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瞬凝眸

    魏孝文帝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原名拓跋宏。廟號高祖。鮮卑族,在位二十九年。皇興五年(471)獻文帝拓跋弘傳位給五歲的太子拓跋宏,國政由其祖母馮太后主持。

    曾於太和九年(485)頒行均田令(見均田制)。次年以後,元宏開始親自草擬詔策,較多參預政事。十四年馮太后死,元宏獨攬朝政。

    他的漢文化修養很深,十分器重出身江南高門的王肅。認為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

    他改變鮮卑姓氏,如改拓跋為元;禁止使用鮮卑語言和服飾;一些鮮卑貴族依高下規定為姓或族,使成為與漢族高門盧、崔、鄭、王等相等的門閥;為諸弟聘娶漢族高門之女為妃;選拔人才時專重人望。

      元宏因為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無漕運之路,而且僻處北邊,不利於控制中原,便向南發展,十八年遷都於東漢以來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陽。漢化與遷都遭到鮮卑族人的反對,太子恂反對其政策,終於被廢、被殺。

    遷洛以後,元宏更多地親迎中州儒士,拓跋氏宗室和代北舊人益加不滿,在平城發動叛亂,被鎮壓下去。遷都的次年,元宏即以齊明帝蕭鸞篡奪政權為藉口,親率大軍南伐,從東路渡淮水向壽春進軍。

    他有意南臨長江,但淮南三大重鎮壽春、盱眙、淮陰都未攻克,只得遣使臣臨江責罵蕭鸞。二十一年又從西路南下攻南陽、新野,親自率軍攻懸瓠(今河南汝南),沔北大震。次年蕭鸞死,元宏以禮不伐喪而退軍。二十三年再從西路南伐,進到馬圈城(今河南鄧縣北),因病班師,死於軍中。

  • 2 # 驀然若夢

    北魏孝文帝 元宏(467—499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改革家,他的謀略,他的勇氣,他所取得的成就,不僅贏得了當時社會的讚譽,更對今天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人說,他是民族的叛徒,有人說他是歷史的巨人,但誰都無法否認他對中國的歷史作出的巨大貢獻,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名元宏,出生於公元467年的北魏。由於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厭惡政治,一心修身養性,所以拓跋宏在3歲時就被立為太子,5歲便即皇帝位。在此後漫長的十餘年裡,北魏一直由拓跋宏的祖母馮太后執政,直到公元490年馮太后逝世,拓跋宏才開始親臨朝政。

    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社會矛盾加劇,宗主勢力強大,導致朝廷虛弱,鮮卑族官吏貪汙成風,與漢士族爭權奪利的鬥爭日益激烈,民族矛盾尖銳。於是鮮卑貴族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強烈要求改革,加強朝廷統治。這一時期,北魏先後效仿南朝政治制度,進行了均田制、三長制、官吏俸祿制的改革,推動了鮮卑政權的封建化程序,還重用漢族士人,積極倡導務農囤糧,考核官吏。一時間,北魏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呈現一片少有的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於北魏長期偏隅北方,其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僻處北方內陸,交通閉塞,氣候條件極其惡劣。不僅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也不利於北魏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加上北方戰事頻繁,水旱疾病肆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就當時的北魏而言,要想統一南方,就必須遷都中原。從政治上說,鮮卑人文化落後,要想消除民族隔閡,緩和民族矛盾,就要進行漢化改革,必須遷都;而平城為鮮卑舊都,保守勢力大,改革勢必遭到巨大阻力,也必須遷都,因而遷都中原勢在必行。

    公元493年,孝文帝置北魏眾人的強烈反對而不顧,毅然決定遷都古都洛陽,並迅速開始實施漢化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措施莫過於強令禁止鮮卑人講胡語、穿胡服,明文規定要說漢語、穿漢服。作為一國之君,孝文帝言出必行,帶頭講漢語,穿漢服,為以後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孝文帝率先改拓跋姓為漢姓元,大大推進了北魏政權的漢化程序。而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通婚,則進一步融合了鮮卑族與漢族人民之間的關係,消除了雙方存在的民族矛盾,兩族人民團結一心擁護北魏政權。此外,孝文帝徹底廢除了鮮卑舊的制度,效仿漢制,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大大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面的發展。

    孝文帝不僅是一位文治武功的英名帝王,也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文人學士,留下了很多傳世佳句。不僅如此,在父親的影響下,孝文帝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仰者,這直接促成了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的出現。

    在孝文帝的領導下,鮮卑族經濟發展迅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北魏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千瘡百孔的北魏統治又苟延殘喘幾十年。這是對西北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發展史的一次總結,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499年,孝文帝舉兵南征,病逝於北返途中,年僅33歲。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坐落在離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即494年。它是中國目前儲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文學造詣,也是外來佛教文化植根於中華民族肥沃的傳統藝術土壤中的豐碩成果,與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 3 # 一貳一橙

    拓拔宏是獻文帝拓拔弘的長子,他這個父親做皇帝時比較佛系,老是想著出家做和尚。就算是國家大事,也是隨心所欲,想立誰就立誰的。

    也是因為拓拔弘如此漂浮不定的做法,所以他繼位幾年後,就把皇位禪讓給了長子拓拔宏。不過拓拔弘最後也沒全了他出家的心願,而是窩窩囊囊地被老婆夥同情人老王給毒死了。拓拔宏繼位時才五歲,由馮太后輔政。

    拓拔宏繼位,使北魏成為南北朝最強大的國家

    北魏建國之初,因為一直難以脫離野蠻的掠奪習慣,朝廷各部官員是沒有俸祿的,唯一工資來源就是搶。不管是搶百姓還是搶南朝的,反正誰搶到就是誰的。從太武帝時期開始,北魏朝廷就在肅貪,可越肅越貪,國內矛盾也越發激烈。

    拓拔宏上臺後,終於開始實行俸祿制,稱為“班祿”,與“班祿”一併實行的,還有極為苛刻的貪汙處理。拓拔宏的規定就一條:貪汙絹一匹以上的人,處死刑。此令一下,從當年三月到六月,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因犯貪汙而被處死的官員就多達四十人,其中還包括拓拔宏的舅公——皇親國戚李洪。一時之間,北魏眾人不敢再剝削、搶奪百姓,而是守著那點朝廷發下來的糧餉,好好過日子,北魏的吏治也有了好轉。

    吏治好了,就該著手於民眾生活了。西晉末年以來,土地兼併嚴重,富者有其田、糧、財,卻只要交很少的稅,窮者無其田,入不敷出之餘還得負擔勞役。不過嚴重影響國家團結,還影響到了國家稅收。

    在馮太后的支援下,拓拔宏開始和豪強貴族搶土地和人民,在全國實行均田制。規定十五歲以上男女,由政府給予土地耕種,男子四十畝,女子二十畝,到了不能耕種或不想耕種的時候,再把土地還給政府。除了耕地之外,還有桑田、麻田(可種桑、麻)等土地提供,而且這兩種田是不用交還的,可以當成家產一代傳一代。這樣就吸收了大批的流民,開墾了大批的荒地,國家稅收多了,對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改制完百官和百姓後,拓拔宏就開始著手改革皇族了

    有感於北方和中原教化不同,少數民族一直都被中原漢人看為異端蠻夷,從北魏建國平城開始,中原的富庶就吸引著北魏歷代皇帝。從道武帝到明元帝,都有著遷都洛陽的打算,可當時北魏北方面臨著柔然的威脅,所以遷都事宜一直襬不上日程。

    到了拓拔宏時期,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柔然、大夏等威脅已經減輕,於是遷都一事又開始受到了拓拔宏的重視了。在宗親大臣拓拔澄的幫助下,拓拔宏以南下滅南朝的理由,率兵三十萬南下,走到洛陽就停了下來,並開始修建洛陽,派人去通知平城的王公貴族:現在皇帝和軍隊就在洛陽住下來了,反對也沒用,不想死的就搬家來洛陽。

    在軟磨硬泡下,拓拔宏終於成功遷都洛陽,再進一步改革,漢化鮮卑族。拓拔宏下令:禁止鮮卑族穿胡服,一律穿漢服,不準說鮮卑語,改用漢語,鮮卑姓全部改成漢姓。由我做起,拓拔氏從今天起改為元姓,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乙栴氏改為叔孫氏,獨孤氏改為劉氏等等。

    在改制易服之後,北魏正式入主中原,得到了中原的認可,國力急速增長,隱隱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元宏多次南下,企圖一舉吞併江南,可每次都鎩羽而歸,不是後方高車族不聽話,就是內部有混亂。而且元宏從小因為身體就不好(被馮太后關小黑屋,冬天只穿著一件單衣),長期的奔波使得他身體情況越來越嚴重。

    在最後一次征伐南齊時,病逝於谷塘原宮,臨死前讓次子元恪繼位,安排輔政大臣,並遺令誅殺淫亂後宮的馮皇后,交給了太子一個相對安穩的北魏朝廷。一代雄主就此湮沒,元宏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 4 # 看歷史說天下

    北魏一代著名女政治家馮太后去世,把朝政大權留給了孫子拓跋宏,這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繼位

    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在生下這個長子之後,得到了親政的機會。按照子貴母死的規矩,孝文帝的生母在他被立為太子時,不得不自殺,因此,孝文帝是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長大的。

    3歲的時候,獻文帝由於對馮太后不滿,禪位給了年僅3歲的兒子,做了太上皇,後來被馮太后拘禁致死。

    此時身為太皇太后的馮氏重新掌權,對當時動盪不安的北魏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在這個過程中,孝文帝雖然只是個小孩子,但是他卻目睹了祖母的政治手腕如何讓這個國家走向正軌。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留下了年僅23歲的拓跋宏。但是,在我們普通人剛大學畢業還懵懵懂懂的年紀,拓跋宏經過馮太后的精心培育,已經成為一個老道的政治家了。

    儘管親生父親被馮太后迫害、自己年幼時也險些被馮太后迫害,但後來馮太后在拓跋宏的孝順恭敬之下,對他十分呵護。更重要的是,拓跋宏親眼看到了北魏是如何在風雨飄搖中被馮太后扶起來、站穩腳跟,他知道,馮太后的決策是對的。

    因此,拓跋宏堅定不移地決定:貫徹馮太后的一貫方針,實行漢化。

    我們知道,南北朝號稱是五胡亂華,漢民族被各種少數民族欺壓,十分悲慘。而北魏的拓跋氏,也是少數民族之一——鮮卑族。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打家劫舍還可以,想要治理天下,靠馬背上那一套是不行的。強如蒙古,最終統治了也不到100年;後來的清朝,則很好地完成了漢化,才統治了二百多年。

    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拓跋宏知道,北魏想要長期統治中原,必須要實行漢化,利用漢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來治理天下。

    為此,拓跋宏不僅重用漢官,而且大規模效仿漢民族禮節,恢復了很多漢族朝廷的很多規定。

    而且,為了實現完全的漢化,拓跋宏決定:改姓!

    這個決策,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可見拓跋宏具有極大的魄力。即使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哪怕改個名,都是不太常見的事情,更不用說改姓了。為了實現漢化,拓跋宏堅定不移地作出了這個驚人的決定。

    在皇帝的帶領下,鮮卑的複姓都改成了單音的漢姓。以拓跋為例,改為元,從此北魏皇室都姓元,拓跋宏也改為了元宏。獨孤改為了劉、賀樓改姓賀……

    更有魄力的是,元宏不僅把姓改了,連國都也要改。原本當時的國都是平城,也就是現在陝西省大同市。但是,元宏認為平城偏北,不利於統御天下,於是,他力排眾議,頂住了許多鮮卑貴族的壓力,將國都遷到了洛陽。

    可以說,元宏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具有魄力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給北魏帶來了命運的轉變。短期來看,元宏的改革大大提升的北魏的國力,也緩解了鮮卑族和漢族的民族矛盾,可以說是極有成效。

    可是,在這些輝煌成果的背後,也醞釀著北魏的一場大禍。就像是光和影子的關係一樣,光越強的地方,勢必會產生一片更暗的陰影。

  • 5 # 夏有涼風61

    北魏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孝文帝拓跋宏如何治理天下的?

    北魏孝文帝治理天下基本還是秉承其祖母 “馮太皇太后”的改革舉措。

    魏文成帝死後,年僅十二歲“獻文帝”繼位,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乙渾”總攬朝政,乙渾想謀朝篡位,被馮太后用計逮捕殺死,此後朝政由“馮太后”把持。

    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公元471年,十八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5歲的拓跋宏(就是魏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統兵南征北戰,使得馮太后朝權倍感威脅,於是馮太后在公元476年,將23歲的“獻文帝”毒死。

    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殺了一批政敵,重用了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頒行了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和官員奉祿制。

    三長制就是“五家一鄰,鄰有鄰長”,五鄰一里有里長,五里一黨有黨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查清了許多隱瞞的戶口,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和人力。

    魏孝文帝的祖母“馮太皇太后”死後,拓跋宏秉承了其祖母的改革舉措,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遷都洛陽後,廢鮮卑語,通用漢語,改少數民族複姓為單姓(漢姓)禁鮮卑人穿胡服,和漢人通婚。

    三年考評一次官員的政績,考評三次後根據情況進行罷免或提升。

    搜求民間藏書。

    魏孝文帝的志向就是想完成統一,幾次南征都嚴加禁止強暴掠奪南人百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對中國民族大融合和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