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沌偷光者

    想起了纏中說禪寫的一句話,你的喜好就是你的死亡陷阱,你的執著就是你的束縛,當你陷入到“空”和“靜”中,就是想象中的“空”和“靜”的一部分,也就落入到“空”和“靜”的陷阱中,世界上的靜止都是相對的,人漫長的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動態平衡當中,只有打破的平衡,才會產生絕對的運動,人的終極追尋應該是不斷的獲取打破現有平衡的力量!

  • 2 # 藕花洲人

    空以除有

    靜以除動

    猶藥治病

    若病除再服藥

    則執藥成病

    故空也靜也皆渡河船

    登岸即舍

  • 3 # 東皋舒嘯、清流賦詩

    好比當年的一樁公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中無我、無物,又何來“靜”或是“空”呢?

  • 4 # 草根團圓

    這是說明不執著不著相。悟道不執著於空也不能執著於靜。一執著反而被空和靜束縛。是空非空,是靜非靜,是有非有。

  • 5 # OldBaby

    通俗來講,這就是給自己設定了人設,一但有了人設你就帶上了面具,因為大家都會感覺你會怎麼做,漸漸的就會按照大家認為你這種人設應該會怎麼做,而去做。慢慢的會出現兩種情況,你自己被自己的人設牽絆住了,另一種忍受不了人設崩塌,心懷大的無所謂,心眼小忍受不了大家的指指點點而抑鬱。送大家一句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

  • 6 # 伊洛河邊人

    做人做事要有大的格局,就事論事不免隨波逐流,樹立遠大理想,錘鍊高貴人格,人方能安樂,自然是談空不被空迷,耽靜不為靜縛。

  • 7 # 霜華滿袖1

    以道家來看:

    “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知道靜,就有了動,知道空,就有了盈。

    人有分別之心,就會有比較和傾向,有選擇和取捨。

    對人來說,最難經受的,不是結果,而是這個選擇與取捨的過程。

    為了空而空,為了靜而靜,就是站在一端想走往另一端。這個過程,難免迷惑猶豫和進退兩難。

    所以老子說,“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站在對立的兩端,就不會有兩端之爭,不會有患得患失的憂疑。

    但老子所說的“不居”,不是裝糊塗,不是被動的放棄選擇,而是主動的不做區分,復原萬物本質的“樸”。

    美醜善惡,動靜空盈,都是表象,事物本質的性形勢情,才是有道之人應該把握住的核心。

  • 8 # 916無花果

    事物的最高狀態是用什麼方法達到呢?這是一個問題,如果非自然的得到就會受到反噬,.也就說會反而久久困攏其中,甚至不能自拔。

  • 9 # 入境則迷

    這句話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一味的談空,其實就是空談,必定陷入虛無的世界迷失自我,蹉跎歲月;一味的追求內心的寧靜,其實本來就是一種執著,必然會為自己的執念束縛自己本有的靈性。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要重在務實,於實處去達成人生的豁達和通透,懂得放下自我、消除執念,才能超然物外、放飛思想、迴歸本然,在人生道路上進退自如,享受智慧人生!

  • 10 # 邊緣隱士

    感謝有機會回答和分享這個問題。

    當下國學熱,很多朋友熱衷於學佛求道。初心是為了求靜向善,這本來是挺好的事。但是我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腦子裡不斷的加入了很多名詞概念的東西,比如‘空’啊,‘無’啊,‘’色‘’阿等等。我們為了搞清這些概念的含義,不斷的去尋訪大師,查詢佛,道名辭典,論著,結果我們被各種稀奇古怪的解釋搞昏了頭腦,從此慢慢偏離了我們原先學習傳統文化的初衷,被這些概念的東西所束縛住了。

    我們最初是希望透過學習道法,讓自己的心能夠平靜下來,能否不斷的把身心中束縛我們的‘繩索’去除掉,生活的更加自在。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這個意思。但很多人偏離了方向,本來是無為之法,卻一直用有求之心去參悟,凡所求之物,必被其縛。當我們心中去求一個所謂‘空’的境界,其實真正的‘空性’就離我們而去了。我們貪戀‘靜’,卻發現世上並沒有長久又絕對靜的地方,便會不斷的升起煩惱。

    我們只有去除所有的貪愛,所求之心,才能擺脫身心的束縛,用中道,隨順自然的心態,才能在世間自在無礙,平靜的生活。

  • 11 # 夕陽滿天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這大概是修煉界的詞語。

    我就說一說修練。有人為修煉,入了廟宇,那麼就把父母,妻子,兒女,都拋棄了。這樣一來,誰來養父母,老了如何生活,妻子依靠何人生活,兒女誰來教養,這就錯了,。還有的為了行善,就給廟宇捐款,有心為善不為善。人的思想,必須昇華到那一層才行。

    談空反被空迷,一味修行為空,吃飯睡覺,都想著修行,豈知修煉過程是一個去執著心的過程,人一生心便是執著,。

    一手抓著修成仙,一手抓著人的東西,哪邊也不會收留的。不在空不空,靜不靜,不要執著這些,人心變善,昇華上去就是真正的修練,修煉指的是人心。

  • 12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出自《小窗幽記》。

    實在講這句話體現出了很高的人生智慧!

    誰不曾執迷?誰不曾自以為是?

    關鍵是人應該怎樣能夠明明白白、本本分分、活出個明白來?這是一個關鍵的、智慧的問題!

    “談空反被空迷”!

    談一談不是不可以,思索思索不是不應該,關鍵是得“對症下藥”!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才是真正的方法和行得通路數!

    “耽靜多為靜縛”!

    休閒,在哪裡休閒?靜慮,在哪裡得出靜慮?

    不是孤立的休閒、靜慮!卻是在“勞動”、“辛勞”、奮鬥中實現的休閒、靜慮,才是真的休閒、靜慮!

    勞動、實踐、總結、調整、提高,是一個人真正提高的過程,勞動和實踐是基礎和方式,總結和調整不是目的、是手段,提升自己才是目的。

    實踐出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的2.0加電機相當於多少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