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眼鏡的路人

    導語:

    明宣宗朱瞻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留下了倆兒子,一個嫡子朱祁鎮,一個庶子朱祁鈺。朱祁鎮的生母是孫太后,朱祁鈺的生母是吳賢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孫太后和吳賢妃都活了下來。朱瞻基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而朱祁鈺才不過8歲。

    這倆孩子就是大明朝未來的希望,而孫太后作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兒子朱祁鎮登基的。可後來朱祁鎮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差點把大明變成南宋,那麼孫太后是否要為此負責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為孫太后個人的行為造成的嗎?

    01:孫太后扶持自己的兒子登基,無可厚非。

    朱瞻基就倆兒子,一個是孫太后生的,還有一個是別人生的。非要在這倆兒子裡做出選擇,你說孫太后會怎麼選?

    其實閉著眼睛就能知道,肯定會選擇自己生的兒子。朱祁鎮雖然只有9歲,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員非常賢能,足以輔佐朱祁鎮長大成人。

    孫太后認為,只要任用好賢臣,當皇帝只是個享福的活。她不是什麼聖人,不可能說為了大明的未來,公然把皇位傳給其他人。自己的兒子登基不僅可以讓兒子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連自己也能夠獲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為什麼不去選擇呢?再說了,當時兩位皇子一個9歲一個8歲,誰知道他們長大以後,到底哪一個能夠成為人才呢?這是未知之數。既然都是賭博,為什麼不賭自己能贏呢?所以孫太后這麼做一點錯誤都沒有,是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兒子登基稱帝。

    而且從地位上來說,朱祁鎮是嫡長子,孫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這兩個人的地位是相當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紀,朱祁鎮登基是必然的選擇。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始罷午朝。丁亥,尚書蹇義卒。辛丑,戶部尚書黃福參贊南京守備機務。二月戊申,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鈺為郕王。---《明史》

    至於藩王登基,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一個方法。只有在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請藩王登基才是無奈之舉,比如朱厚照無子,只好請堂弟朱厚熜繼位。

    可是藩王繼位以後,首先太后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我們看朱厚照的媳婦兒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後,下場就不咋地。孫太后當然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所以朱祁鎮登基,不是她個人的選擇,而是別無其他選擇。

    02:孫太后果斷支援主戰派于謙,冊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政治危機。因為誰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給抓走了。

    其實這場危機背後,還有二十萬將士的性命,若干忠義老臣的犧牲。這些都是朱祁鎮的指揮失誤所導致的結果。

    由此可見,朱祁鎮當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鎮被抓了以後,孫太后沒了主意,因為朱祁鎮只留了一個3歲的太子朱見深在朝中,而當時瓦剌人已經兵臨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國。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明史》

    不少人支援南遷政策,也就是將燕雲十六州的大北方讓給瓦剌人,從而躲過這一場浩劫。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皇帝被人俘虜了,這幫人是從皇帝的角度去看問題。

    可是于謙對此表示嚴重反對,他認為必須要守住京城,並且不能答應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該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於是打開了大明的寶藏了。孫太后和于謙商量了一番以後,果斷選擇改立朱祁鈺為皇帝,幫助大明朝渡過難關。

    03:我覺得在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件事上,孫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首先她意識到了大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依舊等著兒子回來,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將會成為大明朝亡國的罪人。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孫子朱見深作為皇帝,也無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為朱見深的父親被人給攥在手裡,誰敢不聽瓦剌人的話?而且朱見深一旦長大了,朱祁鎮的價值就更加撲朔迷離。再者,朱見深的歲數太小了,只有不到3歲。這樣的人在如此危急的關頭做皇帝,指揮將大明朝帶入深淵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時期了,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歷史上亡國的朝代實在是太多了。最後,孫太后認為郕王朱祁鈺雖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禮,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頭了,足以堪當大任。有一位成年的皇子來主持大局,這是大明朝的幸事。考慮了種種原因以後,孫太后認為,只有改立朱祁鈺作為皇帝,才能夠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拋下了自己個人的得失,選擇以大明朝的利益為前提。

    她的這種選擇,我認為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如果是呂后這樣的人,一定會攥著孫子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可孫太后沒有這麼做。

    總結:朱祁鎮回來以後,孫太后或許在為兒子籌謀。

    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他執政8年的時間裡,將大明王朝從衰落中逐漸拉回到了強盛之中。他任用賢臣,努力發展經濟民生,擊敗了瓦剌人,恢復了大明朝的版圖。

    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說明了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這樣的好皇帝,卻只做了8年皇帝,便離奇死去了。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重新奪取皇位,這件事孫太后到底有沒有參與呢?歷史上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當朱祁鎮回來被朱祁鈺幽禁在後宮時,孫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明史》

    孫太后去看自己的親兒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他們是皇位也讓出去了,自由也被剝奪了,現在只剩下那麼一點母子情可以敘敘了。

    可是後來朱祁鎮能夠奪位成功,就必須要跟外界做出聯絡,這種聯絡絕不是搭上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隱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認為孫太后在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鈺因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輔佐自己登基的孫太后,也不忍心殺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後遭到了朱祁鎮的報復。

    那麼孫太后做錯了嗎?其實換做任何一個母親,都會這麼做。因為兒子活著回來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個母親會眼睜睜看著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孫太后的責任,而是朱祁鎮被俘後的必經之路罷了。

    參考資料:《明史》

  • 2 # 神晤

    《大明風華》作為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並不屬於依據歷史的正劇,自然是有些春秋筆法。當太宗逝去、仁宣歸天,《大明風華》就回歸主題,以孫若薇為主角,演繹《羋月傳》式的戲劇,名義上以天下為格局縱橫捭闔,實際卻是宮室之間的勾心鬥角。如此這般,就不要牽扯正史了。

    中國歷史上,皇帝被人俘虜的情況極少。不提各朝滅亡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北宋二帝和明英宗了。然而,兩個王朝的情況迥異,金兵長驅直入,攻破東京俘獲徽欽二帝,明英宗卻是領兵征戰被人俘虜。

    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就相當於唐宋對外戰爭勝率的比較,唐朝勝率低,卻有戰爭的主動權,敗了損失不大;宋朝勝率高,卻是被動戰爭,勝了也是損失。因此,土木堡之戰對明朝最主要的傷害就是傷了大國尊嚴,對明朝的實力並沒有很大的傷害。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除白起擅長殲滅戰外,大多數戰役都是擊潰戰,軍隊人數損失不超過三成。土木堡之戰亦是擊潰戰,明軍斷糧斷水軍心不穩,被也先擊潰,然後他手下的蒙古軍隊忙著搶武器、盔甲、金銀等戰爭物資,沒怎麼殲滅明軍,這就使得將近半數的明軍精銳存活。

    另一邊,明朝中央得知皇帝被俘,立即從南京的武備庫調來126萬件盔甲和各種兵器;又透過漕運和通州等地糧倉調集調集大量的糧食,足夠北京城軍民食用一年多;最後將土木堡歸來的京營精銳、河南中都南京馬步軍、山東浙江備倭軍整編,打造了一支規模二十多萬的精銳軍隊。

    明朝這邊嚴陣以待,也先那邊卻掉鏈子了。可能是感念明英宗送人頭的恩德,蒙古也選擇送人頭。也先錯誤的判斷形勢,以為皇帝被俘、大軍潰敗,反攻中原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大舉進攻北京。

    明朝最怕蒙古跑,可不怕蒙古戰!面對士氣旺盛的蒙古軍隊,明軍英勇戰鬥,將蒙古軍隊打得慘敗。最後,損失慘重蒙古軍隊不得不緊急撤退,一路上丟盔卸甲,能丟的全丟了,明軍就把在土木堡被搶走的裝備物資又搶了回來。

    當時明朝人口超過八千萬,蒙古人口不到百萬,雙方軍隊卻是損失相同,這造成的後果又是兩回事,明朝蹭破皮,蒙古二級殘廢。因此,北京保衛戰過後,明朝透過嘴皮上的談判,就讓蒙古方面把朱祁鎮無條件釋放。

    就三百萬金銀而言,美洲白銀沒有大量流入中國,明朝的通用貨幣還不是銀子,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財力贖人。

  • 3 # 戶外爬山行

    電視劇裡的情節有編劇演繹的部分情節,跟歷史事實是存在一些出入的,大明風華是電視劇,不是歷史劇不可能跟歷史一模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的在陌生的城市裡找到便宜小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