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饕餮中國

    宋朝選擇歲供是打的經濟戰,也選擇過戰爭,結果失敗了,不得不選擇歲供,讓人感覺軟弱,其實歲供也是一把軟刀子,大遼和大金的勇猛善戰在坐享其成的基礎上,迅速腐化。

    北宋施行先南後北的政策,等南方穩定,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難度太大,打不過,宋太宗御駕親征差點被俘虜,讓北宋王朝認識到,北方的敵人太強,靠硬幹,幹不過。為了息事寧人,花錢買和平, 宋朝經濟勢力很強,每年的歲供可以透過貿易順差收回,遼國和金國流通著宋朝的錢幣,這讓有鑄幣權的宋在經濟很強勢,遼和金武力可以,玩經濟戰,不是宋的對手。

    宋朝的歲供養活了遼和金的一批人,有了錢也腐化了他們的尚武精神,是一把軟刀子,消磨人的意志,等第一批能征善戰去世,剩下的沒有先祖那種勇猛,很快被滅國。

  • 2 # 經典守望者

    歲幣實際上應該是作為緩兵之計的存在,歷史上很多的英明的君主都遇到過城下之盟,比如唐代李世民繼位初的渭水之盟,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具體的賠款數字,但是這個數字應該還是非常龐大的。但是短短三年之後,李世民厲兵秣馬蟄伏待機一舉消滅了東突厥,俘虜了大敵頡利可汗。這都是正常的操作步驟,先以金錢作為麻痺對方暫時獲得和平的手段,然後不斷積蓄實力一雪前恥。

    可是宋朝卻是苟且偷安,將歲幣作為和平的籌碼,真的以為對方只要拿了歲幣就可以換來和平,這既是非常幼稚也是非常可笑的邏輯。歷史上的邊患從來沒有以類似的手段可以解決的,漢代的和親也是伴隨著匈奴時不時地小規模入侵而始終的。即使沒有了養殖地來培育戰馬,也可以重新開拓發揮,甚至是從境外高價購得,零星養殖,集全國之力只要有心沒有什麼事做不到的。宋朝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苟且求安毫無血性。只有戰爭才是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可惜宋代饗國數百年,從有力無心到有心無力只能是讓後人枉自嘆息。

    簡單的來說。在逆境中重整旗鼓再造山河才是大丈夫應有的魄力,但是宋朝自宋太祖之後皇位轉移法統,太宗好色多疑,外強中乾,也許這才是宋朝貧弱的最大的根源。外鬥外行,內鬥內行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 3 # 藍天影視精剪

    北宋似乎是個屈辱的朝代,被人稱為“弱宋”,在對外戰爭中勝少敗多,多次向侵犯自己的遊牧民族進獻歲幣,那麼令我們疑惑的是,為什麼北宋寧願繳納歲幣來換取和平,也不願意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去實現強軍呢?

    第一、北宋的治國思想原因使然。眾所周知,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一般武人的地位則非常低下,被一般文人看不起,這是文人武將的地位使然;再者,宋朝的軍隊數量十分龐大,每年花在軍隊上面的錢有很多,已經給北宋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果此時繼續在軍隊上面進行財政支出的話,不僅會加大財政困難,使得百姓怨聲載道,還會使社會秩序不穩,對北宋政府的統治造成困難。

    第二、不值一提。為何要說不值一提呢?比如說在《澶淵之盟》上要交的歲幣,每年是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看起來貌似很多,但是“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 在簽署《澶淵之盟》時,一開始宋真宗誤以為是每年要給遼三百萬“歲幣”,儘管嚇了一跳,卻也沒說什麼,

    就要準備答應時,才確認是三十萬,這時的宋真宗喜上眉梢,還重賞了負責談判的大臣曹利用。由此可見,每年繳納的歲幣對於北宋來說,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如果把需要繳納的歲幣用於強軍的話,也會收效甚微,所以說,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 4 # 不再傷心2

    先是歲幣後是戰爭,因為表面上是宋朝上供歲幣,但是實際上宋朝透過邊貿集市把歲幣的錢都賺回來了的。但是戰爭必須得打,因為北方每次的入侵對宋朝都造成極大的傷害,實際上宋朝的戰馬政策是失敗的,漢朝初期沒有養馬地實際上也沒有缺戰馬。

  • 5 # 雲淡風清度袈裟

    總說宋朝由於沒有養馬地,無法組建騎兵,只能發展步兵。這有點想當然了,或者這也是後人出於某種目的而找的託詞罷了。

    中國古時,傳統的養馬地有塞北,關東,西北,中原。南方有云貴,安徽。對北宋來說,西夏沒反叛前,除了塞北,關東在遼國手中,其他養馬地都在控制中。所以北宋缺乏戰馬,不是戰馬養殖地的問題,而是制度和技術問題。舉個例子:《宋史》記載,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翻譯一下就是:“配種的種馬562匹,養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種馬,養出了馬駒27匹。”

    所以北宋不應該缺馬,那麼實際中卻發生了缺馬的情況,這就和當時戰場地形和宋朝國策有關,這裡就不去贅述了。那麼是納歲幣好呢還是戰爭好呢?

    這就得看打和不打那種情況佔優。還是先看看北宋經濟。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觀點:“以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華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經濟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於內戰,到1950年,華人均GDP僅為439美元,還趕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但仍低於宋末的600美元”。這就是說當時的宋朝就是妥妥的富國,有錢。《東京夢華錄》就對當時的市民生活有詳細記載。反觀燕雲十六州,戰亂日久,民生凋敝。古時雖然皇權很大,但是圍繞著皇權的利益階層才是權力基礎。而既得利益者,會放棄幸福生活,去打一塊無有好處的地方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 6 # 大宋說書人

    你好,我是愛歷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對於宋朝來說都是不管是歲幣換和平還是發起戰爭,都只是暫時性的,因為中原人主要擅長攻城和守城,而邊關的少數民族擅長野戰,所以不管宋朝有多少馬,失不失去戰馬養殖地,這都不是關鍵,讓宋朝人去和邊關的遊牧民族光以騎兵爭雄,宋朝必敗,宋朝最厲害的應該弓、弩。“澶淵之盟”簽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宋朝小將用“床子弩”,在五百米開外的位置,直接射殺了,前來探營的遼國主將“蕭撻凜”,可見宋朝的弓弩裝備的精良。

    如果用歲幣換和平,之能換取一時的和平,而且並不牢固,想要和平必須自己先要強大起來。“澶淵之盟”就是歲幣換和平,最多也就維持了一百年,最後還不是開戰了。

    如果用戰爭解決邊患,看看“西夏”李繼遷,你來了我就跑,宋朝都追到蒙古大草原了,都沒有抓住李繼遷,宋朝走了,他又回來了,和你玩游擊戰,宋朝是有看法沒辦法。

    歲幣和平也不是,戰爭解決是不是,那宋朝應該怎麼辦那?其實宋朝的皇帝們都知道怎麼辦。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平定南方後就出兵北漢,想要收復唐朝故土燕雲十六州,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意義非常大,第一,收復燕雲十六州後,才回復了唐朝時的疆域,實現正真的中原大一統。第二,燕雲十六州有長城啊,那才是抵禦北方蠻族強有力的屏障。可惜了了,宋朝三百多,也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對付西夏,宋朝採取的也是築城,在邊界築城和設立營寨,來抵禦西夏的侵襲,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希特勒只是佔領歐洲,其他國家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