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滾滾

    我覺得他們的生活不如大部分清朝人。從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的身體狀況就能判斷出日本人的生活質量並不好,特別是日本人明治維新前身材矮小也可以說明。

    變法前的日本與清朝其實有點相似,也是閉關鎖國,加之國土面積小,人口多,當時日本有三千多萬人走了,這個數量和美國相當,美國卻擁有世界9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已經是日本面積的26倍。日本3000多萬人擠在3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苦苦掙扎。

    日本經濟落後,以農業為主,商業叫清朝發達。日本的國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大部分人比較貧窮,普通百姓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鹹魚之類的食物,即使貴族吃的也好不到哪去。日本人的生活條件和飲食習慣是日本人身材比較矮的一個重要原因。

  • 2 # 歷史的詩歌

    明治維新之前的260多年裡日本是由德川幕府統治,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等級極度森嚴,幕府的法令詳細規定每一等級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購買那些東西,過怎樣的生活,等等一切都有詳細的等級規定。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完全取決於處於那一個等級。其中日本商人是最富有的,但是與中國相似商人地位不高,日本富商通常會選擇與武士聯姻一提升自身地位。日本武士無仗可打收入也會捉襟見肘,大部分武士也很貧窮。再就是日本普通平民包括農民和普通市民是非常貧窮的,他們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鹹魚等食物。最後就是日本貴族了,這一等級無論是物質或地位都能得到較好的保證。

    總之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閉關鎖國,缺乏現代工業,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左右。日本國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高,貧窮人口占絕大多數,貴族和富商也只是相對而言的。

  • 3 # 朝花夕拾杯中酒

    明治維新以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日本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看一下:

    從領土上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本土面積僅僅36萬平方公里,比俄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都要小,比中國更是差的遠。如果算上殖民地,日本都沒有歐美列強零頭多。事實上,即使日本本土的36萬平方公里,在當時也僅僅是理論面積,因為北海道、本州北部等地區是蝦夷人的土地,直到19世紀中期日本消滅蝦夷共和國(幕府舊勢力北逃建立),並向當地大規模移民,才徹底征服這些地區。

    從人口上看,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口約有3000萬,大致和美國相當,日本算得上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也非常豐富。不過由於資源少,日本一直在控制人口數量,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的影響,明治維新前日本的人口數量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日本人口是在明治維新後才出現激增的,到二戰結束時已經高達7000萬。

    從經濟上看,日本的經濟非常落後。和同時期的中國一樣,日本是個傳統的農業國。不過日本的商業比較發達,商業設施很完善,商業發展環境不錯,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此外,日本的國民識字率很高,這和日本的特殊國情有關。總體來看,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但日本缺乏現代工業,加上閉關鎖國政策,日本經濟總量大約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現代工業更是微乎其微,和歐美列強根本沒法比。此外,日本的國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大部分人比較貧窮,普通百姓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鹹魚之類的食物,即使貴族吃的也好不到哪去。日本人的生活條件和飲食習慣是日本人身材比較矮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軍事力量上看,當時日本軍隊數量不少,軍隊戰鬥力很強,火器裝備比例也很高,還擁有了一定的火器生產能力。總體來說,日本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否則不會出現薩摩和長州兩個地方藩鎮就敢和西方列強叫板的情況。雖然兩個藩全都戰敗,但可以看出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戰爭潛力很強。但藩鎮林立的割據狀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

    總體來看,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大致處於世界二流水準,和荷蘭、西班牙處於一個檔次。不過日本底子不錯,日本人又尚武能幹,這為日本之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 4 # YLbook國際看點

    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部邊緣,和北韓半島、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從領土上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本土面積僅僅36萬平方公里,比俄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都要小,比中國更是差的遠。如果算上殖民地,日本都沒有歐美列強零頭多。事實上,即使日本本土的36萬平方公里,在當時也僅僅是理論面積,因為北海道、本州北部等地區是蝦夷人的土地,直到19世紀中期日本消滅蝦夷共和國(幕府舊勢力北逃建立),並向當地大規模移民,才徹底征服這些地區。

    從人口上看,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口約有3000萬,大致和美國相當,日本算得上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也非常豐富。不過由於資源少,日本一直在控制人口數量,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的影響,明治維新前日本的人口數量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日本人口是在明治維新後才出現激增的,到二戰結束時已經高達7000萬。

    從經濟上看,日本的經濟非常落後。和同時期的中國一樣,日本是個傳統的農業國。不過日本的商業比較發達,商業設施很完善,商業發展環境不錯,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此外,日本的國民識字率很高,這和日本的特殊國情有關。總體來看,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但日本缺乏現代工業,加上閉關鎖國政策,日本經濟總量大約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現代工業更是微乎其微,和歐美列強根本沒法比。此外,日本的國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大部分人比較貧窮,普通百姓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鹹魚之類的食物,即使貴族吃的也好不到哪去。日本人的生活條件和飲食習慣是日本人身材比較矮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軍事力量上看,當時日本軍隊數量不少,軍隊戰鬥力很強,火器裝備比例也很高,還擁有了一定的火器生產能力。總體來說,日本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否則不會出現薩摩和長州兩個地方藩鎮就敢和西方列強叫板的情況。雖然兩個藩全都戰敗,但可以看出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戰爭潛力很強。但藩鎮林立的割據狀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

    總體來看,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大致處於世界二流水準,和荷蘭、西班牙處於一個檔次。不過日本底子不錯,日本人又尚武能幹,這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當19世紀60年代日本完成倒幕運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後,很快實施了明治維新,日本的潛力被激發出來,很快就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如果當時中國能和日本一樣完成改革運動,也許亞洲就沒日本什麼事了。

  • 5 # 儒然居士

    江戶時期,日本人工商業比較發達,城市化率也比較高,寺子屋的普及公眾識字率也很高,這自然比清朝貧苦大眾生活水平高

  • 6 # 嘯瞰風雲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江戶時期並不像人們認為的貧窮落後。相反,它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

    《全球經濟史》的作者羅伯特·艾倫就指出,日本在江戶時期,雖然整個國家存在特權階層,且被分成幾百個領地,而且閉關鎖國。但日本的農業與製造業仍在發展。日本人開發了水利工程,培養了稻米的新品種,由於人多地少,而且政府限制生產,日本人很早就開始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模式。進入17世紀,日本的糧食與人口都出現增長。大阪和京都各有40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日本人對教育非常重視,1808年,僅江戶(今天的東京)地區就有656家書店。日本還要自己的鋼鐵廠,並於19世紀初仿造出了西洋的大炮。

    美國曆史學家蘇珊·韓利在《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對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有更深入的描述,比如,江戶時代居民的房屋裝修較以往更精緻,城市化水平高,公共設施非常完善,東京有發達的排水系統,可以做到24小時供水。在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不比歐洲人差,從17世紀到18世紀初,日本的人口增加了1000萬,後來人口減少,也是人為控制的結果。

    最後要說的是,日本在企業管理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在江戶時代就形成了。這和他們資源相對短缺有關。日本有全世界最多的長壽企業,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閱讀學者後藤俊夫寫的《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業的長壽基因》,對你肯定會有所啟發。

  • 7 # 皮裡陽秋

    “明治”這個年號,出自中國的儒家經典《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但後世回望這個時代的人,更喜歡將其解釋為“開明的統治”。從明治元年開啟的維新改革,深刻地改變了日本。

    從人口上看,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口約有3000萬,大致和美國相當,日本算得上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也非常豐富。

    從經濟上看,日本的經濟非常落後。和同時期的中國一樣,日本是個傳統的農業國。不過日本的商業比較發達,商業設施很完善,商業發展環境不錯,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此外,日本的國民識字率很高,這和日本的特殊國情有關。

    總體來看,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不錯的,但日本缺乏現代工業,加上閉關鎖國政策,日本經濟總量大約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現代工業更是微乎其微,和歐美列強根本沒法比。此外,日本的國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大部分人比較貧窮,普通百姓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鹹魚之類的食物,即使貴族吃的也好不到哪去。日本人的生活條件和飲食習慣是日本人身材比較矮的一個重要原因。

  • 8 # 毛毛蟲MJF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的生活或宗教基本是傳統模式,!維新之後學習西方文化,飲食不再是傳統的米、面、鹹菜等,而是牛奶、麵包。服飾也有所西化!

  • 9 # 閒庭史話

    在明治維新以前,甚至在1960年以前,日本的生活水平都不怎樣,還不如當時的普通華人,當然,這裡說的是普通的中下階層。

    以一個普通日本士兵或者書店的職員工資為例,這在日本屬於普通人中中等收入水平。

    一個入伍三年的上等兵,月薪10日元,魯迅待過的仙台市一個書店的普通職員工資8-12日元,東京鋼鐵公司的普通工人是10-15日元。

    而當時的物價水平(1936年的東京),一斤普通大米0.5日元,一斤麵粉0.4日元,15個雞蛋1日元,1斤豬肉0.6日元,這裡的一斤是我們的不到8兩,是日本的斤。

    算下就知道,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可以買20-25斤大米,也就夠一個人勉強吃一個月的,想改善伙食都很難。如果是一家三口,那麼即使夫妻兩個人都出去工作,也就是勉強餬口,餓不死而已。

    所以,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很差。

    但是中上層又不一樣了,一個最低的軍官,日本陸軍少尉,月薪70日元,一個川崎造船廠的總務課長補(副科長)月薪160日元,皇室的一個公主每月零花錢300日元,大正天皇每個月光吃飯就要1萬多日元。至於各級財閥,官吏的收入更是幾倍幾百倍如此。

    所以社會矛盾極端尖銳,日本上層發動對外戰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在不降低自己收入的前提下,透過對外掠奪來提高底層的生活水平,以避免社會革命的發生。像226兵變等,就是底層激進派發洩不滿的一種方式,雖然鎮壓下去了,但革命情緒依舊是潛伏的活火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僅限於學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