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動藤動銅鈴動
-
2 # 勇哥講生活
他做人不錯,做皇帝就一般般了。雖然重新宦官,但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功德一件,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兩次在位)。朱祁鎮作業皇帝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都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讓朝廷出現了很多好的轉變啊。另外,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造成了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是發生了土木堡被之變,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等認為沒有利用價值,才被放回來,可是回來也很尷尬啊,不但只能享太上皇之名,還沒多少權利。最後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復位後就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總之,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也確實不合適。只能說他太容易相信人了,耳根子軟啊。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也許有的人只適合做朋友,不適合做皇帝吧。
-
3 # 晨曉cc
朱祁鎮像是今天的老實人被人發好人卡的那種性格,他是一個好人,好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的,而皇帝卻絕對不能有這種情緒在裡面,他不適合做皇帝,只恨生在帝王家吧。臨死時,他廢除殉葬制度讓這種無理的制度消失在歷史長河也是對他的一種肯定。 好人一枚,平庸無能。他適合這個評價。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朱瞻基長子,弟弟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他有一個歷史少有的明君父親和祖父,他們兩個史稱“宣仁之治”,宣仁之治的存在讓朱棣和朱元璋征戰過後的所有後遺症全部拔除,為後世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可能從小受父親影響,要做個好人,可能年紀太小隻學會做好人了,帝王心術都沒學,只學會做好人了。但是朱瞻基在臨死之前是留下了後手的,讓這個小孩子能夠跟他們一起學習,他們便是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如此強大的陣容,如果朱祁鎮好好學習治國之道也不至於落得後面那悽慘的下場。
好老師都是嚴格的,三楊不例外。而小人都是順著你的,兩相對比,就越看小人越可愛。所以那個讀過點書的王振深受朱祁鎮的喜愛。
親小人,遠賢臣,此朱祁鎮所以傾頹也。小人王振明白只要伺候好這個主,他可以要什麼有什麼,雖然太皇太后和三楊壓著他,但是他們都太老了,只要熬到他們死,就是我王振的出頭之日。
終於,在朱祁鎮登記的七年之後,太皇太后逝世,三楊也被王振抓住把柄趕出朝堂,大權在握的他,不滿足於現狀,他要去平定外患。
他將矛頭瞄準了瓦刺也先,由於他一個太監師出無名,便要拉著皇帝一起,朱祁鎮昏庸至此,肯定會答應他這個小兄弟建議,於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就這樣產生了,皇帝被俘,奇恥大辱。不過好在小人已死。
後朱祁鈺站了出來,扛起大梁,知人善用,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打響北京保衛戰,將也先灰溜溜的打了回去。
後面的朱祁鎮如同一個雞肋,明朝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最後接了回來也是軟禁在南宮,和他的老婆錢皇后度餘生。
後隨又搶下了皇位,也是表現平平,還殺了于謙,這千古名臣,最後臨死之時,廢除殉葬制度,才算做了一件好事。
-
4 # 正在學歷史
謝謝邀請。明英宗朱祁鎮在歷史上能被人記住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土木堡之圍。蒙古瓦剌部落兵犯大同,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唆使下,罔顧厲害,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不顧大臣們的勸諫貿然出兵,其實這就犯了兵法大忌。到了大同,王振聽說瓦剌軍的厲害,心中害怕,就勸朱祁鎮班師,走的途中,這個死太監又想著衣錦還鄉,就拉著這個笨蛋皇帝改走蔚縣,途中又藉口保護莊稼,其實就是沽名釣譽,又改走宣化,再三的做精,終於被圍在土木堡,然後兵敗,然後被俘。王振死在亂軍中。也先擒獲朱祁鎮後如獲至寶,和明庭討價還價。在力排眾議的情況下,兵部尚書于謙,哈哈哈,熟悉的名字。擁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蒙古瓦剌看沒希望了,就把朱祁鎮賣給了明朝庭,說是賣不是胡說,他確實是用錢贖回去的。剛開始明朝庭剛不想買,又是于謙力排眾議,把他接回來了,但一直被軟禁。8年後,趁著朱祁鈺重病,“奪門之變”他又搶回了皇帝寶座,神不神奇?但是,他復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斬殺于謙!你說這個人多麼無恥!總得來看,他是一個悲劇和創造悲劇的人物,自己是個悲劇,讓十幾萬家庭成為悲劇,讓弟弟朱祁鈺成為悲劇,讓于謙成為悲劇!
-
5 # 青史明言
明英宗朱祁鎮一個情商高的奇葩皇帝明朝唯一一個兩次登上皇位的帝王
好大喜功愛面子
朱祁鎮是歷史罪人
他要為「土木堡之變」產生的後果和影響
負全責
經此一役號稱五十萬明軍精銳消亡殆盡
許多武將葬身異處,晚節不保
從此明朝武將地位一蹶不振
拉開了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局面
直接導致朱祁鎮被活捉,最高級別俘虜
瓦剌部太師也先用朱祁鎮做要挾的籌碼
敲詐明朝大量金銀珠寶
甚至幻想重返北京城的春秋大夢
好在亂世出忠臣能臣
為避免重蹈北宋南遷的覆轍
明廷大臣決定另立新君
國不可一日無君
於是朱祁鈺臨危受命登上帝位
聯合兵部尚書于謙於少保主戰派
總算君臣上下一心
成功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粉碎了瓦剌的狼子野心
朱祁鎮被迫成為「太上皇」
帶回了瓦剌公主
看守的那些瓦剌兵路上痛哭流涕依依不捨
由此可見朱祁鎮人緣頗好風流倜儻
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
除非一公和一母
北京紫禁城門口
上演了一出三辭三讓的精彩好戲
只恨生在帝王家
朱祁鎮與朱祁鈺兩兄弟之間的較量
就此拉開序幕
景泰七年
喪子的朱祁鈺身體每況愈下
不堪重負
朱祁鎮聯絡石亨等大臣裡應外合
發動奪權之變
再次登基帝位
朱祁鎮感慨良多
廢除了景泰這個年號
拘禁了時日不多的朱祁鈺
下令誅殺了大明功臣于謙
清算了一批支援朱祁鈺的大臣
朱祁鎮所做的一切
幼稚而又卑劣
實在是昏君所為
唯一值得稱讚的事居然是
朱祁鎮臨終前下令廢除殉葬制度
綜上所述:
明英宗朱祁鎮可能是一個好人
但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回覆列表
于謙是抵抗外族侵略、剛正廉潔的公認的民族英雄,那麼如何評價那個一定要處死他的皇帝?大明帝王死後嬪妃殉葬制度落後殘忍,又如何評價下旨徹底廢除這一制度的皇帝?土木堡之變有二十多萬將士和過半數朝中大臣的冤魂,如何評價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的皇帝?等等還可提出很多類似的問題。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皇帝位共計二十二年,人生享年總共三十七歲。前七年太子,接著當十四年皇帝,之後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
少年懞懂不知愁,肆意北征憑熱血,歷經從高高在上的皇位直線墜落成戰俘的彷徨,被圈禁毫無自由的惶惶不可終日,最終又“奪門之變”失而復得皇位,此後的朱祁鎮象換了一個人,任賢臣,平內亂,勤政處事,一改前非,直至壽終。
這樣的跌宕人生任誰碰上都要大呼“太狗血了”,不可謂不復雜離奇。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評價他-明英宗朱祁鎮?實話實說,其實他人生中的遭遇和他帶給當時大明社會和歷史的那些個災難,正常情況根本就是不應該發生的。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實在是太過不應該,而如果這事變不發生,無數人的命運都將徹底改寫。
當然,我們研究借鑑歷史有一個基本原則:歷史不容假設。作出一個假設,都將面對之後難以想象的複雜性結果。
但是,歷史事件和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同樣都是有其內在邏輯因果關係的,所以我們可以也應當去發現這個邏輯和因果,才能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那麼這一切的根源在哪裡?這才是對於我們更有價值的問題。
單親家庭的小皇帝公元1435年,朱祁鎮八歲的時候,父親朱瞻基去世,這稱得上童年喪父。由祖母張太皇太后和母親孫太后撫養他長大。
即使貴為真正的小皇帝,不得不說仍然是單親家庭。沒有了如山般深沉穩重的父愛,一個男孩的生活條件太優越了,反而也不是好事,在人生成長和性格養成上也必有所失。
除少年喪父實為不幸之外,小皇帝朱祁鎮便是自幼一帆風順,什麼都不缺,沒有經歷過任何失去的痛苦和挫折。整天都是太監宮女簇擁伺候,祖母、母親都視若珍寶,其他男人要麼是臣下,要麼就是阿諛逢迎之輩。
缺少偉岸形象父親的言傳身教的榜樣然而對於一個八歲成長到二十來歲的青少年,這一切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都彌補不了一個真正高大偉岸的父親形象叫他去仰視,在成長之路上引導他,甚至叫他恐懼和害怕,這些都是需要有的。
朱祁鎮和他父親朱瞻基的青少年時期成長經歷大相徑庭。教導朱瞻基成長的祖父朱棣、父親朱高熾二代人雖個人性情差異較大,但都是優質的男人,所以在潛移默化中朱瞻基形成了既能兼收幷蓄又能達到比較全面的優秀人格。朱祁鎮成長時的條件和這比就差得太遠了。
陪伴朱祁鎮長大的具有長者形象的只有祖母張太皇太后(1443年去世時,朱祁鎮只有15歲)和母親孫太后兩位女性。雖然這兩位女性本人也比較傑出,對朱祁鎮都寄予較高期望,關心呵護他的成長,但是顯然無法提供給他多少父系的剛健獨立、自強不息精神方面的教導和榜樣。
這些就造成土木堡之變之前的小皇帝朱祁鎮就是一個自以為是、思想簡單、依賴性強、缺乏主見,而又性情溫潤、易被親信權宦矇蔽操控的軟弱皇帝。他可以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好皇帝。
上面所說的朱祁鎮的成長過程和個人性格實際上為後面改變無數人命運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遲到的教訓和痛苦體驗:土木堡之變後囚虜一年,迴歸大明後被幽禁七年“土木堡之變”主要是因為朱祁鎮的問題,他自己毫無軍事才能和戰爭經驗,卻帶領幾乎半數以上朝廷大臣和二十多萬將士,極端寵信同樣無知而且自私的太監王振,使他獨斷專行,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自己也淪落到成為了俘虜。
自此事變之後,不但朱祁鎮自己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許多人的生死和波及其家庭的命運亦被改變。此處不加詳述。
在土木堡之變時,如果朱祁鎮直接死於亂軍之中,那麼他這短暫的一輩子馬上就可以蓋棺定論了:老朱家不肖子孫、誤國昏君。
然而我們從歷史上記載的朱祁鎮“奪門之變”二次復位之後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壞人,也不是天生的笨蛋。
經過之前一系列失敗、挫折、坎坷和痛苦的教訓磨鍊之後,他再次當皇帝后的表現除了冤殺于謙之外,基本上中規中矩,任賢臣、平內亂、施仁政、廢殉葬等做了一些好事。
我們可以設想:在土木堡事件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朱祁鎮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又或者被設定過或小或大的挫折教育,從而能夠在二十來歲之前就知道什麼是危險、會帶來什麼痛苦,待人處事均存有謹慎戒懼之心,土木堡之變很大機率就不會發生了。
結語:所以說如何評價明英宗朱祁鎮?他只不過象你我一樣都是“吃一塹長一智”的普通人罷了。只不過他吃的這一個“塹”付出了過於高昂的代價,改變了大明朝的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