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者12姜華遠

    要真正讀懂老子,必需首先把其言中的每個字的字意弄清楚,這是關鍵的第一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此句中若驚身三個字為關鍵字,若是同樣或似的字意,驚是驚醒反思的字意,身是與人身相連的人的行為的字意。明白了此三字的字意,老子此句話的本意就應為受到尊崇或侮辱同樣要驚醒反思自己的言行,似看重大的禍患那樣看重自己的一言一行。這無疑在告誡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謹言慎行,時常驚醒反思自己的言行,因禍患潛伏在言行之中,要及時發現自己的過錯與不足並予以改正與補齊,不要被光環遮住了眼睛。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子此句話,發有關書頁供比對參考。

  • 2 # 梅里一了

    老子這句話其實很好懂,就是一般人很重視虛名,寵辱皆是虛名,但寵得到了怕失去,心驚膽顫。辱,屈居人下,太在意,驚懼憤懣。其實這些對人的身體來說都不重要,值得重視的是疾病纏身,拿著幾十上百億,得了癌症,錢有鳥用。所以重視愛惜身體是根本,對於君王來說,天下就是身體,只有象愛惜身體一樣愛護天下,才配做君王,才可託付天下。不要太在乎別人說你是強國還是弱國,國泰民安才是第一位的。

  • 3 # 閒看秋風999

    明白了什麼是“受寵若驚”(寵辱若驚),然後結合老子對待生活的消極待“變”的思想,這句話的理解也差不多了(不爭就是爭)。

    《道德經》主張無為,視一切寵辱(提拔,重用,獎勵,榮耀)為“大病”在身,唯恐避之不得。老子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和進取。它認為幼小的東西雖然柔弱,但能從柔弱中壯大;相反,等到壯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嬰兒生命力最強)。它認為對待生活也是這樣。三十章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說,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會使它早日結束它的生命(超級大國,一個解體,一個走下坡路,就是這個道理)。四十二章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它認為最好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而不會轉堅強,不但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結局,且能戰勝強者(老子不主張“逆襲”,而主張“韜光養晦”,不為“天下先”)。七十八章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因而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教人向柔弱的水學習。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二十八章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雖知雄強,卻安於柔雌;雖知什麼是光榮,卻安於卑辱;雖知什麼是光彩,卻安於闇昧。它以不爭之爭來保全自己。

  • 4 # 本樞

    成語“受寵若驚”的意思是指人們得到意外的寵愛或賞識而高興、驚喜。現在通常比喻人們在得到某種物質或精神的獎勵後那種高興而又忐忑的心情。受寵若驚的出處在哪裡?本義是什麼?原來“受寵若驚”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此章有託身言志,借物喻人之意。老子認為人生要寵辱若驚,後來寵辱若驚就演化成受寵若驚了。我們現在一直倡行寵辱不驚,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寵辱不驚,淡定如山,平靜如水,淡泊高遠的程度。

    “寵為下”是老子說的還是後人修改的?

    老子開門見山,直接丟擲此章的中心論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了兩層意思,一是“寵辱若驚”,二是“貴大患若身”。接下來,老子對什麼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若身進行了具體解釋。

    寵辱若驚是提醒人們要“慎獨”

    歷代學者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從君臣關係、地位懸殊的上下級關係的角度上解讀“寵為下”,說服力不太強。如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認為得寵是不光榮的、卑下的事情;明代大和尚釋德清認為,寵乃下賤之事也,君愛之以為寵。既然這樣,如何解釋中國歷史上各個層級的王公大臣爭相邀寵的事件呢?如何理解現代社會下級費盡心機地獲取上級的賞識呢?如何理解同時代的孔子說的“事君以禮,人以為讒矣(大意是用禮數對待君主,別人認為是諂媚)”內涵呢?

    《中庸》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說,君子修身要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有人沒人一個樣,時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也正是老子提出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的精髓所在,好似美味佳餚雖分屬儒道兩家,味道卻是相同的。

    老子提倡寵辱若驚,在某種程度上是提倡做人、做事要謹言慎行。寵幸來了,要如履薄冰,不可忘乎所以。羞辱來了,要理性對待,時時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正確即時時省察自身。不要自暴自棄,麻木不仁,要“驚”字當頭,“警”字在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朝失意株連九族的例子歷朝歷代數不勝數。縱觀歷史,受寵的大臣、嬪妃少有人終身受寵,除非是能夠在適當時刻全身而退的明智人。這才是老子提出寵辱若驚的深遠內涵。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寵和辱,其實是度的把握。

  • 5 # 法度之家

    你段章取意了吧!一個人的思想是需要一生的不斷升化而形成,何況一句話又說明了什麼?不要猜麼聖意好不?!後面的話你又想到了什麼,一個人到了忘我,而心繫天下之人,才是智慧之道理智真理之道的智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看到賊吃肉,看不到賊捱打,這病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