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T神采飛揚

    家長:“今天在學校(幼兒園)都幹什麼了?”

    孩子:“沒幹什麼”

    家長:“今天吃了什麼飯呢?”

    孩子:“別問了”

    當孩子不願意與我們交流時,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如果,你直接了當的問孩子一個問題,孩子可能沒有興趣回答,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方式與孩子交流,比如和孩子玩遊戲,在互動中與孩子聊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開啟心扉,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哦,還有每晚拿出10-20分鐘,給孩子講故事,我會經常和兒子分享我在兒子那麼大小的時候的有趣的故事,孩子很願意聽,還會問這問那的,這就是很好的交流,也是孩子向我們敞開心扉的良好的時機,因勢利導,你會得到你想要的“情報”,如果每天能在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你也會收穫一個,願意與你分享的孩子。

  • 2 # 禪竹書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溝通一直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孩子對自己父母關閉了心門,橫眉冷對、沉默不語,好的壞的你都不能去說他,嚴重的可能還會以死相逼。前不久我們附近一個學校的學生有的因為手機的問題而跳樓自殺,有的因為考試舞弊被發現而自殺。這裡面或許有家長和小孩溝通的問題。還有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就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出門,整天不和父母說話。而有的孩子讀大學了或者參加了工作了平時除了向父母要錢可能會打一個電話給父母,其他時間和父母基本上沒有交流。放假回家除了玩遊戲,晚上不睡覺白天睡懶覺,生活沒有規律,家長無可奈何。平時也有家長和同學打來電話詢問我怎麼和孩子交流溝通?結合自己教育孩子和班級管理的一些體會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這個問題。

    在探討之前首先要明白溝通所要遵循一個原則和明白的一個道理

    父母和孩子溝通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交流溝通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者講清楚一個道理。我認為只有在溝通順暢、親子關係良好的情況下,教育才有可能發揮作用解決問題。

    父母和孩子溝通同時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產生衝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

    親子溝通糟糕的父母,常犯以下五個禁忌。避開這五大禁忌,會讓親子溝通變得有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說服教育也會事半功倍。

    1.孩子犯錯不能用打罵,罰站的方式

    有一次孩子從家裡拿了錢,想買零食和玩具,錢比較多身上不敢放偷偷的放在學校的一個圈牆縫裡(事後知道的),同時老師打電話來說他在學校作業做的不好。一想到這種行為和在校表現頓時火冒三丈,狠狠的打了一頓並讓他面對牆壁罰站,過了一段時間叫他來問話,結果出乎意料。他說因為怕,也可能是嚇到了,腦袋裡一片空白,什麼想法也沒有。顯示這種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達到目的。這裡面我們也有家長要總結的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2.注意說話的藝術,擺正和孩子的關係

    說話不能命令、諷刺、挖苦。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以朋友的關係、平等的關係相處。我常常聽到有大人跟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去把杯子給我拿來”、“趕緊給我寫作業”、“你今天不把這收好就別吃飯了。”

    還有的家長,遇事總是喜歡給孩子消極的評價、斥責和猜疑。比如,孩子一進門就說:“氣死我了,老師今天批評我了。”有些家長就會立刻說:“肯定是又犯什麼事了。”

    這些話,會給孩子一種不平等、不被信任的感覺,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和父母溝通的願望。

    溝通,首先就是尊重和平等。家長在外對同事和朋友難道也會用命令、批判的口吻嗎?顯然不會。不要覺得是你的孩子、年齡小,就可以對他頤指氣使、呼來喚去,或者對他的行為指指點點、妄加批判。這隻會讓孩產生厭煩、反抗心理,起不到正向的教育作用。

    請把孩子當做一個大人那樣給予尊重和善意。多用講故事、啟發、商量的語氣:“可以幫媽媽把杯子拿過來嗎?”“已經6點了,是不是該寫作業啦?”“看得出來你很生氣,發生什麼事了?”同樣的話,換一種表達方式,孩子聽起來的感受就會不一樣,更利於親子溝通。

    3.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理會孩子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一直說。

    其實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家長馬上就會想到教訓,但是教訓還沒有開口孩子就知道你要說什麼。因此有的小孩就發牢騷,“不管我跟爸媽聊什麼話題,反正最後總會落到要好好學習這個話題上來。”“難道跟他們說我喜歡一個男生的事嗎?我不敢,也不想說。”很多孩子不喜歡跟父母溝通,因為自己的感受總是被忽視。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跟家長抱怨兩句:“好累啊”,有些家長就會立刻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感受,趕緊跟孩子講道理:“累什麼啊,你是不是不想學習了,別的孩子怎麼好好的,我跟你說你可要好好學習啊……”到最後就會變成家長的單向輸入,自說自話。 雙向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有同理心地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不要一味地講大道理,傳授經驗。有效的傾聽,比所謂的“經驗”更重要。不要只顧著自己嘮叨,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會更加了解他。

    有一次孩子表現不好,我就說你的表哥讀書的時候很優秀,結果孩子回了一句話:他是他我是我。我馬上反應自己說的話欠妥,我們是要他向好的優秀的看齊,他可能感覺到傷了自尊。每個人幾乎都有被父母拿來和別的孩子做比較的經歷,回想起來仍不免覺得苦澀。還有的家長“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一個老師教的,人家怎麼能考第一”,“你表姐8歲的時候就會自己做飯了”……中國的父母,就喜歡把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做比較,打擊孩子,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家孩子更努力向別人看齊,從而變得更優秀。殊不知,這種方式通常只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孩子的自信心被打擊,甚至還學會攀比、嫉妒別人。其實,家長們應當透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地與孩子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這次比上一次進步了,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下次一定會更好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也是在教孩子與人溝通的方式,必須收起你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感受,主動傾聽,專注於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5.不能翻舊賬、揭傷疤,要就事論事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時,情緒激動了就喜歡翻舊賬、揭孩子的傷疤。“上次都教過你了,還是做錯,長點記性好嗎?”“你要是聽我的話,那次就不會被老師全校批評了。”翻舊賬就相當於把孩子快要癒合的傷疤再次揭開,還撒點鹽,傷孩子的自尊心。總是談論孩子過去犯的錯、做的事不但不會引發孩子的反省,反而會激起他的叛逆心理,破壞親子感情,引發不必要的爭吵。而且,孩子或許原本正在覺醒的過程中,但是聽到這樣的話,容易喪失信心,覺得在父母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不管孩子有什麼問題,就事論事是最基本的底線。過去了的事情,就在腦海中永遠地翻篇兒,不要總記著孩子不好的地方,相信他正在努力變好。

    總之和孩子溝通交流是一項非常複雜且很有技巧性的事情,它其實也是人與人相處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在社會上有著很好的人際關係,為什麼不能和自己的小孩心平氣和、平等、耐心細緻的交流溝通呢?你說呢?

  • 3 # 大帥小娟學習課堂

    長期使用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會造成孩子不願意開口,打擊孩子自尊心,自律性減少,孩子自我防禦意識提高,激發憎恨心理等問題,那我們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呢?

    第一步 開啟法:首先先讓孩子敢於開口與您溝通,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可以邀請他繼續談話或者說的更多,比如“你給我講講為什麼呢?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是什麼?我們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吧?你想談一談這件事情嗎?”......這些邀請式的開啟法很好的把家長們的個人的情緒和意見不參與其中,讓孩子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肯定和鼓勵後,敞開心扉地表達。

    第二步 積極傾聽法:然後家長進行傾聽,建議多采用積極傾聽的法。積極傾聽比被動傾聽(沉默傾聽)更為有效,積極傾聽幫助孩子減少對負面情緒的恐懼,能促進父母和孩子親密關係,也可以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等好處,比如:“你是想在知道怎樣才能讓大家喜歡你,是嗎?你今天看起來不是很開心?你是真的對自已做的小手工感到很高興。”等語言的溝通。

    第三步 沒有贏家和輸家:在家長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結果一般常見兩種情況:家長贏,孩子輸:家長們利用自己的“權威”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長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孩子會產生怨恨和憤怒不滿進而影響心理問題,孩子沒有自律的能力,孩子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等等。孩子贏,家長輸:孩子利用“被寵愛權利”達到了目標,父母后期會感到非常痛苦,孩子的無理要求、叛逆性、依賴性會越來越難以管教。

    那我們在孩子發生衝突時,建議採用“沒有輸家,我們都是贏家”的方法,雙方都沒有“權利”去執行,需要雙方一起探討解決衝突的最佳辦法,這個辦法讓孩子也要參與討論和制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個承諾,並且家長要表現出對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信任;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多動腦思考,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和家長是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經過努力找到一個都滿意的好辦法。

    如果您有與孩子溝通的問題,給您推薦一本我也在看的書《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是世界50多個國家都在學習的父母培訓課,這本書很詳細的介紹溝通問題以及給出的方法,結合範例進行講解,可以讓親子溝通更簡單、更高效。親子每日溝通很重要,一切為了孩子更好,加油!

  • 4 # 左養右學育兒

    許多家長都提出一個問題,孩子越來越大跟家長的互動溝通卻越來越少。跟著孩子年紀的增加自己的片面意識會越來越強。家長這個時分就要留意跟孩子的溝通方法了,把握正確的溝通方法孩子才會情願跟你溝通,咱們能夠從以下節點下手讓孩子變得情願和家長共享他的高興和煩惱。

    一 、對孩子的論題要表現出愛好

    孩子的論題在成人看來都很天真。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表現出稠密的愛好並參與一點定見,記得僅僅一點點定見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留意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

    二 、每天留一點時刻給孩子

    三 、協助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表達理解

    孩子在和孩子溝通時,孩子的言語組織能力可能不能很好的表達他的意思。家長要通知他們怎樣才能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留意不是以批判的姿勢。而是以尋求的方法通知他。比方:寶貝這句話這樣說是不是更好呢?

    家長要做孩子的耐性聽眾。用心走進孩子的世界,積極發現孩子的長處,多鼓舞少批判。平常要以朋友的方法跟孩子平等的溝通。不要以家長式責備強逼孩子。孩子就能健康高興自動的跟你溝通他的心境是什麼。

  • 5 # 藍音

    第《1》身教,話少大事小情都是身體先到,說得少做得多,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好的積極,正能量,優質的思想品德就自然而然的被孩子接受與移植,該交流的自然就交流了,有用的,長知識見識的可以多說些,家長理短無需交流。

    第《2》主動循序漸進式,沒事找話題交流,這種只是時及少數極內向,不與人交流溝通那種孩子,家長時花大把時間,精力,耐心長年,長時間悉心交談溝通,使一些自閉,內向,內斂,不願與人交談,交流的孩子個走入一個,正常,常態化交流行例。

  • 6 # 渭北農人甲

    家庭成員之間,多多交流感情經驗,無疑是最好的一種體驗。多交流,會使情感得以發揮,理解、經驗、建議得到溝通和探討。

    但是,探討起來的意見和理解,可能往往少有偏差,這也很正常。關鍵是怎麼平衡、協調這些意見與理解呢?尤其是如果孩子大了的,孩子的一些事情,家長因為和孩子之間存在一定或大或小的代溝的問題。人生觀、世界觀可能有所差異。經驗和理解可能也有所不同。作為家長,建議不妨多聽聽孩子的觀點和理解。一些事情,他們由於所處的角度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路。我們再根據自己理解、見識加以分析,告訴孩子,事情的因果、利弊及可能的後果;而不是自己“一言堂”,見不得別人跟自己意見不一樣。不要把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強加到孩子身上。

    最好的辦法是,說出自己的觀點、理解或者辦法、思路,提供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去權衡、決定。

  • 7 # 小貓鬍子103240101

    平時管教注意方式方法,別用居高臨下的家長作風,用啟法式教育,平等地交流。更重要是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以榜樣的作用,譖移默化的影響,效果最佳,鼓勱獨立思考加上正確引導,這樣孩子會隨意地亳無保留地互相交流,沒有恐懼感,沒有顧慮,而更多的是信任。

  • 8 # 月芽泉

    誠摯謝約。

    嚴父慈母以身做則,諄諄教誨日久年多。春風細雨滋潤心田,從小立志宏圖遠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從呀呀學語到蹣姍行走,都是父母親身示範,話語點播,認知世界。

    到了幼兒時代,進入幼兒園,早送晚接,精心呵護。注意食物營養,補充各種發育身體的維生素,酸奶、牛奶、各種新鮮水果,哪怕條件差些,自己不吃,也不能虧了孩子。

    紿孩子們講道理,懂禮貌,敬老人,愛同伴。講知識,學算數,讀語文,愛老師,幫同學,講文明,守紀律,有集體觀念,愛護公共財物。

    病了,心疼不己。看醫生,進醫院,打吊針,日夜陪伴不眠不休。

    當孩子們從父母那裡得到是無限的愛,深切的關懷,冷暖呵護,傳授知識和懂得做人的禮儀。從而學到了知識,認識了世界,體會到人生的意義,進而知道要有文化,要好好學習,要尊老愛幼,要有集體榮譽感。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勞動、愛祖國、愛人民。

    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思想的教育,眼光的遠大,無一不充滿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啟蒙與示範作用。

    幼苗要精心哺育,孩子要用心培養。花兒要澆水施肥,成才要知識綻放。

    父母盡到了職責,傾盡了“心血”。孩子感同身愛,歷歷在目。父母愛孩子,孩子必愛父母。父母是楷模,孩子自然是有樣學樣,良好的教育和勾通,是孩子們走向未來的橋樑。有話願和父母說,有事願同父母講。大人孩子一條心,知書達理必成人。

    “血濃於水,骨肉情深”,正能量的傳遞,心靈的交融,學習的深入,知識的遞進,都需父母們與孩子們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意見統一,步調一致。“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網”。同理,你愛孩子,教育有方,水乳交融,心心相印。那麼,你的孩子必然是,誠實上進,秀外慧中,聰明伶俐,大氣天成。

  • 9 # 北國清雪

    做父母的如果真的和孩子有感情的話?那一定是這一輩子的福氣!很多時候做父母的只知生而不知養,因此會造成了孩子長大了以後和父母生分,而且也不願意在閒下時間裡去看望父母,甚至父母病了也是睜隻眼閉隻眼的,尤其是父母需要兒女伺候時那真是悲傷無奈不已!在這時候父母與子女關係除了表面上是,暗地裡早已名存實亡,恩將斷,義欲絕了!

    縱觀我們左鄰右舍及社會上子女與老人因矛盾而產生的種種悲劇,讓我們看到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民諺的現實!為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與子女在小時候的溝通障礙而月積日累形成的結果。我們大都有親身體會吧,當孩子在一兩歲時喜歡好動與刨根問底的時候,我們大人很多時候都是胡亂應付了事,或者不耐煩地喝斥,或者沒節制地縱容任其所為,從而讓孩子幼小的心理會產生孤獨感,厭煩感,疑惑感甚至是破壞感等。

    小孩子的心理由於沒有大人的正確疏導和告誡,因此,很多孩子長大了之後遇到事情不知如何處理?因而會發生了令人哭笑不得和不該發生的悲劇!教育一定要從小抓起。我們常常嚇唬孩子說,這不能碰,那不能吃,孩子不聽話了就說,一會大老虎來了,一會妖怪來了,一會警察叔叔來了專抓不聽話小孩等等。這樣很不好!很不好的,所以,家長要和孩子溝通交流,一定要有一顆愛心,關愛孩子多一些,因為小孩子也聰明啊,敏感啊,往往嘴上不說心裡卻在記著哩。

    一定要有耐心,小孩子小脾氣反覆無常不定性,剛剛還在笑呢一轉眼就會哭個稀里譁拉,你說東,他偏往西,可能小孩子覺得這樣讓大人著急而有趣,沒有耐心一切白搭。一定要學會孩子的《嬰兒語》,孩子們的語言是十分可愛的,純真的,用小朋友們之間的說話交流語言,語氣(語氣很重要)!和孩子交流,溫和地,尊重的,同等的,這樣孩子會欣然接受,否則你用大人的語言,語氣,命令式的,不耐煩式的等,只有讓孩子更加反感了。

    我們在家裡常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假如孩子從外面回來了,孩子一進屋準保去找在他心裡最喜歡的那個人,即使孩子在家裡玩,他也是多半往他最喜歡的人身邊靠,孩子的對誰親熱是絕對不加掩飾的,最真實的。那麼就順勢引導和孩子交好朋友,說悄悄話,幫助隱藏孩子的一個小秘密,說話算數等等!多和孩子說話,瞭解孩子心裡想啥?怎麼想的,對孩子一定要關心而又要樹威嚴!說穿了就是讓孩子多懂點小道理吧……。其實還有很多,就到這裡吧。

  • 10 # 珠海老金

    1、孩子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多數是由於家長的原因造成的。開朗的家庭,總是充滿Sunny和歡笑;苦悶的家庭總是充滿死寂和陰暗;吵吵鬧鬧的家庭,孩子總會發莫名的脾氣;孩子不願意和家長交流的家庭,夫妻之間總是充滿著鄙視和敵意。所以,家庭的氛圍基本決定著孩子的性格特點,作為孩子的家長首先需要審視自身,做自我對照。然後,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重新修繕自身。

    2、讓孩子開口和家長交流,一點都不難,難的是家長首先改變自己。不要責怪孩子悶、不懂事、甚至自閉。如果你們給孩子Sunny,孩子身上就有溫暖;如果給孩子訓斥,孩子為了聽話就沉默不語。。。

    記得我和孩子之間基本上是親密無間,孩子偶爾發脾氣鎖門不理我,我也是死皮賴臉地纏著他逗著他說話。因為,我發現冷戰解決不了問題,溫情才把問題化解得更快。家長和孩子又沒有不共戴天之仇,為什麼冷戰置之不理呢!!

    今早海邊散步,和一個晨友聊天,談及人的生活氛圍重要性話題,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要經常處在Sunny下,處在正能量的氛圍中,心情才不至於灰暗,婚姻和家庭如是。建議儘量避免同離異的人打得火熱,否則他(她)向你灌輸太多婚姻和家庭陰暗面的東西。人心向陽,眼睛向遠方,腳步走在正能量的大道上。

    最後,如果家長做到我所說的以上內容,孩子肯定是Sunny的,甚至調皮得讓你們覺得孩子是“話癆”,可以去學表演系啦!

  • 11 # 國學小鳥

    謝邀請。一對孩子一定要細心,多和孩子講點小道理,讓孩子明白對,錯,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二對孩子要耐心,孩子小你東他西是正常的,姐姐的孫子才三歲,下雨後大人不讓他往水裡踩,他把頭上帽子摘下來甩出去,大人揀帽子時,他在水裡踩個稀里嘩啦,你能把他怎麼樣?三對孩子要有愛心,真心,讓孩子喜歡你,他才會照你的話去做,反之他一定反其道而行。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教!

  • 12 # 心路獨舞

    以前陸續看過一些文章,這裡又看了一些回答,感覺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在中國的家庭裡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平等關係,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家長高高在上施教,孩子需要聽話服從,在這樣結構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是不大可能願意和家長主動交流的,尤其是那些覺得家長可能不會接受甚至反對的觀點。

    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美國小學期末是這樣獎勵學生的》文章,正式發表在《讀者原創版》雜誌上,那篇文章當中有一張我在女兒小學期末典禮現場拍攝的照片,當時身高一米八幾的校長在給一年級的小朋友頒獎,小朋友個子很小,雙方的身高差很萌,於是校長就單漆跪地,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們的視線持平,發一張證書擁抱一下孩子,我就是在這個瞬間抓拍下那張照片的。校長在地上跪了很久,直到發完各種證書,然後才站起來走回麥克風。可惜這張照片有些年了,今天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

    校長姑且如此降下身段尊重小孩子,一般人就更不說了。也是幾年前我拍攝過我們這裡萬聖節討糖的場面,一個老人為了孩子能夠看清楚籃子裡的糖,也是單膝跪地把自己的身段降下來(見下),這是對小孩子尊重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動作。

    作為父母,要想與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交流關係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從生下來開始就能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而和孩子對話時保持與孩子視線齊平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典型的舉動而已。父母和孩子談話時,要蹲下來,和孩子視線持平,耐心傾聽,不隨意打斷,讓他知道你和他是平等的,同時你在乎他的任何感受。其次,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尊重還表現在不直接給孩子命令而是讓他做出選擇,試設想整天被命令做這個做那個長大的孩子,對父母不逆反才怪了,給孩子選擇的同時,也是尊重他們決定的表現。另外,中國父母很忙,缺少和孩子一對一的親子時光,尤其是父親,前段時間有篇文章講述中國家庭教育是“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反叛的孩子”,說得特別有道理,孩子需要溝通,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和父母分享內心的壓力、把情緒發洩出來的話,長大後就更有可能願意和家長交流,如果從小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逆反的青春期中就更不會。

    我是典型的和女兒一起長大的母親,注意我並沒有用陪她成長的語句,而是和她一起成長,這意味著在她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互相學習,互相接受,一起找到最適合我們的交流方式。進入青春期的女兒也有過反叛的瞬間,但是因為我們常年建立起來的溝通方式,都有驚無險最後順利度過,如今女兒已經是一個很成熟、很努力的高中生了。

  • 13 # 良人執戟2

    在中國傳統中,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快樂,不是錢財、地位、學問,而是子女成才。子女會給父母帶來歡笑,同樣也會給父母帶來困擾。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孩子願意和父母交流呢?這個問題困惑著許多家庭,父母們為此煩惱不已!

    父慈子愛父母的慈愛是子女心靈的源泉。子女有了它的滋潤,才能正常、快樂的成長。被擁抱的孩子,擁有光明無畏的世界。父母悉心的照顧、充足的給予愛,及適當的管教態度,都有助於子女健康心理的成長,反之,若缺乏適當的菅教,得到太多或太少關懷與照顧,都會損害個體的個性。孤兒園的孩子,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父母之愛與關懷,而變得退縮、陰沉、壞脾氣、不安、或者有自我傷害行為。請注意,慈愛絕不是溺愛。當孩子從心靈上、感情上與父母沒有戒心,作父母的應該毫無鬆懈地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放矢的關懷與慈愛孩子,使孩子從內心深深地感受父母之愛,從而與父母無障礙交流。

    1.讓孩子瞭解父母的艱難,讓他們有機會幫助父母。

    2.重視信任子女,讓他們自由發揮。

    3.父母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4.不要用物質來彌補未能關懷子女的內疚。

    5.隨時關懷子女的成長和身心發展的狀況與需要。

    6.尊重子女個性,維護他們的自尊與榮譽感。

    7.給予子女的種種幫助,必須具有正面的意義。

    8.無論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跟子女交流,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

    9.對子女良好表現及時給予讚美,對他們的錯誤不要輕侮。

    父母之間的感情和諧是家庭的基本要素,也是子女教育的良好基礎。對子女養育來說,營造幸福的婚姻,也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所以我鼓勵年輕的父母們,放下架子,脫了西裝,和孩子們一起遊戲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子方法,對孩子是很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期期末結束,校長組織老師對領導作出評價!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