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寧微訊
-
2 # 歷史知事
明朝滅亡後,南明沒能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原因我分析是有三個。
一,南明沒有公認的皇帝種子。南宋建立,趙構是唯一逃出的皇子,當之無愧當皇帝,關鍵還活得長。崇禎自殺,五個兒子都死的死逃的逃。血統最近的是萬曆孫子小福王朱由崧,可是有人想立遠支潞王為帝,原因老福王是被“正人君子”趕下臺的。於是萬曆年開始的黨爭就開始了。
二,朝廷內訌不止。南明的內訌不亞於太平天國內訌。閹黨餘孽和東林黨再起戰端,閹黨一改崇禎朝被屠殺命運,汙東林黨為順黨=李自成黨,對東林一系大肆清洗。清洗完順黨,各鎮軍閥又來了。
三,軍隊火拼。《桃花扇》裡面左夢庚帶父親左良玉的軍隊順江而下清君側,這段比較寫實。左良玉是弘光朝最大軍閥,他倒戈,就宣告了南明滅亡。
四,清廷太狡猾太強大。清廷給崇禎辦喪禮,弘光朝廷樂壞了,兵部尚書史可法要聯清剿順。等李自成覆滅,清廷騰出手來打南明,南明已經沒有抵抗力了。
五,喪失東南財富之地的南明,根本沒有機會翻盤。李定國,鄭成功幾次勝仗,也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了。
明清嚴密的政治制度對內統治有方,對外戰鬥無力。這也是清朝晚期被列強暴揍的原因。
-
3 # 手機使用者50595191980
簡單來講,就是南宋遠強於南明,而金又弱於滿清。
第一,就政權的合法性和統一性而言,南明無法與南宋相較。靖康之變後,金兵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子孫全部擄走,而宋高宗趙構是唯一的漏網之魚,由他繼承皇位,名正言順,所以他可以利用自己法統上的優勢,將宋室南方半壁江山統一組織起來,對抗金國,終使赤縣神州不致全部陸沉。反觀南明則不然,崇禎皇帝及其繼承人一再錯過南遷的良機,使得南明政權在皇位繼承人上出現了分歧,這種分歧嚴重影響了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和統一性。
弘光帝繼位,是南明各派勢力暫時妥協的結果,其地位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很快就導致了南明內部的黨爭和分化,以至於駐守武昌的左良玉竟以“清君側”為名,順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良玉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最終導致了弘光政權的迅速失敗。之後的南明皇帝的法統比之弘光帝更加不足(也就是血緣更加疏遠,更缺乏號召力),以至於幾個南明小朝廷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擊,終被清朝各個擊破,徹底覆滅。
第二,與滿清政權相比,金國的實力遠遠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兩者的漢化程度上。滿清與明朝對抗數十年,(在皇太極時)已經意識到滿清政權要定鼎中原,需要漢族士大夫的合作,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和制度,所以滿清政權入關後能很快建立起與北方官僚漢族地主的合作,並得以迅速南下對付南明。反觀金國則不然,女真興起得非常迅速,其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遼,又在轉瞬間滅了北宋,這些憑藉的是軍事實力的強大,這種短期內在軍事上的順利使得女真人根本意識不到漢化的必要,在奪取中原後,仍然沿襲女真人落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而招致了北方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女真人不得已,只得扶持一個漢人的偽政權,這與遼太宗滅亡後晉後遭到中原漢人激烈反抗,被迫撤出中原的原因是相似的。也就是說,北方漢人的激烈反抗(如王彥領導的八字軍等),使得女真人需要時間和精力來逐步鞏固自己對北方地區的統治,無法全力南下對付南宋。女真人開始大規模漢化是在1153年遷都中都(今北京)之後開始的,類似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
也許有人會說,後來女真不是也完成了漢化嗎?為什麼始終搞不定南宋呢?沒錯,女真人後來也逐漸實現了漢化,但是從女真滅亡北宋到漢化完成之間存在三四十年的的時間差,這就給了南宋政權以喘息之機。待到南宋政權鞏固之後,女真即使能夠全力南下,也再難有便宜可佔,這點可以參考東晉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維持住半壁河山的往事。
永嘉南渡後的東晉政權,在初期面臨許多問題,尤其是門閥士族專權甚至叛亂(如王敦之亂,又如桓溫圖謀篡逆)和流民帥的武裝割據問題(如蘇峻之亂),若此時北方胡人南下,東晉政權就會有傾覆之虞;然而此時北方各個胡族政權互相對立爭鬥,如前後趙之爭,前燕與前秦之爭等等,它們自顧不暇,自然無力南下對付東晉,待到苻堅在王猛的輔助下,逐步統一北方時,東晉政權已經實現了內部門閥士族的平衡(也就是上游荊湘的龍亢桓氏與下游徐豫陳郡謝氏的勢力平衡,甚至團結一致,相互策應),並解決了流民帥問題,所以面對穩定而團結一致的東晉政權,民族融合尚未完成的前秦自然不能成功。
第三,南明與南宋相比,存在一個農民軍的變數。北宋政權是女真消滅的,所以後來的南宋政權自然是視女真為不共戴天的仇敵,全力抗擊女真;而明朝亡於所謂的流寇—李自成農民軍,這就決定了南明政權對滿清的態度偏向與合作,幻想以割讓一部分土地,聯合清朝消滅流寇,以報君父之仇,所以南明政權與農民軍各自為戰,甚至互相對立,大大削弱了抗清力量。(至少初期是這樣,至於後來南明意識到滿清征服全中國的野心,逐漸與農民軍聯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是為時已晚)
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是吳三桂的例子,由於李自成非常的失敗,致使吳三桂與大順王朝徹底決裂。為了對抗李自成,吳三桂決定向關外的清朝借兵,注意這個詞,是借兵而不是投降清朝。為此,吳三桂以割地為條件,請求清朝出兵支援。具體見下面這封他寫給多爾袞的信:
王(指多爾袞)之威望,我向來甚為景仰。然遵照春秋之義,我不能與清朝交往,否則我要揹負私通清廷的罪名。人臣之誼,請王諒解。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據守於邊關。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何我京東地上,兵力不足,特泣血求助。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實為難得之時也。乞念我這位亡國孤臣的忠義之言,挑選精兵,從中協、西協入關,我也將率軍從山海關出發,約定在京師外會合,共討流賊。事成之後,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從這封信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的態度,他以明朝遼東總兵的身份,代表明朝,提出裂地以酬,以換取清朝出兵支援,而不是投降清朝,所以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至於後來吳三桂降清,那是因為李自成步步緊逼,多爾袞又野心勃勃,明確表示只有在吳三桂投降的條件下才會出兵相助,吳三桂被逼無奈,只得投降清朝。想想石敬瑭以割幽雲十六州為條件,得到了契丹的武力支援,再看看吳三桂,不得不說,三桂命苦啊!(純屬玩笑)
第二個例子。無獨有偶,南明弘光政權也欲以割讓山海關外土地為條件,聯合滿清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可惜,與吳三桂一樣,他們都低估了滿清大辮子的野心。
第四,就人才這一方面,南明遠不如南宋。首先看領導人,宋高宗不怎麼出色,但比弘光帝要好,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雖然屈辱求和,但還知道鞏固政權,以圖實現劃江而治,而弘光帝繼位後,不思鞏固尚不穩定的政權,卻縱情聲色,坐視朝臣內鬥,既不能駕馭文官,更不能控制武將。
文官方面,兩者相當,南宋固然有秦檜、汪伯彥、黃潛善之流誤國;而南明東林黨於明朝存亡之秋,不團結一致,鞏固政權以圖規復神州,卻與馬士英等擁立“功臣”內鬥不止,徒損南明元氣,與秦檜之流之誤國,實無分別。
最後,我們再看看武將方面。南宋與北宋恰好相反,南宋雖然缺乏名相,但名將卻有不少,就南宋初期而言,有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反觀南明,其可用之將可謂寥落,史可法忠勇可嘉,氣節不輸文天祥,卻非將才。握有武力的左良玉驕橫跋扈,不聽調遣,反而圖謀順流東下,奪取政權,其所作所為比之東晉王敦,猶有過之。其餘的不提也罷。南明缺乏可用之將才,當然也與先前明朝長期對抗流寇和滿清大辮子,軍事人才損失嚴重有關,如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人皆可堪一用,然而他們或死或降,無一人為南明所用。這與南宋的情況大不相同,宗澤、岳飛、韓世忠之流在北宋末年已經嶄露頭角,又輾轉為南宋所用,終使神州不至全部陸沉。
所以,南明無法成為第二個南宋,是內外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友情提醒,我是百度的。因為南明我沒怎麼研究,所以百度分享各位。
-
4 # 東海小提督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了解南宋為什麼能夠立國,瞭解了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南明政權堅持不了的原因了!
我個人認為南宋能夠立國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有名正言順的繼任者,趙構是趙佶的親兒子,當北宋宗室和后妃都被擄走的情況下趙構作為唯一繼承人,其合法性和正統性毋庸置疑,從靖康二年四月的"靖康之變"到趙構繼位改元建炎前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皇位空懸期十分的短,政府合法的過渡保證了宋朝政府的延續性,避免了群龍無首地方混亂割據的局面!
第二個是南方的統治並沒有混亂,北宋滅亡的原因是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失敗,宋中央政府被金軍摧毀,但是此時的關中,山東以及廣大南方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混亂,宋朝的統治並沒有完全崩潰,當趙構的新政府及時出現後,各地方又能找到主心骨,統治秩序暫時維持了下去!
第三個是軍事上的威懾,這裡的威懾不是指力量強過對手,而是有自保之力,雖然經過靖康之變,但是宋朝西北和南方的軍事力量依舊有保留,從建炎四年的富平之戰開始到黃天蕩之戰,縮頭湖之戰郾城大捷,采石之戰,再到開禧二年的大規模北伐南宋在軍事上數次成功的阻擊了金軍的南下攻勢,並在區域性不斷進行反擊,前後四十多年即穩固了內部,也促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總結就是:足夠的軍事力量,有效的統治力量以及合法的政府,三個主要原因加上宋朝政府依舊有效運轉,沒有天災等有利因素使南宋能夠立國並繼續延續一百多年!
下面我們看南明,首先合法繼承人——沒有,崇禎沒早夭的四個兒子都沒有成功逃出北京繼位,南明的首位在南京繼位的皇帝朱由崧出自藩王福王一系,正統性不強,無法及時的聚集起足夠的力量自保導致統治中心南京快速陷落第二,統治力量,此時南方並不是是統一的明政權,首先張獻忠的大西農民政權佔據四川,自然與明政權對立,弘光政權初期依舊與大西政權互相敵視,其次各地藩王雖然表面支援弘光政權,但實際上各立山頭,內部並不團結,陰奉陽違使得本身就不強的力量無法聚集起來比如福王系政權後快速出現的魯監國政權和唐王系政權和桂王系政權,雖然是前後接替關係但實質上卻代表著南明政權政治力量的分散。
第三在軍事上,沒有能力挽狂瀾的軍事領袖和軍事力量抵擋清軍的攻勢,缺乏精銳的軍隊來穩固政權!
總結一下,相比於南宋政權來說南明政權缺乏合法正統性的政治領袖,缺乏對地方的控制性,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加上明末的農民起義,天災,明末政府自身的崩潰都導致南明政權無法快速有效的凝聚起來抵抗清軍,所以被滿清逐個消滅了!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不代表大家的立場!
-
5 # 亮仔學史
南明與南宋在某些方面具有其相似性,例如都是統一的王朝面對外族侵略喪失北方疆土,都是在前任皇帝不在了自己扯旗子單幹,都是不思進取想保留半壁江山,但南宋綿延了國祚,而南明最終消亡,我想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剖析。
一、正統性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正統的問題是一個王朝的根本。就比如曹操為什麼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漢獻帝就是當時的正統,雖然大漢王朝行將就木,但沒有人敢公然的唱反調。而明朝自北京淪陷,崇禎帝吊死煤山,三位皇子不知所終,明朝合法的繼承人就已經斷了,剩下的明朝宗室人人都想做皇帝,但誰又不服誰,相繼出現了弘光、隆武、永曆等多個政權,有的相互間還互相攻伐。而反觀南宋,自靖康之難後,北宋皇室被一網打盡,唯一逃脫的皇子趙構就成了唯一的繼承人,沒有受到正統的質疑,群臣百姓也都相繼依附。
二、敵人的不同
清朝雖然自稱是金人的後代,但其文明要遠超金國。自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來,清朝已逐步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到了皇太極時期,重視學習漢文化,學習中央王朝建立了六部制度,經歷了皇太極,多爾袞的多年經營,其目標已不是簡單的到內地劫掠一番,而是志在統一天下,攻下北京後,與民秋毫無犯,保留了明皇宮,善待明朝遺臣,也俘獲了北方士人的心。而金朝卻相對野蠻,實行三光政策,劫掠珠寶美女,眼光狹隘,沒有統一全國的毅力。
三、環境的不同
我們要知道,明朝並非清朝所滅亡,而是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所滅亡,因此,明朝的遺老遺少恨李自成要遠遠超過多爾袞。南明將主要的力量放在了剿滅大順軍之中,甚至還提出了“聯清抗順”的計劃,致使清朝能夠從中取利,各個殲滅。南宋則不同,宋朝的亡國之痛就是金國造成的,而且俘虜徽欽二帝,宋人感到極大的羞恥,一提到靖康之恥都義憤填膺,金國每次南征都會受到南宋軍民的拼死抵抗。
四、漢將的作用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打破的,最瞭解你的人往往就是自己人。吳三桂打出“報君父之仇”的旗號引清兵入關,率領關寧鐵騎從東北一直打到雲南,再加上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這幫明朝降將的帶路衝鋒,入關後的清朝確實比金國僅依靠自己的將領進攻更加順暢,也使得南明各政權迅速瓦解,最終統一中國。
-
6 # 種豆的麻瓜
公元1644年,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和滿清八旗在北方打得不可開交,明朝在留都南京的另一個“朝廷”擁立了新君,或許很多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會想,趙構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政權,南宋偏安一隅還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南明重建應該也能混個幾十上百年吧。其實不然,南宋著實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而南明卻在十幾年間速亡了。這其中的緣由,我們一起探個究竟吧。 南明時期,從1644年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監國,到1683年臺灣被清軍佔領宣告結束。歷經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四帝一監國及明鄭,共三十九年時間。自1662年永曆帝被殺之後,實際上朱明王朝就已經宣告滅亡了。因此,也就是短短的18年時間,南明就顛覆了。當時南明的朝廷文有張煌言、瞿式耜等人,武有鄭成功、李定國。這樣的陣容比之南宋好多了,然而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短短十八年就已國破家亡了。 滿清剛剛入關,本來就沒有想南下攻打南明。然而在八旗軍追擊農民軍的過程中曾幾次交手,發現這個重生的南明王朝有點弱,滿清是不是可以一舉南下統一全國呢?
南明政權最大的問題是皇帝法統的合法性,即皇位的正統性。與南明相比,南宋建立之初,趙宋皇室被剷除。趙構是唯一倖免於難的皇室子弟,理所當然地穩坐皇位。南明就不一樣了,明朝素有分封藩王去各地就藩的傳統,而崇禎帝又一再錯過時機,沒能把皇子送出京城,準備東山再起,這就導致了外敵虎視眈眈,南明內部卻還在為皇位內訌! 而好不容易登上皇位的弘光帝朱由菘,在清軍剛剛發動進攻沒多久就被俘了,他這一被俘,南明就亂成了一鍋粥,一時之間出現大大小小的監國、皇帝有數十個之多,不過都沒多久就被消滅了。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朝廷的財政問題。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財政並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一直能夠支援起建立之初的朝廷開支和軍隊補給。而南明在這方面就比較差了。弘光政權還存在的時候,名義上只有一個皇帝,財政自然還好,可問題就出現在弘光帝被俘之後!興起的大大小小的監國、皇帝轄地都相當小,就算是後來史書承認的隆武帝、紹武帝、永曆帝等人,轄地也不過是數省,實際控制區也就是一省左右,財政如何能不出問題? 內訌不斷,加上財政問題,沒有錢又沒有統一的中央,還要怎麼抗清?所以,南明沒堅持幾年就宣告破產了。
-
7 # 趣聞影視天地
因為南明在當時屬於一個小國家,也就是一個小的政權,當時的清朝基本上已經算是一個同意的大的政權,相當於越南高麗這種。
並且南明是當時朱家剩下的人建立的。一般新的政權成立都會誅殺殆盡前朝留下的後代,比如朱三太子,就是防治他們在建立新的政權打回去,而且當時朱家後人幾十萬都給屠殺殆盡了,怎麼會給自己留下威脅。並且清朝屬於外來種族,統一漢族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也不是那麼穩定,明朝在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很容易吸引一大批的漢人推翻自己,所以就會不留餘力的想辦法除掉。
而南宋也是北宋時期皇帝的後代建立的,北宋時期就不止一個政權,相互制約,三足鼎立,不能集中精力去對付一個,防止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到了南宋時期也是如此,而且宋朝經濟本來就很繁榮,打不過就給錢,可以延續一段時間,而南明就一股勢力,怎麼能和已經統一全國的滿清對抗。
-
8 # 漫談哥小宇
南宋是北宋滅亡後建立的政權,南明是明朝滅亡後建立的政權,那麼為什麼南明沒有像南宋一樣延續下來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統治者方面:北宋在徽、欽二帝被擄走後,只有康王趙構得以倖免,他是根正苗紅的合法繼承人,所有的大臣和宋朝子民都擁護他,所有人都團結在一起,勁往一塊使,也就是所謂的“知恥而後勇”;但是南明不一樣,南明王朝才幾十年就經歷了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時期6個時期,南明根本沒有主心骨,所有人都只為自己打算。
二、經濟、文化方面:南宋的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手工業、製造業、農業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當時南宋的經濟領先於世界各國;在文化方面,南宋把北宋的那套全都複製了過來,甚至把孔家的傳人也弄到了南宋,可以說南宋就代表了儒家正統,具有文化力便有了向心力,人人都想收復失地,洗雪國恥。而南明根本沒有時間管文化的事情,所有人都處在內訌當中,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看大明王朝的那些子民沒有跟著去南方就知道了。
三、軍事方面:南宋的軍事力量其實不弱,這得益於宋太祖趙匡胤制定的軍事體制,因為趙匡胤就是透過兵變登上的皇位,所以他深知軍事該怎麼抓。宋朝的將領只有在作戰時才有統兵權利,這就防止了臣子擁兵自重的情況出現,而且南宋時期有很多能臣良將,比如岳飛、韓士忠、文天祥等;但是南明就不一樣了,南明的將領並沒有太出色的,即使有也並不想復興大明。
-
9 # 半醉話史
古代史料之中,會將南宋歸為宋朝,但是南明卻不計入明朝。明朝歷史被定格在了1644年,崇禎上吊自盡的那一天,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衝破北京,虎視眈眈的滿清軍隊毫不遲疑,立即打著給“明朝”報仇的旗號,以虎狼之勢擊潰李自成大軍,不過一個多月就佔領了北京。
明朝天子守邊這麼多年,終究還是沒有撐住。
清朝入主中原,而且是以為明朝復仇的名義,他們做統治者,名不正而言不順,他們必須要證明明朝已死,死灰再不可能復燃。所以他們以史書、文字獄等等形式一遍遍強化明朝滅亡。清朝人在修《明史》之時,一個字都沒有提到南明的“皇帝”,朱由崧記載在《諸王傳》之中——“自立於南京,偽號弘光”。而元人在修宋史之時,將南明的君主列於本紀之中,因為《宋史》修書太過草率,一方面不承認南宋,一方面卻又承認趙是和趙昺政權,這種自相矛盾,在《明史》之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現的。
宋朝和明朝都是被少數民族政權代替,南宋當時可以和敵方政權南北對峙,而南明想要學南宋,即便是弘光那樣看起來希望很大的皇帝,最終也只堅持了一年;隆武朝14個月;永曆朝躲到了緬甸,十五年之後還是難逃一滅。
為什麼南宋可以偏安一隅,而南明資源不錯卻非常短命。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人心向背
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雖然是個不錯的藝術家,但確實不是個好君主。他是帶領著子女妃嬪們逍遙生活,但當時民不聊生。這種大背景之下,就出現了宋江和方臘起義軍,不過宋朝統治者還是得民心的。
靖康之難,宋欽宗親自率領大臣多人前往金營求和。這是屈辱而危險的決定,當天風雪交加,宋欽宗在寒風之中送上降表,金人對降表不滿,他命人修改數次,苦苦請求,金人才讓他對他們行臣子之禮。宋欽宗倍感羞辱,一路哭著回城,城後是站在風雪之中等著他的大臣和民眾。他一時感動哭得更加悲慼,百姓和大臣們哭作一片。可見雖然宋二帝無用荒唐,但百姓和臣子們對宋朝感情很深。
靖康之難後,重整宋朝已經成了文人義士,官員百姓們心中的大事,南宋詩人出口便是國亡之悲和重振旗鼓之決心。有這樣的民眾支援,南宋才得以繼續存在。
而反觀明朝,明末起義不斷,且耗盡明朝財政。江南災情嚴重,土地兼併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還指望南明帶領他們重新來過嗎?所以民眾對於南明其實是非常冷漠的,無論是他們建立還是滅亡,百姓都沒有非常大的情緒波動。
兵力
應為順應民心,所以趙構即便沒有自己的軍隊,但自從被宋欽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之後,他就是宋朝復興的一個象徵,走到哪裡都是一呼百應,一路下來收編部隊,並且還得到了宗澤、岳飛這樣的大將。
就拿看起來最有能力的弘光帝來說,他手下兵力的確不少,但軍隊軍閥化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弘光自己都養不起,別說是養這些兵,這些地方軍隊來自民間,大多隻認得錢,沒有什麼匡扶大明的想法。所以,也沒有幾個人聽從弘光的調遣,看起來是皇帝的兵,實際上只是一個合作的關係。
黨爭
黨爭的問題一直從崇禎皇帝在位時延續下來,一直到了南明。或者說,從朱棣開始,明朝的黨爭問題就沒有消停過。東林黨人和馬士英勢不兩立,軍閥黃得功與高傑一個不服一個,弘光帝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要安穩做個皇帝都難,更何況是反擊過去,將滿清佔領的土地重新奪取過來。
綜上所述,南明看起來具備偏安一隅的條件,但清朝屢屢施壓,百姓冷眼旁觀,南明朝廷內部紛爭不斷,這個續命王朝最終沒有續上命,碾死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下。
回覆列表
四鎮總兵原本就擁兵自重,再加上史可法一貫綏靖政策,要啥給啥,有了封地更是不願意打仗,專心當起土財主,坐地起價,誰還願意為朝廷賣命? 可是你不打清軍,只能等清軍來打你了,軍頭們想的都是自己腰包,互相之間還不對付,不能團結一致認真貫徹“一個大明”的共同綱領,聽中央指揮,敵人來了,就想著投降,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