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牧心小妖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熲, 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後,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晉封太尉。平陳之後因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亂。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後封越國公。楊廣從幷州改鎮揚州,在鎮守江南期間為穩定叛變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同時他表現得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贏得了朝野讚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開皇末年,隋文帝夫婦和皇太子楊勇的矛盾爆發,楊廣趁機而入爭奪儲位,博得了文獻皇后和右僕射楊素的支援。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為皇太子。同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俘獲而返回。 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了戰爭。登基為帝據《資治通鑑》載,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臥病在床,楊廣於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後將柳述、元巖抓入獄,並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侍疾並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隋文帝便駕崩。唐代人馬總在《通曆》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 而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不過初唐趙毅筆記《大業略記》記載容華夫人蔡氏為仁壽宮變女主角。楊廣“因色弒父”這種說法也被諸多近代史學家質疑,仁壽宮變也成為疑案。楊廣繼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將楊勇處死。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後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幷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 此後不久,楊廣為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聽從雲定興建議,於大業三年(607年)3月4日,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餘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範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 又處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賀若弼、高熲等人。文治武功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隋煬帝楊廣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遊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 隋朝大運河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南抵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全長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餘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在教育制度上,楊廣開創科舉制,發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五年(609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定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楊廣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詔徵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人,敗於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平壤城(今屬北韓)下。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楊廣下令追究,共殺三萬餘人,流徙六千餘人。大業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大業十一年(615年),楊廣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楊廣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 2 # 求圖55

    二世而亡不只是秦朝和隋朝,可以說二世而亡就是一個王朝最難過的“坎”,也是一個規律,有過大一統的王朝莫不如此!二世而“亡”規律:

    二世而亡一般是說秦二世而亡,那其他朝代就不二世而亡了嗎?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呢!我們從幾個有過大一統後的王朝回顧一下就知道二世而亡這道坎到底有難邁了!1.秦二世而亡:秦二世,漢朝取而代之,秦滅。

    2.漢朝二世:漢朝大一統後,呂氏篡權,呂被滅。

    3.西晉二世:二世司馬衷,八王之亂,西晉滅。

    4.隋朝二世:二世楊廣,唐朝取而代之,隋滅。

    5.唐朝二世:二世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兄弟死。

    6.宋朝二世:二世沒接手,弟直接上位,兄死。

    7.明朝二世:二世建文帝,靖難之役,叔上位。

    8.清朝二世:二世順治,出家。“二世而亡”這個坎貌似沒有例外,歷史看似必然,也是偶然,看似偶然,也是必然!歷史如此,天下萬物莫不如此!

  • 3 # 大餡餃子雜糧五穀煎餅

    結束了中國幾百年分裂的強大隋朝,為何二世而亡?

    個人認為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關鍵就在於隋文帝楊堅廢長立幼。廢太子楊勇為人穩重和善,如果讓他繼位,天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當然也不會有太大的紛爭。經過幾百年動亂的中原會安定幾十百把年,隋朝的國祚肯定能延續幾代,決不會二世而亡。

    隋文帝廢長立幼,繼位的隋煬帝楊廣,是個有英雄氣概的天子。他精明強幹,站得高看得遠,因此他制定的政策都有很好的前瞻性,他又是一個很有決斷力的人,說幹就得幹,例如開科舉丶挖運河、征伐高勾麗……。他的政策沒有任何問題:

    1,開科舉,一方面壓制舊有士族階層,另一方面擴大了用人選才的範圍。更重要的是為各階層人士,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博弈平臺,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2,挖運河,自東周起,華夏經濟重心就開始南移,越往後越明顯。實際上中原王朝是世界上不多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完全不契合的國度。隋煬帝開運河就是為了溝通水運交通,縮短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之間的時空距離。

    3,徵高勾麗,高勾麗趁中原動亂,在北方做大,且桀驁不馴,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剿滅高勾麗是必要的。後來的唐朝也大力征剿高勾麗,直至將其滅亡。

    世上要做出開創性大事業的人或機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能力,一是決斷力,二是執行力。

    只可惜隋煬帝有超凡的決斷力,而缺乏強大的執行力,所以他親手毀了隋朝。而後來的唐太宗,雖然沒有超凡的決斷力,卻有著強大的執行力。所以唐隨隋制,而大唐興盛。但是興盛的大唐一直延用隋朝的制度,並沒有在體制框架上超越隋朝。漢隨秦制、清隨明制,大體都是如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建成開創性的事業,決斷力與執行力是缺一不可的。決斷力不足,執行力很強,還能保命,甚至還能過得滋潤。決斷力強而執行力不夠,就是大忌,在執行力不足的情況下,千萬別好高騖遠,否則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 4 # 貪戀長安韻

    秦、隋兩朝,都是二世而亡。曾繁榮一時的隋朝為何是個短命的王朝?我以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急功近利、貪杯好色。

    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有功有過。開科舉、修運河、三徵高麗。楊廣醉心醇酒美人,貪杯好色。對全國的起義缺乏有效應對措施。任其蔓延。急功近利、修運河、徵高麗,大大損耗國力,讓本就不堪重負的百姓,更加舉步維艱。

    楊廣繼位後不久,便開始立刻建設洛陽,不可避免地徵發大量勞役。再者,隋煬帝為了貫通南北交流,開鑿大運河。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就秦始皇當初修長城一樣,沒有雄厚的財力和氣魄,是無法完成的。但修建運河勞民傷財是註定的,這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滿。

    2、三徵高句麗

    對隋朝更雪上加霜的,是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隋文帝也曾征討高句麗,但無功而返。隋煬帝因為性格的缺陷,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抗拒產生了不滿。又憑仗永濟渠鑿通,運糧方便,因此大力征伐。漢朝也是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積蓄之後,才對匈奴開戰,而隋煬帝卻想畢其功於一役,自然是不可能成功。

    3、天怒人怨

    在隋煬帝七年,作為隋朝糧倉的山東、河南,發生水災,天災人禍的狀況下還要供應大軍糧草,苛捐雜稅可想而知,老百姓已經到了食不果腹、無法生存的地步。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百姓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揭竿起義造反求活。相聚為盜,跨州連郡,使得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隋煬帝好大喜功、貪圖美色,對於百姓壓迫太多。在征伐高句麗的過程中,他不反思自己的行為,給老百姓帶來了的深重苦難。最終失民心者失天下。百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共同反抗。隋煬帝自食其果。最終身死國亡。本可以創造盛世的隋朝歷二世而亡。

    《隋書》中說道:“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隋煬帝的這些政策如果慢慢施行,也許會流芳千古。隋朝的二世而亡與秦朝滅亡如出一轍。秦、隋兩朝快速滅亡的共同原因,就是施政太急,對民力壓榨過甚,失民心失天下。

  • 5 # 阿輝侃歷史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世皇帝。

    隋煬帝的暴政和農民大起義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他的政治抱負太大,太想建立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業,所以連年征戰,大興土木使隋朝的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另外楊廣的政治手腕不足以壓制關隴門閥的勢力,他推行科舉制度又損害了山東門閥的利益,被兩大勢力所拋棄,使國家外強而中幹。隋煬帝還大興土木,營造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南巡江都;三徵高麗起傾國之兵勞而無功,耗盡了民力國力,最後被隋末農民大起義所摧毀。
  • 6 # 風情漸漸依舊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並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但是作為一個剛建立不久國家,急於開疆拓土,為了快速建立大業,勞民傷財,觸碰國家根本,一系列的舉措讓偌大的帝國提前步入衰敗。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由於長安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大業元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等人於洛陽修建東都,營建並遷都洛陽,隋煬帝又注重洛陽都城的完善奢華,期間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楊廣文武雙全,在位期間,就發揮了他武將的才能,開疆拓土,戰爭不停,急需擴大了隋朝版圖,多次遠征高句麗都以失敗告終,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更讓國內百姓軍役很重,給大隋的統治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更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是隋的滅亡的誘因,大隋的建立依靠關隴貴族,天下統一後關隴貴族勢力龐大,隋文帝深懷戒心,一方面打壓關隴貴族,另一方面頒佈科舉制使貧寒子弟,從此可透過讀書應考登上仕途,文,煬二帝透過一系列政治手段,對關隴集團進行了釜底抽薪的致命打擊,原有的軍事,經濟,政治特權被剝奪殆盡,觸碰了關隴貴族的最後的底線和核心的利益,昔日的貴族起來反抗,官僚階級的矛盾激化到要用戰爭來解決,可見隋朝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有多深。

    因為帝國剛建立不久,對四方少數民族政權征戰不斷,內外環境影響過度國力,國力開始由盛轉衰,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不到解決,百姓又民不聊生,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公元618年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

  • 7 # 披瀾讀史

    在中國歷史上,隋朝與秦朝一樣,皆是二世而亡。然而這兩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卻不盡相同。與秦朝相比,隋朝的存在感並不算強,甚至可以說,若是無《隋唐演義》之類的作品,對於隋朝,大部分人可能並無太多印象。

    然而事實上,隋朝卻足以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王朝。其巔峰時期的人口總數甚至遠遠高於唐代,大業五年,在隋文帝數十年生聚的基礎上,隋朝全國統計下的人口共有八百九十萬戶,這幾乎是貞觀之治時的三倍。

    而在初唐時期為禍甚烈的突厥,在此時也不得不收斂起鋒芒,以恭順之姿對待已然統一的大隋。其首領啟民可汗。甚至在隋煬帝北巡時,親自為他拔除營長周圍的雜草以示臣服。在後世的史學家看來,隋唐之所以經常被連在一起進行訴說,正是因為後者在疆域和成就上其實是在繼承了前者的衣缽。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卻在隋煬帝即位後不久,逐漸由興盛走向覆滅,這樣的悲慘收場,無疑與隋煬帝的種種政策有關。在筆者看來,真實的隋煬帝雖非歷史上惡名昭著的末代昏君,卻依然要為隋朝的夭折負主要的責任。他圖謀甚大卻又急功近利的戰略部署,是一切悲劇的起點。

    一、大興土木導致的民怨沸騰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隋煬帝時期所修建的眾多土木工程,其中真正用來供隋煬帝一人享樂的並不算多,無論是興建洛陽,興建通濟渠、永濟渠還是後來的江南運河,都有著這位君王處於政治和軍事目的的考量在內。

    就比如興建東都洛陽,其實是為了進一步連線南北,從而彌合因數百年動亂局勢而造就的分裂之心。在東都洛陽修建之前,長安雖是隋朝最重要的都城,卻由於位於關中地區,無法高效率的控制整個國家的行政。

    在尚無火車、電報等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古代,一國之都對於整個國家的穩定有著定海神針般的作用,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隋煬帝才會在繼位之處,就開始對洛陽的修造。事實上,從之後的歷史來看,洛陽城在唐代也曾經起到重要的政治核心作用。從這點上來看,對洛陽的修建,反而體現出了隋煬帝的深謀遠慮。

    而通濟渠、永濟渠以及八百里江南運河的修建,在後世被稱之為京杭運河。這條運河的修建,也是基於此理。南北兩地想要連線成一個整體,便捷而高效的水路運輸體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然而,這樣的舉措卻並未考慮到民力的過分透支。從楊廣繼位之處開始,隋朝的大型工程幾乎從未停歇,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十一月,修築洛陽東都,大業四年,北通永濟渠至涿郡,大業五年,修築榆林長城。這些工程若是平均分佈與一個國祚延綿一二百年的王朝,雖然會導致一定的禍患,卻依舊可以稱得上是雄才大略。

    然而,急不可待的楊廣卻將所有的工程壓縮在短短數年間,即使以隋王朝的底蘊,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透支,也是力有未逮。

    如此頻繁的工程建設,使得隋朝的民力被劇烈的消耗,在修建東都時,由於工期過緊,官員們幾乎是在以涸澤而漁的態度來役使民夫,以至於“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每月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車相望於道”。如此慘烈的場景,在大業年間,時時刻刻都在上演。面對這種情況,民眾們內心的憤懣和仇恨之情,自不必說。

    二、三徵高句麗導致的矛盾激化

    若僅僅只是濫用民力,那麼以隋王朝建國之時的龐大軍力,這個國家也不會在短期內陷入無盡的內亂中。畢竟,這個國家建國尚早,真正的百戰之師尚未因成平日久而消失,這也是隋煬帝肆意妄為的一大屏障。

    然而,隋煬帝卻犯下了另一項嚴重的錯誤。在其統治期間,曾經御駕親征三次征討高句麗,而由於當地惡劣的天氣,以及隋煬帝準備並不算充足的補給,隋朝曾經於統一戰爭中摧枯拉朽的大軍卻折戟沉沙於此。

    對於第一次高句麗之戰中隋朝軍隊的形容,史書中用了“舟舮千里,高帆電逝”八字,可見遠征軍隊之眾。根據史學家統計,這次大戰隋朝共動用了一百一十三萬大軍,還有負責其補給的同一數量及的民夫,然而,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部,氣候寒冷,大軍難以在當地就食。而高句麗所用堅壁清野之策更是讓數百萬人陷入無糧可用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遠征部隊近乎全軍覆沒,一百萬(號稱二百萬)大軍僅有數千人得還。

    在第一次遠征失敗後,早年間一直順風順水的隋煬帝並未將此事引以為恥,卻並未放棄對高句麗的征討。但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征討卻因為頻頻爆發的內亂無疾而終。但隋王朝自隋文帝時期積攢下來的龐大國力,卻被隋煬帝這種揮霍無度的做法消耗一空。

    百萬正規軍的損失,使得朝廷無法以武力震懾群雄,各地曾經被壓制的反抗之心也終於無所節制。

    三、貴族集團的內部矛盾

    事實上,即使是到了此時,民間的反抗力量依舊不足以推翻隋王朝的統治,所謂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仍舊不是隋朝殘餘正規軍的對手。真正覆滅隋朝的,其實是其統治內部的反對勢力。

    如果我們將視線轉向隋文帝時期就會發現,這位在歷史上風評極佳的君主,其得國手段其實並不光彩。

    楊堅以外戚身份,透過宮廷政變奪取了自己外孫的皇位,對此,北周時代曾經的統治集團並不算絲毫無感。事實上,在隋文帝時期,反對楊堅的政治力量就曾經數次作亂,各地總管爆發的叛亂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這些貴族勢力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也並非與楊堅完全對立。事實上,鮮卑貴族與六鎮軍閥中有不少是擁立楊堅的。因此,在隋煬帝時期,楊氏皇族與北周貴族們一直以一種微妙的平衡互相制衡,然而作為統治者而言,這種制衡畢竟是如同刀尖上的舞蹈,只有深諳此道的政客才能甘之如飴。

    相反,年紀輕輕就繼承大統的隋煬帝卻力主以強勢政策褫奪貴族權利,甚至準備興科舉來分化原有勢力。這也引起了舊勢力的反撲。這也是為何在隋末起義軍中,真正能有所成就者皆是昔日貴族的原因之一。甚至到了最後,真正繼承大隋法統的,居然還是有著鮮卑血統的李唐。

    從這一點看,隋朝的覆滅,除了隋煬帝急功近利的種種政策外,前代所埋藏下來的政治隱患,也同樣是原因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隋朝的覆滅,主要是因為隋煬帝在位期間,種種一味求快求全的戰略部署,無論是大運河、洛陽還是榆林長城的修建,都體現了他急功近利卻又好高騖遠的一面。而種種舉措下,已經沸騰的民怨又因為三次伐遼的失利被再次激化,最終,前朝政變所帶來的政治隱患在此時集中爆發,最終使得隋朝在經歷了空前的盛世後轉瞬夭折。

  • 8 # 遊逛歷史村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我讀戰國和秦朝那段歷史以及帶給我的思考。

    秦隋兩國,有很多的相似點。秦朝和隋朝是中國兩個最長曆史分裂時期的終結者。秦朝終結了東周戰國,隋朝終結了五胡亂華南北朝。這兩個朝代都完成了地理意義的大一統帝國。都開創了新的制度,並粗有所成。另外,對於外族的入侵,他們也加強了防範,建立了堅固的國防線。比如秦,修築五千裡裡長城,派遣戰國名將蒙恬駐紮邊疆,抵禦匈奴。而隋朝更是三面出擊,西服吐谷渾,北服突厥,東服高麗。秦始皇和隋煬帝雖然勞民傷財,好大喜功,但是讓我們不容忽視的是,他們的謀劃很高遠,憂思很深沉。如果我們把秦漢和隋唐當做連續的歷史來讀的話,就會發現,他們為後世抵禦外族入侵,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和政策框架。

    然而讓我很感興趣的是,秦隋兩國立國短暫,都是兩世而亡,但是他們的繼承者漢朝和唐朝,卻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繁榮最強大的兩個朝代。這兩個朝代都有一個最突出的歷史特徵,或者說最頑固的病根。那就是幾百年形成的諸侯勢力或者說割據勢力。在秦有六國的殘餘勢力,屢壓不止,春風又生。在隋是 漫長的南北朝亂世中形成的豪傑勢力。雖然表面上是鎮壓了,可是一有風吹草動,他們立馬揭竿而起。比如說某個錯誤政策帶來的民怨民憤,勞民傷財的大型工程。雖然在形式上他們被壓服了,但是他們心中不服,他們時刻在尋找機會,重建自己昔日的輝煌。就像一個大病初癒的人,如果調理不善,有可能再次抱病在床,從此不起。正是因為秦始皇和隋煬帝是有作為的皇帝,不甘平庸的皇帝,他們才註定不會在深宮大院裡坐享其成。他們要折騰,要顛覆這個舊世界,打造新世界。可惜他們沒有明白,或者不想明白,大亂之後,必須休養生息,滋養民力,慢慢圖強(這是所有享國長遠的王朝最重要的原因)。否則,就像久病之人,千萬不能大動干戈,不能發脾氣,不能動肝火,否則就要前功盡棄一敗塗地。他們如果是平庸的君主反而可以在立國之初保持國家的穩定。總的來說,好勝心太強對於一個立國不堅實的政權不是一件好事。

    秦隋兩國之所以二世而亡,就在於力量的收發沒有控制好。打天下應該發力,把拳頭打出去,掃蕩一切障礙。治天下應該收力,把拳頭手回來,休養生息,收攏人心。

  • 9 # 圖音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二者都是經過長年的兼併戰消滅群雄最終統一中原,但是僅僅過了十幾年之後,在第一任皇帝死後,第二任皇帝不務正業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天下大亂,最終身死國滅。

    隋朝和秦朝可以說有太多的相似點,二者在歷史上更像是一個輪迴一般,隋朝為何秦朝一樣歷經二世就滅亡了呢?

    首先就是權力的分散。秦朝和隋朝一樣,在消滅割據政權後,將天下權利集於中央,在初代皇帝的強權鐵腕下統治下,所有的流程都能正常進行,但是初任皇帝駕崩後,所有的一切就像被關在籠中鳥一樣開始放飛自我,皇帝缺少強有力的統治大權開始慢慢被權臣所搶奪,最終中央失去對軍隊的控制。

    第二個就是繼承人的選擇錯誤,秦朝選擇胡亥為繼承人,隋朝選擇楊廣為繼承人,二者都是好色貪玩之人,整天可以說用不理朝政來形容,而且上位都是靠朝中大臣暗箱操作的,當上皇帝后自然要感謝幫助他的人,再加上自己整天不理朝政,最終王朝迅速衰敗,朝中結黨營私被權臣把控。

    最後就是沒有休養生息。每個王朝在消滅割據建立大一統王朝時,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讓百姓人心安穩來擁護新王朝的統治,但是隋朝和秦朝第二任繼承者卻勞民傷財,導致天下怨聲載道,當一個人起來反抗時定會響應千萬人,最終天下大亂,缺少百姓的支援,皇位自然就很難安穩。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個朝代的繼承者都沒有好好安撫百姓,就像一句話一樣,百姓就如水一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10 # 管窺漫談集

    個人認為罪不在大運河,而是隋煬帝后來對各地的起義隊伍充耳不聞,他以為捂上耳朵就沒有叛亂了,等他想收拾的時候,來不及了

  • 11 # 老森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透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援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佈。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隋煬帝實施政治改革,引起大規模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反抗,固然是隋政權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滅亡原因簡而言之:改革削減了舊貴族的利益,內部門閥政權與皇權競爭,門閥傾軋內部叛亂,且與外部惡勢力勾結

  • 12 # 歷史小公子

    要想全面洞徹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重頭講起。

    話說在北周後期,由於周宣帝的肆意妄為,毫無節制的奢靡享受導致他,年僅22歲便英年早逝了!

    死的不可謂不早,北周宣帝的死,是隋朝建立的契機!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北周宣帝死後,留下的大臣根本就沒一個是當時楊堅對手的!而且此時所人都在向楊堅靠攏!

    這就是民心所向!在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後,其更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尉遲迥叛亂鎮壓!突厥來襲,鎮壓!南方陳朝,碾壓!

    可輝煌的背後往往就是他的薄弱地帶!

    此時大隋王朝,雖然沒有任何衰敗跡象!可卻已經是根子壞了!

    大隋帝國未來繼承人楊勇,於開皇二十年被廢,新太子楊廣登基!

    帝國篇章由此時開始,徹底走向衰退!

    楊廣此人,早年像極了乃父文帝,深通隱忍之道!明明也是好色如命,貪財,好玩之徒,卻又裝成一個,樸素,不戀美色之人!

    而當他身居太子之為後依舊沒有顯露出來!

    直到那一天,他手刃父親文帝性命後,才徹底,把本性暴露!

    在政變結束後,楊廣於仁壽四年登基稱帝!

    帝國末日即將到來

    雖然說,人們經常貶低,楊廣,說他的荒淫無道,可認真的講。

    楊廣,他那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那勤於政事的勁,絲毫不遜色於任何一位帝王!

    那又為什麼,大隋王朝,是敗落在他的手上呢?

    性格決定命運

    楊廣此人,雖說頗有才氣,也有成就一番大業的志向,可又乃何,他是個急性子!

    瞧瞧看,此人做法吧!

    忽如其來的靈感,他就立即行動,

    那大興的洛陽城,修建多的大運河,南下江都,北上突厥,

    如此種種,哪一件不是需要精心謀劃,費數載進行的?擁有足夠國力後才可以開展的事情!

    可楊廣卻又在短短十年時間進行!

    由此可見此人是多麼好高騖遠了!

    那修建公室,已經耗費掉了文帝積攢下的國力了。再加上後來不停的大修土木!

    人民生靈塗炭,如和可以讓他持續維持奢靡生活?

    可楊廣,卻不以為然繼續他的奢靡,南下江都,命令建造最精緻的船,要如同宮殿一樣,去草原上,同樣排場依舊不小,讓人建造最華麗的營帳!

    只是奢靡還不足以使大隋王朝,分崩離析,最要命的是,楊廣,隨意殺戮功臣,

    開皇年間第一功臣,高熲於大業三年因誹謗朝政,而被處死!

    不久,新上任宰相,帝國柱石楊素,被逼死亡!

    大隋帝國根基徹底動搖!

    再加上楊廣,三徵高句麗,更是雪上加霜!

    只要一人起義,便註定風雲聚會局面此時!

    如此便是大隋王朝敗落之關鍵原因了

  • 13 # 廣陵王聊歷史

    分兩點籠統來說,第一隋煬帝性格問題,好大喜功。第二隋煬帝由於性格問題導致他推進大專案過程中顯得過於“急政”,致使濫用民力導致天下大亂。

  • 14 # iass634

    歷史上有短時間從高峰跌落的王朝比如秦朝隋朝。

    可是歷史也有由弱變強,逐漸壯大一統天下的王朝。

    比如北周滅北齊。

    比如秦朝也是西垂崛起,有一個由弱變強的過程,隋朝楊堅篡位也是從小部分人支援到最終名正言順。

    歷朝歷代都要面臨很多問題。

    絕對一個集團前途最重要的不是面臨的困難多少。

    核心是統治集團是否勵精圖治。

    楊堅雖然留下一個大帝國,卻沒留下好的文化傳承。

    楊堅就是偷奸耍滑上臺,喜歡玩小手段,楊堅兩口子選太子,也喜歡楊廣這種小聰明耍滑頭的。皇帝家族三觀如此。繼承人就他麼選不好。

    再說楊堅為人早年可以,可是用資治通鑑評價楊堅,大概意思是說楊堅玩手段上臺,並非有多少真才實學,晚年楊堅就是由著性子來,喜歡順著自己的,

    最初第一個出來支援楊堅輔政的李德林,幫助楊堅架空另外兩個輔政大臣獨攬大權,就以為李德林不主張殺宇文皇族,就被楊堅疏遠,殺都殺了,事就過去了,楊堅卻記恨人家,這胸襟,李德林和所謂隋初四貴高潁蘇威政見不合,楊堅完全站隊高潁蘇威,後來還不多家考察縱容別人對李德林栽贓。

    楊堅留下的團隊就是小滑頭楊廣和周圍一群馬屁精。

    勵精圖治才能治理國家。離心離德,好局也要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武順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