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軍師府S
-
2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原人就是農耕民族。
我直接說結論吧,主要是地理因素的影響,看看與我們緯度相近的地區,大概是北緯30度附近,歷史上幾乎都是農耕民族,而向北一點,北緯40度附近,歷史上幾乎都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鋒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戰爭的重要來源,最後一波浪潮就是13世紀蒙古的征服,此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遊牧民族再未出現過大的威脅。
-
3 # 作冊青史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民族?民族,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類共同體。最經典的民族概念還是斯大林下的定義。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是:“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中國今天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最多的民族,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漢族在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民族融合中,眾多民族不斷交錯雜居,互相通婚,不斷融合而成的。漢族其實是由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眾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形成的。
其次,漢族在歷史上又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先要弄清楚漢族的流變。
漢族,是原始社會後期,氏族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就是由此得來。古代是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的,漢族一般被稱作“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華夏了。到了漢代開始,又有了“漢”的稱謂,“華夏”和“漢”這兩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漢族,這個稱謂是近代受西方族群概念而產生的。據考證,最早使用“漢族”一詞的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黃遵憲。他在1903年的《駁革命書》中寫到:“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於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再次,在古代是如何區別漢族和其它民族的呢?除了地域上的劃分外,還按照文明程度和生產方式來劃分的。
第一,從地域上來看,漢族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周邊是其它民族。
第二,按文明程度來看,漢族地區文化程度高,語言文字發達,有一整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注重“禮”。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程度低,被中原漢族地區鄙視,甚至稱之為蠻戎狄夷,南蠻、北夷、東狄、西戎,這些都是帶有鄙視的貶稱。古人眼中的華夷之別,最大的差異性就是文化的差異。
第三,從生產方式上來看,中原漢族地區都是農耕經濟,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都是遊牧民族。
農耕在古代是文明進步的最主要體現,農耕經濟也就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歷朝歷代的政治政策都是圍繞著農耕而指制定的,農為本,是國家根本所在。
因而,農耕在中國古代就是正統,是漢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根源。漢族所到之處,就會把農耕帶到相應的地區,改變當地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恐怕就是東北地區了,歷史上遊牧民族遊牧為主的區域,隨著漢族不斷的闖關東,早已變成農業發達的大糧倉。原創:作冊佐郎
-
4 # 安德魯HNB
從地理位置來說,漢人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帶,因為是農耕社會,離不開土地。而遊牧民族是不需要依賴土地資源的,哪裡水草肥沃,就走到哪裡,遊牧民族是要在靠近水附近找資源的。
-
5 # 黑龍779
首先,遊牧生活需要草原,但是歷史上,草原大多數時候不在漢族統治範圍。
要漢族遊牧,就要將漢族人口遷移到草原定居,但是由於將漢族人口遷移到草原定居成本太高,而且施行難度大,所以一直沒有實現,於是中國曆朝歷代都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
首先對於漢族人口來說,他們的生活習慣與遊牧民族並不相同,中原的漢族人民習慣是耕種,發展種植業,一年實際都在固定的地方耕種,而草原的遊牧民族卻是發展畜牧業,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漢族人口適應不了遊牧生活。
其次,中原人民比較安土重遷,如果說使得這些人民遷移到草原上需要一個藉口,而國家總不能強迫這些民眾遷移到草原定居,所以將人口遷移到草原定居也一直沒有實現。
而在中原生活的民眾,其實比遊牧民族是幸福的多的,中國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大多是在戰亂時期不堪戰亂的侵擾,所以才去遊牧草原地帶定居生活。中原土地肥沃,在中原的農民一般來說是不願意去草原地帶生活的,這些草原地帶的牧民要經過風沙的洗禮,並且需要根據季節的更替頻繁的遷移,所以說很多漢族到草原定居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
6 # 糊塗小葫蘆
其實不是不想,而是因為你是漢族,地理人文都不允許啊。
首先我們廣義上說現在的漢族其實也是古時候眾多少數民族融合而來。你這裡說的漢族應該是指古時候相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內陸人。
咱們以三國時期為例,那時候北方的烏桓、三部鮮卑盤踞整個現在的內蒙外蒙地區;西部的南匈奴,佔據涼州東部;羌族佔據青海等地;再往南還有滿足、西越各類少數民族。而酣暢的主要統治區域就在如今的華北、華中、華南、珠三角、四川盆地等地。
從地理上來講,漢朝的統治區域氣候適合,冷暖適宜,農業發達,漁業發達,非常適合人類居住。而那些少數民族的居住地,要麼太冷,要麼太熱,在沒有空調暖氣的古代,這個環境的舒適度可想而知。
從人文上說,古代種族觀念非常強。各種族之間為了地盤、食物、女人經常互相殺戮。更別說對中原這塊肥肉,各外族部落與中原統治者大戰數百年。在這種環境之下,如果漢族人想去事宜放牧的地區遊牧為生,那簡直痴心妄想。離開祖國母親的懷抱,在少數民族的地盤上,活不過初一。
所以那時候的漢族人基本以農業、漁業、商業、製造業為主,很少有專門的遊牧業。
-
7 # 陳不了了之
漢族的發源地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旁邊,有足夠的水源,足夠的耕地,並且耕地肥沃,較早的有改造河道,生火,馴化野生動物的能力,可以不透過狩獵獲得穩定的生活條件
回覆列表
華人強大的宗族情感源於農耕文化,與西方工商業文明不同,農耕文明下的人民生活物資上自給自足,人們安土重遷。一個家族在一個固定區域長期生活,共同勞作,休憩與共。
古代中國生產力低下,耕種生產需要一個家族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甚至今天在中國南方部分割槽域,還儲存著同村落農民在農忙時節聯合灌溉插秧的習俗。在家族長期共同耕種過程中,族群成員追求集體利益,個性逐漸磨滅。
中國農耕文明發達源自中國自古以來重農輕商。《戰國策》上記載呂不韋與父親對話:“耕田有十倍利,珠玉有百倍利。” 珠指珍珠,玉指玉石,也就是經商。古人明明知道經商的利益遠大於務農,為什麼還要採取重農抑商、壓抑商人的國策?這就要中國的地理框架了。
中國的北面是荒漠、草原、沙漠乃至高寒凍土地帶西伯利亞;中國的西面帕米爾高原;西南面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南面雲貴高原加橫斷山脈,東面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古人根本無法翻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和中古時代到印度,只能走河西走廊,一直到阿富汗才開始南下到印度的原因。
這個全封閉地貌,其中唯一產糧食的地方就是中原。如果中國古代不壓抑工商業,會是什麼局面?經商的利潤遠高於農業,可在中國經商換不回糧食,它是唯一產糧食的地方。你不但換不回糧食,你還得拿糧食做成本去換其他奢侈品,而且它的利潤遠高於農業。
古希臘的經商是恰恰透過環地中海換回生活最基本資料糧食,而中國的經商恰恰是喪失糧食的過程,所以中國不得不採取壓抑工商業的國策。因為工商業利潤高於農業,如果不壓抑,沒有人安心種地,全都經商去了。
在這樣一個大的風水格局之下,干擾農業文明的工商業系列,如果不被壓抑,中華民族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餓斃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國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地緣條件所限定的。
山巒大海內的封閉地貌孕育了強大的農耕文明,上千年的農耕文化成為連線同一宗族人員間的強大紐帶,宗族成員長期群居,形成了強烈的宗族情感和祖先崇拜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