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白霸王龍
-
2 # 小滔在農村
宋國其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比小國大,比大國小。宋國是商朝的後代,當初周朝滅了商朝,周公優待他們,封他們為公爵,而且不用進貢。所以,宋華人一向自稱“我們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覺超好,自尊心超強。所以,宋華人絕對不幹“擦掉一切陪你睡”這類事。
宋華人的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
宋華人在春秋時期是打仗最多的國家,跟左鄰的鄭國和右舍的魯國之間戰爭不斷,可是幾乎沒打贏過。
宋國的南面就是楚國,宋華人瞧不起楚華人,說他們是南蠻子。楚華人很生氣,所以經常來打宋國。可是宋華人會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時期幾次著名的圍城戰爭,都是楚國包圍宋國首都睢陽。
楚成王曾經率領軍隊包圍宋國數月,宋國頂不住了,於是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就有了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揭開了晉楚爭霸的序幕。
後來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比晉國還要強大,連晉國都不敢與楚國正面交鋒,可宋國敢。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楚莊王派兩個大夫出使晉國和齊國,分別要路過鄭國和宋國。按當時的規矩,應該開具“單位介紹信”向這兩個國家借路,可是楚莊王嫌麻煩,就省了這道程式。結果,路過鄭國的大夫順利透過,可是路過宋國的大夫就被宋華人殺了,理由是“楚國不開單位介紹信,就是不把我們當一個國家”。
後面的故事可以想象,楚軍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不敢對抗楚國,只是派人忽悠宋國“頂住,我們就來了”。這一回,宋國被圍了8個月,悲慘到什麼程度呢?反正“易子而食”這個成語就是這次發明的。最終,宋華人還是投降了,“城下之盟”這個成語也是這次發明的。
宋國的策略下,死要面子,結果面子基本上也沒有,城下之盟簽了,其他國家還笑話他們。關鍵的是,老百姓的日子沒法過,當時宋國百姓是各國中最窮的。
-
3 # 知道部
春秋時期,宋襄公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宋國是交通水運中心,素有“八水過宋”之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蘊,使宋國成為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家輩出的中樞之國。宋國商業文化的繁榮昌盛,表現在一批富商大賈的出現及其精明的經營之道,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自備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大商人,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三產業,實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並且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計然。宋景公時期滅曹國,國力漸盛。戰國時期,宋康王“行王政”,實行改革,宋國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
-
4 # 煮酒君
很多人都知道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卻鮮有人知曉這個“五霸之一”其實名存實亡。
其它四國軍事實力均遠超於宋國。宋國的總人口都不足五千,甚至連今天一個小縣城的人數都趕不上,又何以去培養強大的軍事實力呢?
其次歷史上對宋襄公的評價爭議不斷,有人說他的仁義不過是在惺惺作態,甚至連開國領袖毛主席也評價其為“蠢豬式的仁義”;也有人為此鳴不平,說他遵守仁義之道,可謂仁人。《春秋公羊傳》就曾如此評價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表現:“臨大事而不忘大禮。”
泓水之戰發生於周襄王十二年(638),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援鄭國的楚國在泓水進行決戰。楚國的實力眾所周知,遠在鄭國之上。有部下提議乘楚國將士渡河之際襲擊敵人,但宋襄公講究“仁義”,堅持要等到楚國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宋國大敗,宋襄公也身受重傷。《吳越春秋》裡這樣評論宋襄公的品德“宋襄濟河而戰,春秋以其多義:功立而名稱,軍敗而德存。”宋襄公即使戰敗,但他的優良品德得以流傳。
在當代,我們都知道戰場上無仁義可言,只有勝負之分。況且戰爭不分年代,宋襄公的做法究竟是愚昧還是大智若愚?
讓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受著沉重創傷的宋襄公在養病時依舊開展著精神上的自娛自樂:“我們雖是亡國商人的後代,但我們是仁義的君子。君子是不乘人之危的,在戰場上是不傷害受傷的對手的,也不擒拿頭上長著白髮的老人的。這些我都做到了,我還有什麼遺憾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襄公的仁確實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而宋國又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君主宋襄公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得不說宋國的崛起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宋襄公即位後的七年,盛極一時的霸主齊桓公逝去,宋周圍的一些夷族小國力量都相對薄弱,無法與宋國抗衡。一個可以稱霸的機會就這樣擺在宋襄公面前。他在齊國內亂時,打敗齊國,並扶持齊國公子昭復國。在齊國士兵都無心戀戰的狀態下,宋國擊敗了齊國。但這一時的勝利使得宋襄公想要稱霸的心更加蠢蠢欲動了。宋國士兵們也士氣高漲,整個宋國都趨於膨脹。
但宋襄公不知道的是,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想要稱霸談何容易。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南)邀請齊、楚會盟,向楚國請求尊他為所謂的“霸主”。楚王就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宋襄公的輕視。楚王先是假意答應宋襄公,卻在會盟時將宋襄公拘捕,直到另一次會盟才將其釋放。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中寫出了兩條真理:其一,“小國爭盟,禍也。”也就是說,國家應當擺正自身位置,認清自身實力;其二,“兵以勝為功,”戰爭要憑藉國家實力,一味的講仁義只會讓對手得寸進尺。春秋時代三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實力,沒有戰略戰術,單靠仁義是無法取勝的。
-
5 # 文史劉磚家
一、殷商後裔。
宋國本是殷商後裔。開國君主宋微子是商紂王的哥哥。商朝末年,紂王荒淫暴虐,百姓怨聲載道,微子以治國之道勸諫商紂王,紂王不以為然,周邊大臣勸其離開。武王伐紂之時,微子並沒有隨紂王抵抗,而是將象徵國運的祭器奉上,表明順從武王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三監叛亂,周公奉命討伐,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因為微子賢能,隨後命令微子侍奉殷商祭祀,繼承殷商事業,在宋地建國。當時宋國的地位是公爵。
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春秋初期,宋國的君位繼承還保持著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也有父死子及的方式。《史記》記載:
宣公有太子與夷。十九年,宣公病,讓其弟和,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讓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為穆公。宋穆公病危之時,為了效仿宋宣公的做法,把太子安排到鄭國去,立他的弟弟與夷做了王位。
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與夷立,是為殤公。宋殤公即位後,大司馬孔父嘉和太宰華督因為爭奪一個女人發生內亂,宋殤公被殺。於是迎立原宋穆公的公子馮繼承王位,即宋莊公。到了宋襄公時期又出現了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
三十年,桓公病,太子茲甫讓其庶兄目夷為嗣。三、仁義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是在春秋首霸齊桓公倒下之後的另一個稱霸的諸侯王。《史記》記載: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歷史上的宋襄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君主。齊桓公死後,五公子爭立。宋襄公互送公子雍返齊即位,協助平定內亂。而後他先和南方的楚國商會盟,請求尊他為霸主。為了體現霸主地位,後來又組織諸侯會盟,想讓其他諸侯都尊他為霸主。就在此時,早就想稱霸的楚國出手了,在會盟期間就把宋襄公抓住了。即使如此,襄公稱霸之心不死。為了求得霸主之位,宋襄公決定孤注一擲,教訓一下楚國,一來可以報毀盟之仇,二來如果拿下楚國,自己也能繼續霸主事業。《史記》記載:
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華人皆怨公。這樣的戰爭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我們再回到那個時代,也許能理解宋襄公的做法。春秋時代的戰並不像現在這麼慘烈,戰爭打仗雙方要約好地點和時間,時間一到,雙方開戰,與其說是戰爭,更像是一場比武和決鬥。宋襄公是殷商之後,對禮儀仁愛看得特別重,即使在作戰,也得要懷仁義之心。《左傳》記載: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泓之戰失敗,宋國已經沒有了稱霸的資本和實力,華人皆怨恨他因為在戰場上秉持仁義而敗給楚國,最後,他因箭傷復發不治而亡,帶著他稱霸的夢想離開人世,因仁治國,因仁誤國。自此之後,宋國一度衰落,在戰國時期被齊國所滅。
-
6 # 夏途途
春秋時期的宋國,不算大國,充其量也就是個中等國家。
周公在平定紂王之子武庚之亂後,封紂王的庶兄微子開於宋地,所以宋國是殷商遺民。
國土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它的四周全是姬姓諸侯。
歷史曾把宋襄公劃為春秋五霸之一,這點有待商榷。
這個宋襄公,簡直是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
他因為護送公子昭回到齊國繼位,公子昭也就是齊孝公,非常感激他。
當時齊國一度是諸侯國的老大。
“連老大都對我感激涕零,你們怕不怕?”宋襄公立刻飄飄然。
他想學死去的齊桓公,稱霸諸侯,做武林盟主,一統天下。
大臣公子目夷勸他:宋國是個小國,想當盟主,沒什麼好處。
宋襄公不理他:哼哼,你是羨慕嫉妒恨吧。
於是公元前639年七月,宋襄公約各諸侯在宋國的孟會盟。
公子目夷說:楚成王恐怕不懷好意,大王多帶些兵馬去。
宋襄公自信心滿滿:我的地盤我做主,他外來的蠻子,怕他做甚!再說我們為了不打仗而會盟,自己帶兵馬算什麼。
果然,會盟時,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爭吵起來。
楚國勢力大,小弟眾多,宋襄公剛一急眼,楚國一班隨從立馬亮出鎧甲,活捉了宋襄公。
經魯國調解,楚成王做了老大,放回宋襄公。
宋襄公越想越氣,鄰近的鄭國居然也巴結楚國,得教訓教訓它。
宋襄公攻打鄭國,楚成王立刻出兵支援小弟鄭國,直接攻打宋國。
兩軍隔岸對陣。
楚軍開始渡河,公子目夷道:咱們趁他們渡河之際,迎頭痛打,一招制敵。
迂腐的宋襄公道:咱仁義之師,怎麼可以趁他們渡河之時進攻呢?
不久,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正亂哄哄地列隊。
公子目夷說:不能再等了!趁他們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進攻吧!
糟老頭子宋襄公不屑道:你太不仁義了!人家隊都沒排好,怎麼可以打呢。
待楚國兵馬排好,擂響戰鼓,頓如潮水般直衝過來,宋軍大敗。
宋襄公倉惶逃竄,大腿上中了一隻流箭。
可他還嘴硬道:仁義之師就該這樣打仗。比如見到受傷的,就別再傷害他;頭髮花白的人,不要捉他當俘虜。
公子目夷很生氣:如果怕傷害敵人,就不要打仗。不抓別人當俘虜,乾脆被人家抓走好了。
宋襄公身受重傷,過了一年死了。
看來,老天並沒有眷顧他的仁義之舉。
現在有些史書,已將宋襄公名字,從春秋五霸中劃去。
-
7 # 馬仲遷
在春秋時期,宋國是大國,但並不是強國。春秋時期的主題是爭霸,有了《子魚論戰》這篇文章,我們就對宋國有了一個刻板認識,認為宋襄公妄自尊大,他的宋國也是小國弱民,而戰國的形勢又加深了這種認識。
春秋爭霸,以德服人
春秋爭霸,爭的是地位,要別人承認他的盟主地位,所以早期是“以政治為主,軍事為輔”的手段。
春秋時期,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齊桓公,觀察齊桓公的作為,我們發現齊桓公並沒有打過多少硬仗。
齊桓公繼位後對魯國打了兩場硬仗。第一場由鮑叔牙領導,可惜遇到曹劌,結果打的灰頭土臉,這便是長勺之戰。之後齊國又拉上了宋國,再加上宋國猛士南宮長萬,結果依然慘敗,這就是乘丘之戰。
軍事上打不過人家,齊桓公只好乖乖改變策略,從外交層面突破,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尊王攘夷”策略。
在取得周王的授權後,齊桓公就開始召集諸侯開會。在第一次北杏會盟中來的國家只有宋國、蔡國、陳國、邾國四個國家,期間,宋桓公連招呼都不打擅自開溜了,可見這霸主當的並不容易。
好在管仲腦子靈活,柿子先撿軟的捏,滅亡了魯國的屬國--遂國,然後派出使者一通忽悠,這才與魯國結盟。
搞定了魯國,齊桓公請了王命,帶領一幫小弟朝著宋國而來,憑著甯戚的一番恫嚇,宋國也承認了齊國的領導。
一步一個腳印,按照由弱到強的原則,齊桓公才逐步坐穩了霸主的寶座。齊桓公的稱霸軌跡有著鮮明的特點:不打硬仗、以德服人、拿弱者開刀。
屈完以德綏諸侯三人成眾 送地50裡 問罪楚國外交訛詐
宋國的資本
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宋國作為“亡國之餘”被封為公爵,朝見周王不以臣禮,顯然起點是非常高的。宋國顯然有這份驕傲,宋襄公肯定有稱霸的資本。
宋國的稱霸企圖發軔於宋莊公,在一代強人鄭莊公死後,他干預鄭國內政,企圖控制鄭國,導致鄭國內亂不止,鄭莊公開創的小霸局面也就此停止。
到了他的兒子宋襄公時期繼續開拓,齊桓公死後他率領軍隊擁立齊孝公繼位,在諸侯中贏得了好名聲,取得了好的開頭。
至於後來在泓水之戰中敗於楚國,讓宋襄公成為了千古笑柄則是宋國的傳統觀念導致,並不僅僅是宋襄公的原因。
商朝立國以來,王位繼承一直在“兄終及”和“父死子繼”兩種方案中間搖擺,並沒有一個可靠的傳承製度,而周人懲前朝之弊確立了嫡長子制度。
到了宋國,宋人一直固執地傳承商人的禮儀制度,觀察宋人的歷代國君,兄弟相殘的事蹟屢屢發生,這也是宋國不能圖強的原因之一。
到了後來更是出現了“七穆”把持宋國政權,這樣的宋國怎麼能強大起來。
隨著戰國的到來,深處中原的宋國更加衰落,和鄭國一樣,過上了朝晉暮楚的日子。《呂氏春秋》中編了一個穿井得人的段子,更是把宋華人因循守舊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宋人不能與時俱進而墨守成規,最終因為仁義而被世人嘲笑,宋國的衰落正是周王室禮樂制度衰落的絕好註腳。
-
8 # 歷來現實
宋華人的精神
(本文是我家那上四年級的十歲小兒寫的,有指導和改動,當時是為了參加小學的一個徵文比賽,我覺得可以用作這道題的答案)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是一段十分有特色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周天子分封了三千個諸侯國,協助他管理天下,自己的權力變的很小。
所以就產生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情況,大家都很敢說,思想自由,也很開放。
在這麼多諸侯國裡,有一個諸侯國叫做宋國,宋華人民很有性格,跟其他諸侯國的人們很不一樣,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今天我講幾個關於宋華人民性格特徵的小故事。一、守株待兔
這個故事是課本里大家都學過的,說從前宋國有位農夫,天天外出種田,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有一天他在耕田的時候,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忽然一隻沒頭沒腦的兔子跳出來,撞在田邊的一個大木樁上,死了。
農夫把這隻兔子帶回家飽餐了一頓,第二天,農夫決定就在木樁旁邊守著,他覺得既然昨天有兔子來送死,那麼今天也可能是會有第二隻,這樣下去以後豈不是不用幹農活了?每天都可以吃兔子。
他天天等啊等啊,結果再也沒有兔子來給他驚喜,自己卻餓死了。
二、真仁義的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國的國君,有一次宋國與楚國打仗,兩軍之間隔了一條河,楚軍渡河來攻打宋軍的時候,部下勸他,趁對方渡河亂哄哄地,趕緊攻打他們,宋襄公不聽,拒絕了他的建議。
宋襄公認為那樣做太不仁義了。
楚軍渡過河後,正在忙著擺陣,宋襄公部下又勸他,趕緊趁亂攻擊對方,可能還有勝利機會,宋襄公又一次拒絕了他的建議,理由還是這樣太不仁義了。
結果呢,等到對方渡完河擺好陣,宋軍就被打敗了。
三、講義氣的大夫
這一次是宋國與鄭國交戰,宋國打贏了,打完仗之後,宋國的一位大夫駕駛戰車巡視戰場,發現遠處有個鄭國的小兵正在逃跑,宋國大夫趕緊駕車追了過去。
鄭國小兵嚇得沒命的跑,不小心掉到了一口井裡,大夫追上去一看這個景象,趕忙用手持的長戟伸進井裡,把小兵搭救了上來。
小兵上來後,持戟看了看四周圍,戰鬥已經結束了,空無一人,又看著落單的大夫,一個侍衛也沒有,笑著對大夫說,這算你俘虜我?還是我俘虜你呢?
就這樣,宋國大夫被鄭國小兵俘虜了,帶回了鄭國。
四、宋國的手藝人
宋國有個手藝人,手藝非常精湛,他花了一年時間做出的一片假葉子,跟真葉子一模一樣,把它放到一堆真葉子中,沒有人能找出那片葉子是假的。
大家都嘲笑他:你花了一年時間,只是做出了一片無用的假葉子,中看不中用,根本就不值得啊!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各華人民都愛編宋華人的段子呢?因為宋國的來歷跟其它國家不一樣,其它的國家大約分為兩類,一類是周天子的皇親國戚,分封到離首都近的地方;另一類是武王伐紂時的將領大臣,比如姜子牙就被封到了齊國。
宋國是個例外,它既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將領大臣,其實他們都是原先商朝的遺民,周天子為了籠絡他們的人心,就給他們成立了一個宋國。所以,宋華人與其他諸侯國的人有些格格不入,被其他國家的人嘲笑。
但是,我個人認為,宋國農夫那堅持的態度、宋襄公那仁義的做法、宋國大夫那善良的舉動、宋國手藝人那執著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們讚賞的。假如每個諸侯國的人們都是像宋華人這樣,天下也就太平啦!未來的華人也不會缺少工匠精神吧!
-
9 # 曉窗讀史
宋國一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
1、對外策略
春秋時期,天下秩序崩壞,當初周公在宋國周圍安排的監視宋國的小諸侯(如杞、葛、鄔、許、陳、厲、焦、茅、蔡、沈)不斷被兼併或臣服,然而封鎖線的崩潰並不意味著宋國自此崛起,數百年間宋一直在為生存苦苦奮鬥。
春秋早期,宋國主要聯合陳、蔡、衛抵抗小霸鄭國;齊桓公稱霸後,宋又依附於齊;晉文公稱霸後又依附於晉;之後又倒向楚國。此外,宋國還是各國會盟的主辦國,是各大國協調關係的第三國,可以說宋國的春秋史就是一部夾縫中求生存的歷史。
宋國非常清楚自己的尷尬地位,身處四戰之地的宋國積極建造高牆強化防禦,當時諸侯城牆高度普遍只有2~6米,宋國都城的城牆達到了12米。楚惠王為了攻打宋國還專門請來魯班製造雲梯,也因此產生了一個成語——墨守成規。
2、國內政治
宋國是一個典型的政治保守型國家,既堅守西周的宗法傳統,同時還保留了殷商“兄終弟及”的君位繼承製度。因此,宋國國內公族力量異常強大,與晉、齊、秦、楚這些異姓世族勢力強大的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宋國也出現了戴桓干政,華督之亂等內政不穩的情況,但國柄始終沒有落入異姓之手,避免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的失國悲劇。然而也正是政治保守,導致貴族壟斷權力,異姓人才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宋國始終沒能發展成為齊、晉那樣的大國。
3、思想和文化
宋人很好地繼承了他們殷商先祖的迷信傳統,尚鬼神,好祭祀。大大小小的祭祀場所非常多,比如宋城南門外有亳社、西門有桑林之社、睢水旁有睢之社。宋人還將祭祀用於處理國家大事,魯禧公十六年,天降隕石,經過占卜宋襄公認為可取代齊國成為霸主,之後便發生了我們熟悉的仁義宋襄公的故事。此外,宋國還保留了人祭和人殉,這也是與時代背離的行為。
總而言之,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國力孱弱的小國,但是宋國的君臣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殷商後裔的身份。宋樂甚至敢向晉國說:“我不輸粟,我於周為客,若之何使客?”拒絕向天子進貢王粟。對身份的執著也使得春秋時期的人們把宋國當做異類,給宋人編排了各種滑稽的故事。
回覆列表
作為二王三恪之一的殷商後裔,位列公爵,沒事就東邊抽打一下泗上十二諸侯,西邊和小霸鄭國乾乾架,北面干涉一下衛國的內政,南面和陳國蔡國攪攪基,堪稱春秋挑事小霸王。
終春秋之世宋國一直在向東擴張勢力範圍,最強時擴張到彭城一帶,佔據了淮泗的膏腴之地,要知道幾百年後西楚霸王項羽就是打算以彭城為中心的淮泗天下膏腴之地來爭奪天下的。
就連春秋首霸齊桓公在臨終前也將公子昭託付給以仁義著稱的宋襄公,這本身就是對宋國實力的一種認可。而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桓公五子爭奪君位。公子昭逃往宋國,正義感爆棚的宋襄公帶著衛、曹、邾等國組成四國聯軍就去討伐齊國,迫使齊國眾大夫誘殺豎刁和公子無虧,迎立了公子昭。然而其他四個公子不服了,又聯手起兵把公子昭趕回了宋國,這回宋襄公表示非常不開心,重整旗鼓伐齊,和四公子聯軍大戰於甗,大敗之,親自帶兵把公子昭送進了臨淄城即位,是為齊孝公,經此內亂齊國國力大損,霸業中衰。
扶立齊孝公之後的宋國耀武揚威,又是扣押滕宣公又是拿甑國國君祭天什麼的,頗有接替齊桓公霸業的意思,而宋襄公也打算效仿齊桓公稱霸,遍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先拿南蠻子楚國開刀,然後就被楚國在弘水之戰摩擦了……宋國的霸業也就此終結,之後的宋國作為一箇中型諸侯國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實力來影響時局的發展。
比如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後的晉文公路過宋國的時候,宋襄公就命人加以款待並送給他八十匹馬以遠行,為日後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夾縫求生進行了前期準備。
之後在晉楚爭霸的百年間,宋國始終做為晉國的鐵桿小弟跟著晉國到處開片,不定期就跟鄭國菜雞互啄一把,春秋中期宋國大臣華元和向戎都召開過弭兵會盟,使得因爭霸鏖戰疲憊不堪的晉楚兩個超級大國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因此終春秋之世,宋國也一直位列春秋十二諸侯之一,是當時排得上號的國家。
宋人善於經商,國家經濟發達,國內的商丘、陶丘、彭城都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商業大都會,並且宋國文教發達,被譽為禮儀之邦,墨子、莊子、惠子都是宋華人,孔子祖籍也是宋國,是百家爭鳴的起源之處。
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宋景公囚禁曹悼公,並趁著曹伯陽和晉國斷交的契機,親自率兵一口氣攻下陶丘,滅了同為十二諸侯之一的曹國,隨後又在雍丘全殲救援曹國的鄭軍,並在同年和次年兩次出兵伐鄭,也算是雄起了一把。
但是宋國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它只能是個中型諸侯國,參考齊楚秦晉等大國的發家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他們的地理位置都很好,位於邊疆地區,即可以對周圍的蠻夷國家用兵擴張人口和土地,又避免了被其他同等體量的國家干涉,如秦霸西戎佔據關中、晉逐北狄據有表裡山河三千里、齊滅萊夷,佔據山海漁鹽之利、楚國本身就是南蠻出身,漢水諸姬是天然的擴張物件,連結荊漢北上問鼎中原,是整個春秋時期的大boss。
這幾大板塊可以在保持自身優勢擴張的同時又幹預中原局勢,正所謂金邊銀角草肚皮,而宋國的位置就是這草肚皮的所在,它不管往哪邊擴張都會踢到鐵板,西有鄭衛東有吳楚北有齊魯南有陳蔡,活脫脫的四戰之地,事實上宋國在擴張到彭城之後就已經到了擴張的極限了,再往東走就會一頭撞上正處於上升期的齊國和吳國。
就算到了戰國時期,宋國內亂,公室小宗戴氏篡位取宋,隨後國君戴偃稱王,史稱宋康王,按正常套路來說彼時的宋國經歷內亂和周圍大國的傾軋,應該是衰弱到極點的。
但是宋康王卻透過在宋國行王政,進行政治軍事改革使宋國國勢大振,並且抓住各國混戰的間隙對周邊大國開戰擴土,史書記載“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滕國,取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頗有點崛起為戰國第八雄的意思,然而此時的擴張已經太晚了,戰國七雄已經成型,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萬乘大國,戰國時代的國際秩序不是一個小小宋國能撬動的了。
在得罪完所有的強鄰之後,宋國四戰之地的劣勢就出來了,由齊挑頭,楚魏加盟三國聯手要把這個戰國第八雄給扼殺在搖籃中,而宋康王卻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也不可能像秦國那樣面對群毆閉函谷關自守,雖然和宋國交好的秦武王有出兵救宋的動作,可畢竟鞭長莫及遠水解不了近渴,最終宋康王敗亡,三國瓜分其土,享國828年,自殷商成湯以來的社稷宗廟徹底覆滅。
同時因為齊國在瓜分宋國中佔了大頭,佔盡了宋國的膏腴之地而實力過於強大,齊閔王當時和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一時風光無二,實力迅速膨脹的齊國引起了各國的恐慌,最終由燕昭王牽頭,秦韓趙魏燕五國組成聯軍討伐齊國直接把齊國打得亡了國。田單復國後的齊國就像被去了勢的太監,一直到秦王掃六合的時候都沒什麼大動作,毫無抵抗就亡了國,也算是宋國滅亡這隻蝴蝶翅膀扇動所產生的影響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