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洛珠多吉

    無中生有,虛中帶實,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的,任何事情,都是從虛到實的,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2 # 孫狗剩Johnson

    從無中看出有,那麼必須有“無”存在,你才能看出有。如果沒有任何東西,你根本不可能得出“有”或者“無”的判斷。“無”的這個判斷的作出必須是存在“無”,既然存在“無”,那麼就是有了。

    而從“虛”中看出“實”也是這樣一個道理,虛實相生,既然你知道了“虛”,那麼“虛”其實也就是存在的,你肯定是知道“實”這樣一個存在,所以你才能得到“的結論。因此你也就從虛中看到了實。

    這其實就是相對論,與道家所說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物”的道理是一致的。

  • 3 # 戀愛情感知識

    要從虛中看出實來,也就是真虛假實症怎麼辨別?此證本為虛,內臟氣血不足,運化無力,因而出現腹滿腹脹腹痛,發熱等類似實證的假象。時滿時輕,為此證的特點,不似實證之長滿不減。按之不痛或痛減是另一特點。關鍵是從脈象和舌診來籤別。實證有力有神。舌蒼老。虛證細弱無力,無神。舌胖嫩

  • 4 # 墨博生態

    1.從無中看出有,從虛中可以看出實!就是看站在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哪個意境出發看問題!闢如,看如下圖片,我可以說這個房屋是中式建築風格,但也可以說不是中式建築風格!因為中式元素不夠多!

  • 5 # 奢愛娟姐

    看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也一定會給你開啟一扇窗。任何事情辯證的看問題,積極的面對,又不要心存僥倖。無是有的基礎,有是無的表現。無生萬有,虛實相依。

  • 6 # 包羅永珍v

    從無到有,從虛到實。是宇宙自然演變的,世間萬物都是從無到有。這是宇宙的自然規律。大到宇宙星球山川河流。小到飛鳥魚蟲螻蟻細菌,都是從無到有從虛到實。是宇宙自然演變而來的。

  • 7 # 水靈兒芳芳

    從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 就相當於人們經常說的無中生有,虛中有實。無從何處來?其實無從來就在。無是何物?無是萬萬物。虛從字面上來講,好像是虛無縹緲的沒有的。但在生活中,虛中看出實是存在的。

  • 8 # progressing001

    一陰一陽,之為道;

    一如一來,之為心。

    空有皆心,虛實皆道,

    “三藏一心”,究竟了義,徹法源底。

  • 9 # 品三齋

    這句話我們引用《道德經》的開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再引用張伯端《悟真篇》的七言絕句“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透過這兩句話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什麼時候是有?什麼時候為無?什麼時候是有無?

    先問個問題:如果你要會開車需要怎麼做?

    第一步需要學習開車相關的技術及知識;

    第二步是練習,練習過程中經常是剎車,油門,方向盤,很難一起協調管控,總是在這些實際的干擾之中;

    第三步:練習時間長了,大家常說開車過5000公里,就有感覺了,若是技術好的,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一邊看風景。這個時候你可以得心應手,已經沒有開車的困擾,但是你很自然開著車,同時做著你想做的事情。跟我們吃飯用筷子也是一個道理,從小開始學用筷子,到現在筷子在我們手裡很習慣,沒有筷子的存在,只在於品嚐各種味道的過程。

    那麼非常清楚了,這三個層次境界在任何時候都是存在的,只是不同層次下存在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學習如此,學一門技術如此,用在修煉的功夫亦是如此。先要學習,然後練習,這兩個過程稱為有,也是大家熟悉的有為法,正確的學習及練習就會到無的境界,大家熟知的無為法,到了無為的時候就是法法自生,法法自滅,這個時候就叫有無相生,不斷的超越的過程了。

    從虛中看出實,跟有無也是一樣,更多的用在修煉的境界裡面,虛就是空,亦是無,修佛的常用空,空又非空,例如空氣,空氣中有物質成長就是實,這是佛道用空來打比方說修行的境界。修道的都喜歡用虛,道觀很多叫沖虛觀,衝就是動,是有,是實,虛就是空,是無,依然是在講三個層次的演化過程。

  • 10 # 奶茶愛尚咖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個稱號,代表天地本源,有也是個稱號,代表萬物祖先。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有無兩者同為一物,只是出現後名字不同罷了,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

    有可變無,無可生有,有無相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萬物生於有無,故而有無即為道。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論車輪、陶器亦或是房屋,輪軸、陶器內、屋子內有空間,即無的存在,這些東西才有作用,車輪才能轉、陶器才能盛、屋子在能住,故而有給人便利,無產生用處,有無相待,共同配合,方有效用。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無形、無極、看不見、摸不著,此為其妙;有,有形、有極、看得見、摸得著,此為徼。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一個“玄”是寫有無不同之玄,第二個“玄”是寫將有無不同看到玄同,即看到眾妙之門。

  • 11 # 曉空元道

    【子應的觀點】:我們華人從來都相信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現象是虛的,本質才是實的。有這麼一個故事—— 幾十年代的時候,有一位父親叫了一部馬車,要帶全家去一個地方。問車伕多少錢,車伕說一斗米,不要錢。因為那時錢沒有人要,天天貶值的時候誰要錢呢?一斗米,米是實的,錢是虛的。

    這種事,現在沒有了,誰還要一斗米,都是要錢。這樣大家才知道,很多時候一切都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當你認為黃金有用的時候,黃金就跌價了;當你認為米糧有用的時候,糧食就欠收了。好像老天總跟我們開玩笑,實際上這就是我們修的那個過程。老天設計了很多關卡,讓我們每越過一個關卡,就學到一樣東西,這叫做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這一輩子來,就是借外在的種種,來修自己有所欠缺的部分。我們想要把這個欠缺,用這一輩子短短几十年的時間,把它修補起來,這樣才不虛此行。

    二、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在乎真假。

    以史為鑑。會看歷史的人,從來不會去計較歷史是否是真的。大家看一看就好了,這也是為什麼看三國演義的人都是比看三國志的人要多得多,可見,我們真正在意的是我們能否從這個記載當中,學習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三、人生就是個借假修真的過程。

    1、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其實並沒有區分得那麼明顯,什麼叫真,什麼叫假,沒有人知道。我們通常認為是真的,全是假的。名利權貴,一生所追求的全是假的。也沒有說假的沒有用,因為沒有這些假的,我們不但活不了,更修不了自己的一生。明知道吃的飯是假的,但是不吃就會餓,這才有意思!這叫做事情的兩面性。

    陰陽就是兩面性。你說它不好,它有好的一面;你說它好,它又有不好的一面。所以陰陽不分開就是這樣,你得到好處,就要接受它的壞處。好處得到了,沒有害處,是不太可能的,只是我們經常不承認,看不到而已。

    2、我們的人生,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四個字就講完了:借假修真。藉著所有假的,來修補一個真的。沒有假的,一輩子修不出這個真的,因為我們老早就餓死了。你說我不吃飯,我什麼都不要,就死了。那就叫做壯志未酬,身先死,更是划不來的。

    所以,人必須要先學生存,但是你要知道,生存是假的,不是真的,難就難在這裡。如果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那容易了,只要抓住真的,丟掉假的就可以了。

    3、正如鈔票需要用的時候,它是真的。當你覺得它多餘的時候,它就變成假的了;當你被搶掉,它也變成假的了。每一件東西,都沒有一定的價值,都是此時此地,因人而變異的。當錢不管用的時候,錢就是沒有用的。這些事情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只是日用而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貨款還能要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