它往外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但也有獨立存在發揮預警防禦作用的,新疆境內的烽火臺就是最好的例證。新疆的烽燧遍佈天山南北,它們與絲綢之路中道與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護衛絲路暢通的重要作用。

    戰時這種烽隧就是第一道防線,可以起到一定消減敵方騎兵的作用。這種烽隧在西北大約有上千個之多,在騎兵進行大規模衝刺時,當中可以配合長矛石,塊,壕溝等方式減緩敵方騎兵的突進速度,消解一部分騎兵的鋒銳氣勢,但是仍然無法有效地剋制騎兵。

  • 7 # 玉上你是我的緣

    在中國古代戰例中,能以步制騎的很少,除非是提前做好的陷阱,引誘騎兵進入,正面對抗幾乎不可能。在古代,最經典的戰例,恐怕就是東晉名將,也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所創的卻月陣了,創造了“以步制騎”的神話。

    劉裕北伐旗開得勝,一舉掃平南燕,兵鋒直指盤踞長安、洛陽一帶的後秦政權。深感唇亡齒寒的北魏鮮卑人坐不住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不顧謀臣崔浩勸阻,派司徒長孫嵩帶領步騎十萬人駐於黃河以北,跟隨監視劉裕軍的西上,並不時進行襲擾。正沿黃河南岸進軍的劉裕被北魏的小動作激怒了。但他卻沒有意氣用事,而是潛心準備自己的秘密武器——卻月陣。\

    等到軍隊行進到有利地形時,劉裕出手了。他先是派出七百車兵攜戰車百乘,北渡黃河,建立起灘頭陣地。並在距水百餘步處佈下弧形車陣,每車七名步卒。兩頭抱河,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趁北魏軍驚疑不定,猶豫逡巡之際,劉裕抓住戰機,立即派出兩千兵士攜帶大弩百張,上岸接應,每輛戰車又上增設二十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黃河中的晉軍水師也全部戒備,隨時準備為岸上晉軍提供支援。此時,一座以戰車為主體、以盾牌為防禦、以水師為陣腳的臨時防禦體系遂告搭建完成。

    此時北魏軍終於反應過來,開始猛攻東晉軍的車陣。然而為時已晚。劉裕的卻月陣已經是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劉裕故意向敵人示弱,所用弓箭盡是“軟弓小箭”。北魏主將不知是計,以為劉裕兵弱將寡,於是下令三萬騎兵同時向晉軍戰陣發起全面攻勢,企圖趁上岸晉軍立足未穩將其一網打盡。然而這正中了劉裕的下懷。卻月陣的恐怖殺傷力終於開始顯現。晉軍把千餘根大槊折斷成三、四尺長的數千根斷槊捶擊魏兵。一根斷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兵。處在隊伍最前列的魏軍騎兵首當其衝,損失最大,“一時奔潰,死者相積”。晉軍趁勝陣斬魏軍前鋒主將,終於大破魏軍,斬獲千計。至此,北魏對晉軍的襲擾和威脅被最終打破。經此一戰,卻月陣一舉成名,但是也有致命的侷限性,很難被複制,所以後世歷史上沒有再出現第二次。

  • 8 # 歷史淘沙

    說到怎麼“以步制騎”,當然首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劉裕的“卻月陣”,這個陣法曾取得以2700步兵大敗3萬重裝騎兵的輝煌成績。

    東晉南北朝時期,馬鐙的出現是騎兵的戰鬥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緊接著就出現了重灌騎兵。重灌騎兵憑藉其強大的衝擊力,輕騎兵和步兵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當時南朝的兵力多以步兵為主,和重灌騎兵打起仗來相當吃虧,劉裕作為一個有戰術思想的軍事家,發明了一個可以對抗重灌騎兵的方法—“卻月陣”。

    “卻月陣”以戰車和步兵為主要兵力構成,用戰車圍成“卻月”的形狀,在戰車外圍裝上盾牌,內部以拿巨槊計程車兵為第一層,再往核心是大量的巨弩,弦月(背部)以河裡的水軍為主要力量,再加上水軍高大的艦樓,對整個戰場動態一覽無餘。

    公元417年,劉裕率領的北伐軍和北魏的重灌騎兵相遇在黃河岸邊。劉裕主動出擊,在黃河北岸以2700步兵佈下“卻月陣”,北魏見東晉軍隊少又都是步兵,於是3萬重裝騎兵向東晉軍隊發起攻擊。

    戰事開始,東晉以軟弓射向北魏騎兵,北魏見東晉戰鬥力弱進攻起來更加肆無忌憚,待到北魏騎兵靠近一些,東晉士兵開始以巨弩射擊騎兵,給予北魏騎兵巨大傷害。待到騎兵衝到陣前被盾牌擋住之後,東晉士兵用槊從車內穿出,再拿大錘錘擊槊杆,每支槊能穿死三四個北魏騎兵。

    由於“卻月陣”迎敵面小,北魏的大部隊使不上勁,只能一撥一撥的被東晉軍隊收割,當東晉軍隊開始向外擴充套件陣腳時,北魏騎兵再也抵擋不住了,開始潰敗。

    “卻月陣”其實就是在野地裡建立的一個臨時城堡,雖然正面能憑藉堅固的戰車抵擋重灌騎兵的衝擊,但是如果從後面穿插,突入陣中,“卻月陣”就會被攻破;而且“卻月陣”的機動性不足,只能被動的等待攻擊,卻不能主動攻擊敵人,敵人潰逃之後,也因為追不上敵人,而不能擴大戰果。

    同時“卻月陣”受制約的地理因素也有很多,所以後來就沒再聽說過有誰使用“卻月陣”,於是就慢慢的失傳了。

  • 9 # 珍珍兒的新新

    一、建立密集方陣 此種方式是依靠緊實的人牆減弱騎兵的衝擊力,當然人牆不是士兵的身體構成的,而是士兵使用重型防禦工具,著名的日耳曼盾牆戰術便是如此,由於這種方陣對騎兵的有效剋制,使之取代了羅馬原有軍團構成,成為了西歐步兵的主流風格。 此外,英法百年戰爭中,還出現了下馬騎士掩護己方弓箭手的戰術,也就是我方陣營受到地方騎兵衝擊時,我方騎兵下馬幫助我方弓箭手抵禦地方騎兵衝擊,等到地方速度慢下來,我方騎兵上馬反衝鋒,往往能在對方調整陣型之前殺對方措手不及。

    二、使用長柄武器 此種方法就是利用長矛、長戟等長兵器在攻擊距離上的優勢,可以在敵方騎兵接近之前先對騎手或戰馬造成傷害。歷史上著名的瑞士步兵便使用長槍對抗騎兵,幫助他們在多納赫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 後來火槍的發明,對陣時對長矛方陣進行了改良。義大利最初使用了將火槍手和長矛手混編的方案,增強方陣抵抗騎兵的效能。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便是此種陣型,西班牙也藉此奠定了Continental霸權的地位。

    三、設定障礙工事 此種戰術時透過在陣前修柵欄、挖壕溝、設定木樁等手段,增強防禦、充作陷阱,用以抵禦騎兵的正面衝鋒。而己方步兵則可以利用這些防禦工事的掩護向騎兵射擊、壓制騎兵的攻勢。但是此種方法只能防禦正面的騎兵衝鋒,無法快速轉換防護面,如果敵方騎兵改變衝擊方位,則容易失效,所以這種方式需要其他兵種的掩護。 關於這種戰術的應用,比較出名的比如德國和法國的塞裡格諾拉戰役,德國軍官讓步兵挖掘壕溝來阻擋法國騎士的致命衝鋒,致使法國騎兵來勢難減,造成相互踩踏,陣形大亂,德軍趁勢反攻,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除此之外,在面對地方有優秀騎兵時,選擇戰場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承受騎兵攻擊的一方要儘可能避免在開闊平坦的地區與騎兵交戰,而應選擇森林、山地等地形條件較複雜,不適於騎兵衝鋒的地形佈置防禦。

    另外,作為防守一方的步兵,還要遵照一定的原則才能奏效。其中最重要的三點,一是保證紀律嚴明和陣型完整,切勿輕易破壞陣型、貿然出擊。二是保護正面的同時兼顧側面和後方,在防禦時儘量不留死角。三是保持遠端火力輸出,以標槍等投射武器殺傷敵方騎兵、以此進行威懾。 最後,步兵想要在對陣中戰勝騎兵,除了以上說的這些,還與雙方士氣、臨時指揮等有有關,戰場瞬息萬變,除了兵種剋制,靈活變化應對才是最主要的。

  • 10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產生和發展,的確成為了對各國而言都不小的威脅。原本的人類戰爭都是肉體對肉體、兵刃與兵刃相接,但騎兵的出現,打破了人打人的膠著戰況,只要踏上裝備精良、矯健善戰的鐵騎,就能橫衝直撞進堅固的軍隊,讓所有人都葬身在馬蹄的無情踐踏下。

    雖說同樣發展一隊騎兵,是讓兩方“勢均力敵”的選擇,但有些時候,參與戰爭的其中一方或許沒有那麼多條件發展騎兵,因為馬匹的來源就十分有限,這點對於中國北方一些遊牧民族來說,是先天性的優勢,但對於土地全部用於種植作物的中原來說,想要精良的馬匹還是有些困難。

    歷史上不少用步兵就大挫騎兵的例子。先說一個廣為人知的“卻月陣”,五胡亂華時期,雖說最終還是亂得一塌糊塗,但中原並沒有失去抵抗胡人的力量,以少勝多更是有之。

    最著名的卻月陣出自皇帝劉裕之手,他讓軍隊整體呈一輪卻月的形狀,前排是“月輪”,月輪處計程車兵以戰車以及重盾抵擋騎兵攻勢;防禦穩固後,再在後排安排精良的弓箭手,以輸入強大的殺傷力,將騎手與馬一同射落。卻月陣的後方還有水軍掩護,可謂密不透風,卻月陣雖只由堪堪三千人組成,卻挫敗胡人騎兵一萬,可謂機巧至極。

    以卻月陣為例子,從古代人們的戰爭智慧中我們可以讀出,要挫敗機動性高、衝擊力強大的騎兵,必須要“先發制人”,就是利用類似於弓箭、長矛一類射程極遠、可以在騎兵衝上陣之前就對敵方造成傷害的武器。如果在敵軍與我軍接觸之前,就讓騎兵先落馬,那騎兵陣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

    那如果碰上了馬身上的馬具、以及騎手身上的護具都十分厚重,這種重甲騎兵又該如何呢?面對重甲,弓箭肯定是難以射入的,如果想要用長矛扎護甲的空隙,又顯得有些困難。除了用密集的陣列和射程較遠的武器外,歷史上還有設定障礙的辦法,但如果是守方,相對而言有足夠的時間應戰,設定防禦工事也不在話下,但如果相對物資較為匱乏,打仗打得也比較急,或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歐洲戰爭歷史上曾存在著以肉身對騎兵的史實,讓人們拿著刺刀突入馬陣,只管將馬刺痛,不要管馬上的人,這樣馬在劇痛之中就會哀嚎著摔下,騎兵也不具有原先的殺傷力了。在中國宋朝,岳飛也曾用過差不多的戰術針對兀朮的騎兵隊,他讓士兵衝進敵陣,只管斷馬腳,其他一律不要操心,在冷靜之中,讓一批精銳騎兵落馬。

  • 11 # 折緣

    事實上,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農耕國,在和周邊各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剋制騎兵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遠端武器——弓和弩。

    中國古代弓弩,在世界軍事領域裡是發展比較早也是比較成熟的。尤其是弩,從秦漢時就成為了軍陣中遠端攻擊的主力,和弓平分秋色,一直到明朝才完全沒落。

    而與此不同的是,歐洲很長一段時間裡,弩的發展很不理想,甚至有一段時期,因起不符合價值觀被約定禁止使用。但無需懷疑,作為旅行殺人之良器,必然是有人偷著用,所以不是說歐洲無弩,只是在15-16世紀以前,大多為守衛城堡用的固定弩,大規模用於軍陣中的單兵弩品種不多。用得比較多的是十字弩,其功用以防身武器為主,射程比較近。

    14-16世紀期間,雖然歐洲弩開始迅猛發展,但火器發展也開始了,所以最終沒出現軍陣用弩的黃金時代。

    這種情況,客觀上導致了歐洲重騎兵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使用秘籍陣型衝鋒的重灌騎兵,一度成為決戰沙場的主要力量,通常他們一次衝鋒就可以決定本次戰鬥的勝負,儘管他們其實也只能衝鋒一次。

    弓箭的殺傷力其實是所有冷兵器之中最令人恐懼的存在,畢竟它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可以遠端射擊,無需近身攻擊。在文獻記載中有一個唐代的案例,可以清晰地說明唐弓的殺傷力。

    唐初名將薛仁貴,在唐高宗時任鐵勒道行軍總管出征西域,臨行時高宗賜宴為其餞行,席間高宗道:“古善射有穿七札,卿試以五甲射焉。”

    結果薛仁貴一發洞穿,高宗大驚,急忙派人取代堅甲賜給他,生怕這位名將在戰場上直接被敵人一箭給射穿了...........

    當然這個距離只有20米,但是哪怕只是20米,一箭洞穿五層甲也是極其驚人的。

    那麼從實戰大規模戰鬥的軍事角度來說,步兵弓是怎麼反騎兵的呢?

    我們先來說一個相對比較經典的案例。

    漢代名將,後來投降匈奴的李陵,在天漢二年,率5000精於劍法和弓弩的步兵精銳出戰匈奴。在出塞千里後,遭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李陵首戰選擇了出營列陣,與之野戰。

    他在前列布置了長戟手和持盾戰士為拒馬,後列布置弓箭手。匈奴見漢軍兵少,直接發起衝鋒,結果被弓弩俱發射殺無數,敗走上山,又被漢軍掩尾追殺,一戰傷亡數千。

    另外還有一個案例,那就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英軍在阿金庫爾以5000長弓手,幾乎全殲法軍11000名精銳重灌騎士,雖然有天氣的原因(大雨之後的泥濘農田),但阿金庫爾的勝利對後世戰爭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方密集陣型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然,李陵的故事並沒有說完,兩軍在抵達距離漢地僅百餘里的鞮汗山時,戰鬥進入了最激烈的時刻。這個時刻的最高紀錄,是一天之內李陵部射出了50多萬枝弓弩箭矢。遺憾的是,李陵部隊帶的箭矢儲備到此徹底告罄,隨後,不幸被叛徒出賣,匈奴盡知漢軍彈藥及兵力底細,李陵兵敗被俘虜。

    李陵部隊矢盡兵敗時,漢軍士兵尚有三千多人,也就是說這十餘天的激烈戰鬥,漢軍總計傷亡才一千多人而已。李陵最後感嘆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在熱播的《新世界》快要收尾了,大家有什麼可以吐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