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派說書人

    說書人不喜歡將問題的答案寫的拖沓太長,所以就簡單寫了

    想要分析這個問題很簡單,大理國從南宋時期,就和宋庭關係不怎麼好,當初蒙元帝國從四川進入雲南方向的時候,從西邊對南宋形成了威脅,當初大理國與西夏之間眉來眼去,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南宋,然而南宋與大理國也發生過戰爭,但是大理國卻是一個狡猾的國家,明裡臣服,不鬧事,但是與南宋面和心不和,雖然和南宋之間關係有點捉摸不透,但是畢竟為了自保嘛,就得玩一些國與國之間的那一種政治手段。

    當初蒙元滅了西夏之後,大理國也是心中驚不已,當蒙元帝國從四川打入大理的時候,大理國也是做了一番抵抗,但是終於還是架不住蒙古的鐵騎,乾脆直接投降,保全了自己的實力,因為蒙古大軍有喜歡屠城,只要投降便可保全自己,做了蒙元的附屬國,後來曾派兵和蒙元帝國一起討伐過南宋。

    這種夾縫裡求生存,那可是弱勢者保全的基本規律,而且蒙元帝國當時確實待大理不薄,在大理建立了行省,當時這種待遇是相對性的,比曾經的宋地人們的地位強上不少,最起碼還有自己的自主權,而忽必烈念段氏為大理的貴族,弄起來好管理,所以大理段氏世代為官。

    然而僅僅97年之後,大元帝國被明帝國驅趕到了大漠的深處,而大理段氏早已沒了當初大理國被滅國的仇恨,而是打心眼裡只有蒙古國給予的恩賜,你朱元璋將我的宗主王趕走,畢竟中原王朝從秦漢時期,就對南詔南越方向以高壓態勢走的,所以這也就成了一種文化,在他們看來,中原王朝就是敵人,結果當時的明軍正直強盛,再說了大理國早已不是什麼大理國,而是元朝的一個行省,高層自然還是蒙古人,你覺的呢?

  • 2 # 187亞索

    朱元璋本來想招撫他們,他們不理睬,明軍後來大兵壓境接連挫敗梁王政權時,他們又想臣服,但明朝卻不樂意了。所以終究是他們過度低估了明朝。

  • 3 # 孔六十三

    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大理段氏是來自於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中都有對大理段氏的描述。

    大理段氏皇族始於五代十國時期。唐末各地方的節度使實力日益增強,形成了藩鎮割據勢力。這些割據勢力為了爭奪地盤,相互混戰,你方唱罷我登場,打的非常激烈。就在這一時期,偏安一隅的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也在這些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於937年建立了大理,成為了大理的開國皇帝。

    大理基本上是與宋朝並立的,大理的建立比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還要早二十多年。兩個政權不但建立的時間很近,滅亡的時間也相差不多,大理比南宋也早滅亡了二十多年。不僅時間上巧合,宋朝與大理在皇位繼承上也是驚人的相似。兩個政權的開國皇帝死後,都是弟弟繼承了哥哥的皇位,後來皇位的繼承又都從弟弟一脈又轉到了哥哥一脈。宋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憋屈的朝代了,北面先有強敵契丹,後又有金朝,西北地區還有西夏虎視眈眈,西南地區則有大理。大理的實力最弱,又便安於一隅,所以宋史對大理的描述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大理,因為《天龍八部》太出名了,才從金庸先生的書裡知道了大理。

    大理段氏本是先於南宋就亡國了的,為什麼又牽扯到了明朝呢?原來南宋末年,忽必烈攻下了大理,俘虜了大理的皇帝段興智以後,大理就滅亡了。可是大理這個地方不好管理,再加上蒙古還要攻打宋朝,所以忽必烈便在大理設立了梁王做為最高行政長官,大理段氏則繼續擔任大理的行政總管,直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滅亡後,段氏仍然臣屬於元朝,管理著大理地區。要說大理段氏對元朝的態度是要遠好於宋、明兩朝政權的,明明是元朝滅了大理國,為什麼段氏還那麼效忠元朝呢?這還要從大理的內政說起。

    大理國建立早期,在開國皇帝段思平的侄子段思聰(原諒我此時想到了國民老公王思聰)在位期間,高氏家族成為了宰相家族,並掌控了大理國的大權,自此一直到大理滅亡,大理的宰相都出自高氏家族,大理的政權也一直都被高氏把控,高氏中間還曾廢段氏,自立為帝過。大理段氏是我見過的最“佛系”的政權了,大理舉國推崇佛教,大建寺廟。大理段氏的皇帝也都對佛教特別痴迷,稍有不如意就出家為僧。

    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因為叔叔奪了他的皇位而出家為僧;有的皇帝因為看到高氏專權,心中不高興,出家為僧;大理憲宗段正嚴勤政愛民,在位長達39年,對了他就是《天龍八部》中風流少爺段譽的原型,晚年他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心裡厭煩,也出家為僧了。段譽後來居然出家了,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木婉清怎麼辦?神仙姐姐怎麼辦?鍾靈怎麼辦?但是大理段氏最為我們熟知的僧人還是一燈大師,他的原型是大理宣宗段智興,是段正嚴(也就是段譽)的孫子,他雖然很熱衷於修建寺廟,卻並沒有出家為僧。迴歸正題,大理段氏總共24位帝王,其中有10位都出家為僧了。由於出家的皇帝太多,所以就專門建了一座為皇帝出家用的寺廟,就是無為寺,也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

    大理段氏的“佛系”,使得大權一直都被宰相家族高氏把控,但他們並不想做傀儡,也想把大權攬過來,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直到忽必烈打過來,主戰的高氏一族被滅了,段氏雖然不再是大理的君王,卻沒被滅,反而被元朝授予大理的總管,抓到了大理的實權。所以段氏對元朝一直都是很效忠的。

    元朝被滅後,大理段氏又效忠於北元政權,段氏為自身著想難道都沒有想過投靠明朝嗎?其實他們想沒想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自己也做不了主的。段氏雖然管理著大理,但大理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梁王,駐守大理的大軍也是聽從梁王的號令,所以明朝招降也是招降梁王而非段氏。段氏若是投降了明朝,能得到什麼好處不好說,首先梁王手裡十來萬大軍就不願意啦!

    1382年,明軍攻入雲南,在梁王被打敗自殺後,段氏總管段世並沒有投降,而是抵抗到底。為什麼此時的段氏不投降呢?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在梁王兵敗後,明朝拿下整個雲南只是時間問題了。此時的大理段氏沒有任何資本跟明朝談判啦,明朝也不在乎他是戰還是降了。這時還想用投降換自治權,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明朝不會同意的,所以段氏乾脆就抵抗到底啦!雖然段世沒有投降,但明朝還是善待了他的後人,明朝收復雲南後,他的後代不僅沒被誅除,還做了官。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大家看金庸的小說的時候,自然就知道在雲南大理有一個段氏政權。這個政權存在了好幾百年,並且世代統治著雲南。由於小說的緣故,很多人都對大理的段氏政權抱有好感,但在歷史上他們可沒有那麼好。

    大理段氏政權說到底只是一個地方的小政權而已,一般都在大國夾縫之間生存。在北宋的時候,他們和中原王朝之間關係還算不錯,但是到了南宋,大理段氏看南宋闇弱,曾經不服從南宋的統治,還和南宋之間發生過戰爭,雖然後來臣服,但是恐怕對南宋也沒有多少好感。

    後來蒙古帝國興起進攻南宋,曾經有一次進攻大理,而大理作為小國很快就投降了蒙古,因為蒙古在征戰的途中,如果碰到了激烈的抵抗,往往都會屠城。而大理段氏認為自己肯定抵抗不了蒙古,而南宋的實力也無法依靠,所以乾脆投降蒙古了事。因為是很快就投降了,所以蒙古對大理也很不錯,元朝時期大理人地位比南宋人民地位要高不少。

    經過了元朝將近100年的統治,大理政權高層也有不少蒙古人。而且大理和蒙古之間關係弄得很不錯,所以在元朝被趕出中原,明朝強大起來的時候,大理政權甚至並不怎麼喜歡明朝,還和元朝勾勾搭搭。因為首先元朝在大理的最高統治者是梁王,本身是蒙古人,是不可能投降明朝。而且明朝比宋朝要強大不少,本身也準備征服雲南,而並不是像以前把大理段氏留作附庸國。在這種情況下,大理段氏投不投降事實上都無所謂。

  • 5 # 靜夜思160519196

    大理段氏早早就被架空了,高氏掌握大權,甚至高氏有一段時間還奪位稱帝,但是高氏發現段氏在民間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於是又把位置讓出來還給段氏,自己依然掌握大權。就這樣,大理進入一個非常奇怪的時期,段氏只是名義上的國君,大權旁落,形同傀儡,很多國君都早早退位,出家為僧。可能在他們心裡也是苦澀,這國君不當也罷。元朝就是看到大理這種特殊的政權結構,所以沒有把大理當一回事。

  • 6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對於大理國相信很多人還是熟悉的,比較這個國家從唐朝末期就有了,一直到蒙古人滅了大理國,但是說到大理段世估計很多人就是從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裡面瞭解到的。其實我們發現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面還是有很多歷史依據的,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段正淳在大理國的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還有他的兒子段譽,在歷史上叫段和譽(段正嚴)。不過在《天龍八部》裡段正淳只是一個王爺,在歷史上段正淳是當了大理國的皇帝的。段和譽也是做了大理國的皇帝的。

    大理段世從937年段思平開始建立大理國,一直到1253年被蒙古國所滅,不過中間中斷了,當時的大理國宰相高升泰篡位,不過後來又把皇位還給了段氏,只不過兩年時間。大理國雖然被蒙古人滅了,但是段氏還是一直統治原大理國,元朝在這裡設定了雲南行省,而段氏就是世襲總管。一直到元朝滅亡的時候都是段氏管理著這裡。而且在明軍進入雲南的時候,段氏還是一直忠於元朝,堅決抵抗明軍。

    其實說到段氏抵抗明軍,一方面是因為大理國滅亡實在是太久了,早已經沒有了國家感了。蒙古滅亡大理,到明軍進入雲南,已經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基本上算是幾代人了,早一輩的大理人早都不存在了,所以這些人對於大理國早已經沒有了什麼感覺,認同的只是元朝。段氏也是一樣,而且段氏世受元朝皇恩,當初蒙古人滅大理的時候保留了段氏,算是對段氏格外開恩了,還讓段氏繼續管理這裡,段氏自然對元朝是感恩戴德的。

    另一方面來說,蒙古人已經通知了差不多一百年,段氏雖然管理著這裡,但是高層裡面基本上還是以蒙古人為主的,所以段氏即使不想抵抗也沒有辦法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你的前任分手後,你的生活習慣有改變嗎?你們還有聯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