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YLbook國際看點

    那你總得有個規矩啊,人家要是跪著上朝,你還得問人家幹嘛跪著,難不成趴著?蹲著?

    清朝上朝視線是不能超過皇帝的第三殼釦子的,不然你就有刺殺皇帝的嫌疑。

  • 2 # 小柒柒說

    說起上早朝這件事最早起源於夏朝,各位大臣們雖然都是京官,但是不可能都住在皇宮附近,受當時交通方面的影響,上午開完早朝回家吃飯,下午再去一趟,也不太現實,所以每一天上午,就得抓緊把事情彙報完畢。

    參加早朝的時間一般是五更天,也就是現在的5點到7點,所以當時的官員還是很辛苦的,為了增加效率,這些大臣們往往會把自己要彙報的事情寫進摺子裡,就像交作業一樣,就不再朝堂上講了,如果真碰到一些事情非要在朝堂上當面講清,這些大臣們會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作為代表發言,當場決定出處理方案。

    退朝之後,皇帝貴為天子,如果不找個別大臣單獨談話的話,就剩批閱摺子這一件正事,那些大臣們那,他們可就沒那麼輕鬆了,一般參加早朝的都是各個部門的一二把手,參加完早朝之後要回到自己所屬衙門,宣讀這次會議的精神,佈置接下來的任務,總結近些天產生的問題,定期寫工作總結報告。

  • 3 # 朗基努斯

    關於為什麼要站著?其實並不完全都是站著“上朝”!在秦漢時期,君臣都坐著議事,皇帝會起來請丞相坐。從北宋宋太祖後,大臣必須站著。從明朝太祖後大臣就跪下了,清朝下跪的時間特別長。

    其實不管是站著,坐著還是跪著“上朝”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對皇帝的尊敬。

  • 4 # 香茗史館

    朝會可以說是古代朝廷最為重要的活動,按照時間可以分為早朝、午朝、三朝三種,其中尤以早朝最為重要。為了確保朝政順利運轉,歷朝歷代對於早朝都有一套嚴格的制度,那麼每天的早朝都是如何進行的呢?今天,我們便結合《大明會典》等記載,以明朝為例,來完整了解一下早朝的程式。

    候朝階段:大臣半夜就得起床

    明朝需要上朝的官員被稱為“朝參官”、“京朝官”,這些官員全部戴有出入宮廷的牙牌。由於早朝每天都要進行,這些官員為了方便,通常在京城城南擇屋而居,“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明陸容《菽園雜記》)。

    △午門有五個門洞,正面只能看見三個

    為了確保按時參加早朝,大臣們必須午夜時分起床,穿戴停當之後,便趕往午門集合。大約凌晨三點左右,大臣們開始陸陸續續抵達午門外。為了方便官員們候朝“待漏”,朝廷在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官員們平時便按照品級坐立其中,等待宮門的開啟。作為近臣的優待,端門內設有專門的直房,右闕門南是錦衣衛的直房,下三間則是翰林直房,候朝時,大學士一半居北楹,眾學士中楹,餘者南楹。此外在端門內左側另有直房五間,又被稱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經局官員侯朝的地方。

    午門之上的城樓被稱為“五鳳”,其中設有朝鐘朝鼓,由內廷四司之一鐘鼓司的宦官們負責管理。到了上朝時分,鐘鼓司便敲鼓響鐘,然後開啟宮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中間設有御道,平日裡並不開啟,左右兩闕則是供當值將軍和宿衛執杖旗校等人的出入。百官們上朝入宮,則只能走左右兩掖的左掖門、右掖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此前文武官員入朝時爭先恐後、隊形混亂,便規定了“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的順序。

    到了天順元年(1457年),因侍衛和朝官們又經常發生擁擠,於是又另行規定,待到第三通鼓響,先開兩門,放官軍旗校先入擺列,百官則在掖門前按照次序排隊,等到鳴鐘之後再開門入內。

    入朝階段:一切井然有序

    凌晨五點左右,官員們開始依次進入皇宮,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則由右掖門進入。入宮之後,大臣們先要在金水橋以南,依據品級排列好佇列。

    鳴鞭之後,大臣們這才依次過橋,抵達奉天門丹墀,在御道兩側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為左班、武官為右班,這被稱為“起居”。在此期間,又有負責糾察的御史在一旁進行監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擁擠或者儀態不整的,都會被記錄下來,等候上報處理。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御座,稱為“金臺”,臺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穿著全服鎧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皇帝到達御門後,鐘鼓司開始奏樂,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御座後左右。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天順年間之後,執傘、扇的力士位置被移到了金水橋以南夾立,只留座上之傘及夾武備二扇;座上之傘,遇到大風時也被撤去。

    皇帝登上御座之後,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這才齊頭並進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

    早朝階段:主要分為四部分

    大臣們行禮完畢之後,文武百官立於大殿兩側,早朝便正式開始了。明朝的早朝一般分為四部分內容,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接見入京離京人員。鴻臚寺官員率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恩的官員人數,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過的。皇帝如果選擇召見,那麼這些人便需要入殿覲見;如果皇帝不見,那麼便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可以忙自己的去了。如果有他國來使,皇帝是必然要接見的。

    第二部分:處理邊關緊急要務。接見完入京離京人員之後,接下來便開始處理來自邊關的緊急奏報,如果有便需要先行呈上,“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佈,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明孝宗實錄》)。

    第三部分:處理一般朝政要務。接下來便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奏事”環節。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這被稱為“打掃”,這其實也有打招呼的意思在裡面,從而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混亂和尷尬。如果真的有兩個人搶著出班奏事,則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官員出班之後,需要到御前跪下奏事,說完之後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時不用口語,而是需要大聲朗讀奏章。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針對這些政務,如果能夠立即處理的,皇帝便會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如果不能立即處理,皇帝通常會在早朝之後召見相關官員進行商議,除了緊急政務之外,一般不會當廷進行輕易決斷。

    第四部分:處理失儀官員。奏事完畢之後,御史和鴻臚寺官員便先後出班,奏報早朝期間的官員失儀情況,然後一律進行懲處。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畢了。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由於有朱元璋這個勤勞的皇帝,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惡劣天氣,也很少免朝。只有遇到后妃、親郡王薨逝,例行“輟朝儀”一日到三日不等。明朝中後期則稍有懈怠。

    如上所述,歷朝歷代的早朝在制度和程式上或許有所差異,但作為朝廷最為重要活動,歷朝歷代對於早朝的規定都極為嚴格。

  • 5 # 開放庭院

    至少早先人們奴化的程度沒有明清時期嚴重。

    雖然也會強調“為政以德,譬如眾星拱月”,但是到後期,用膝蓋來配合精神上的仰慕,已經病入膏肓,死如碳灰。

  • 6 # 儀兮禮兮

    中國古代朝會有多種規格,如常朝、朔望朝、忌辰朝、三大朝等,按時間又有早朝、午朝之分,無論哪種都是為了確保國家政治體系的良好運轉,每種朝會也都被賦予了相應的典制與意義,受影視傳播影響,早朝議政鏡頭最多、最為常見,大家也最為熟知。

    一、古代早朝並不是都站著

    1、北宋之前坐而論道:先秦時期的《周禮·考工記》有言:“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也就是說,君臣都是坐著議政的,如《後漢書·戴憑傳》載:"建武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憑逐重坐五十餘席。"只不過當時還沒有高足傢俱,所以古人都是席地而坐,進殿前還得先脫鞋,就是所謂的“脫履解劍”。

    2、宋明之間站議時政:到了北宋趙匡胤,我們都知道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其實他還有一個姊妹動作——撤椅子: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範質等三位開國元老如往常一樣坐朝議事。聊到一半時,宋太祖發話了,“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我今日有些眼花,看不清楚這奏摺上的字,你們幫朕過來看看。看完後範質等“欲復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聞見後錄》卷一)。想再坐下,發現椅子不見了。範質等人很快就明白了是趙匡胤有意為之。如今椅子已經被撤,想要在放回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三人只好順坡下驢,無聲了接受了這番“禮遇”,而這個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坐著議事”的朝堂規矩也隨之被打破。

    3、清朝大臣跪受筆錄:清朝時,專制皇權達到了頂鋒。以軍機處的設立為標誌,清朝基本把大臣們都當奴才看,奴才怎麼能與主子平起平坐平呢?並肩而立都是不尊,就改為跪著了。所以無論是大臣上朝還是皇帝單獨召見都得跪著。皇帝體恤老臣偶爾會賜氈墊,否則就得跪在地上所以清朝為官,基本功就是下跪,得在家練跪功,要有長跪幾個小時的能力才行,很多大臣都是跪死的,據說劉墉他爹劉統勳就是其中一位。軍機大臣也是“跪受筆錄”,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的命令記下來,以奉旨、上諭的形式寄出去。影視裡那種“奉天承運,皇帝詔日”的聖旨,得遇國之大事,一年發不了幾回。

    二、早朝都做些什麼

    大臣早上三四點鐘(半夜)就得從熱烘烘的被窩裡爬起來穿衣洗漱進宮上早朝,就是所謂的常朝議政,主要是各部門彙報一下工作總結(具體過程私下處理)、提出一些時政要聞和需要各部門共同參與的國家大事,然後再討論定奪、分配任務或任免職權等。說明一下,參與者有品級限制(注意,那些外事覲見之類多在朔望朝,常朝就是自家人議政),多在大殿舉行,明朝在偏殿,後又改為御門聽政(奉天門),清朝是乾清門聽政。

    其實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早起、早朝都是很辛苦的,所以不早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嘉靖會被批評懶政,勤於早朝的朱元璋和雍正等被誇勤勉。明清的御門聽政也一度由國門口的奉天門到家門口的乾清門(臆測皇帝也是想著能多睡會兒就多睡會兒吧,做臣子的多走幾步路也是應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什麼意思,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