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陳只不過是中國正統之爭的結束,自此之後,中國皇帝正統論地位要遠遠高於天命論。
東晉十六國時,都是同一種文化的十六國和東晉針對誰是中國正統展開了一場文化戰爭。
劉淵建漢後,他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民不認為自己是漢華人,第二個是東晉高舉克復神州,中興晉室的旗號,他的正統性遭到了很大的質疑,劉淵也選擇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說自己是漢室之人,追尊後主,標榜自己是漢朝的繼承人,但是匈奴人不懂文化呀,也不尊重文化人啊,所以他收效甚微。
他的後來者石勒就很坦然了,說自己就是夷族之人,外人就不能當中國皇帝嗎?你們想怎麼的?不服來跟我打?
但是,他晚年卻擔心自己不在了,怕後人鎮不住,他曾對徐光說:“吳蜀未平,司馬家猶不絕於丹陽,恐後人將以吾為不應符錄,每思之不覺形於神色。”到老了才想明白了,來硬的,真的不行。
而慕容家、姚家都表示,不想給自己搞一個假祖宗,於是他們接受了晉朝冊封,成為晉朝臣子,你說他們是侵略者,你得拿出證據啊他們可是當今皇上親封的。這就叫借王命以自重,但是聽不聽皇上的,那可就得看心情的。這就叫借王命以自重,以此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於是,就發生了大晉臣子慕容垂討伐夷族政權繼承者假稱王命的天王冉閔,沒錯就是後世追封的漢人救星,但是從法理上來講,冉閔殺的人都是晉朝人。
由於十六國前期,城頭變幻大王旗,沒有人能夠真正建立一種正統王朝的威望,於是前秦統一北方時,符堅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消滅東晉建立自己中國正統的威望,欲速則不達,前秦內部各族人心不一,尤其是在兩軍對陣的前線,還有漢人望著東晉士兵哭泣道:“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東晉僅僅一擊就擊潰了,符堅這才知道悔不該聽王猛言啊。
淝水之戰只此一役,打出了東晉王朝正統王朝的威望,但是東晉並沒有擴大戰果,進軍北方,北方的大地主終於對光喊口號的東晉失望了。
另一方面,當時人的心目中劉淵取代西晉是鳩佔鵲巢,是竊據中國(也就是中原),而後來石勒,人們覺得是夷族之人竊取中國,等到前秦統一了,而前秦是晉朝臣子,因此人們覺得前秦是造反,而不是之前的竊取的觀念。符堅要是聽王猛的話多等幾年,也就不至於落得這般下場了。
錯失了淝水之役的機會,東晉的繼承者們,沒有了老一輩們慷慨激昂,克服神州的豪言壯志,這些士族們開始偏安南方,享受著快樂的生活。
前秦失敗後的北方也是一樣,漢族大地主開始現實,跟割據政權們合作,分享權力,於是,十六國後期的北方政權開始自稱帝統,而拓拔魏也開始自居正統反客為主,而孝文帝的改革成功打造一個民族融合的漢文化共體,於是政治正確由南轉變,東晉喪失了正統論,這也讓劉裕建宋輕鬆許多。
於是戲劇的一幕發生了,以前是北方政權想方設法地獲得正統地位,現在北方反而成了中國正統,南方要想辦法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
於是天命論就成為了維護南方政權正統性至高重要的東西,開始用天命論來爭奪中國正統,我們看到南朝人寫的史書如宋書、南齊書,無前例地增設了祥符志,符瑞志來表示南朝的正統性是命中註定的,天命在我們這一邊。
早在衣冠南渡時,司馬睿就開始用天命論來加油打氣了,說“秦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
當然沒文化的劉淵也玩過這一手,他在河裡撈到了一塊玉璽,然後改元河瑞就說這是上天註定,天命在我們這邊啊。
作為受命於天的象徵,傳國玉璽當然成為爭奪的重點物件,劉聰從晉懷帝那搞來了傳國玉璽,然後又到了劉曜手中,然後石虎搶過來了獻給了石勒,然後趙國內亂時,東晉濮陽太守戴施從冉閔的大將軍蔣幹手中騙來了傳國玉璽,然後東晉終於得到了傳國玉璽,從陳慶之那句:“秦皇玉璽今在梁朝,正朔相承在江左。”便可以看出天命論的影響力。
南北朝對立,大家都說自己是正統,但是誰都打不過對方,說也說不過對方,於是他們開始爭誰才是禮儀之邦。
中國以前的文化歷來是把荊楚吳越當作蠻荒之地,於是十六國政權莫不說自己在中國,自己是禮儀之邦的主人,嘲諷東晉遠逃江會,不聞華土,在蠻荒之地,你還說你自己是正統?
東晉只能靠戎狄竊取中國,秦朝有仙人說啦金陵有天子氣,云云,加上後來的傳國玉璽繃繃面子。
有沒有名人,甚至人的氣質形象也是是要比,涼州張家曾經對前秦使者說:“秦據中國,風雲人物屈指可數,天命不歸乎。”
自石勒開頭後,北方各政權均積極籠絡士族名士,培養儒士,給北魏打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時,甚至連使者的形象都要比誰高大上,孝文帝說:“江南多好臣。”梁武帝也誇讚:“盧李命世,王魏中興,趙李人物,今實良多。”
這些使者要必須要多才多藝,南北使者經常搞聚會,探討一些詩詞歌賦啊,人生哲學啊,表面上談笑風生,你念一句詩,我念一句詩,實際上還是比拼的誰是正統,誰多才多藝也能代表誰是正統。
經過長時間的比拼,天命論還是PK不過正統論,從南朝頻繁的宮廷政變,然後堂而皇之改朝換代,就可以看出。
再從北朝政變就可以看出差距,北魏分裂時,爾朱榮、高歡、宇文泰儘管控制朝政,但也是都打著匡衡皇室的旗號。
宇文泰也看到了正統論的好處,進一步擴大了漢化成果,鮮卑人計程車族集團也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他們就是活躍在北周,隋朝,唐朝的關隴士族。
反觀南朝,篡位者只需要編造一個祥瑞,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改朝換代,擁有法統上的合理性,而北方的胡人卻搞起了禪讓。
從最後,隋朝滅陳,陳國計程車族並沒有激烈的反抗,就可以看出這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滅亡呢?分明是民族融合的漢文化共體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分裂局面,而南方也正式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
隋朝滅陳只不過是中國正統之爭的結束,自此之後,中國皇帝正統論地位要遠遠高於天命論。
東晉十六國時,都是同一種文化的十六國和東晉針對誰是中國正統展開了一場文化戰爭。
劉淵建漢後,他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民不認為自己是漢華人,第二個是東晉高舉克復神州,中興晉室的旗號,他的正統性遭到了很大的質疑,劉淵也選擇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說自己是漢室之人,追尊後主,標榜自己是漢朝的繼承人,但是匈奴人不懂文化呀,也不尊重文化人啊,所以他收效甚微。
他的後來者石勒就很坦然了,說自己就是夷族之人,外人就不能當中國皇帝嗎?你們想怎麼的?不服來跟我打?
但是,他晚年卻擔心自己不在了,怕後人鎮不住,他曾對徐光說:“吳蜀未平,司馬家猶不絕於丹陽,恐後人將以吾為不應符錄,每思之不覺形於神色。”到老了才想明白了,來硬的,真的不行。
而慕容家、姚家都表示,不想給自己搞一個假祖宗,於是他們接受了晉朝冊封,成為晉朝臣子,你說他們是侵略者,你得拿出證據啊他們可是當今皇上親封的。這就叫借王命以自重,但是聽不聽皇上的,那可就得看心情的。這就叫借王命以自重,以此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於是,就發生了大晉臣子慕容垂討伐夷族政權繼承者假稱王命的天王冉閔,沒錯就是後世追封的漢人救星,但是從法理上來講,冉閔殺的人都是晉朝人。
由於十六國前期,城頭變幻大王旗,沒有人能夠真正建立一種正統王朝的威望,於是前秦統一北方時,符堅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消滅東晉建立自己中國正統的威望,欲速則不達,前秦內部各族人心不一,尤其是在兩軍對陣的前線,還有漢人望著東晉士兵哭泣道:“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東晉僅僅一擊就擊潰了,符堅這才知道悔不該聽王猛言啊。
淝水之戰只此一役,打出了東晉王朝正統王朝的威望,但是東晉並沒有擴大戰果,進軍北方,北方的大地主終於對光喊口號的東晉失望了。
另一方面,當時人的心目中劉淵取代西晉是鳩佔鵲巢,是竊據中國(也就是中原),而後來石勒,人們覺得是夷族之人竊取中國,等到前秦統一了,而前秦是晉朝臣子,因此人們覺得前秦是造反,而不是之前的竊取的觀念。符堅要是聽王猛的話多等幾年,也就不至於落得這般下場了。
錯失了淝水之役的機會,東晉的繼承者們,沒有了老一輩們慷慨激昂,克服神州的豪言壯志,這些士族們開始偏安南方,享受著快樂的生活。
前秦失敗後的北方也是一樣,漢族大地主開始現實,跟割據政權們合作,分享權力,於是,十六國後期的北方政權開始自稱帝統,而拓拔魏也開始自居正統反客為主,而孝文帝的改革成功打造一個民族融合的漢文化共體,於是政治正確由南轉變,東晉喪失了正統論,這也讓劉裕建宋輕鬆許多。
於是戲劇的一幕發生了,以前是北方政權想方設法地獲得正統地位,現在北方反而成了中國正統,南方要想辦法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
於是天命論就成為了維護南方政權正統性至高重要的東西,開始用天命論來爭奪中國正統,我們看到南朝人寫的史書如宋書、南齊書,無前例地增設了祥符志,符瑞志來表示南朝的正統性是命中註定的,天命在我們這一邊。
早在衣冠南渡時,司馬睿就開始用天命論來加油打氣了,說“秦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
當然沒文化的劉淵也玩過這一手,他在河裡撈到了一塊玉璽,然後改元河瑞就說這是上天註定,天命在我們這邊啊。
作為受命於天的象徵,傳國玉璽當然成為爭奪的重點物件,劉聰從晉懷帝那搞來了傳國玉璽,然後又到了劉曜手中,然後石虎搶過來了獻給了石勒,然後趙國內亂時,東晉濮陽太守戴施從冉閔的大將軍蔣幹手中騙來了傳國玉璽,然後東晉終於得到了傳國玉璽,從陳慶之那句:“秦皇玉璽今在梁朝,正朔相承在江左。”便可以看出天命論的影響力。
南北朝對立,大家都說自己是正統,但是誰都打不過對方,說也說不過對方,於是他們開始爭誰才是禮儀之邦。
中國以前的文化歷來是把荊楚吳越當作蠻荒之地,於是十六國政權莫不說自己在中國,自己是禮儀之邦的主人,嘲諷東晉遠逃江會,不聞華土,在蠻荒之地,你還說你自己是正統?
東晉只能靠戎狄竊取中國,秦朝有仙人說啦金陵有天子氣,云云,加上後來的傳國玉璽繃繃面子。
有沒有名人,甚至人的氣質形象也是是要比,涼州張家曾經對前秦使者說:“秦據中國,風雲人物屈指可數,天命不歸乎。”
自石勒開頭後,北方各政權均積極籠絡士族名士,培養儒士,給北魏打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時,甚至連使者的形象都要比誰高大上,孝文帝說:“江南多好臣。”梁武帝也誇讚:“盧李命世,王魏中興,趙李人物,今實良多。”
這些使者要必須要多才多藝,南北使者經常搞聚會,探討一些詩詞歌賦啊,人生哲學啊,表面上談笑風生,你念一句詩,我念一句詩,實際上還是比拼的誰是正統,誰多才多藝也能代表誰是正統。
經過長時間的比拼,天命論還是PK不過正統論,從南朝頻繁的宮廷政變,然後堂而皇之改朝換代,就可以看出。
再從北朝政變就可以看出差距,北魏分裂時,爾朱榮、高歡、宇文泰儘管控制朝政,但也是都打著匡衡皇室的旗號。
宇文泰也看到了正統論的好處,進一步擴大了漢化成果,鮮卑人計程車族集團也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他們就是活躍在北周,隋朝,唐朝的關隴士族。
反觀南朝,篡位者只需要編造一個祥瑞,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改朝換代,擁有法統上的合理性,而北方的胡人卻搞起了禪讓。
從最後,隋朝滅陳,陳國計程車族並沒有激烈的反抗,就可以看出這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滅亡呢?分明是民族融合的漢文化共體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分裂局面,而南方也正式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