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笑留名不留痕

    並不是。劉邦能用人容人。重新打一次,項羽還是敗。項羽就是個孩子,性格缺陷,不能做天下之主。將才和帥才,是不一樣的。

  • 2 #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劉邦能容人,並能知人善用,天下精英大都投奔他;而項羽剛愎自用,不能容物,眾叛親離,獨木難撐,敗給劉邦也是必然。

  • 3 # 尼爾星哈

    劉邦是大流氓,大流氓在各個年代都吃得開,情商高,項羽是帥才,打仗可以,沒有智慧,沒有謀略,怎麼成就天下呢!

  • 4 # 黑衣大居士

    不能這麼說,劉邦能贏首在能用人。

    劉邦運用正確的戰術,分化收買項羽的部下,切斷項羽的後路;劉邦善於用人,把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聯合起來,做到守有賢相,謀有良臣,戰有猛將,力量由弱變強,終於戰勝項羽;劉邦有比較穩定的關中做後方,無後顧之憂。

    項羽不能用人,韓信在項羽手下的時候不過是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弗用"。後來經蕭何舉薦給劉邦後,立即升壇拜將,為大將軍。陳平在項羽手下的時候為都尉,因懼誅,加上"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逃歸劉邦。劉邦"是日拜平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而項羽呢,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被逼走不說,唯一有點才能的范增,雖尊稱"亞夫",但不能傾心任用。經陳平反間計後,更是對他生疑。不能用地,所以勢力日寡。

  • 5 # 馬若游龍

    項羽是英雄,是將才帥才,但他的不能知人善任,沒有政治方向,做不了政治家,所以可以逐鹿天下,爭雄群龍,註定不能笑到最後!

    劉邦起點低,性格中有市儈無賴的因素,也有江湖義氣的成分,更重要的事是,籠絡了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這不要了項羽的命嗎?

  • 6 # 錦翼

    項羽是老實人?別逗了!

    攻打襄城,因為難打,所以打下來之後,坑殺。

    在新安城南坑殺秦卒二十萬。

    然後西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室,三月不滅。

    暗殺義帝。

    別人給他進諫,就把人家給扔到鍋裡煮了。

    ……

    你見過這樣的老實人嗎?

    劉邦之所以贏,不是因為他是個流氓,他是個大壞蛋。

    在政治場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好人壞人這樣的標準。

    劉邦贏在手段,贏在凝聚人心,贏在自己的做人處事。

    韓信說得好,項羽敗在“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項羽封賞,把刻好的印璽在手裡都盤出了漿,也不捨得給人。

    劉邦呢,蕭何一句話,就拜韓信為三軍統帥。

  • 7 # Yi622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項羽和劉邦之爭可謂激烈慘烈。項羽給人的映像好像是正人君子,鴻門宴中不願意以小人的手段殺害劉邦。但是項羽實則沒有一點仁德之心,他所打下來的地方都是腥風血雨,屠城。

    項羽曾經多次屠城,公元前207年正月,項羽奉命帶領部屬攻打軍事要地襄城(今河南許昌南部),經過一番苦戰,打下了襄城,但是惱怒守軍的堅守抵抗,和人民中立作風,大肆進行了屠城。

    公元前207年七月,項羽攜劉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陽(今山東青島北部),在攻佔城陽後,又一次採取了屠城的方式來結束打掃戰場。在後來,項羽坑殺秦國降兵20萬。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共記載了項羽起義軍的六次大屠殺: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殺,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覆闢後的齊國。 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好不容易放棄。上述殺戮,全部都是戰勝之後駭人聽聞的屠城與殺降。

    承認他是一個打戰的好手,一個好將領,基本算戰無不勝,但是所勝之處一定是殺光,搶光。對於這樣的君王,不是劉邦取代也會有別人取代。

    給個關注唄!!!

  • 8 # 太宗歷史

    劉邦在取得天下後,曾置酒大宴群臣,並讓他們說自己所以成功打敗項羽的理由,大臣們說了一堆,劉邦都搖頭。最後劉邦說:”我能取得天下,是因為重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項羽有一個範曾卻不用,所以敗給了我“。

    項羽破釜沉舟,殺宋義、義帝,老實人幹不出這種事。項羽的缺點就是不會用人,如果他能多聽謀士的意見,劉邦根本沒項羽狠。

  • 9 # 紅警小玩家

    項羽敗給了劉邦到底是不是老實人敗給大壞蛋呢,這個對也不對,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看法和見解。

    首先作為一個老實人會犯上作亂嗎,老實人會搶奪別人勝利果實嗎,老實人會迫害楚懷王嗎,按當時來說可以說一手好牌打爛了,曾幾何時,何等風光,入主咸陽,不懂得籠絡人心,善待已降秦宗室,反而變本加厲,誅殺,放火,縱兵殺人,實在想不出對他有什麼好處,而且還執意要回彭城不留在咸陽,這明顯更是致命失誤,總結起來就是剛愎自用,不善籠絡人才,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大壞蛋,此等人只適合做一個將軍領兵作戰而非一國之君。

    如果從另一個層面講的話項羽也真是太老實了,被劉邦坑的找不到家,鴻門宴上誅殺劉邦,多好的機會,軍師範增一再強調,不可放虎歸山,但是劉邦等人三言兩語就把項羽哄的團團轉,最後連給他告密的曹無傷也如數告知劉邦,致使劉邦軍中無再敢去項羽軍中告密,算是幫了劉邦吧。邦據守滎陽,開始修築甬道,由敖倉運輸糧食來滎陽。與項羽對峙,雙方進入相持狀態。公元205年項羽率軍數次攻奪甬道,漢軍糧食短缺,於是劉邦向項羽要求和議,滎陽以西歸漢,軍師範增認為此時應該一股做氣滅掉劉邦,但是項羽又再次像個傻小子一樣被劉邦坑了,前腳議和後腳劉邦就追著項羽打。落了個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個人感覺主要是出身不同,接受教育不同,出身貴族的項羽一直看不起出身卑賤的劉邦盲目自大害死了他

  • 10 # 斯文致用

    項羽敗給劉邦,很可研究。但若把始皇、項羽、劉邦當三赤子,心皆為天下,始皇試法、項羽試霸、劉邦借鑑長短,這或許最好。還是說勝敗吧:

    1、歷史複雜,勝敗有多原因

    不是誰會用人那麼簡單,也非進步和落後那麼簡單,大概是綜合的因素:用人上,劉邦做的比項羽好;結盟上,項羽沒有劉邦及時;資源上,吳地小不若關中巴蜀之富;戰場上,吳地是三面受敵之地;大勢上,貴族的勢力不如草根的崛起;民心上,民力尚可再戰;戰略上,項羽失誤太多。

    2、歷史的假象

    項羽未必那麼壞,劉邦也未必那麼好。坑二十萬降卒、屠燒咸陽、殺宋義和義帝,那些未必是真,甚至百分百是假。即使屠城,劉邦絕對不會少,但項齊二人即使屠城也是多殺守軍,殺貧民並無多少證據,難道劉邦以二千婦女掩護逃生不罪惡?滅項羽、滅諸侯,不屠城?鬼才信?難道入咸陽,部卒真不燒殺搶?約法三章就和舜禪禹一樣是個傳說,真實性靠不住。

    項羽連劉邦父母妻兒一個都沒殺?會去屠城?與其說殘暴,那還不如說項羽精神分裂。二十萬降軍,真那麼好坑?義軍才多少人?降軍是什麼人,那是一幫修長城、為人奴、監獄犯的死徒,不是趙國那四十萬未經戰事且有老有小的可憐農民,還真有人天天說坑卒,兩相有衝突死了點人或許有,坑二十萬,那項羽在鴻門哪來的四十萬大軍?義軍有多少人,從鉅鹿之戰諸侯不敢向前就大概能猜出,加上項羽部頂多就十萬,否則鉅鹿之戰就不會那麼精彩。

    3、其中存在的問題

    項羽沒那麼暴力,劉邦沒那麼仁義,兩人的口碑頂多半斤八兩。但項羽不如劉邦會說,不如劉有心計,不如劉會騙人和會鼓動人心,這是肯定。史書戶所傳當然也是項羽更壞,劉邦更好。當時短短几年,百姓怎麼分出好壞,兩人差不多的同時,也就是看誰宣傳工作做的好。就如王莽改漢,坐了十五年帝位,是漢朝確實衰敗了沒後了,百姓希望有人出來拯救,但這十五年沒①個劉家人出來,王莽十五年確實做的不好,所以劉秀就碰到時機。但王莽奪漢,不能全歸到個人頭上,更多是社會推動和希望的。史書和後世的評論不一定靠得住。

    不會結盟。且希望一碗水端平,希望公平,一往往讓人鑽空,劉邦、陳餘、田家,就是利這藉口。這三人也真正是豪傑是大流氓,能搞事能成個一時之事,把天下就攪亂了。項羽這時就兩頭難顧。若早結陳餘、田榮,讓陳餘閉關守趙,韓信不能北向,劉邦只能在關中發抖。

    戰略失誤。

    漢中不應該給劉邦。漢中是關中和巴蜀的咽喉,怎麼就給了劉邦?史書上載這是張良昧差點良心利用項伯說請辦成的,或許其中還有隱情,不得而知。只是漢中不出,由人死守,一百個韓信也是徒勞。建都即使不在關中,為何不選洛陽或滎陽,至少比彭城強。

    項梁死的早。識人上項梁比項羽強,可以說識人這項本領,項梁從小沒教項羽,識人用人這事一直是由項梁代替,當然項羽天份之高也不願也看不起別人,這是最致命的。就好像劉備死了孔明、周瑜失了孫權。劉邦看似年輕時遊樂酒色,實是從中得了察人的功夫,就和今天的流氓黑大哥一樣,真正厲害的不是多兇,是知人,知小弟能得人死心、知智士能得計謀,知官效能得大助。在楚漢戰中,劉邦也漸漸觀察了項羽和其大員、觀察了諸侯,覺得自己有些方面可以勝過他們,有些可以利用,也就生了反心。他不是天生要想得天下,是漸漸的感覺有這個可能,要真是厲害不去反始皇?卻躲在山裡當流子,他當時就是過①天算一天,痛快一天是一天,反不敢反、官不能當、家不能回,送去工地也是死、回家也是死,躲山裡再說,47的人基本活夠了,天生的流氓無畏心無利害,活著是賺,死了也不賠。

    項羽班底更像個家族企業,劉邦班底是個股份公司。項羽家族大故對外人不太看重,但卻是長遠有害,劉邦家族小故多用鄉黨和外人,雖然心疼但卻幫了大忙。

    從長遠看,項羽是意在德天下、伯天下,學的早春秋五霸打風格,只是天下之大、貴族沒落,草根英雄在陳王一嗓將相無種之後就遍地皆是,五霸重生也無可奈何;劉邦是玩諸侯、黑天下,玩的是先用後殺的權謀,雖精明但實不齒,這種人其實不是多能,早利用了項羽的仁心、豪傑的野心、百姓的苦心,六國、秦暴、楚漢一直打,百姓不願再打了,連項羽都不願打了,只有劉邦的嫡系蘇軍想回老家,趁天下大亂,裹脅著百姓和諸侯,一股餘氣逼死了項羽。劉邦就是在歷史上很趁時的利用了一點點時機,如韓信說的:再過三⑤年東向,民心民力不可用,後來吳楚七國內亂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財力資源不足。項羽實際上佔的就是蘇皖浙幾省,無縱深、資源貧、民力薄、人口少,並不足以支撐長久的戰事。偏偏戰爭四起,到處要用人用力。項羽又是個知禮義明羞愧之人,兩度欲和以寧天下,但劉邦知道機不可失,最後項羽與其說逼死,更多的是一種息事寧人、不願再見這一幫流氓的心理。

    當然,劉邦雖賴,但對百姓或不賴,知得天下易,知百姓苦,故也能做到得天下後不去講那些排場,與民休養。

    ——要從歷史程序看,或可作個比喻

    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究竟怎麼治理比較好,沒人知道,只能試。秦皇先以法治,再大興基建和國防,再興兵擊匈奴百越,但老百姓當時並無國家概念特別的六國之民,本是好事因為秦皇過於心急太嚴苛,人就造反;然後項羽接差點試,不行就恢復春秋之制,試試王霸之術,分封諸侯,結果也不行,百姓沒什麼,豪傑不願意,地少人多不夠分,幾個不怕死起來鬧事,大家心懷鬼胎,亂吧反正天下不是我的;然後劉邦再試,知道始皇的辦法不行、項羽的辦法不長久,故行黃老與民休息,不敢動啊怕百姓再出幾個陳勝,和親匈奴怕有戰事就步項羽皇塵,先收拾諸侯再說,完了天下無事但家裡不清淨,愁死了,乾脆醫生也不看,早死算,他這時過了興奮勁,知道當皇帝沒個意思,直不如當亭長當流氓舒服。

    就像三兄弟,都是好心,前人嘗試後人乘涼,倒不能忘了前人之功,哈說後人之好。

  • 11 # 行者老Z

    不對,我認為項羽敗給劉邦,不是簡單的老實人大壞蛋的事。就是不從歷史真實的角度想這個問題,就是從小說故事瞭解的內容考慮,他也不是老實人敗給大壞蛋的事。

    咱不說宿命論講的應該誰勝誰敗,就光從小說故事情節想,說好聽的就是英雄武將敗給了足智多謀的智人,說不好聽的就是裝屁的人敗給了不要臉的人,實際上也就是武將鬥不過文才。這就好比地球上人論體能不是大型動物的對手,但是人為啥基本上是地球上的霸主,就是智慧,充分發揮了人的聰明才智,讓人沒有對手。項羽給人就是剛直、勇敢、男子漢。劉邦給人感覺就是,猥瑣、奸詐、智某。對於女孩來講項羽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劉邦就是偷奸取巧的小老鼠,說白了就是一個勇者一個智者的事了。

  • 12 # 慣看秋月春風3

    項羽最後敗給劉邦,既有偶然,也屬必然。

    說是偶然,是項羽有幾次可以剿滅劉邦的機會,可惜,都被他錯過了。特別是在鴻門宴上,項羽只要酒杯擲地,一聲令下,則劉邦立馬人頭落地,其十萬漢軍瞬間灰飛煙滅,不復存在,何來日後的楚漢相爭?!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項羽不但不滅劉邦,還封劉邦為漢王,從此,使他有了造反起家的根據地,劉邦也如同猛虎歸山!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大幕!

    項羽何故如此?

    原來項羽只是個軍事家,不是個政治家,他雖然有力拔山兮,氣蓋勢世的霸王威勢,戰場上也從未遇到一個能戰勝過他的敵手,但,最終還是兵敗垓下,使他落得個烏江自殺,無限惆悵!

    他死了,死得很悲壯!但令他不明白的是,要置他死地的人,無論是劉邦,彭越和英布,個個都是他給予優厚待遇,如封地,賜權,給軍隊,給地位的封侯,他們應該感恩戴德才是,然而,他們非但不這樣做,卻適得其反。這是為何?這是因為項羽給予的這些優厚待遇,同時也使他們具備了優越的造反條件!有了這條件,即使劉邦不反,英布,彭越不反,那後來的野心家們必反!更何況,劉邦早有約法三章,收買人心,圖謀私立關中為王之舉了呢!

    可悲的是,項羽雖然英雄蓋世,也看出了劉邦的野心,卻仍然走不出分封的治國老路,因而,還是給了劉邦一個造反的機會!

    因此,項羽敗亡,是他實施分封制的惡果,正因為這分封制,使他化友為敵,留下了無窮禍患。他雖征戰一生,博得英名,卻落得悲壯下場,不得不令人深思!而劉邦吸取了這個教訓,有力推行郡縣制,抑制了分封勢力,順應了歷史潮流,從而有了漢朝的一統天下,這決不是偶然!

    當然,劉邦出身草莾,或多或少帶有流氓習氣,為後人所不齒,但他能識人,用人,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至使一幫能人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為他效力,助他成功,這是項羽一介武夫無法企及,無法效仿的,因此,項羽雖勇,卻不敵劉邦率眾屢敗屢戰,最後,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由此觀之,若說項羽敗給了劉邦,倒不如涗,項羽敗在了分封,這是他歷史侷限使然!

    項羽一生壯壯烈烈,畢竟是悲劇英雄,劉邦一生,看似窩窩囊囊,卻是順應了時代潮流,因而,他最後走向了輝煌!

    毫無疑問,劉邦和項羽給後人的教訓是深刻的,給後人的啟迪也是無以倫比的!

    順歷史潮流者昌,逆歷史潮流者亡。

    這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13 # 杏果野史

    提要:

    一.項羽算不得老實人。

    二.項羽敗給劉邦,除了個性的原因,更有策略的原因。

    項羽到底能不能稱得上是一個老實人?他敗於劉邦的原因是什麼?

    韓信在登壇拜將時,對項羽的弱點和劣勢作過一番精彩的分析。韓信的分析可以歸納為五點: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目光短淺、不守信用、失去民心。

    1.匹夫之勇

    項羽要是厲聲怒喝,成百上千的人都會瑟瑟發抖。垓下之戰的最後階段,項羽只剩下二十八人,漢將赤泉侯帶兵圍追項羽,項羽瞪圓眼睛大喝一聲,赤泉侯人馬俱驚,退避數里。

    項羽從小就沒認真學過什麼。《史記·項羽本紀》載:小時候讀書,沒學好,就去學劍術,也沒學好。就跟他叔叔項梁學兵法,也是略懂得一些皮毛就不學了。

    項羽根本就不會在意這些東西,他在意的是自己一身蠻力。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力能扛鼎,膂力過人。雖然史冊中從來沒有提過他能舉起的那個鼎有多重,但應該是力大無比,因為他避仇到吳中,一個來自他鄉的人居然讓當地的年輕人畏之如虎。項羽被圍垓下,最後僅剩二十八人,他還誇口:看我怎麼斬敵將,砍敵旗!二十八人分成三小隊,項羽親帶一隊,還能斬殺漢軍一將一尉、上百士兵。

    鴻門宴中,他意識不到劉邦和隨行的張良是自己強有力的對手,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他欣賞的是能夠撞倒衛士、生啃豬蹄的樊噲,連呼:“壯士!”他彷彿從樊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一聲“壯士!”是惺惺相惜的欣喜。。

    對比劉邦,雖然流氓無賴,卻不會只跟人逞勇鬥狠。楚漢戰爭歷四年之久,項羽不耐煩了,對劉邦說:“天下紛爭這麼久,全因為我們兩個人。現在我願意和你單獨決一雌雄,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免得老百姓繼續遭殃。”劉邦一笑:“我只鬥智,不鬥力。”

    兩千多年後的薩達姆也曾向小布什下過戰書:有種咱倆決鬥!小布什沒不理他。

    2.婦人之仁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下屬要是生了病,他也會為之流淚,為之端水送飯;但下屬立了功,卻不肯有所封賞。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就懷疑人家,在項羽手下,許多人都感到憋屈,如范增。另外如韓信、陳平等人,原來是追隨項羽的,也因為混得不如意,投奔劉邦去了。

    流氓劉邦就不會有婦人之仁。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只有夏侯嬰一人隨行。路上踫見兩個幼子,就抱上車一起跑。後來項羽追兵快追上了,劉邦一急居然把兩個親生孩子推下車,夏侯嬰趕緊又抱上車,劉邦又推下去,反覆三次,劉邦還揮舞著劍不讓夏侯嬰抱孩子上車。另有一次,項羽捉住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作人質,要挾說:“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烹煮了。”劉邦不理他:“咱倆曾結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煮了,記得也分我一杯羹嚐嚐。”

    至於論功行賞,劉邦比項羽大方多了。韓信打下齊國,韓信自封為假(代理)齊王,然後報給劉邦。劉邦大怒,陳平趕緊踢了劉邦一腳,劉邦醒悟過來,“要就真齊王,來什麼假齊王。”款待來使,又派張良冊封韓信為齊王。 後天奪得天下之後,大封群臣。因為要計功封賞,很多人爭功,一時難以進行。結果議論紛紛,人心浮動。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立馬封賞了平時與他有矛盾的雍齒為什方侯,群臣一看,“雍齒都被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自然,後來凡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封賞。

    韓信說過,劉邦不善帶兵,但善於帶將。劉邦自己也知道,論謀略,自己比不過張良、陳平;論打仗,自己比不過韓信、彭越;論治國,自己比不過蕭何。但他能唯才是用,論功行賞,才是他能聚集那麼多謀臣戰將並且樂於為他所用的原因。

    3.目光短淺

    項羽已經稱霸天下,而各路諸侯也懾於威勢臣服於他,但卻不佔據關中的有利形勢,一把火燒了阿房宮,跑回彭城去建都。他的理由是:“一個人富貴了卻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卻走夜路一樣,有誰知道呢?”

    在項羽心中,回到老家,在老家人面前炫耀一番才是正經事兒!而劉邦,在首先攻入咸陽之後,立即就廢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安撫百姓,秦皇宮裡的一切他都秋毫無犯,以此贏得民心。宮中的財寶、妃嬪,這可都是他平時的最愛啊,但為了奪取天下,他可以忍。

    後來屈居漢中的劉邦,積攢夠了力量,首先兵出關中,佔據關中、安定關中之後,才東出開始了與項羽爭天下的楚漢之爭。

    4.信用缺失

    在打敗秦王朝的最後一戰之前,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與眾諸侯約定,誰攻入秦都城咸陽,誰當關中王。但劉邦首先攻入咸陽之後,卻被封為漢王,趕到荒涼貧瘠的漢中去。當時的劉邦尚不足與項羽抗衡,只能忍氣吞聲。不僅劉邦,其他反秦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得到善待,反而秦朝的降將章邯等三人卻被分封為王。之後不久,又驅逐原來的諸侯國國王,把義帝懷王趕到江南去。

    這是後楚漢相爭中,項羽為什麼眾叛親離的原因,也是劉邦能夠聯合眾諸侯打敗項羽的原因。

    5.失去民心

    項羽在征戰四方時,軍隊所到之處,百姓遭殃,多次坑殺降卒,有時屠城,不留一個活口。項羽攻打齊國,坑殺田榮的全部降卒,還掠走齊國的老弱婦女。攻打襄城,城中沒有留下一個活口,全部遭坑殺。項羽在新安,用欺騙的手段坑殺秦兵二十萬。

    因此,項羽不算是一個老實人。雖然項羽沒有像劉邦那樣流氓無賴,不能因為鴻門宴中項羽不殺劉邦,就認為他老實。

    用楚懷王手下一老將對項羽的評價是:兇悍暴躁、狡黠狠毒。

  • 14 # 夕陽飛鶴1

    "項羽敗給了劉邦,其實就是老實人敗給了大壞蛋,對嗎?",看到這樣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

    《史記》記載,項羽出身貴族,其爺爺項燕,是楚國的最後一位大將,曾率領楚軍打敗了秦軍將領李信,秦始皇派名將王翦領六十萬軍兵才打敗了項燕,消滅了楚國;項羽的叔父項梁,儘管已經是落架的鳳凰,但智慧深沉,很有威信。項羽有這樣的家世,待人接物講究禮儀,舉行行事在乎名譽,給人以髙尚的感覺。劉邦出身農家,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說得土氣一些,就是劉老頭,劉老婆;劉邦自己叫劉季,也就是排行最小的意思。劉邦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再加上言語粗俗,好酒色,懶於農活,騙吃騙喝,所以讓人覺得就是個流氓無賴。

    可是從他們二人以後的行事、作為看起來,項羽的"好名",倒是在關健時刻,壞了他的大事。例如在鴻門宴上,本可以輕輕地殺掉劉邦,卻因為答應了項伯"善遇之",輕易地把劉邦放走了。再比如項羽逃到烏江以後,烏江亭長勸其過江重整旗鼓,並說江上就他這裡這一條船,漢軍沒法過江追趕他。項羽卻說:"當年我帶著八千子弟過江,西向爭天下;現在沒有一個人跟我回來,縱然江東父老愛我,尊我為首領,我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就是他們不責怪我,我自己能問心無愧嗎?"因而自殺。

    再看劉邦,酈食其給他出了個溲主意,被張良指出來以後,他罵酈食其說:"豎儒幾敗而公事!"譯成現代話就是:臭知識分子幾乎敗壞了恁爹的大事!但他卻能隨機應變、因勢施策,成就了自己的大業。例如鴻門宴前夕,當他得知第二天項羽要來攻打自己,馬上給項羽的小叔叔項伯倒酒,還結為兒女親家,花言巧語騙過了項伯,讓項伯回去替自己說好話,逃過了塌天大禍。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正月,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被楚軍射中了胸部,疼痛困頓,勉強支撐著。這時候收到了韓信要求封"假王"的書信,劉邦真氣得三魂出竅,罵道:"我困在這個地方,早盼夜等,希望你來幫助我,原來想自立為王啊!“當張良、陳平提醒他以後,他立即改口:"大丈夫建功立業,平定了諸侯,就應該做真齊王,為什麼要當假王呢?"立即派張良帶著印信封韓信為齊王。

    總起來看劉邦只所以能夠戰勝項羽成就大業,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劉邦仁厚愛民,深得民心;項羽殘暴不仁,所過殘滅,被民眾深深地厭惡。二、劉邦知人善任,人盡其才;項羽予智予雄,認為可以匹馬定天下,眾叛親離。三、劉邦從大局著手,四面八方慢慢地擴大鞏固地盤;項羽目光短淺,消防車似的,自分封天下以後,哪裡起火那裡救,憑武力東衝西撞,疆域日漸縮減,終落個日暮途窮,成為悲劇英雄。其他原因還有,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一個王朝的建立,有它深層次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窺一斑便知全豹"那麼簡單的。

  • 15 # 使用者2249978268808

    秦末的農民起義是反暴秦,項羽參加了反暴秦的起義,實際目地是實現彼可取而代之的個人野心!就項羽本身是出身楚國的貴族階層,某種程度上與秦對民眾的統治理念是相同的,也是個以暴治天下的統治者。他本人的殘暴性格在反暴秦的戰爭中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秦亡之後,項羽的殘暴誰格開始起反作用。當時天下民眾在推翻暴秦後,又迎來了一個殘暴的項羽,心情多麼鬱悶。好在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性格相對溫良的劉邦,這就給民眾帶來了希望。劉邦在進關後殺人者死,盜及越貨者抵罪的約法三章是相當寬鬆的,因此也深得人心!很多有識之士都聚在劉邦的帳下。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不是好人敗給了壞人而是暴君再次被天下民眾所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薪高齡媽媽要不要辭職做全職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