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溫度7758

    杜甫的文釆和他的糟糕機遇是相關的。詩詞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相關生活體驗也寫不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一個偉大的詩人,一首震憾人心的詩背後都有相應的生活故事。或許一個平庸詩人想必也是生活閱歷太過於平淡吧!所以,如果想要擁有杜大詩聖的文釆,請也接受他糟糕的機遇吧。因為喜歡杜甫的文釆,我愛屋及烏,糟糕的機遇同樣可遇不可求。

  • 2 # 歷史小士

    為什麼不?李杜文章萬古傳,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傳誦。人過留名 雁過留聲,如果庸碌一生何不像杜甫一樣,雖然顛沛流離,但畢竟在大時代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何其幸運。

  • 3 # 文史新人小郭

    不願意,因為杜甫生在那個糟糕的年代,他的詩給我們傳遞出的既是他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他不得志的體現。他發給我們的是壯志未酬的負面體現,也是激勵我們珍惜生活的積極因素。但是,我不願意擁有這樣的人生,因為他的價值決定了他就是一個犧牲品。

  • 4 # 旁頭底

    杜甫曾經有一首詩,叫《天末懷李白》,裡邊有一句“文章憎命達,幽魅喜人過。”意思就是,一個命運通達順風順水的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這一點,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也論證過。也就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回到杜甫來說,他之所以成為千古文章楷模,成為詩聖詩史,當然一方面是他天賦異稟,而且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還與他人生的經歷息息相關。

    杜甫一共流傳下來的三千多首詩。但是杜甫身上卻有兩個很奇怪的現象。第一個是大部分的詩人,都是年少時一詩成名,成名作也就成了代表作。但是杜甫卻沒有這麼一首少年之作。第二個,杜甫年輕時也寫了很多詩,但是很多都沒流傳下來的。而我們熟悉的杜甫詩,都是在他四十歲以後的作品。這是為什麼呢?

    杜甫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審言,是初唐詩壇大家。所以杜甫自己常說:“詩是吾家事。”杜甫自己回憶,他五歲即能詠,開口詠鳳凰。他年輕時有一段遊歷歲月,北遊齊趙,南下吳越,寫下了很多詩。但被我們熟知的,可能只有一首《望嶽》。到此為止,他也算經歷頗多了,可是他的詩依舊難臻上乘。

    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夕。他混跡長安十幾年,終於得到了一個芝麻小官。他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回到奉先縣的家裡,一進門妻子就嚎啕大哭,原來他們的小兒子竟活活餓死了。安史之亂爆發,他安頓好妻子,隻身去報效朝廷,結果深陷敵中。一年後,他從小路逃出長安,說自己是“暫時人”。他到了鳳翔,見了皇帝,是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憫生還,親故傷老醜。自己逃脫了,但是妻子孩子又不知道怎麼樣了。“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後來他終於回到羌村,見到妻子“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亂世遭飄蕩,生還偶然遂。”他見到“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他也痛恨自己“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凓。”

    貶官後,戰事吃緊,他與難民們一起,舉家遷往同谷。時值寒冬,衣食全無。他只能冒著大雪,拖著木頭鏟子,每天去山上挖樹根給妻子們充飢。眼看著一家人熬不過這個冬天了。他的好友高適從四川來信,要他們去四川避難。結果到了四川,高適被調走了。不過好在西川節度使嚴武也是杜甫好友,他總算安頓下來,過了兩年好時光。兩年後他買舟東下時,已經因為中風而導致右邊身體不靈便了。他還患了嚴重的糖尿病,身體消瘦。等到他來到岳陽樓時,他的眼睛都看不見了。他寫的詩都是口述,讓兒子給他記下來。如果仔細讀《登岳陽樓》,就會發現他整首詩沒有一句實寫,他看不見了。他只能艱難地登上岳陽樓,睜著空洞的眼睛,憑軒涕泗流。

    他終於沒能再往走。在湖南耒陽,貧病交加的杜甫,死在了舟上。沒錢下葬,只能草草掩埋。一個詩人過完了他的一生。

    杜甫,詩家之幸,江山之痛。我們的歷史上雖然只有一個詩人杜甫,但是像杜甫一樣的哀哀生民太多太多了。我們當然希望未來出現像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但是絕不應該希望出現像杜甫經歷的這樣慘痛的時代。但這兩者似乎又不可分割。

    瞭解杜甫的一生,還會想做杜甫嗎?我不想,也做不了。如果有可能,做個張繼就好,留下《楓橋夜泊》的二十八個字,足以光耀千古。

  • 5 # 藝文雜記

    熟悉詩聖的人都知道,雖然杜甫家庭出生還算不錯,但是一生的際遇可謂是悽慘。懷才不遇,背景離鄉,顛沛流離,所有文人的苦悶可能他都經歷過了。

    雖然他的文學基礎是年少好學打下的,但是寫詩的才情,多半是經歷的苦難太多,品嚐的人間疾苦太多,才磨練出來的吧。

    人多是自私的,不是迫不得已,沒人願意遭受苦難吧

    其實,人類都是自私的,有本書叫《自私的基因》專門探討過。或許杜甫所收穫的成就與他經歷的苦難是相匹配的。但是作為一個自私的人類,多半是不願主動去選擇那樣的苦難吧。

    即使是杜甫本人,也是逼於無奈,讓他再重新選擇一回,也不願意自己,連同家人再經歷一回水深火熱,甚至最近亡命天涯吧。

    杜甫屢試不中的前半生

    杜甫出生的家庭雖然不算顯赫,但卻也不愁吃穿,豐衣足食,而且能夠接受很好的教育,加上杜甫敏而好學,年少有成。

    杜甫飽讀詩書,年少就有幸遊歷各地,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杜甫,滿懷希望到洛陽去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從此,他的人生坎坷才剛剛開始。

    洛陽落第,杜甫開始了多年的浪蕩,索性當時還年輕,也算是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期間還結識了李白,二人惺惺相惜。

    天寶六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考,三十五歲的杜甫,再一次迎來了才華施展的機會。誰知權相李林甫弄權,打壓文人,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杜甫的科舉之路徹底窮途末路。

    長安之行,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是才情還是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天寶十四,朝廷給了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去奉先省家,走到家門口聽到哭聲,原來兒子餓死了。

    杜甫流離失所的後半生

    馬嵬驛之變後,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稱帝,杜甫隻身北上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虜,押回了長安,與兩樣被俘的王維一同關押,後因官職太小,免於囚禁。

    最後好不容易冒死投奔了唐肅宗李亨,被授為左拾遺,還因營救宰相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做了司功參軍。仕途不順,又逢華州大旱,加上戰亂紛爭,杜甫辭官,再次流離失所。

    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照應下,杜甫被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這一時期建成了著名的杜甫草堂。然而僅僅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只好離開了成都。

    離蜀後,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一家在夔州暫住。多年的漂泊不定又一事無成,不能北歸,還被迫南行,杜甫思鄉心切。後又漂泊到岳陽、潭州等地。

    大曆五年,潭州戰亂,五十九歲的杜甫又想逃往衡州,投奔舅舅。遇江水暴漲和戰亂阻隔,只好北歸,途中停泊方田驛最多一次五日不得進食,後得縣令聶送來酒肉而得救。

    然而,後面的旅程就沒有那麼順利了,這年冬天,在從潭州返回岳陽的一條小船上,一代詩聖就此隕落,杜甫去世,何其悲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電視劇的女主出場最讓你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