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際守望者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是可取的。

    但過於強調謙遜禮讓,以至於把它與正當的競爭對立起來,就會抑制人們積極進娶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春亮京城

  • 2 # 仰虹軒主

    語出《論語.八佾》。意為: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定要有所爭,一定是比箭吧!那時,相互作揖,而後登堂,然後走下堂來,作揖喝酒。這樣的競爭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

    孔子所推崇的爭,跟他所在的時代格格不入,是君子之爭,在禮的規則上爭,“子言罕利”,所以說君子無所爭。

  • 3 # 一生淑女

    《論語.八佾篇》第七章: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事情,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退下場,輸的人罰酒。即使有爭也是君子之爭。

    所謂“君子之爭”,正當的人,他不跟別人爭奪任何事情,包括“名”和“利”。這就是孔子講的“君子無所爭”。要說有所爭一定是“射”。“射”是怎麼爭呢?「揖讓而升下而飲」,「揖讓而升,下而飲」,這裡講正式的,射箭比賽的時候,『行禮』的時候,在一個大的房屋裡面,「射」的一個比賽場所,那個大堂上面,大堂是在上面,從下面要從階梯上去。從階梯上去,到比賽場那個大堂裡面,再按照一定的禮,來實施這個射箭比賽。在升堂,上下樓梯、比賽結束都要向對方作揖禮讓。合乎儒家“禮”。

    “君子無所爭”和後面的“爭也君子”是兩種爭。前一個爭是從別人那裡爭奪得到的,後一個爭是透過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有禮有節的比賽合理得到的。

    做人做事也是這個道理,透過不正當競爭得到的不會長久。只有內修外練提高自己能力、,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 4 # 愛說實話的萌琪琪

    這是講人類文化基本問題,孔子用“舉一隅”的教育方式來講。中國文化的所謂“君子”,是與“小人”對立的名稱,等於是個符號,怎麼叫君子?怎麼叫小人?很難下定義,等於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一樣。尤其站在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好人對某一件事情好,有時在好裡會變壞;壞人一切都壞,但有時在某一點上會變好。所以好人與壞人很難下定義。可是在社會、政治的立場,不能以哲學觀點來討論,好與壞是對事功而言。現在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講,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

  • 5 # 雲1765

    本章為《論語》:八佾篇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①!揖讓而升②,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註釋】

    ①射:指古代的射禮。大射禮規定兩人一組,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組射完後,再作揖登堂飲酒。

    ②揖.拱手行禮。

    【翻譯】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賽時,相互作揖謙讓後上場。射完後,登堂喝酒。這是一種君子之爭。”

    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君子應是胸襟開闊之人,不要拘泥於小事。真正的君子對自己有著很強的自控力,他們可以管住自己內心的慾望,可以隨時享受來自生命本身的喜悅和滿足。因此,他們不必再與他人爭搶什麼。若是非要分出高下的話,他們也會光明正大地與對方展開競爭,絕不會在暗地裡給人“下絆子”,充分保證了競爭的公平性。

    這裡,核心的思想是君子不爭。有人會奇怪,不爭怎麼會得到。關於這一點,子貢曾作過解說。當子禽問子貢,夫子是怎樣得聞各國國情的,子貢答“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句話中,得的物件是各國機密,但同樣可以用到其他場合。也就說,孔子認為,對一個君子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爭,無論是財富、地位還是官爵,只要你有德行,有貢獻,自然會有人把這些東西送給你。當今社會,特別重視競爭,許多人把君子之爭視為窩囊忍讓的表現,這是極其錯誤的。君子不爭是一種高深的智慧,有道家先予後取的意味。試想一下,假設社會公平,如果你品行高尚、才能出眾,哪個組織的領導不願提拔你?哪個企業的老闆不去重用你,地位和財富自然不爭而來。

    其次,孔子強調,如果非要競爭不可,也不必迴避,只是君子之爭,必須遵循公開、平等、公正等原則。只有這樣,競爭的結果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競爭才會有積極的意義,才會對於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如果採取不正當的手段競爭,從個人的角度講,不是君子所為,從社會的角度講,將會極大破壞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惡果。

    面對當前由於競爭不公導致的嚴重社會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閱讀孔子,他的君子不爭、爭必公平的思想,能給我們更多的啟迪。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競爭,人們自身修養的提高也離不開競爭。對於個人而言,沒有競爭對手就不知道自己的修養達到了何種境界,只有參與競爭才能提高自己。所以,在展開競爭之前,應當保證競爭的公平、公正,不能為了取勝而不擇手段。

  • 6 # 老外二三事

    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篇》,原文是,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一句朱熹的註釋為“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於射而後有爭”,解釋就是“君子沒什麼可與別人爭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還有一種看法認為這句話應該解釋為“君子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事情,如果有,一定像射箭比賽一樣!” 儒家文化反對不擇手段的競爭,但並不反對在禮約束下的正當競爭,也就是所說的“其爭也君子”。

    本章在“揖讓而升,下而飲”一句的句讀上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為“揖讓而升下,而飲”,意思就是升堂和下堂都要行禮,然後再飲酒。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就是這樣註釋的,對於“揖讓而升下”一句的註釋為“讓,古借作攘。揖攘皆舉手義。大射禮行於堂上,以二人為一耦,由階升堂,必先相互舉手揖攘,表示向對方之敬意。較射畢,互揖下堂。”對於“攘”字,讀音為rang,從扌(手)從襄,表示推手使前。大射禮舉行,兩人為一組,由階上至堂上,必須先相互行禮,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比賽射箭塞北,再次相互行禮,然後下堂。

    對於“而飲”的註釋為“眾耦相比皆畢,群勝者各揖不勝者,再登堂,取酒,相對立飲,禮畢。雲揖讓而升下者,凡升與下皆必揖讓。而飲,禮之最後也。 下字當連上升字讀,不與而飲字連。”由“飲”註明了為什麼應該採用這種句讀的形式。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鬥的事情,如果有,一定像射箭比賽一樣!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行禮,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行禮,最後還要互相敬酒。這樣才是君子之爭啊!”

  • 7 # 走過來I走過去

    人善與恆 親無道天 夫司德無 介司德有

    故人於責 以不而介右 聖以是善 

    為以可焉 怨餘有必怨大和

  • 8 # 懷府小王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君子沒什麼可爭的。如果與別人爭競必定是在射箭上。見面拱手作揖,彼此禮讓,然後登堂比射,下堂,互相飲酒。這樣的競爭方式也是君子之間有禮的競爭。

    儒家提倡謙卑,溫良恭儉讓,正所謂“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孔夫子是不提倡競爭的,君子要做到自己謙卑,也需做到溫、良、恭、儉、讓。孔聖人看不慣文人墨客之間非的爭個子醜寅卯出來,要爭也要在射箭上。,其實這裡的射箭就是一種遊戲,是君子之間有禮有有節的人際交往,互相以禮相待,增進感情的社交活動。無所謂誰第一,誰第二。

    本人認為,這句話在當下仍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也是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人與人之間要爭,可以爭,需做到公平競爭。以禮相爭。要做到這一點,對個人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做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不要偷奸耍滑,走後門。對於社會,要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公平的競爭可以讓彼此進步。這樣的良性競爭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君子不爭,爭必公平。讓我們努力做一個謙謙君子。

  • 9 # 每日讀書A

    第一部分孔子說,君子不跟人爭,如果說一定有競爭,無非是射箭比賽吧。相互作揖謙讓,而後登場射箭比武。賽畢下來,再一起飲酒。這樣的競爭,也是君子風範。射箭可以說是儒家的第一運動,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是禮節,“樂”是音樂,“御”是駕馬車,“書”是讀書識字書寫,“數”是數學。其中唯一的體育運動,就是射箭。奧運射箭比賽金牌榜,多年由南韓選手壟斷,就是因為這是儒家的傳統體育強項,倒不是因為這是北韓族的民族運動。古代射禮有四種,一是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的射箭運動會;二是賓射,貴族相互之間,朝見聘會之時,以射箭會友;三是燕射,貴族於平常娛樂之時行之;四是鄉射,行於平民社會,以習射藝。所以射箭是全民運動。第二部分孔子這裡說的射箭,應該是指大射。那是有莊重講究的禮儀。張居正講解說,有德行的君子,他心平氣和,與人恭敬謙遜,不跟人爭競。你要找他什麼時候跟人爭,無非是射箭比賽的時候吧!射箭比賽,比誰射中的多,這就是爭競。但射之前,先三揖三讓,然後登場。射畢之後,走下場來,勝家向輸家作揖,承讓!輸家當然也向勝家作揖,佩服!揖讓而升下,就是上場下場都要先揖讓。“而飲”,然後再一起喝酒。相對站著,一起喝酒,或者是輸家要喝罰酒。所以射箭之爭,有勝負的較量,但是自始至終,雍容揖遜,乃君子之爭也。第三部分射箭的哲學不止於此,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射箭,是自己立得穩、站得正、瞄得準、用力足,發出去,自然能中。如果自己沒射中,不能去怪別人怎麼射中了,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句話,就是我們社會競爭的本質,一切都在於你自己,和所謂“競爭者”沒什麼關係。但是,很多大人物往往也認識不到這一點。芬蘭總理斯圖布多次抨擊蘋果毀了芬蘭兩大支柱產業,iPhone毀了諾基亞,iPad毀了造紙業。這就是不懂“射箭競爭論”。商業競爭,是各自用箭去射消費者的心,你沒射中,不能怪別人射中了。那射中的人,因為他眼睛盯著消費者,盯著箭靶,眼裡沒有競爭者。他天下無敵,不是打敗了所有敵人,而是心裡、眼裡都沒有敵人,只有顧客。自己射箭射不中,老是怪別人射中,是人的通病,所以諾基亞、三星、小米,人人都說過要打敗蘋果的話,其實跟蘋果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人性的弱點:不關注誰給他飯碗,老盯著誰搶他飯碗!

  • 10 # 哥不猜想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是對任何人都沒有什麼爭鋒的,如果也有競爭之時,那就是射箭比賽了。(競賽開始)君子會先相互作揖,之後登上臺堂進行競賽。競賽射箭完畢以後,又相互作揖才退下。事畢飲酒助興時,不分勝負大家一起對飲,這種競爭態度就是謙謙君子的對事不對人的技藝競爭。 (各家對斷句略有不同,其意也略有增減。)

    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和老子是有一番辯論的。據記載來看,他們的議題大概就是:什麼是君子之爭。老子的意思是君子與世無爭,上善若水,不但不爭,而且還是“利萬物而不爭”;孔子當時沒有正面答辯,只是說:“逝者如斯夫。”不知道孔子是為了不爭而沒有正面答辯呢?還是因為觀點不一樣而沒有答辯?反正有點顧左右而言他的味道。

    孔子的意思是君子不會與人爭高下,爭得失,爭寵辱,爭輸贏。孔子在其他文章也拿射箭比喻凡事不要怨天尤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沒有射中鳥這事兒,多找自身的技術原因,不要說鳥兒飛太快,弓太硬,箭太軟的亂找毛病,透過比較知道長短了,苦練內功,提高技藝才是正道。這樣一來,提高自己,不損別人,也就不容易與人相爭了。

    反正中國古賢,都主張不要爭一時之氣,不要爭一時之快,不要斤斤計較,不要事事真先鋒芒畢露,除非是切磋技藝,提高競技水平,除此以外的紛爭,是沒有必要的。不要像現在的拳擊賽,還沒有開賽就在新聞釋出會上先幹起來,有失君子風度,有傷大雅。現在很多競技場上,都提前掛了橫幅“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這也是孔子學說的通俗延續。

  • 11 # 社交和娛樂

    我是綠紙,一枚喜愛國學、歷史和文化的小妹紙,妹紙來說說我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吧。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比賽時,雙方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仔細體味,我們就能發現,孔子是比較看重射禮的,注意看重的是“射禮”,而不是射箭,而射禮也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禮節之一,這在儒家另外一本經典《禮》中可知,射禮和飲酒禮、婚禮、喪禮等同樣重要。可以說,射箭在古代既是六藝之一,也是一門修養君子功夫的重要課程。孔子本人不僅是一位射箭高手,而且也經常教弟子們演練六藝,這其中就包含了射藝。孔子正是透過射藝,來教導弟子們學禮懂禮,成為君子。

    那麼,我們不難發現,“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其根本上是在倡導大家學禮、知禮、用禮,做一個有文化、有禮貌、有思想、有內涵的社會好青年,用孔老夫子的話來說就是做一名君子。原來,繞來繞去,孔老夫子表面上是在講射,其實是在講射禮,而根本上是在講禮儀,要人上進、學習、做君子,真是一碗超級有料好喝的雞湯啊!

    現在,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孔子在《論語》當中提及君子的頻率很多,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強調的是有君子氣度的人應該彼此和睦相處,各自保留不同的觀念、技能、異見等等,追求和諧,追求一種坦蕩蕩的心態。彼此射箭你不能因為別人的姿勢不如你好看,你就和別人爭吧;別人的成績不如你漂亮,你就鄙視人家吧。即便不同,大家也保持豁達的心態和基本的禮節,這就是君子啊。just so,各位有木有發現,生活中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兩人你掐我擰相互鬥了半天,鬧的很不愉快,為什麼呢?因為各自都木有君子的氣度啊。說白了,還是書讀的少,修養不高,沒有和而不同的基本觀念,也沒有那種其爭也君子的風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社會很浮躁的原因。所以,沒事多讀讀書還是很有用滴哦。

  • 12 # 西門小愛

    我來說點不一樣的你看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君子無所爭,其實是有所爭。爭在哪裡,爭在射箭這個專案。

    揖讓而升:兩個人或者多人在操場比試後,到房屋的臺階前面,行禮,贏的人先進。

    下而飲:下為降為輸,輸了喝酒,不過是在屋子的北面。

    西邊不能坐,是給觀看的人坐的。

    其爭也君子,就是這樣的競爭是符合君子的行為的。溫良恭儉讓的君子行為,孔子在這裡解釋為這裡不用讓了也是符合君子行為的。

    大概如此,僅供參考。

  • 1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這句話出自《論語》的《八佾》篇。

    這句話強調的中心是“君子無所爭”。既不爭利,也不爭位,而是要尊禮謙讓,表現出君子風度、胸懷、儀態。

    但不是世上就沒有該爭的事情了,孔子舉例,有一樣事就要爭,那就是射禮。因為射禮是有大規矩的,說大了,天子識才用人就往往用射禮考察,參加的人就是指定的考察物件,上得場來,一錘定音;射得好,儀容也好,就可以和天子一起參加祭祀,算錄取了;負責選送這人來的諸侯可以得到土地等賞賜,落選的,負責選送的諸侯將被削減土地;考察物件好好參加射禮,不僅為自己有發展,也是為選送自己的諸侯大人著想,至少不能連累吧,可見練好射禮功夫有多重要。

    射禮也是日常練習心態、儀容、舉止的一項運動,還是貴族聚會、宴飲時常玩的一項高雅比賽遊戲。儘管是遊戲比賽,射禮卻是要分高下的。射畢,輸了的要吃罰酒,甚至還有一套複雜的舉止,比較不好看和難堪。所以君子為避免處於下風的結果,要有必勝之心。孔子說“比也射乎!”就是喊:聽好了!射禮可是要爭的啊!

    射禮既然是禮,比起為了打獵迎敵的武射,更加重視參加者的容儀和風度。君子要處處表現自己的君子之風,在對抗性極強的射禮中,更加考驗和檢驗修養的程度,這是萬萬不能疏忽的地方。射禮不僅比的是射不射得中,還要比射箭整個過程中的容止和禮讓謙遜的風度。登臺、下臺都要和比賽物件作揖打恭,從容燕然,勝了不能驕傲,盛氣凌人,敗了也甘願認罰,表示服輸,舉止謙恭真誠,這些才是君子之風。甚至彼此要行跪飲的禮節,輸的人喝罰酒,跪著喝,贏了的陪著跪,負責斟酒,這多麼謙和相睦!不能輸不起,贏不起,有了輸贏,互相伸胳膊蹬腿,表示不服和挑釁,甚至直接拳腳相加,這些都是小人的行為。所以競爭中的風度修養也很重要的。所以,孔子告誡,“其爭也君子!”

    今天我們讀這句話,領教到的夫子告誡,就是:

    君子要謙遜容讓;不要為自己的名利而爭強好勝,或者表現得傲慢凌人。正人君子,到了事業之中,該爭勝的一定要爭勝,事關榮譽和大局利益,不可苟且;同時,爭要爭得有君子之風格氣度,應當遵守法度和規矩,尊重對手,處處自重,千萬不要表現得像個小人,贏不起也輸不起。

    《論語》的原意,重點在君子無所爭;今天強調的重點,應當是君子不為己爭,但為眾為能,則當爭必爭!但爭必有德,爭必君子!

  • 14 # 無功用行

    君子與小人是相對的名詞,不是特定的概念名詞。君子與小人都不是指的特定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考慮的是整體,小人考慮的是比較、偏私。說君子考慮整體,有人會說那是在爭名。說小人只考慮自身,也可以這樣認為,那是在犧牲它的名氣,用它的經歷去教育成全他人。

    君子無所爭,於人無爭,於事無爭,但也不能不爭。因為隨隨便便的一個舉動,就有可能無意當中爭搶到了原本是他人的利益。

    所以君子的爭,是不爭之爭,講究的是禮讓為先。比如在遇到射禮的時候,可以不去參與射箭,這是不爭。若是不得不去參與射箭活動,禮讓之後在再去拿弓箭。射完下臺,輸贏不論,飲酒謙讓一番後再離開。自始至終保持君子的風度。

    禮的根本是內心態度,禮的宗旨是謙讓無爭。內外如一,無爭求全,是中國文化的鮮明特徵。

  • 15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評述】

    升,上臺。下,下臺。

    上臺就比賽,這是工作,是遊戲規則。這看似競爭,其實只是工作,只是比賽的內容,所以不是競爭,故“君子無所爭”。

    賽前“揖讓而升”,賽後“下而飲”,是禮讓,是人與人交往該遵守的規則。拿到比賽該有的榮譽,這是比賽規則,是理所應當,是自己的成績,只是比賽過後,要自覺回覆到還沒有比賽之前的狀態——禮讓,所以“其爭也君子”。

    這就像做生意,大家做好自己的產品,做好自己的服務,做好自己的宣傳,做好自己的銷售……這不是競爭,是企業的工作。如果企業之間的做強做大,不靠這些工作,這對於消費者,對於勤奮的企業、好企業,是不公平的!

    再如企業內部晉升。員工靠什麼晉升?無非是靠勤奮,靠認真,靠專業,靠負責……如果晉升不靠這些,對於企業的發展和員工同樣是不公平的。

    所以競爭才能發展,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做更好自己才能發展(其爭也君子)。

  • 16 # 峽里人事1

    這裡的射,當指射禮,與酒禮同屬於《周禮》規定的考察推薦制度。君子不爭,並不等於不參加推薦制度之考察(正大光明地競爭)。

    在周代,任職資格實行推薦制度,推薦的考察方式,包括‘射禮’與‘酒禮’。

    透過‘射禮’之射箭比賽,可以考察其能;

    透過‘酒禮’之聚飲表現,可以考察其德。

    尤其自隋朝開始,對官員任職資格的甄選方式,就由科考制度替代了早先的考察推薦制度。歷史發展到現在,也就演變出了當下的公務員考試(包括面試)。

    如此,再返回去看孔夫子的話,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吧。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君子與小人,並非以其所擁有的社會地位或才能大小而論,實以思想意識修養而論。若非如此,孔夫子又何以顏回為其最得意之門生?!

    至於前幾年還在延續著的歷史課本,將先秦一律劃歸奴隸社會,才是讀書太少的無知者之所為。此乃實話,在此略顯多餘。只當多說了兩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鍾會滅蜀後如不造反,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他將如何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