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掃平六國,除了勝在軍事方面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勝在了制度之上。一項好的制度讓秦國積累起了足以支撐統一戰爭的雄厚財富,同時也鑄造了一支鬥志昂揚的虎狼之師。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期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商鞅讓秦這個西陲邊國一舉實現了國富兵強的夢想。商鞅可以說是幫助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第一功臣。
12
回覆列表
  • 1 # 胖關vlog

    大家好,我是胖關,我來給大家來說商鞅之死的過程。

    商鞅之死,說法有二

    對於商鞅之死直接原因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史記》中描述商鞅在自己的封地商於起兵謀反,被秦惠王抓住處以車裂極刑。

    第二個是《左傳》中說公子虔由於早年商鞅被商鞅割掉了鼻子,心懷記恨聯合公孫賈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派人去捉拿,商鞅跑到魏國,魏國不肯收留,被趕了回來,又回到秦國邊境一戶農人家裡躲藏,依據秦國新法商鞅沒有被農人收留,最終被追兵發現,被秦王五馬分屍。

    我覺得第一個版本不符合實情,以商鞅封地的兵力根本不足以與朝廷相抗衡,商鞅他心裡有數,除非他自己想找死,秦國的軍事實力已經絕非昔日,商鞅不會以卵擊石的。

    司馬遷在這裡是帶有貶斥商鞅,就因為商鞅的變法加強了皇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變法施以重刑,殘酷無情,令人髮指,結局更是帶有諷刺意味,商鞅落了個作法自斃,自食其果的下場。

    秦王殺商鞅,皇權鞏固

    商鞅最終被殺有以下三點:

    一、變法觸動了貴族和老氏族的根本利益,從“刑上大夫”可以看出,依法治國絕不含糊,以甘龍、杜摯為首的守舊勢力長期牴觸變法,表面上殺了商君是迎合老氏族,給他們作秀,其實是穩定人心,為剷除其他守舊勢力做鋪墊。

    二、變法以富國強兵為最終目的,秦國的軍事實力確實猛增,士兵攻城掠地絕不含糊,帶來的是爵位的提高,但是六國只知有商鞅不知有秦王,功高蓋主的下場歷史上太多了。

    三、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封建統治必須集皇權與統治者一人之身,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商鞅必死。

    商鞅也被很多人說責罵,變法被看成統治者的馭民之術,刑法嚴酷,農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所以死後“秦人不憐”。

    商鞅雖死猶生,商君之法奉為國策

    歷朝歷代只要是變法就有利益得到派和利益受損派,商鞅這個人好像就是為變法而來,因變法而去,每頒佈一道律法,他就離死亡更近一步,非常純粹的改革家。

    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貧弱,大國崛起的同時,軍國主義在秦國盛行,耕戰成為軍民的主要活動,也推動了歷史的程序和發展,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看來是必要的。

    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將商君之法奉為國策,秦國收復河西之地,西平義渠,東進中原,南侵蠻楚,北攻胡趙,所到之處節節勝利,一直被延續到秦始皇統一全國。

  • 2 # 紫衣而侯

    1商鞅對於秦國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秦國已經變得強大的開始

    2特殊的政治環境決定了惠文王必須迅速依附於貴族掌權

    3一朝天子一朝臣,決定了商鞅的沒落

  • 3 # 哇喜靈工

    他的變法損害到了當時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在時,十分支援,而他死後,秦惠文王在貴族其中包括他的老師的煽動下,就把商鞅殺了

  • 4 # 妙趣侃歷史

    商鞅,一個讓秦惠文王又愛又恨的功臣,秦惠文王殺他,不僅是要除掉他,更重要的是要透過除掉他來鞏固王位(得到民心,以及舊派士族的支援)。

    毛澤東曾經評價商鞅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利國福民的偉大政治家,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戰國策》也稱讚商鞅變法的秦國“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

    如此優秀的改革家,進行了如此徹底的改革。讓當時動盪不安,內憂外患的秦國走向強大。最後統一天下。秦惠文王為何要將他趕盡殺絕呢?死後還被施以車裂之刑?

    我覺得其實原因就在《史記·商君列傳》《資治通鑑·周紀二》裡,有趙良和商君的對話,比如太史公對商鞅的概括。

    一、變法之初,律法嚴苛,慘殺無數,民心有所失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常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出自《資治通鑑》

    意思是: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期間,經常在渭水邊上審問處死囚犯,最後渭水都變成了紅色。在這十年間,百姓都對其怨恨不堪。可見當時為了實施徹底變法,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事件比比皆是。

    “商鞅變法”的“法”為好法,關鍵是提出變法的始作俑者是一切萬惡的根源,百姓記恨他,這個鍋他背定了。所以秦惠文王為了讓“法”能一直存在且服務於秦國,必須殺了商鞅來獲得民心,從而更好的推行商鞅變法。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詩經》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這雖然是趙良對商鞅說的話,其實用在秦惠文王身上也是很妥帖恰當的。

    二、商鞅得罪舊貴,宗室貴族乃秦惠文王的根基,新王上任,必會殺之來爭取宗室的支援。

    商鞅變法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為“獎勵軍功,按功加官進爵”。也就說在宗室貴族裡面,如果沒有軍功是不能享受貴族待遇的,就是所謂的無功不受祿。這就損害了一大部分世襲貴族的利益,比如甘龍、杜摯的利益。

    從內心來說舊貴族是反對甚至是憎恨商鞅的,但是有秦孝公的中間周旋,大家相安無事十餘年。在秦惠文王上位後,根基不穩,為了平衡權勢、內政安穩只能犧牲商鞅,再加上此時商鞅兩次變法已成,商鞅活著弊是大於利的。

    有記載說秦惠文王是公報私仇而殺商鞅,因為商鞅為了立法威而“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第二次竟然割公子虔的鼻子,使其八年不願出門。商鞅的解釋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確實為實施秦法大大樹立威望,使百姓也心服口服了,但這也確實是一枚定時炸彈。

    公子虔何許人也?他可是秦孝公的親哥哥,真正的舊貴宗親,所以秦孝公一去,他就告發商鞅要謀反了,最後大大加快他商鞅被滅的步伐。惠文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也求取了很多外來人才,如張儀,公孫衍,司馬錯等,我覺得他不會心胸狹隘的記恨商鞅。

    三、在伐魏戰爭中,贏得不是那麼光明正大,往大說是失“德”。

    商鞅在成為秦國大良造之後,進言秦孝公說:“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了,我們要抓住時機攻打魏國啊,魏國如果向東撤退,我們就可以佔據河西等地的有利地理位置了,以後控制其他諸侯國,以及統一天下勢在必得啊”。

    秦孝公同意他的見解,並派他去攻打魏國。商鞅利用與魏公子卬舊交情,提出合談,公子卬考慮魏國之前戰敗不宜大戰,同意了商鞅的建議。結果商鞅俘虜了前來合談的公子卬,並攻打了群龍無首的魏軍,最後魏軍戰敗,割河西之地獻給秦國,遷都大梁。

    雖然說戰場上,為了勝利,“兵不厭詐”是正確的方式,但在當時的這種有失德行的戰爭方式是有可能引起其他諸侯列國“群起而攻之”的。最主要是秦國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抵擋強敵入侵。所以,秦惠文王要強大秦國,就一定要清除所有潛在的威脅。

    所以商鞅必死,而且要死得難看。

    四、秦孝公看重商鞅,有功高震主之嫌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出自《戰國策》

    商鞅透過變法,展示了自己的治國之才,對秦國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乃至於秦孝公有傳位於他的想法。這不論是秦孝公的試探,還是玩笑,或者是真心,都會引起新君秦惠文王的忌憚。

    且秦惠文王與商鞅之間並沒有如同秦孝公那樣的感情,除掉他不會有心裡負擔。古來帝王本無情,所以商鞅的歸宿只能是“死”。

    妙趣小總結

    古來變法改革都是要死人的,因為這總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提倡變法者始終會作為背鍋俠或者是替死鬼而犧牲。所以商鞅死是必然的,只恨沒生在現代吧。

  • 5 # 烜之

    首先,秦孝公時期,商鞅為了政令通行,處罰過觸犯了禁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

    其次,商鞅是秦國法制的最大維護者,同時權力太大也是政權的威脅者,所以秦惠文王必須除掉他,因為獨掌大權的只能是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是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考了導遊證後方便找導遊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