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倚劍醉客棧
-
2 # 佛本無我菩提一心
海防。
因為洋務運動是以海防為中心開展的,水師學堂也好,漢陽鐵廠也罷。都是為了海防。雖然不能做到全國推廣,好比李鴻章,剛想伸伸手,就有七八隻手拉住他。所以甲午更多是敗在自己人手中。甲午敗後,洋務運動幾乎一崛不起。洋務運動與李鴻章一樣都只是救清廷,那時候民國時期的工廠大多是以洋務運動的工廠為基礎的。
-
3 # 迷失創業者大路
我會選擇塞防派,第一當時的國力,我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造不了大船,大炮,第二沒有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所以我選擇塞防派,在港口修建工事,集中力量搞容易登陸的地方派兵把守,屯兵居中協調,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大量散兵於海邊,同時又要發展工業,為海防的發展打造基礎,搞訓練!購買洋人的先進武器進行防制!
-
4 # 狐羊樹
我支援海防,原因有:
第一,當時或之前能在全球稱雄的西班牙,葡萄牙就是航海發達,接著是英國成日不落帝國,就是重海上發展,航海技術及海軍發達!
第二,海防做的好,別國不易侵略,還能與它國搞貿易取勝,有助經濟的發展,甲午戰爭及鴉片戰爭不是很說明問題嗎?優先搞海防的戰略是對的,只是清政府沒有玩好。
第三海防搞好了,經濟貿易上去了,與別國交流多了,科技也發達了,還擔心陸防嗎?派一大將率一支軍隊就能搞定,左公收新疆<得慈禧經費和政治的支援>以及後來徐樹錚穩定蒙古是最好例證!
-
5 # 飛眼視角
海防派和塞防派在清末洋務運動中就是一對冤家。如真穿越到那段時間,根據現有的歷史經驗,我會選擇海防為主塞防為輔,即海防派。為何?
一、西方殖民者的海權論充分揭示了清末世界是以海權為主的格局。這就意味著如不掌握海權則會受制於人。清末歷次的列強入侵基本是自海上而來,例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對手國家充分執行了由海及路的策略,而且基本都成功的擊敗了清政府(中法戰爭中海戰清軍是失敗的,只是透過陸戰的勝利才跟發展戰成平手)。所以從這些結果來看,海洋的戰略價值極大,因此海防必須為主!
二、清末陸地的威脅並不如海上的威脅大。清末時期,除了海上入侵的列強外,的確還有來自大陸上的列強威脅,那就是沙俄。可以說沙俄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但翻閱史籍卻查不到清末清軍與沙俄軍隊直接戰爭的記錄。真正路上的戰爭亦只有左公平定新疆阿古柏之亂。經歷過太平天國之亂的清軍戰鬥力極強,不出兩年即平定。期間雖然沙俄軍隊佔據伊犁地區,但懾於清軍實力,最終透過外交途徑撤退。所以從這些事實來看,沙俄雖然敲詐中國領土最多,但其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擊敗清軍。而且從後續1904年的日俄戰爭敗於日軍的結果來看,沙俄軍隊不一定強於鼎盛時期的清末陸軍。
因此基於這兩點分析,如穿越至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本人將是鐵桿的海防派!
-
6 # 蕭立誌
我比較認同左宗棠的意見:“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19世紀70年代初,清朝統治的中國在西北和東南幾乎同時發生邊疆危機。自1865年初,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後,英、俄也加入了鯨吞新疆的爭奪。1871年,俄國侵佔了伊犁等地。在1875年5月,日本以1871年臺灣高山族人誤殺琉球船員的事件為藉口,入侵臺灣。中國在東南和西北同時受敵,而清王朝的統治卻江河日下,財政匱乏,“海防”和“塞防”之爭便由此而起。
所謂的“海防派”是指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張海防優先,甚至想犧牲塞防的經費填補海防;而所謂的“塞防派”是指以王文韶為代表的主張宜全力注重塞防,他認為西北無事,則東南自固。而左宗棠的意見較為合理:“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但因當時“我師日遲,俄人日進” 的緊急局勢,因此收復新疆是當務之急。確實,1874年中日訂立了《北京專約》,使日本對東南沿海侵略會有所緩解。而後清廷從全域性考慮,堅持了“兩防並重”的方針,任命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務,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而左宗棠於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地區外新疆的全部領土。
“海防”與“塞防”之爭的根本起因還是經費問題。清政府財政每年呈現赤字狀態,對於邊防的經費實屬拮据。李鴻章在《奏稿》中多次提到要求報銷海防經費,以及請催各省支援海防的餉銀。並且,內閣學士宋晉提出的“製造輪船,靡費太重,請暫行停止” 可見清政府難以維持其用費之巨。同時,左宗棠提出不宜將塞防經費移作海防:“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是停兵節餉,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 因此,經費才是引起爭論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派系的利益之爭。
“海防派”雖然他們上書建言多以“海防”重要作為藉口,實則隱含了強烈的利益指向。太平天國後,清朝稅源枯竭,根本無法同時支援“海防”“塞防”,東南沿海諸省份,財力較為充裕,加強“海防”自保不在話下。但如果派兵西征,則要東南諸省出錢出糧,例如同治七年,左宗棠從其他省份籌備軍餉,一次就拿走300萬兩,其中江蘇省36萬兩,浙江60萬兩,湖北48萬兩,江西48萬兩,福建48萬兩,廣東36萬兩,安徽24萬兩,這只是每年的費用,如果戰爭多打幾年,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據統計,同治五年到同治十二年,西北戰事共計耗費4019萬兩,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而籌備海防同樣是個金窟窿,以當時的物價計算,鐵甲艦一艘在90萬兩以上,稍大點兵船也要50萬兩,還不包括日常訓練維護費用,東南沿海縱然有錢,也禁不起這樣的折騰。與左宗棠私交深厚的浙江巡撫楊昌濬就直言:浙餉不能協解,蓋因臺事未定,防餉、協餉均難籌措也。
拋開錢財問題,這些封疆大吏對國防概念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古書古籍天朝上國的歷史範疇,與現代意義上的“領土領海”相差甚遠(馬漢“海權論”出版於1890年),在這些大老爺們心目中,新疆保與不保,都無關大局。
作為晚清名臣,左宗棠對西北的認識十分清醒,他雖生於湖南,但早年受林則徐魏源等人影響甚深,閱讀了大量關於西北的書籍著作,對新疆山川地理多有了解,平定“陝甘回亂”更是堅定了他的看法,他在《復陳關外剿撫運糧情形折》中寫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 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安眠之日。”
也正是他的堅持,穩固了西北亂局,為捍衛新疆主權,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
至於“海防”“塞防”所爭之經費,財政無非開源節流。兩派都是從節流角度考慮,但是清朝財務開支不合理處很多,為何一定要從軍費處節流。更何況財務要想有根本改變重要的還是開源。
-
7 # 秋葉翁
如果按現在的眼光,當然要加入海防一派,在洋務運動時期,對中國威脅最大的來自海上,西洋人較當時的中國更先進,還有明治維新給後的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這些威脅只有加強海防方能拒敵於國門之外。相對於邊防海防的重要性更大,因為與中國接壤的小國其軍事實力不足以滅掉中國,他們還沒有接受西方先進的文化,軍事,制度,所以威脅並不大,防止他們也就不顯得更急迫,所以首先要加強海防,我也願意加入這一陣營,為中國出一份力。
-
8 # 奕垣講歷史
其實究竟是海防重要還是塞防重要,這是個偽命題,其實它們一樣重要,其目的都是為了守衛自己的國土。那麼為什麼晚清會出現這樣的爭論呢?很簡單,就是國家積貧積弱太久,不可能兩面都統籌兼顧,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專注其中一種了。清朝國力為什麼這麼弱?歸根結底還是閉關自守的問題,當時世界的局勢正是處於機械革命的時期,各國都在爭相進步,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步了,無論是海防還是塞防,首先要有一個基礎,那就是經濟實力,如何增加國力,那就得變法圖強,而且需要從基本做起。清王朝忽略根本,而是隻是想著引進西方的堅船利炮,以為就此就可以和列強抗衡,無異於痴人說夢!北洋水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算是一支近代艦隊了吧?但是擔任提督的丁汝昌卻是騎兵出身,這種思維說明,武器雖然先進了,但是思想還是陳舊老化的,所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花的錢,廢的精力和時間,全部付之東流!
所以說,無論是海防還是塞防,對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主次,都很重要,但是它需要強大的國力基礎。
-
9 # 不沉的經遠
雖然更喜歡海軍,不過在海防塞防之爭時只能先塞防再海防,這個沒得選。事後則適當加強海防。
1874年4月,日本藉口琉球漁民在臺灣被生番所殺,派遣西鄉從道率3000人和艦隊侵略臺灣。清政府得知訊息以後,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船政水師護送陸軍增援臺灣,而加強海防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其代表人物就是李鴻章。
然而此時浩罕汗國的阿古柏率軍入侵西北,左宗棠正在準備西征。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捻軍之亂以後,清政府財政緊張,根本無力支援在西征的同時大辦海軍,必須有所取捨,因此引發了海防、塞防之爭。
李鴻章、左宗棠兩人為了各自集團的利益在此事上爭的不可開交。李鴻章認為列強都是從海上入侵,因此海防刻不容緩,主張削減西北地區開支建立海防。左宗棠則認為放棄西北無異於自撤藩籬,認為應該暫停海軍建設,保證西征軍餉。
李鴻章和左宗棠的意見其實都有一定道理,此時無論是海防和塞防都有其必要性,臺灣重要,西北邊疆一樣重要,只是受限於財政問題不得不有個先後順序。
就當時的局勢來說,日本入侵臺灣確實要解決。不過此時的日本實力還不強,雖然其海軍擁有遠東第一艘鐵甲艦“東”號,但是福建船政水師的船隻數量要多於日本海軍,而且航速更快。因此一旦雙方真的在臺灣開戰,福建船政水師可以透過襲擾日本海上運輸線的方式向日本施加壓力。
日本海軍的“東”號鐵甲艦
歷史上日本最後因為種種因素,最後也不得不放棄了侵略臺灣的計劃,從臺灣撤軍。因此單就臺灣問題來說,解決並不需要耗費太多資源。
相比之下,西征因為路途遙遠,動員部隊數量大,開支龐大,更需要財政的支援。所以在海防、塞防之爭時,肯定會支援塞防優先,海防以逼退日本為限投入有限資源。
不過在西征結束以後,那麼就要把資源調整到海防上了。畢竟李鴻章也沒說錯,列強大多來自海上。此後的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海軍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加強的後果誰都知道了。
回覆列表
當然是海防派,參考日俄戰爭中旅順口要塞的丟失,其丟失是在俄軍艦隊加上前來支援的艦隊失敗後,要塞失去了外圍保護變成了死地。
那什麼時候塞防派重要呢?除非面對同樣是弱雞海軍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