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後金女真八旗幾萬多。那麼這麼多戰馬都是從哪兒來的?後金實際控制的也就是遼東和吉林南部,這些地方也不產馬。那麼後金馳騁中原大地的戰馬都是從哪兒來的?
14
回覆列表
  • 1 # 風情漸漸依舊

    據統計後金女真族八旗6萬多人,其中騎兵就能有4萬左右,這樣的實力確實很強,擁有這麼多戰馬也並非是偶然。

    後金人口基數小,組建騎兵部隊相對來說容易,作為半遊牧民族自然也不缺少牧畜,更多時候還是跟明朝的政策息息相關,與蒙古草原相連自然成了馬匹貿易中心。

    一、明朝開設馬市,促進貿易。

    明朝對各地區少數民族了招撫政策,在遼東開設馬市,為了方便鞏固邊疆,更為明朝提供優質馬匹,也為了發展貿易,在朝廷的大力扶植下,遼東馬市也是當時在遼東地區最具規模的市場,在日益繁榮下也讓遼東地區在戰馬領域有了飛速的發展,當地的女真族也是最大的受益群體。

    二、養馬騎射是滿族的看家本領。

    後金的八旗騎兵注重騎和射,遼東也是自古的產馬地,作為少數民族的女真族是擅長養馬的,女真人處於半遊牧半定居的經濟形態,畜牧業佔主導,馬是最重要的牧畜,女真人向以“土產名馬”著稱。作為少數民族人口資源有限,後金的八旗兵力也並不多,裝備馬匹組建自己的騎兵部隊並不難。

    三、滿蒙聯合也讓後金的得到更大發展。

    努爾哈赤的遺甲十三副起兵,統一滿州各部,通過蒙古頻繁的聯姻和形勢,和籠絡滿清逐漸穩定了蒙古各部,使之成為滿清最穩定可靠的力量,並建立起來蒙古八旗,蒙古草原有著較為優良的馬種,作為聯盟的成員後金理所當然的也是受益者。

    後金透過不斷的發展,讓自己戰備資源更加豐富

    後金透過掠奪和兼併女真蒙古各部落,連年戰爭也使後勁得到不少利益,並獲得了上百萬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所以後金有了基礎以後不斷的壯大自己實力,加上八旗兵團格局太小,馬匹自然很好解決。

  • 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女真人本來就有養馬的傳統在宋代,女真人每年要向遼國進奉1萬頭馬匹,女真馬還一度被趙匡胤認為是戰馬中的極品。明代的女真人也善於養馬,像受到蒙古人的影響很大,女真部落中的葉赫部上層就是蒙古土默特部落出身,葉赫部落以善於養馬和騎兵著稱。女真人還佔據了明代馬市的交通要道,可以透過貿易手段獲取大量的蒙古馬。八旗還有專門的蒙古八旗,努爾哈赤父子歡迎帶著馬匹的蒙古人投奔自己,因此他們手裡不缺馬匹

  • 3 # 枕千古

    滿蒙軍事聯盟,這是其一

    其二,騎射是滿族的看家本領,但需要說明的是騎和射,而不是在馬上的騎射

    滿人的明顯是步弓居多,這和他們的女真祖先是一樣的,騎兵衝陣有,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以步戰為主要,多重甲、重兵,所謂的馬隊,大致也是西方所謂的“騎馬步兵”

    至於你所說的後金剛成立時,馬從哪裡來,是不是想當然就是建州女真就是以騎兵為主的軍事集團了?

  • 4 # 超超9918

    先請你看一看中國的地形圖 後金本身產馬 後金與蒙古各部是相通的 且與蒙古諸部結盟後馬就更多了

    史上記載 滿八旗各部軍隊入關前不到IO萬 完全有能力裝備大量騎兵

  • 5 # 論史

    騎兵確實是後金(清)的主要兵種之一,可以說優質的戰馬對後金的戰局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六年起兵反明之前,他的軍隊結構裡騎兵已經有相當比例,就比如說萬曆二十四年(反明前21年),努爾哈改赤接待明、朝官員的時候,9000兵馬列隊歡迎,其中3000名就是騎兵。

    《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36》:老可赤(努爾哈赤)副將領騎兵三千餘名整立道下,或帶弓矢,或持槍杖,步軍六千餘名,成三行列立。

    而據熊廷弼於萬曆三十七年奏疏反應,建州女真在遼東邊境常以數千騎兵往來邊境(或7000,或8000,或5000),“乃今復以七千騎入靖安堡,無何,又以五千騎屯撫順關”,在反明後的薩爾滸戰役,約6萬人的後金軍幾乎全員以馬匹機動,五天七戰贏得了戰役勝利,可見馬匹是女真人贏得戰爭的重要保障。那麼後金政權的戰馬從哪邊來的呢?

    第一、馬匹本來就是建州女真養殖的重要牲畜,建州地區的馬匹養殖數量非常之大。

    順便糾正提問者一個錯誤,提問者在問題下面敘述東北地區不適合養馬,這個就是先入為主的錯誤想法了,事實上當時東北地區的馬匹數量不僅眾多,而且戰馬質量上不比蒙古草原馬匹差,甚至出產於東北的馬匹還要比蒙古馬高大許多。

    眾所周知,畜牧業是女真人僅次於農業的又一個重要生產部門,做為重要的戰爭和生產資料,努爾哈赤時期就非常看重馬、牛的繁育,所以馬匹數量十分龐大也在情理之中。在天命五年(1619),北韓使者李民寏從赫圖阿拉返回國內途中,他親眼看到婆豬江(北韓人謂婆提江,今渾河)到萬遮嶺(吉林省集安縣西老嶺)六、七十里間放養著數萬匹馬。

    《柵中日錄》:所經婆提江、萬遮嶺之間,六、七十里之地,放牧馬群漫山蔽野者,不知其幾萬匹。

    而據李民寏另一部著作《建州聞見錄》所言,後金軍的馬匹佔有量相當之高,指出女真人所養牲畜,以馬匹為最多,“六畜惟馬最盛”,而“將胡之家,千百成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數匹”。

    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從東北出產的馬匹還具有體力好,身形高大這樣蒙古馬所難以企及的優點,東北出產的馬匹“五、六晝夜絕不吃草,亦能馳走”,據歐洲傳教士所言滿八旗所騎乘的東北馬在體型上幾乎與歐洲馬一致,且非常強健。

    《韃靼征服中國史·第二十九章》:至於體型和強健,它們不輸於歐洲或阿拉伯,乃至全世界的馬匹,具有極大的氣概和精神,非言語所能形容,令人難以忘記。

    優質的戰馬足以支撐起後金軍的重騎兵衝鋒,並且因為馬匹質量較高,在騎兵作戰中對明軍的優勢也較為明顯,由於不善養殖,明軍很多軍馬碰到口外馬匹居然出現了怯陣現象。

    《利瑪竇中國札記·卷一》:他們有無數軍用的馬,但都退化得厲害並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韃靼人的駿馬一叫就能使它們潰散,因此打起仗來實際上是無用的。

    所以,在努爾哈赤造反前,建州女真本來就出產為數眾多,質量較高的馬匹,這些馬匹當然是優質的軍馬來源。

    第二、隨著征服漠南蒙古,控制了大量適合養馬的地帶,開辦牧場,繁育馬匹。

    隨著與明的戰爭擴大頻道,還有人口的增長,馬作為重要的戰爭工具,真是多多益善,如果只在東北繁育戰馬,顯然是不敷使用的,所以就急需開闢馬源。

    《口北三廳志·卷六》:我太宗文皇帝,既平插漢,謂此地宜畜牧,遂歷置公、私牧場於此。

    這些牧場的開辦,無疑提高了後金的軍事實力,同時也斷絕了明朝與漠南蒙古的馬市,使明朝獲得優質戰馬難上加難。

    第三、建州女真興起後,透過不斷戰爭也獲得了數量巨大的馬匹。

    後金在崛起過程中,難免會與其他政權爆發激烈對抗,透過這些戰爭也獲得了數量巨大的馬匹,就比如說萬曆二十一年努爾哈赤擊敗九部聯軍之戰,便就地繳獲戰馬3000匹,“斬級四千,獲馬三千”。

    在萬曆四十六年的後金軍攻佔撫順後,繳獲馬匹9000匹,分賞部下,“是日,分賞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及軍械,於明邊內駐營”。

    在崇禎二年的已巳之變中,後金軍繳獲戰馬6000匹,“以陣獲馬匹六千,擇其優先行賞給八大臣、眾總兵官及副將各一匹”。

    在出徵察哈爾部林丹汗時,“俘獲人口、駝、馬、牛、羊以萬計”。

    這些還是大宗繳獲馬匹的數量,至於零零散散繳獲馬匹數量更是史不絕書。

    除此以上三種途徑之外,後金在天聰六年征討察哈爾部之時,還在張家口開辦馬市,“我軍大市於明張家口”,用物品向蒙古牧民換取馬匹。還有各蒙古臺吉在朝拜皇太極的時候,還會攜帶數量不等的馬匹。當然,蒙古貢馬在馬匹來源中屬於較小的一部分,比不得開辦牧場、馬市、戰爭繳獲這樣的途徑。

    在擴大戰馬來源的同時,努爾哈赤、皇太極還十分注重戰馬的保護,就如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命令各官要善養馬匹,並出臺法令加以規範,如果馬匹瘦弱,必然追究養馬之人的責任“倘馬匹瘦弱,則杖罰馬主與該千總,該管官每匹瘦馬罰銀一兩”。而皇太極明確要求禁止在祭祀祖先、鬼神以及婚喪嫁娶之事上屠宰牛、馬、騾、驢等大型牲畜。

    《清太宗實錄·卷三》:馬騾以備驅馳,牛驢以資負載,羊豕牲畜以供食用,各有所宜,非可任情宰殺也。嗣後,自宮中暨諸貝勒以至小民,凡祭祀、筵席及殯葬、市賣所用牛、驢、騾、馬,永行禁止。

    不僅如此,據《滿文老檔》記載在皇太極時代還設立“牲畜衙門”,這或許就是最初的馬政機構。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苦心經營下,後金的養馬事業達到了非常繁榮的地步,供應可謂充足,如在天聰七年,為了迎接孔有德、耿仲明的來歸,皇太極就一次性劃撥了2000餘匹戰馬供他們騎乘,“上所發馬二千餘匹,給與有德、仲明等乘之”。在崇德四年,皇太極又拿出1000匹馬作為獎勵,賞賜有功將士。

    《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七》:朕欲以馬千餘匹,給與眾人,自公以及固山額真,下逮披甲兵卒,不論滿洲、蒙古、漢人,有願衝鋒破敵、先登拔城為國效力者,準給馬匹。

    綜上所述,後金的馬匹來源非常廣泛,大致有四個途徑:自己養殖、戰爭繳獲、互市交易、蒙古進貢,而巨量的馬匹很顯然對後金的戰爭機器起到了無與倫比的補強作用。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聖武記》、《口北三廳志》、《熊廷弼集》、《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韃靼征服中國史》、《利瑪竇中國札記》、《柵中日錄》、《建州聞見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與千尋》有第二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