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東哥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清涼~
跟摸頂禮是同一個意思。
智慧的傳遞。悟到了,悟道了,就沒有煩惱,智慧生而煩惱滅,清涼、清淨、無我、知足。
-
3 # 八門五步
不請自來答!醍醐灌頂這個詞來自印度的佛教,這詞原本是雙修的一個術語,醍醐就是女性的分泌物,那個頂自然是指的男人的那個東西,是不是有點噁心了,還有就是瑜伽術也不過是用來雙修的一些高難度體位,又把高大上的瑜伽噁心了一下。
-
4 # 知足常樂0724
“醍醐灌頂”中“醍醐”是什麼意思?
答;成語典故: 醍醐灌頂,禪語。小故事大智慧。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
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成語出處: 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對於每個人一生平平淡淡的生活來說:生活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是有些溝溝坎坎不順的事情,在自己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能夠讓禪“醍醐灌頂”,使自己真正參與其中,悟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和行為準則。 禪講究的是悟性,對於每個人來說,悟性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它也是有千差萬別的。
所以要求每個人平時多讀一些有關禪的故事書,這樣對開悟是大有益處的。而人的鬱悶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而恰恰是這一部分,便人們總是缺乏一種完全理性的思維和認知辨析。
所以那些茅塞頓開的頓悟於人們便是清新脫俗大徹大悟,絕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禪就是醍醐灌頂的那種美妙。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攬五分紅霞採竹回家。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禪其實就是人們,在生活裡必不可少的。它象空氣一樣瀰漫在人們的周圍,象涓涓細水一樣流淌在人們的心田。
只是當人們用習慣的用成敗論榮辱觀來思考生活的時候,一切真諦被人們輕忽漠然的揚棄了。最開始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後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禪的最美妙之處在於經過人們的冥思苦想和沉靜醒悟之後發現: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呢,人們的思維便得到一種值的昇華。在事業地位財富、婚姻、家庭、生老病死等等天災人禍等等諸多問題面前都能泰然處置,禪是我們精神的最大財富。
知足常樂2018.4.26於上海
-
5 # 123老梅吳楣福
醍醐,指從酥酪中提製的奶油。《集韻.模韻》:“醍醐,酥之精液″。用來比喻人品美。《新唐書.穆寧傳》:"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甘之:贊少俗,然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雲。″(贊、質、員、賞,均人名。)佛教以醍醐比喻最高佛法。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醍醐灌頂,佛教用語。把乳酪澆到頭上,比喻給人以智慧,使人醒悟。如:聽君一席言,如~~~~,茅塞頓開。又比喻清爽舒暢。《西遊記》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醍醐灌頂,甘露滋心。"
-
6 # 微觀和宏觀全是世界
醍醐灌頂,ti(二聲) hu(二聲)guan (四聲)ding(三聲)
醍醐,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
-
7 # 麻辣一加一
“醍醐灌頂”這個成語,原本是佛教用語,後來就廣泛地被人們用來比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徹悟。
那麼醍醐是什麼呢?
也就是說醍醐是乳製品酥酪最精華的部分,非常珍貴。
唐朝的裴鉶在《傳奇·江叟》中提及了醍醐:“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得之,當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龍已腦疼矣。”
近代的蘇曼殊在《遁跡記》中也說道:“是時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猶如醍醐。”
因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來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經·聖行品》所言:“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朝的杜甫在《大雲寺贊公房》詩中提及的醍醐,指的正是這種佛性:“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
清朝的金農《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中也指此意:“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因為醍醐的珍貴和美味,文人也會用它來比喻美酒。比如,唐朝的白居易《將歸一絕》中有“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再如,明朝徐復祚《投梭記·救女》中“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醍醐灌頂”作為灌輸智慧、讓人徹悟比喻,十分常見,比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中說:“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寶玉過生日,妙玉給他寫了一個賀帖,自稱“檻外人”,寶玉不知道回帖時怎麼自稱合適,岫煙提醒他自稱“檻內人”即可,“寶玉聽了,如醍醐灌頂。”
有時,“醍醐灌頂”也會用來比喻飲食的不一般,比如元朝的王禎《農書》中有:“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蘇,得此而食,世俗所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正謂此也。”再比如《水滸傳》裡,宋江遇九天玄女時,受到美酒招待,“宋江覺道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
-
8 # 盛滿陽光的籃子
“醍醐灌頂”不是比喻、形容,只是一個身體的感受描述。換成白話就是“如同酥油從頭頂直貫而下”,這是修行人內部真氣流動時的一種真切感受。修道、修佛都如此。再補充一句,這種醍醐是如同一股清涼的粘稠液體自頭頂起經眉心向下流。同類詞彙還有聚精會神也是同樣描述真氣執行的感受。只是後輩人慢慢忘記了詞彙的本意,改成引申或比喻來理解了。
道家雲:“性命”兩字。性者,天也,常潛於頂,故頂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潛於臍,故臍者,命之蒂也。經雲“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是也。蓋天中之竅圓而藏性,能通於地中之竅,故其貫也則自上而下,直養而無害也;地中之竅而藏命,能通於天中之竅,故其貫也則自下而上,直養而無害也。
所以“醍醐灌頂”就是“聚精會神”時的感受,就是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前奏,換而言之也是修仙起步階段的生命體驗。
-
9 # 談古論金
各位答友答得特別好,特別是廣徵博引從字詞源流上細細梳理,特別長學問。
醍醐具體到底是什麼東西?也就是在物質文化資料層面上它是什麼東西?雖然醍醐灌頂是常用的成語,但是正因為醍醐已經主要在引申意義上使用,大眾或許還是覺得有點隔膜,即使不是覺得很神秘。絕大多數關於醍醐的考證都是說醍醐是某種奶製品,這其實是同義反復而已。
百度百科提到“醍醐”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話:
好在清末民國初期的後人,在翻譯西文單詞Cheese時,沒有再將它譯為“醍醐”,而是意譯成了“乳酪”或“乾酪”。這段話給人的直接感覺就是“醍醐”也是Cheese的意譯,和“乳酪”或“乾酪”一樣。
實際並非如此。
醍醐就是與西式烘焙中常用的clarified butter或印度料理中常用的ghee基本相同的一樣東西,漢語可以翻譯為“純淨奶油”、“澄清奶油”或“清黃油”,也就是脫水奶油(ghee就是用印度水牛的乳製品製作成的脫水奶油)。
總之,簡單地說,黃油主要是從牛奶中提取脂肪和水分,而乳酪主要是從牛奶中提取經降解後的蛋白質和水分,而醍醐則是脫水黃油。當然脫水不是完全無水,比如Ghee就是動物脂肪接近99.8%狀態的脫水黃油。
醍醐在印度古代存在的理由就和其脫水狀態有關,黃油的成分通常是80~81%的脂肪,16~17%的水,這樣一個比例的水分的含量,在沒有防腐劑(印度常見的香料等傳統防腐劑似無法用於乳製品)和冷藏裝置的古代印度,在大多數地區的溫度條件下黃油可能很快就會變質而不堪食用,而如果提煉成ghee,則可以大大地延長其保質期。
ghee 來自於梵語單詞घृत ( 拉丁化轉寫為ghṛta),早在吠陀時代,就用於蘇摩祭等宗教儀式,此外,烹飪和醫藥中也會使用。
攪乳海產生甘露的印度教神話,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某種醍醐生產工藝的象徵。
(因為歷史上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響,泰國曼谷機場也有攪乳海的雕塑)
公元3世紀翻譯的《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中這麼描述了醍醐的產生過程:
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成書於元朝文宗天曆三年(1330)、由忽思慧所撰寫《飲膳正要》也記錄了醍醐的生產工藝:
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淨,用大瓷缸貯之,冬月取甕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無論是“從生酥出熟酥”還是“煎熬過”,都說明有一個加熱的過程(但要注意這個加溫是低溫加熱),這和流傳至今的ghee 的製作工藝,也是一樣的。
說起來,製作醍醐其實相當於從牛奶裡費盡力氣倒騰出來動物油——但這個動物油和某省某市牛油火鍋的所謂牛油這樣的動物油大大不同,取得困難、口感好、不容易變質,共同構成了其被認為最上的原因。
“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也說明了當時人對醍醐在醫藥中的地位的認知,如前所述,這也和印度傳統有關。
佛教正是借用了這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使用這個詞彙,而輾轉透過漢譯佛典,醍醐進入了漢語語言系統,成為一個非常典雅而高大上的詞彙,以至於在某寶某東上這只是一個平常的食品的當代,醍醐仍然具有與眾不同的語感。
-
10 # 念念觀自在
醍醐一詞在佛經中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世尊所引用的世間法的含義,另一種是出世間法的含義。
一、醍醐的世間法含義
在《長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譬如牛乳,乳變為酪,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醍醐,醍醐為第一。”
這就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醍醐的產生過程,是從牛乳,變為乳酪,然後從乳酪製為生酥,再從生酥製作出熟酥,最後從熟酥製出醍醐,而醍醐作為奶製品頂端的產品,它的味道在當時而言是第一的。
二、醍醐的出世間法寓意
那醍醐在佛經中又有何出世間法的寓意呢?
1、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說: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在經中世尊把總持門譬喻為醍醐,並指出總持門在契經中是最為殊勝的,它能除滅重罪,令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2、在《大法鼓經》中說:
“譬如從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見如初生乳,乳血共雜;受三歸者猶如純乳;隨信行等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猶如成酪;七種學人及七地住菩薩猶如生酥;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
在經中,世尊把凡夫邪見譬喻為剛剛擠出的初生牛乳,血乳混雜;而受三皈依者就像純白的牛乳;而隨信行和初發心的菩薩住解行地的時候,就好比從牛乳變成了乳酪;而七種學人以及七地住的菩薩,就像生酥;意生身的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得自在力和九住十住菩薩就像熟酥一樣;而最圓滿的如來就像醍醐一樣。
3、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說:
“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於諸味中最為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現劫濁;二者、示現時濁;三者、示現眾生濁;四者、示現煩惱濁;五者、示現命濁;六者、示現三乘差別濁;七者、示現不淨佛國土濁;八者、示現難化眾生濁;九者、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者、示現外道亂濁;十一者、示現魔濁;十二者、示現魔業濁。善男子!一切諸佛所有國土皆是出世功德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如此過者,皆是諸佛方便力現,為利眾生,汝等應知。”
在這部經中,則將如來的十二種勝妙功德譬喻為美味中最尊最上最為清淨的醍醐,它能清淨一切諸佛國土,而如來正是在其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
11 # Max圖尼赫里尼克
灌頂開始:修行無外乎秉持八正道,觀心自照,透過苦,集,滅,道,以達到格物致知。破希,夷,微三障要做到:①開眼,②開耳,③開心智,④修舍。①以大智若愚開其眼,何言大智若愚,不得其道難拂其塵,雖智似大迷故而若愚,這反應了先修行證道再解釋聖賢書的重要性。②以山不攘塵開其耳,山不攘塵故能成其大,要正己正心,善與傾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③以百善孝為先開其心智,古之大智者必有大德這是密不可分的,孝能養成人虛懷若谷,體查細微,尊師重道的情懷,有利於開智。④修舍,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集大成者實舍所得,因忍所成,有舍才有得”,捨出去的知識會造就個更好的大環境,有助於新的發現和認知,也能穩固之前所得的智慧,為臨近無上正等正覺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
-
12 # 識古論今
醍醐灌頂可以是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了,當我們遇到問題,遇到困境的時候別人指點我們一番,我們就可以說真是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現在我們就詳細的解讀一下這個成語。
醍醐灌頂的最初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醍醐(tí hú)的介紹有三種釋義。
一是指酥酪中提取出來的油。
二是佛教解釋指灌輸智慧,比喻佛性。
三是指美酒。
白居易有詩“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郭沫若也寫到“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這都是指美酒了
回覆列表
醍醐灌頂中“醍醐”的意思:是佛教中指給人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的意思。常用以比喻聽了高人的意見後使人受到很大啟發。
醍醐,本義有三層,一是指從酥酪中提製出的油。二是佛教用語,比喻佛性。三是用來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中對醍醐的解釋:“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頂”最早的用法是佛教中比喻透過給人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達到大徹大悟。來除卻煩惱、使身心清爽。
那麼佛教又是怎麼跟“奶油”聯絡上的呢?下面簡單講一下“醍醐”二字。
醍醐原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把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上指給人灌輸智慧,使人大徹大悟。
“醍”的原意是指按照古老方法和許多複雜工序才得到的一種質地粘粘的發酵乳脂。從春秋始,“醍”字的意思就成為了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禮·天官·酒正》記載古時釀酒業,其中酒澄清分為五個等級:“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
孔子門徒留下的言論《禮記·禮運》裡對醍也有這樣記載:“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就是紅色的酒。
古代著名醫生李時珍也寫下這樣的詩句:“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枯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餘,返老還童天地久。”
“醍醐”二字在中國南北朝時,佛教興起時,就在經書裡偶爾出現“醍醐”一詞了,到唐朝“醍醐”就在漢譯本佛經中的詞義確定為“本質”、“精髓”。
“醍醐”不只是奶油,在古代印度是牛乳中的美味佳品,“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是也”。醍醐製作的難度在“精煉”上,它需要非常複雜工序才能製作出來。《大般涅盤經·聖行品》說:“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穌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佛教中使用醍醐灌頂,就是將人們食用醍醐後那種的清涼通感,提升為一種精神上的豁然開朗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