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剛Lotus

    比如杯子,碗日常生活天天使用。碗的功用很好理解,盛水,但功用因為什麼而存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也是“有”和“無”的相生依存關係,無是用的產生,有才是用的保障。有、無是一體的,同謂而異名。有可以理解為存在,可以被感知,因為可以被感知所以產生利,產生利,就可以琢磨使用,被利用。

    無之以為用,那個產生利,才能依存的,才能被感知的,是因為無是用,用才能產生利。所以被感知的存在,其存在產生的利或者用處,全在其看不見的“”無“”中產生出來。只有無沒有有的存在,是不可以被感知,不能被感知也就是真正的無,也就不會有利。只要有了“有”,可以被感知,其利就會有,無就會生出用來。

  • 2 # 使用者2786549091155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語譯】

    三十根輻條湊到一個車轂上,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車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鑿了門窗蓋成一個房子,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給人們便利,“無”才是最大的作用。

    【感悟】

    老子在這一章用了三個比喻,舉了三個例子,說明“無”的作用,也說明“有”和“無”的關係。

    第一個例子,是“三十輻共一轂”。古代的車輪是用木頭做的,由四部分組成,輪、輻、轂、軸。這四個字都是“車”字旁,其中“輪”是最外面的部分,“軸”是最裡面的部分,就是軸心。 “轂”是套在車軸上的部分。“輻”是連線輪轂的木條。《詩經》裡面有一首著名的詩叫《伐檀》,很多人都學過吧?裡面說:“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輻條,做成輪子。三十根輻條共同湊合到轂上。在“轂”和“軸”中間必須是空的,否則就無法轉動了。正因為有中間空的,是“無”,所以這個車輪子才可以轉起來,如果中間不空,是實的,那車輪怎麼動啊?所以這中間的“無”——空是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無”才有了車子的用處,這叫無中生有,無有大用啊。

    第二個例子,是“埏埴以為器”。“埏埴”這兩個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個動詞,和土的意思。“埴”是一個名詞,一種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過“陶吧”玩過的人都知道,制一個陶具,比如說做成一個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後要把中間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裡?就在於中間空的部分。否則的話,中間全是實的,那這個東西還有什麼用啊?

    第三個例子,是“鑿戶牖以為室”。蓋一個房子,四邊砌成牆,然後開了門,開了窗,造成一個房子了。請問它的作用在哪裡?就在於中間是空的。試想如果這個房子中間用泥巴石頭塞得嚴嚴實實的,那這個房子還有什麼用啊?

    所以,“無用”才是大用。 曾說過學國學、學哲學最大的作用就是“無用”。哲學、國學它不能告知你具體做什麼、怎麼做。哲學、國學不是告訴你有形的東西,而是告訴你無形的東西,比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文素質等,這些東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東西,也不是學了以後就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種潛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們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這些無形的東西在起著主導的、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無用”又是最大的用。

    對“無”和“有”的關係,老子總結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當然有無是相生的,有無是相對的,兩者缺一不可。車、器、室都是“有”——有形的東西,它們給人類帶來了便利,帶來了利益。但“無”——無形的東西、無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無”,“有”才能發揮作用。老子藉此說明 們每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無”,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親子鑑定都有哪些方法過去官府斷案又是根據什麼判定親子關係?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