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路夢想2020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結怨由來已久,而且是學術上的紛爭。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少正卯的課堂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他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純屬公報私仇。當時的學術界還有大名鼎鼎的老子,他和孔子學術上也是有差異的,這時的孔子學術被老子大學說所包涵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了魯國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誅殺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為魯國官員。那時“誅卯”成了一道政治門坎,肯定其有者是革命派,否定其有者是反革命派。

    小人沒有過人的才能。就不足以亂國。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肯受君子指揮,未嘗對國家沒有好處,而君子也不應一概摒棄他們。可是少正卯煽動迷惑孔子的弟子,幾乎要壓過孔子,還能和他同朝共事嗎?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為了阻止當時以口才便捷擾亂政局的狀況,也為後世以學術的原因殺人樹立了榜樣。 誇誇其談的人徒具虛名而無實用;少正卯則好像很有用、實際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術不正的小人,賢明的君主就是應該殺了他。名人隱士,只有大聖人才能認識到其該殺的理由。

    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的學生)向孔子進言道: 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您殺了他,會不會不恰當啊? 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比較起來還稍好一點:第一種是陰奉陽違,第二種是行為不正,固執己見,第三種是蛇心佛口,第四種是記取非義、多而廣博,第五種是順應錯誤而認為理所當然。一般人要是有這五種罪惡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殺;而少正卯同時具備五種惡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 2 # 酷的讀書世界

    事情是這樣的。少正卯姓少正,名卯。同孔丘一樣,辦過私學。或許是學說新穎,或許是教授方式不同,把孔丘的學生也吸納過去了。這中間除了顏回。因此,少正卯成了魯國的“聞人”。孔丘在魯定公十四年出任大司寇,七日後誅殺少正卯於兩觀的東觀,且暴屍三日。

    孔丘誅殺少正卯,總結各種資料原因,無非兩個,一,干涉了孔丘的政令行使。蠱惑,煽動,顛覆固有的傳統道德,理念。出於維護魯國傳統,誅殺了少正卯。二,學說對立。少正卯的學說與孔丘對立,所以,殺死了少正卯,所謂的以權謀私。

    啟示是什麼呢?啟示是,聖人也德行有虧啊。人無完人。

  • 3 # 風陵流度

    孔子誅殺少正卯,既是政治鬥爭,也是學術鬥爭。

    ▲誅殺少正卯

    《孔子家語》中記載:

    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

    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

    孔子曰:“居,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御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孔子講學

    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地點

    孔子在兩觀(相當於皇宮的城門)之前誅殺少正卯,並且將他的屍體放在朝堂上曝屍三日。

    以孔子的行為來看,在皇宮門前殺人,並且在上朝的會議室邊上曝屍,這件事怎麼看都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不至於是因為私怨而誅殺仇人。

    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原因

    孔子給出了五個原因:

    一曰心逆而險,(內心險惡叛逆)

    二曰行僻而堅,(行為怪異但堅定)

    三曰言偽而辯,(言語虛假但有辯才)

    四曰記醜而博,(學識淵博但是旁門左道)

    五曰順非而澤,(不行正道但理直氣壯)

    總結來說,孔子認為少正卯這個人非常有學識,非常有能力,但是這個人心術不正,不走正道。他的思想和作為會把國家和人民引上邪路。

    為什麼會是政治和學術鬥爭

    孔子的思想是行仁政,代表的是奴隸社會晚期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比如孔子有一句名言:“吾其為東周矣”。

    按照孔子給少正卯的定性,再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大膽推測一下,少正卯應當是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一個代表。他的學說和政治思想與主張必定會對孔子代表的舊奴隸主階級有巨大的衝突。

    階級利益的衝突,是永遠無法調和的。所以,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的衝突,才是導致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根本原因。

    這件事對後人有何啟發

    在社會即將產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必然會興起代表各個階級利益的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新階級的產生是推動新思想產生的根本土壤。

    各種思潮的興起會催生出璀璨的思想與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一個政權必須要有一個佔據主流的思想來保證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定。

  • 4 # 槓精低能量

    孔子誅卯,為民除害。

    腐敗不懲,難平民憤。

    新朝立政,懲惡揚善。

    解放初期,誅劉懲張。

    功臣腐敗,嚴懲不貸。

  • 5 # 手機使用者無格無律

    孔老兒就是一個欺世盜名的人,所謂的聖人,是君主未來統治平民百姓而拿來當盾牌的,他誅殺少正卯說明了他心胸狹窄,小肚雞腸,以權洩憤……給後人的啟發就是,名聲好,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好人,得不配位的人,大有人在……

  • 6 # 久有凌雲志

    少正卯跟孔子一樣很有學問,和孔子都開課收學生,經常讓孔子的學生自願跑到他那邊去學習,孔子很是嫉妒,孔子後來在朝中做官,利用權力把少正卯抓來殺了,這是孔子作為萬世師表最不光彩的一件事情。

  • 7 # 公子靈均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了魯國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誅殺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為魯國官員,少正為官名,卯為人名。正為王室官職,乃標準之意,以身作則之則。時有“車正”(國家運輸車輛技術標準官),“木正”(國家木器製作技術標準官),“陶正”(國家陶器製作技術標準官),“農正”(國家農業技術標準官),“庖正”(國家烹飪技術標準官),“水正”(國家水利技術標準官),“金正”(國家礦冶技術標準官),“工正”(國家手工業技術標準官),“牧正”(國家畜牧業技術標準官),酒正(國家釀酒技術標準官)等等。少正為正的副手,正與少正的關係猶如今日局長之於副局長,處長之於副處長。

    那麼孔子的魯國大司寇又是什麼官呢?周朝官制有六個重要職位,稱為六卿,分別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地官相當於戶部和吏部,春官相當於禮部,夏官相當於兵部,秋官相當於刑部,冬官相當於工部。當時魯國政權把持在三桓手裡,季氏官為司徒,常守國中;叔孫官為司馬,奉使四方;孟氏官為司空,職閒廩重。孔子官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謂位高權重。孔子和三桓職位上是平級,但級別上差一級。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結怨由來已久,而且是學術上的紛爭。他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純屬公報私仇。陽虎掌權期間,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講學,掙點乾肉吃吃。由於當時國立學校的學官們在體制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於是紛紛四散民間,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禮失於朝而求諸野”的狀況。孔子並不是第一個搞私人教育的學者,卻是搞的最好的一個,是所謂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當然學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齊,不論種地的抹牆的打架的做買賣的一律有教無類,只要交得起十條臘肉乾的學費就行(束脩)。

    開始孔子搞得還行,可惜後來遇到了對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講學高峰期,學生蜂擁若堵,一天早上備了課,興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頭攢動,正說得高興呢,忽然間眾人作鳥獸散,呼啦啦似大廈將傾,只剩下幾個心腹門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場裡,猶如退潮之後的礁石。孔老師很納悶,咋回事這是?子路說,人們都去聽少正卯講課了。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於是仇恨的種子就在孔子的心裡生根發芽,量變引起質變。史載孔子的學生去少正卯那裡聽課“三盈三虛”。三不是實數,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少正卯為啥這麼火?因為他搞的是當時流行的縱橫學,類似於現在的成功學,只要成功,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大傢伙每天交學費唸書就是想速成,就是想當大官掙大錢,當然什麼有用學什麼了。孔子殺了少正卯後,眾人都覺得不應該。孔子說,天下五種人最壞,強盜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種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壞;一種是行為怪癖但異常頑固;一種是謊話連篇但頭頭是道;一種是專攻異端而淵博多知;一種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氣壯。這五種人只要符合一種條件就該殺,況且少正卯五項全佔。可見孔子誅殺少正卯,也不單純是生源被搶了,主要是為了正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朝滅陳是否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