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啟歷史
-
2 # 人生只恨初見
說諸葛亮把蜀國推向滅亡的,主要就是說諸葛亮幾次北伐,沒有得到什麼土地城池,甚至損兵折將等問題的。但是,看待這個問題要從很多層次來看,當時蜀國是最弱小的。古代打仗消耗的就是人和糧食物資,這些都是蜀國難以和魏國相比的。再者就是,蜀國內部矛盾。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系,但是荊州已經沒了,本土的益州派系勢力很強大,這些地主土豪們,貪汙受賄,中飽私囊個個好手,讓他們出錢出人幫助國家,一個子都沒。放任他們不管,等他們掌權,搞出內亂,蜀國就是不攻自破了。管理他們,又不能太嚴格了,否則激起太高的抵抗情緒了,殺他們民心變,不殺他們,他們順勢奪權,都是麻煩。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矛盾,那就是帶兵出去打仗。然而還要面對的問題是,打贏了,守不住。打輸了,丟失城池了,那就要下臺了。怎麼辦,只能不輸不贏,以待天時。只可惜,沒等到,就損落五丈原了。
諸葛亮再厲害,他也看不到未來,只能憑藉最大努力,穩定現在,等待未來出現的時機,所以說,諸葛亮很好的延續了蜀國
-
3 # 唐人聊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問的挺有意思的。諸葛亮是成就了蜀國還是毀了蜀國,我覺得自然是成就了蜀國。
諸葛亮聰明才智與忠心誰人不知,蜀國若是沒有諸葛亮,能不能有蜀國三分天下都不一定。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助他,諸葛亮被他的真誠感動,出山助他拯救大漢。諸葛亮出山取得的結果也是非常明顯,顯而易見的,聯合孫權打敗了最大的軍閥曹操,為劉備奪取了荊州,為劉備大軍提供了發展基地。
後來劉備西城益州,雖然未帶領諸葛亮前往,但是諸葛亮為劉備守住荊州,並且為大軍提供糧草供應,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蜀漢盡忠。
至於毀了蜀國,我覺得這是不存在的。儘管說諸葛亮可能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乎其神,光芒四射,偶爾犯了一些錯誤,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得來說,諸葛亮確確實實成就了蜀國!
-
4 # 小吳主任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說到廣大三國迷心坎上了,諸葛亮是演義裡的神,他無所不能,博望坡兩次火攻燒殘弱智魏軍(兩次都敗在火上面了,長點腦子好嗎)
比任何人都提前預知了三國鼎立的形勢,並且赤壁大戰前夕積極聯合東吳,北拒曹操,正史裡未曾對戰鬥有所指揮,但在外交中產生的積極作用,極大地影響了劉備的事業程序,為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大蜀國,之所以演義里老羅把諸葛亮吹上天,給他以逆天的智商,著實是因為老羅是個忠心的漢粉,以蜀國為漢朝的延續罷了
而正史中的諸葛亮,善於治國搞內政,對軍事卻遠不能稱為“用兵如神”
諸葛亮的存在,順應天時地利,是為了幫助惶惶不安的劉備而存在的
諸葛亮出山,引出龐統等人才,為劉備集團充實了荊州的派系,使得劉備集團的組成也更加複雜,這為後來的敗亡埋下了隱患,沒有處理好東川系和荊州系的派系鬥爭,導致後來蜀國勢衰,這是諸葛亮不可推卸的責任
馬良、黃忠、魏延等荊州派的良臣文武,看不慣法正、楊儀、李嚴等東川派
而東川派也以正統益州勢力自居,看不起外來的荊州派
此外還有涼州派,諸如馬超、姜維等,這都是博納百川的諸葛亮一手扶持的勢力
諸葛亮在位時還好,威嚴尚在,雙方都忍著,不那麼激動,諸葛亮隕落後,火星子一點瞬間爆炸
先是涼州派的馬岱砍了荊州派魏延,又是涼州派的姜維和東川派的楊儀不和,整個朝廷上下頓時混成一鍋粥
諸葛亮帶來的派系鬥爭,算是一個,還有就是,諸葛亮佈置的錯誤的戰爭策略
以弱伐強,本就是不自量力,可笑不思量,但諸葛亮執迷不悟,還討伐了六次,試問北伐有什麼好處?消耗自己和養肥敵人有什麼區別嗎?
而且諸葛亮也帶偏了他的徒弟—姜維,以至於姜維為了完成師傅不可能的任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導致大量消耗蜀漢有生力量,加速走向敗亡,諸葛亮實在是“功不可沒”
諸葛亮,一位奇人,但畢竟獨木難支,他在與不在,蜀漢都是要亡的,因為地利實在太差,饒是空有人和也是無奈之舉
用他的話來說,他自己也是一位“一時之豪傑”,胸中有無限江山卻奈何資源、軍力跟不上思維,最終導致猝死軍中的慘劇
這麼說吧,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不可埋沒,一路陪伴劉備經歷風雨,創立蜀國功不可沒,在位期間也精通內政,深得民心
但後期操之過急,以不可為而為之,逆天而行,導致蜀國快速敗亡,他深有責任
撇開看,蜀國既是諸葛亮得意時一手打造的珍寶,又是他失落時毀滅的王冠
-
5 # 白衣墨非
這個問題其實毫無疑問,是成就了蜀國!
一,未出茅廬,隆中對定戰略
可以說,沒見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就像只無頭蒼蠅一樣,完全沒有清晰的目標,到處亂竄,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直到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才豁然開朗,也明白要中興漢室絕對離不開諸葛亮,所以才有“孔明與我,猶如魚與水”的感嘆!
事實證明,後來蜀國的建立確實是按照諸葛亮的規劃一步步來的,可惜的是關二爺敗亡荊州,註定蜀國最終的結局!
二,受命危難,力挽狂瀾
直到現在,我仍然可以想象得到,諸葛亮當時面對的是多麼困難的局面:先帝劉備兵敗身亡,五虎將僅餘趙雲,謀士龐統法正也已去世;北有曹魏虎視眈眈,東有孫吳厲兵秣馬,男有蠻族發動叛亂……頭疼吧!
諸葛丞相怎麼做的呢?順利扶助新帝劉禪登記穩定國內政局;放下仇恨,東和孫權,重新確立聯吳抗曹方針,暫時解除外患;南征南蠻,七擒孟獲,穩定了大後方;接著整修內政,發展軍力,以戰養戰,六出祁山,壓制著曹魏!
三,培養班底,維繫蜀國30年
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後,蜀國還維繫了三十年才被滅亡,這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吧。
客觀的說,後主劉禪並沒有歷史上說的那麼一無是處,但不能否認諸葛亮接班人所起的巨大作用。從蔣琬,費禕到姜維,無不在繼承丞相的遺志,執行其既定方針,尤其是姜維,絕對是能同曹魏抗衡的名將無疑。
回覆列表
我覺得本題提法就有問題。我更認為是蜀國成就了諸葛亮,而蜀國的弱點也最終使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為西南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一直和中原王朝分分合合,亂世可居蜀而立,盛世又和而不群。諸葛亮的畢生奮鬥的目標並非只是佔據西南一隅,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而又因勢利導,先佔荊州後取西川。因此他佔據蜀地僅僅為了徐圖中原。當然他佔據蜀地之時,推行了很多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舉措,也僅僅是為了他的北伐服務。蜀漢正是因為有了天府之國的供養,給了諸葛亮政治的舞臺。
當然,蜀地的地理位置區位缺陷又註定以傾國之兵難以完成北伐大業,非諸葛亮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