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高人告知一下
40
回覆列表
  • 1 # 大明人

    《左傳》、《國語》、《史記.晉世家》都對晉文公生平事蹟有所記載。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 2 # 任十三讀史

    如果要記載人物生平,當然首推司馬遷的《史記》,因為它是紀傳體史書。

    關於晉文公重耳的生平,具體章節可見《晉世家》

    另外,還有《左傳》中有專門的《文公》篇。但由於左傳是編年體史書,是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來記載史實的。所以他是從晉文公成為晉文公之後才開始詳細記載的。從文公元年一直到文公十八年。要找文公做公子時的事情,就要從別的篇章裡搜尋了。

    至於《資治通鑑》,是從公元前403年才開始展開記述,而晉文公大概是在公元前628年逝世,因此就不會有專門的章節去記述他了。

    但是開篇有一段論述,提到了晉文公。

    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 3 # 新牛城

    戰國的故事也寫了3篇了,雖然故事很多,但暫時沒想到很好寫的題材,因為如果只是把史書中的文章翻譯過來就沒意思了,想要有意思可以寫一些系列,就是那些被歷史放在一起記載,或者有共性的史實,可以放在一起對比來看。之前有一個想法是寫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但是素材方面收集有些困難,於是就先準備寫一下貫穿春秋歷史的五霸故事。

    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文公、宋襄公(史記說法),還有一種是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說法)。那麼這一共7個人裡面,齊桓公小白的故事大家基本上都耳熟能詳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王位、管仲拜相、尊王攘夷、葵丘之盟等等這些個故事,我就不寫了;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夫差是闔閭的兒子,闔閭這個人之所以能算上五霸之一,是因為他重用伍子胥和孫武,孫武是寫孫子兵法的那位,攻克了楚國的賭城,但是後來在和越國的戰爭中受傷去世,所以夫差就復仇,差點滅了越國,但是後來又被越國滅了)的故事,想必大家應該在臥薪嚐膽的故事中都瞭解了,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也是非常家喻戶曉了,還有秦穆公、宋襄公的故事,我認為不太好寫,也沒什麼意思,其實就剩下晉文公重耳,我覺得這人身上可以挖掘的點非常多,而且他生活的時代,也可以串聯其他的幾位霸主,就順帶一起說說吧。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他曾經跟隨晉文公重耳輾轉8個國家,流亡在外19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奪位。介子推不求名祿,功成身退,隱居在山中,終生不復出。幾千年來,世人無不敬佩介之推的高風亮節。在世間流傳著這樣兩個介子推的事蹟:一個是晉文公將要餓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晉文公;另一個是晉文公想封賞隱居的介子推,放火燒山,卻燒死了介子推。這兩個事蹟廣為流傳,時到今日,大家還能在很多地方看到這兩個故事,也都深信不疑。然而,查閱先秦史書或《史記》,在記載介子推時,根本沒有這兩件事的記載。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這兩件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卻欺騙了世人幾千年。

    介子推和介母

    最早記載介子推事蹟的史書是《左傳》,此書寫成於春秋末期。在其中一篇《僖公二十四年》中記載了介子推:“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意思是說介子推認為晉文公能做晉君是天意,如果向晉君邀功請賞是與上天爭功,是不義的盜賊。介子推恥於這麼做,於是他帶母親隱居到山中,一直到老死。晉文公沒有在山裡找到介子推,就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介子推了。《左傳》中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有一本成書年代不詳,作者不詳,專門記載晉國曆史的書《晉史乘》中記載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此書倒是記載了介子推被燒死,但《晉史乘》真偽難辨,不足採信。

    介子推因燒山而死

    莊子的《莊子•盜蹠》說:“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莊子算是最早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了,他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介子推沒有得到封賞,於是非常憤怒的離開了,最後介子推抱著樹被燒死了。《莊子》是一本寓言故事書,借寓言闡述道家要旨,是不能當歷史書看的,歷史參考價值微乎其微,所以,不足採信。屈原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說:“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語焉不詳。有人認為其中“枯”字表示“焚身而骨枯”,也有人認為“枯”字應該表示“乾瘦憔悴”。無論何解,都不能證明是晉文公放火燒死了介子推,更沒有提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韓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寫道:“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德,書圖著其名。”韓非子是說介子推做過割肉奉君的事。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又得道家精髓,他著書立說,不過是想推行其主張,得到君王任用,言辭如戰國辯士,不可全信。

    介子推廟

    秦國呂不韋和他的門客在編寫《呂氏春秋》中說:“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也沒有提到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以上先秦書文,唯有史書《左傳》記載最早,立場最客觀,權威性最高,最可信。而文學作品《莊子》,《韓非子》,帶有強烈得個人主觀情感,難以信服。

    介子推隱居的介山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寫道:“(晉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意思是說晉文公想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卻逃跑了。晉文公找到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將整個綿山封給了介子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為可以託付終身的人知道我有病以後選擇了分手,這件事情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