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麒麒
-
2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題主的問題很有想象力,假如沒有辛酉政變,肅順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鰲拜,我認為有這種可能,咱們開看看著八個顧命大臣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八人中,四位是宗室貴族,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其中載垣是怡親王允祥之後,到咸豐朝權勢滔天,端華和肅順是鄭親王之後,也是權臣,這三人相互勾結,相互依附,其中肅順的個人能力更強一些,而景壽是乾隆時以軍功進封貴族,而其餘的四人是軍機大臣,都是依附於肅順他們的,團體,其中杜翰是咸豐老師杜受田之子。而其他的勢力,也有兩個,一個是帝后實力,就是皇帝同治帝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咸豐定的是兩股勢力聯合執政,當時兩種勢力矛盾很大的,肅順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而第三股勢力是道光的親兒子,主要是咸豐的競爭者,恭親王,現在恭親王才三十來歲,年富力強。還有他的弟弟,醇親王,這就形成了皇弟勢力,但是沒有實權,如果沒有辛酉政變,兩宮太后沒有聯合皇弟勢力,很可能肅順發展成鰲拜那樣。不過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都不是安分的人,也都是權利慾望極強的人,即使有沒有辛酉政變也會有甲子政變,或者其他年份的政變,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3 # 穿越歷史君
首先,肅順所處的政治地位要劣於鰲拜,沒有軍權是他的最大短板。在咸豐朝可以呼風喚雨,他靠的是咸豐帝這個靠山。而鰲拜不一樣,雖居四大輔臣之末位,但他是戰場上跌打滾爬出來的將領,能控制住軍隊,朋黨遍佈朝野。所以,肅順就算有野心,他也沒那個實力!
先介紹一下肅順家庭背景:肅順, 滿洲鑲藍旗人,屬於宗室,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七世孫,這濟爾哈朗是太祖努爾哈赤侄子,大清的鐵帽子王。所以,肅順的父親烏爾恭阿承襲了鄭慎親王的爵位,是他的第六子,由於是庶子,生母位分也不高,因此,肅順的家庭地位較低。
肅順畫像
肅順成年出府後,居於西四牌樓的劈柴胡同,家底較薄。早年混跡於貴族子弟中,在北京大街經常見他身穿羊皮襖,牽著一條大黑狗遛大街,人稱“肅六”。這種經歷讓他練就了一身痞氣,也瞭解了貴族子弟們的腐敗無能。肅順入仕後長期在侍衛處任職。道光十六年(1836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委侍衛處散秩大臣,是個有職無實權的官位。比起他大哥端華直接襲鄭親王爵位,這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咸豐即位後,經他兄長鄭親王端華和後來同是顧命大臣的怡親王載垣推薦,得以重用。直到咸豐七年(1857年),肅順被擢升為左都御史,仍然兼任鑲白旗滿洲都統職務。對於肅順其人,朝中大臣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個人才,但也有人反對,說他就是個混混。但是咸豐帝對他還是寵信有加的。
肅順劇照
歷史表明,肅順確實是個能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重用漢人。面對大清王朝的頹勢,肅順看清了只有漢人才能挽救這一敗局,顯露出“萬人皆睡他獨醒”的政治敏感。向咸豐推薦了一大批漢臣,並且對漢臣一向禮遇有加。肅貪反腐。 咸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族宗室數十家,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也得罪了一大堆人。對外強硬。 肅順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華人的威脅,維護了民族尊嚴。肅順電影劇照
所以說肅順是位治世能臣,毫不誇張。但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同樣也有以下幾方面:
得罪了洋人。俄國派遣的“東方專家”伊格那提耶夫曾說過“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為敵的頭號壞蛋,肅順已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必須將全部歐洲蠻夷趕出中國”。“戊午科場案”。 作為清朝三大科場舞弊案之一,該案最終在肅順的力主之下,將時任文淵閣大學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鶴齡、主事羅鴻繹等人處斬。此案,肅順得罪了一大批官員。得罪八旗貴族。肅順任戶部尚書時,曾建議咸豐,為減少國庫開支,降低八旗貴族子弟的撫養銀。此事一出,恨的那些貴族子弟咬牙切齒。最主要的一點,此時清朝軍事大權掌握在僧格林沁、勝保手裡,他們壓根就和肅順不在一個隊伍裡。所以,假如沒有辛酉政變,肅順要想達到鰲拜那種地位,是不可能的。因為皇室的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有能力去對抗肅順,加上後黨支援。不但成不了鰲拜,估計隨著矛盾積壓,砍頭是早晚的事。
-
4 # 老李頭有話說
辛酉政變可以說是清朝晚年間最重要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這場政變最終以八位顧命大臣失敗,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告終。當然失敗者以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下場也十分慘烈,不過有人提出如果辛酉政變沒有發生,肅順也會謀權篡位,不過這件事情其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咸豐皇帝留下的政治格局並不完全是八位大臣做出決斷權,而是八位大臣制定政策,兩宮太后做決斷。也就是說八位大臣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們來決定,還會有兩宮太后來牽制他們,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八大臣的權力。不過從慈禧那麼急於發動政變來看,二者之間的矛盾想必由來已久,所以咸豐的安排很可能是故意製造矛盾來互相牽制雙方。、
第二是八大臣內部互相牽制,為了防止多爾袞、鰲拜那樣的權臣再次出現,他在設定顧命大臣時特意選擇了八個人,其中有自己最親信的肅順,也有宗親貴族加以牽制,八大臣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與分歧,從而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出現總攬朝政的局面。
第三是個人覺得肅順的野心並沒有那麼大,並且政治能力並不是分突出,所以說其實此人總攬朝政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他與兩宮太后的矛盾的確很大,這也導致了他後來的悲慘命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了。
回覆列表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兩點:
一、咸豐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有效預防了大臣專權或篡位:咸豐帝臨終前對日後的政治佈局是進行了深思熟慮的,他唯一活下來繼承皇位的兒子實在太弱小了。首先他既要預防出現多爾袞、鰲拜那樣欺凌幼主的權臣專權的情況,其次他還要預防出現呂后臨朝,廢立幼主的現象,所以他制定了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裁決政治格局,讓其相互鬥爭、相互制衡,從而達到政治上的平衡,確保皇帝的最大利益化。但他確實失算了,因為鬥爭的結果一定不會是和平共處,而註定是你死我活。而不論哪一方勝利,皇帝的權利都會受影響。
二、咸豐帝對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安排頗為巧妙:當年順治帝即位後,肅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就排擠掉了濟爾哈朗,獨自專權。而康熙即位後,輔政的四大臣在資歷最高的索尼去世後,鰲拜處理了蘇克沙哈,拉攏了遏必隆,從而專權秉政。咸豐帝對此是深有考慮的,他既讓他寵信的肅順進去輔政八大臣中,但為了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又選擇了近枝宗室親王載垣和遠枝宗室端華,同時還有額駙景壽,讓八大臣內部既有合作又盤枝錯節,相互鬥爭,互不統屬,從而都效忠皇帝。這樣就杜絕了肅順的不臣之心。
以上的兩點可以有效的杜絕了肅順企圖架空皇帝、獨裁專權的可能,但是事情的最終發展卻實是咸豐皇帝始料不及的,皇權沒有落在權臣的手裡,反而落到了母后手中,清朝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女主臨朝,垂簾聽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