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史記載
-
2 # 名言哦什麼弄的
古人讀聖賢書,齊家治國平天下,有理想實現抱負,傳統儒家文化,光宗耀祖,名仕都淡泊名利,雅俗歸隱,成就一番事業退隱山林!或者解甲歸田!告老還鄉!
-
3 # 幾時幾時
古代中國就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個個等級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難以逾越。個個等級都有規矩需守,就如士、農、工、商。商人很有錢,但政府打壓他們,如不得穿絲綢,不得乘車;而農民呢,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還有沉重的賦役。這就極大的刺激了他們向士階層轉化的願望。這其中道路很窄,一般的只有透過科考才可以入仕,轉化自己的階層,所以種地的會努力讀書做官。
做了官之後,這些個科考上來的人便自詡清流,與靠祖宗蔭封的人分開,賺取名聲。名聲在這些讀書人是很有份量的。至於為什麼會隱退。一來,官場黑暗,做官不易,時間一長便有了退隱之心。二來,只要是考取了功名的人便有了“特權”,賦役減少,地位較之以前也有了提升,如見縣太爺不用下跪。這樣一來,退隱,一沒了官斗的危險二來有了地位與財富,還可賺取清流之名聲。何樂而不為。
-
4 # 星期九1395
道衍和尚雖說沒殺過人,但他卻成就了朱棣,身為僧人本應六根清淨,無慾無求,尤戒殺伐,可道衍偏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生靈塗炭。功名只向馬上取的一種報國心態,當這種心態達到了,沒有慾望了,剩下的也只有隱退了。個人觀點勿噴。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那個黑暗專制的皇權時代,道衍和尚是一個真起的成功者,因為只有他,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道衍原名姚廣孝,出生在元朝末年,家中祖輩行醫,經濟情況還算不錯。
姚廣孝非常聰穎,善於學習,但他對懸壺濟世並沒有什麼興趣,他的理想並不是繼承祖業,為人治小病,他是治大病,為這個國家治病。
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時,姚廣孝年齡尚幼。等他長大成人時,待其成才,天下基本上已安定了,這就使英雄再無用武之地。
姚廣孝十七歲時在杭州廟智庵出家,剃度為僧,法號道衍,自稱逃虛子。他和太祖朱八八就成了同行。
雖皈依佛門,但六根卻未必清淨。每天在廟中敲敲木魚、念念佛經並不是逃虛子所樂意的,他喜歡遊歷四方,廣結善緣。 在遊歷過程中,道衍遇到了一個道士,名叫席應真,經過一席交談,道衍和尚發現席應真這個人很了不起,身負絕世之學,就拜其為師,學習陰陽之術、天干地支、河圖洛書、推演術、縱橫術和奇門陣法。
和尚拜道士為師,學習道術。這要讓如來佛祖知道了,心裡估計不會太高興,但太上老君是很樂意的。
在席應真的精心培育之下,姚廣孝學習進步很快,年紀輕輕就掌握了儒、道、佛三教的精華,身負曠世絕才。他現在只需要一個改天換地、大展雄才的機會。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曾經下詔召集一些能識書的僧人入朝為官,但姚廣孝沒有接受。 從道衍和尚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那股雄渾的霸氣,這個和尚並不簡單,豈能為了一官半職束縛了自己的身心?
當相術大師袁珙遇到道衍和尚時,觀其相貌行止,大驚,說:
天下怎會有如此奇相的僧人?三角眼,貌如病虎,性情必然嗜好殺戮,像元朝的劉秉忠一般。一定要珍惜自己啊!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病逝,朱元璋遍尋天下高僧,分派給皇子們,要他們在藩國中修寺誦經,為馬皇后祈福。道衍和尚也在應徵而去。
朱元璋安排這些僧人們與眾藩王見面,道衍一眼就盯上了燕王朱棣。
道衍和尚對朱棣說:“如果燕王肯選我,我願意送你一頂白帽子。”
燕王是“王”,戴個白帽,那就是“皇”字。
即然道衍敢這麼說,當然是因為他提前對朱棣有過很深的瞭解和分析。知道朱棣這個人有野心。
朱棣聽了,就收納了道衍,把他帶往了燕京。
朱元璋死後,長孫建文帝登上了皇位。開始搞削藩,各個藩王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道衍勸說燕王朱棣造反,但朱棣十分猶豫,難下決心。
古來造反大多都是在亂世,烽煙四起,眾心不一,天下太平時造反,很難成功。而且,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繼位人,朝野人心都向著建文帝,這個時候造反,肯定得不到擁護。
但姚廣孝認為,天意大於民心,在歷史變革中,民心並不起決定作用,誰最終取得勝利了,民心就會向著誰。“天大還是民大?”
但朱棣仍然不敢下決心。
有一天兩人對坐吟詩,朱棣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這意思是,現在起兵反叛,尚欠缺必要的良機,火候未到。
姚廣孝對曰:“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這個意思是說,應該主動挑起事端,機會是打出來的。
朱棣心思漸漸活動了,但仍無法堅定。
朱棣很驚訝,問他怎麼認出來的,老人說: “小民名叫袁珙,精通相術,能知天命,可卜未來,方才路過,見殿下相貌堂堂,王者氣度,尋常衣物無法遮掩您的王氣。”
朱棣就把袁珙帶回王府,請他為自己相面。袁珙說:“殿下有天子之相,今後必能成為皇帝”
這時候,建文帝派使臣前來宣佈削藩,朱棣立即下定了決心,舉兵反叛。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這一切都是姚廣孝安排的。放長線,釣金鰲,讓燕王朱棣徹底走上了反叛之路。
建文元年七月,“靖難之役”正式打響了。
建文帝派兵征討,雙方經過幾次大戰,互有勝負。朱棣率主力出戰,而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燕京。這個道衍和尚詭計百出,將燕京防得滴水不漏,還與朱棣裡應外合,殺得王師血流成河。王師主將李景隆、副將平安大敗而逃。
建文二年,朱棣率大軍圍攻濟南,遇到個硬碴子――徐輝祖,整整三月都攻不下來。士氣十分低沉,軍心動搖。 起兵造反,要的是速戰速決,一舉而定,最怕這種長久僵持。
道衍和尚告訴朱棣,你這個戰略戰術就是錯誤的,這又不是什麼開疆拓土,你一城一地的攻殺奪取,到何年何月才能解決問題?這是你們朱家叔侄倆的帝位之爭,和百姓可沒有什麼關係。戰爭的關鍵是對京城的爭奪,拿下南京才是最重要的。你應該率領大軍繞過堅城,直指京師,把南京城拿下來,自然就大功告成了。
朱棣這才醒悟過來,立即率大軍南下,放棄對沿途城市的爭奪,直撲南京。
建文帝的軍隊野戰能力比較差,根本無法與久經沙場的燕軍相比,以前憑城堅守還是可以的,但燕王不攻城池,直接南下,王師軍隊就只能野戰阻截,但都被擁有強大騎兵的燕軍消滅了。
南京告破,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了皇位。
論功行賞,道衍和尚功居首位,但他拒絕了所有的財物賞賜。不留髮,不還俗,穿官服上朝為官,退朝以後換上僧服,住在寺廟中,生活很簡樸。 千古奇人啊!
即不為名,也不圖利,也不求高位顯爵,千古功業,他造反,就只是為了造反,實現自己一生的抱負而已。
道衍的後半生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他的親人不接納他,朋友與他斷絕了關係,他寫了本《道餘錄》,對儒學多有批駁,也受到眾人的鄙視和厭惡。
後來因公外出,道衍在歸途中病倒了,屬下護送他回到京城,到達城外,他卻不肯進城,躺在病床上命令侍從放好帷幄,“陛下會來探視我的”。
朱棣聞訊趕來,見到奄奄一息的姚廣孝,問他有什麼遺言,姚廣孝希望朱棣能夠赦免僧人溥洽出獄。
溥洽是誰呢?就是幫助建文帝出逃的那個和尚。被朱棣囚禁了十多年。 朱棣當即下令釋放了溥洽。
幾天後,姚廣孝去世了。
這個世界終究沒有諒解他,但他卻諒解了這個世界。
死後以文臣身份得入明祖廟,姚廣孝是唯一一人。
暴君朱棣評價道衍和尚姚廣孝:
史學家李贄評價道衍和尚姚廣孝:
清朝名臣張廷玉評價道衍和尚姚廣孝:
大師饞嘴肥貓評價道衍和尚姚廣孝:
在那個黑暗而艱難的皇權時代,他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活出了自我。不因名利而喜,不為人言而悲。千年以來,能有幾人?
就用姚廣孝所寫的一首詩做為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吧:
回覆列表
明成祖朱棣雄武剛毅,知人善任,常自比為唐太宗,論其文事武功倒也不相上下,唐初的貞觀,明初的永樂,都是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栽兄欺嫂,逼父篡位,後世人竟略其過而美其功,而明成祖誅殺建文忠臣,卻得了個暴虐的惡名。這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因為唐太宗殺的都是自己的家人,與外人無關,而明成祖誅殺的都是文人,寫歷史的自然也都是文人,君子諱傷其類也。然而朱棣屠殺建文忠臣,不在人數的多少,而在於他手段的慘無人道,這一點大概連秦始皇也自嘆不如,只有北齊的幾個無道昏君堪相比擬。朱棣晚年也痛悔不已,只是無法消除這塊汙點罷了。
道衍以一介方外人成此大功,可謂是和尚中第一人,然而道衍的心機也夠深邃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不願幫助曹操,道衍卻是因為自己功勞過大,唯恐惹禍上身,才保持低調的。不脫裝裝、不問世務,正是要向朱棣表明心跡,消除君主對功臣的猜疑,道衍所想保住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身家性命。
漢初的張良得漢高祖劉邦相遇之重,相知之深,尚且要遁身方外,從道士遊,來遠禍全身。道衍倒是省了這一層,他本來就是和尚,只要保持本色即可。面對功名富貴,一般人都會昏了頭腦,唯恐得之不多,居之不久,到頭來也都因功名富貴而喪身滅族。道理正是如此,每個人也都明白,但真正像道衍那樣能做到遠禍全身的就沒有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