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面對步兵人手一個的燧發槍加刺刀為什麼要換更短的武器?
7
回覆列表
  • 1 # 郎風

    槍主要是刺,馬的速度很高,在刺中敵人的同時,自己也很容易被帶下來,而彎刀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彎刀平著放,藉助馬的速度,刀刃平緩滑過,劃破敵人胸膛,再進行下一個敵人攻擊。

  • 2 # 難忘過去1519

    盔甲,線列步兵時代盔甲已成雞肋,之前使用騎槍是為了破甲,用刀劍的話除非是防護薄弱點才能湊效,騎槍就不一樣了,速度上來了衝擊力高穿透力也強。到了線列時代士兵都不穿戴鎧甲的,這時候用刀劍更有殺傷力

  • 3 # 三隻腳的大烏鴉

    因為近代騎兵採取了牆式戰術。

    牆式戰術的特點就是不採取分散衝鋒方式,而是所有騎兵如步兵一樣排成整齊的佇列向敵人發起衝鋒,兩名騎兵之間的空間極為狹小,甚至可以做到兩人的膝蓋夾紙片。在這種陣型之下,騎兵根本就沒有任何左右騰挪的空間,只能跟著大部隊往前衝,要麼死要麼生。

    這種情況下,使用騎槍就很不利了,因為騎槍在向前刺中敵人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向後的衝力,極有可能把騎兵自己給撞下馬來。在分散衝鋒時代,騎兵可以在刺中敵人後選擇放手或者將敵人挑到一邊,但在牆式戰術下騎兵根本就沒有做這種動作的空間,一旦動作幅度太大甚至可能把戰友給打下去。這種情況下反而是馬刀更合適,因為馬刀只要下劈就可以,動作幅度小,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所以近代化騎兵基本都放棄了長矛選擇了馬刀。

  • 4 # 虎說霸道

    騎兵武器和戰術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根據騎兵在整個戰術體系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來決定。在中世紀的時候,騎兵是作為突擊力量去衝擊敵方陣型,依靠的是騎兵強大的衝擊力,重灌槍騎兵自然大行其道。後來瑞士方陣和西班牙大方陣出現了之後,騎兵無法正面衝擊步兵的長矛方陣,於是火槍胸甲騎兵和龍騎兵就出現了,這是騎兵在進攻中更多的依賴的是手槍和火槍。在後來古斯塔夫改革和燧發槍出現之後,線列步兵依靠強大的火力佔據了主流,此時騎兵的手槍火力線上列步兵火力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此時騎兵只能依賴高機動性從側翼發起擊,或者攻擊炮兵陣地,這時對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都要求很高,槍騎兵在使用靈活性上面相對驃騎兵就差一些,但是在大規模兵團中還是有槍騎兵,比如拿破崙的麾下就有一支波蘭槍騎兵部隊。

  • 5 # qxjz

    我認為這一時期武器裝備的改變主要是騎兵使命和戰術的改變。中古時代,歐洲的軍隊處於封建制度之下。主體是少數精良的騎士和更多質量底下的鄉村步兵。此時的騎兵主要起著撕開敵人陣線,通過沖鋒沉重打擊敵人並與敵人的騎士作戰的作用。騎槍長而鋒利,能夠充分發揮馬匹的衝擊力,配合堅實的護甲,能夠使騎士如坦克一般收割質量低劣的農民步兵。此時的騎槍擁有在第一次衝鋒中依靠較遠距離和衝擊力攻擊敵人的優秀效果。

    然而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的軍事科技不斷提升,職業化的現代軍隊逐漸成型,深受價格革命等因素影響本就十分窮苦落伍的騎士戰術不再受用。但是騎兵的速度卻依舊是普通步兵難以企及的。早已卸下裝甲手持火槍的騎兵能夠利用機動性的優勢,有效打擊哪些沒有充分準備的敵人。直到一戰,騎兵依舊承擔這快速機動迂迴,策應大兵團戰略的作用。在這種使命下,原本用於衝鋒的騎槍就不如揮砍有利且動作高速流暢的刀劍有效了。

    至於樓主所說的刺刀方陣,也有諸多限制性因素。比如對步兵要求較高心理承受能力,士兵需要對方陣有較高訓練要求,方陣機動性差且不能進行最大火力輸出等等。面對騎兵的衝擊,加上後方大部隊的攻擊,也並不是必須要以騎槍應對。

  • 6 # 嘴浪人

    一戰還有大量國家騎兵裝備騎兵長矛

    作戰方式的改變,騎兵從正面突破(坦克替代),轉變為快速反應的機動部隊(摩托化大量裝備之前),有彈倉的步槍改變了人類作戰方式,步騎槍大量代替原有笨重騎兵矛,騎兵保持機動性往往只裝備馬刀和步騎槍,到了二戰更明顯,長矛退出了歷史舞臺,後來連騎兵自己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 7 # 吟風社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以拿破崙戰爭為例,除了刀劍外騎槍同樣是很重要的武器裝備。在近代騎兵同樣會用很多五花八門的武器。

    說起哥薩克,這個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們是最優秀的非正規騎兵,這些天生的騎手馬術比正規騎兵更強,同時也是紀律最差、臭名昭著的劫掠能手。哥薩克的標誌性武器是長矛,比騎槍更長。

    1813年哥薩克在包岑,右側戴著尖帽子的是巴什基爾人

    此外巴爾基什人還同時使用騎槍與弓箭,巴爾基什人是一種生活在俄國的突厥人,擅長騎馬射箭。1812年法國入侵俄國,巴爾基什人參加了衛國戰爭。在對抗拿破崙的戰爭裡,俄軍共有20個巴爾基什團,每個團約500人,總計約1萬人,在衛國戰爭後又參加了1813年德意志戰役和1814年法蘭西戰役,有9個團進入了巴黎,法華人看到了他們挎著弓箭的樣子把他們叫做“北方的愛神(丘位元)”。

    1812年的巴爾基什騎兵,手執長矛,佩有弓矢

    另外,由於各大國的軍隊中都有一些特殊民族,他們在服裝、武器上會有一些獨特的色彩。於是,除了刀劍、騎槍,還有一些不常見的騎兵冷兵器也確實存在於拿破崙戰爭中。如哥薩克人在長矛、馬刀之外,還裝備一種叫“沙什卡”的刀。

    這種刀起源於高加索山脈的部落,大部分哥薩克人都採用為武器。沙什卡刀身微曲,單側開刃,這樣的彎曲程度可兼顧到切割與推刺的功能。但因為沒有護手,在使用時是否有什麼特殊技巧?遺憾的是沒有什麼資料能反映高加索部落是怎麼使用這種刀的,按俄華人的說法,和用普通刀劍並沒有什麼兩樣。

    沙什卡

    1798年法國遠征埃及,馬穆魯克首領易卜拉欣與穆拉德率軍抵抗。作為古典重騎兵的馬穆魯克被拿破崙打得大敗,但他們倒也並非毫無價值,經改造後還是一個可用的輔助兵種。起先一小批馬穆魯克在埃及被法國將軍克萊貝爾編組,後來送到了法國,帝國時期成為了近衛騎兵的一部分,每人裝備2把手槍,以及彎刀、匕首、釘頭錘與戰斧各1柄。

    1808年法國馬穆魯克在馬德里屠殺起義者

  • 8 # Man139876657

    武器的發展決定的。西方最開始是騎兵長矛,對步兵方陣。然後是騎士對長矛陣配合火繩槍,火繩槍一槍一個騎士,而騎士的鎧甲和長矛卻無法威脅步兵,所以,脫掉鎧甲,改為重點保護,配備手槍,可以有效殺傷步兵。隨後步兵出了刺刀,騎兵沒有了幾米長的長矛自然無法威脅步兵。就算你重新裝備幾米的長矛,這東西也不適合近戰,和對方手槍騎兵打你是吃虧的,而用兩米多的短矛可以有效剋制手槍騎兵,但是無法衝擊步兵方陣。這就是拿破崙時期得軍隊組成。燧發槍步兵,手槍騎兵,和短矛騎兵。

  • 9 # 火器工坊

    騎兵使用長矛的歷史很長,一直到1750s,像西班牙、法國、俄羅斯等國家還有少量的長矛騎兵。

    對於長矛騎兵而言,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它的作用就是以衝破敵人的方陣為目的。馬匹衝刺的速度,加上長矛鋒利的矛尖,可以輕易的突破擋在路上的敵人,更何況文藝復興晚期開始,步兵盔甲已經幾近淘汰,面對只有幾層布衣保護的步兵,長矛騎兵的長矛簡直就是用來屠殺的利器。

    但是步兵戰術不會一成不變,從1700s開始,步兵的方陣戰術逐漸脫離了古斯塔夫時代的模式,由於套筒刺刀的出現,長矛變得不再重要,裝備有刺刀的火槍手完全可以自己保護自己,因此衝陣騎兵面對的,不再是長矛叢中三三兩兩的火槍,而是成排的密集火力,從上到下全方位的覆蓋過來,讓你躲都沒地方躲。一輪齊射過後,長矛騎兵組成的衝擊方陣就會存在大量空缺,這樣一來矛牆帶來的衝擊效果就會被抹殺。而密集的火光和刺刀也會使得馬匹不敢上前,如果馬匹不敢再衝擊方陣,那麼長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就像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胸甲騎兵,在衝擊聯軍方陣時,基本是騎著馬緩慢的拼殺,伺機尋找方陣的突破口,在這種環境下,只能用來穿刺的騎矛就顯得很笨拙了。如果一次沒有刺中,很有可能被敵人抓住長矛然後把騎兵拖下馬;或者是長矛被刺斷,在換刀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被步兵用刺刀刺死。所以在混戰中,相比於長矛,馬刀則更適合戰場。

    或許,歷史上最後一次波瀾壯闊的長矛騎兵衝鋒,應該是波蘭翼騎兵衝擊奧斯曼土耳其大軍的時候了吧。

  • 10 # 冷兵器研究所

    騎槍(Lance)是中世紀歐洲騎士的標誌性武器,在衝鋒時騎士往往將騎槍由高舉轉為平端。憑藉自身和戰馬的強大沖量,騎士可以在短距離衝刺中給對手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在中世紀中前期,歐洲也沒有哪支步兵能擋住重灌騎士勇猛的正面進攻。

    但是,馬上使用長矛需要極高的技巧,這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才能達到。對於又重又長的長矛,一個老手能刺穿野豬,可一個新人往往連只耗子都扎不死。

    與此同時,16到17世紀,歐洲騎兵的數量也在激增。有人做過簡單的統計,16世紀的西歐各國的騎兵人數大多保持在步兵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到了17世紀,則暴漲到接近1:1。

    所以,從成本上,大多數騎兵使用更好訓練的騎兵劍或馬刀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不過,騎矛並不是消失,而是被取代了。取代它們的是以輪燧手槍為代表的火槍。17世紀的歐洲騎兵們以火槍作為作為主要攻擊手段,並使用騎兵劍、馬刀等短兵器作為輔助。

    電影《傭兵傳奇》裡就曾為我們展示過當時的“半迴旋戰術”(caracole)。這種戰術是騎兵排成多列橫隊,衝到一定距離時,第一排騎兵用火槍射擊,打完1發後,馬頭向右或向左轉,奔跑到最後進行再裝填,接著是第二排馬隊,繼之第三排等等。

    就像《皇帝的刺刀》所述“ 騎兵自身也經歷了一場轉變,他們放棄了使用騎兵矛(l"arme blanche),或者說是冷兵器(cold steel)。重騎兵為手槍騎兵(reiters)所取代,後者的主要武器是轉燧或是火繩手槍。他們的戰術是半旋轉(caracole)——一個騎兵團向預先選定的目標行進,每排騎兵衝上前去,擊發手槍,射擊步兵團或騎兵團,接著撤走,重新裝填彈藥,下一排騎兵衝上前去進行射擊。”

    火槍的殺傷距離肯定比長矛遠,而且更容易造成傷害。所以17世紀西歐各軍事強國基本上都取消了長矛騎兵的編制。

  • 11 # 星空之下

    騎兵的長矛的杆是不能又硬又結實的,因為力的相互作用原理,使用這樣的矛杆,騎兵在擊中目標的同時會使自己也失去戰鬥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東方國家採用高彈性材料增加緩衝的方法來解決,其中最為極致的就是槊。而西方中世紀除了英格蘭杉木之外少有類似材料,而且中世紀歐洲國家普遍窮,更不可能列裝槊這樣的奢侈複合材料,所以西方騎兵長矛走了另外一條路子,就是使用蘋果木之類的易碎材料作為一次性長矛。因為中世紀歐洲戰爭規模普遍不大,而且騎兵長矛主要也是用於攻擊對方騎兵,所以一次性的也夠用了,破了就用副武器。

    那麼問題就轉回來了。進入近代,歐洲戰爭規模不斷擴大,騎兵再用一次性長矛已經非常不合時宜,真有需要攻擊刀劍攻擊範圍之外的目標,用火槍豈不是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培養這一塊,參加哪些培訓比較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