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閒話2019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國家,在全球首創“虛君共和”和“君主立憲”。美國政治文化中的要義——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最早出現在英國理想家的論著裡,現代政治也最早在英國得到探索和實踐。

    在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英國當代政治基本制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確立和定型。具有雄厚經濟、政治及社會實力的貴族,早在800年前的1215年6月就用武力迫使英國國王約翰訂立了《大憲章》。

    簽訂《大憲章》

    《大憲章》明確確立了法律高於王權的憲法原則,把英國王權置於法治和民主的約束之下,規定了成立限制王權的機構——議會,規定國王不得侵犯城市的自治權利,不得妨礙自由貿易,如不經議會授權國王不得隨意徵稅。

    在1258年與1259年,《大憲章》又加了許多被稱為“權利條款”的內容,包括政府不能隨意拘捕人民,逮捕與起訴都必須要經過合法的程式。又如,王室派遣的法官不能忽視當地法和習慣法,審判各地居民。因此,以《大憲章》為基礎,英華人民已經開始獲得對人身、財產和參政等各項權利的保障。

    在此基礎上,英國樹立議會的合法統治權,以此制衡國王的權力,一切立法要經過議會的同意才有合法性。隨著時間推移,除貴族之外,英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掌握了大量財富,政府要求他們納稅,他們也要求相應的參政權利。這些非貴族的鄉紳和資產階級,成為議會下院的成員,構成了日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核心成員。

    英國議會

    在英國,由於財產權是神聖的,再貧窮的人在他的寒舍裡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進這所房子,雨可以進這所房子,房子甚至會在風雨中飄搖,但是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國王的千軍萬馬不敢踏進這所門檻已經破損了的破房子。

    上面這段話後來被濃縮成“老百姓的茅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換言之,個人權利高於政府權力,王權的行使需要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認可,代表有產者和貴族的議會,實際權力就算不在國王之上,至少也能與之分庭抗禮,而國王也因此不能為所欲為。

    當然,國王總是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限制得如此束手束腳,所以,國王和貴族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止。直到17世紀中期國王詹姆士一世因徵稅問題與貴族、資本家代表組成的議會翻臉開仗,直到英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才給這場鬥爭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

    17世紀,歐洲正處在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許多國家捲入了宗教戰爭。英國也不能置身事外,國王必須要獲得新資產階級的支援,才能在歐洲紛爭之中籌集到足夠的財力支援。但英王一次又一次的增稅要求最終激發了資產階級和王室的矛盾,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在經歷了處死查理一世、克倫威爾獨裁和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後,這場持續了半個世紀的資產階級革新運動終於以不流血的“光榮革命”落下帷幕。被視為這場革命最重要成果的1689年《權利法案》,進一步剝奪與限制了王權,其規定比《大憲章》更為詳細和嚴格: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實施或終止任何法律;不得徵收和支配稅款;不得徵集和維持常備軍;不得設立宗教法院和特別法院;不得濫施酷刑和罰款;不得在判決前沒收特定人的財產;臣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議員享有參政議政的豁免權,在國會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國會以外任何機關的詢問。

    英國處死查理一世

    在美國誕生之前,殖民地精英們經過一代代的梳理,從《大憲章》以來的英國遺產中已經勾畫一個新版本的國家草圖。在英國“共和革命”時代,馬薩諸塞殖民地已經制定了自己的法律——《馬薩諸塞自由憲章》,規定對任何人不得任意剝奪其生命、榮譽、財產;不得任意逮捕;未經法庭審理不得任意懲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非得到依法賠償,不得徵用任何人的物品;法律判決前不得人身限制;不得自證其罪等等。這些字句在百餘年後被濃縮在《獨立宣言》中得以體現。

    美國獨立戰爭的參與者們,拿著從英國學來的這套民主共和原理,把同宗王國的鬥爭看做恢復正義、保衛自身權利和自由的方法。他們像過去英國貴族反抗國王一樣高喊“無代表、不納稅”,將英國的憲*政民主原理作為立國的理論基礎和方向。

    美國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僅以其實際行為為北美殖民地提供瞭如何限制統治者權力的範疇,也孕育岀一批為美國革命和建國提供了理論指導的政治啟蒙導師。啟蒙運動的傑出思想家、經典政治學名著《政府論》的作者約翰·洛克,就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代表人物。

    17世紀在英倫成名的洛克,恐怕不會預知自己在18世紀的北美會擁有許多讀者,在制憲群英中也有大把他的“粉絲”。《獨立宣言》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其實,傑斐遜起草的這句名言脫胎於洛克的學說。洛克在《政府論》中講過,每一個人都被自然賦予某些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及財產權利。

    洛克

    宣稱人生而自由的洛克,直言人是“平等的人,在人群中不必隸屬或服從他人”,暗示著沒有人天生就有統治權。所有認為某些人天生就是統治者——由於其智慧、政治洞察力或主觀力量的主張都是錯誤的。

    洛克的這一觀點可以找到美國政治上的對應物,那就是《美國憲法》中的有關規定:憲法否認國會有權授予貴族頭銜,僅以每個人都具有的年齡和公民身份等特徵來作為擔任公職的資格。

    因提出“功利主義”概念而聲名鵲起的哲學家休謨,是除洛克之外對北美殖民地影響最大的一位英華人,他的部分政治思想透過《美國憲法》的奠基人麥迪遜直接進入了《美國憲法》。

    美國製憲會議

    1787年制憲會議後,圍繞國家結構形式是採取分散、各自獨立的邦聯制,還是統一的聯邦制,聯邦黨人與反對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休謨的思考對美國後來選擇聯邦主義產生了直接的思想影響。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第十篇中的總結和休謨的思想近乎一脈相承:

    很清楚,共和政體在控制黨影響方面優於民主政體之處,同樣也是大共和國勝於小共和國之處,也就是聯邦優於組成聯邦的各州之處。

    英國實行與發展共和政治為大洋彼岸的北美政治提供了樣板和基礎,北美殖民地的民族成分在建國之前是非常單一的。1790年,美國80%以上的人口是白人,其中80%以上的白人居民來自英國,代議制治理、法律至上、個人和財產不可侵犯的思想,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傳統等在英國政治生活中是習以為常的概念,隨著移民傳播到了新大陸,結果就是“教會了徒弟打師傅”。

    所以,美國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美國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在北美的延續和創新基礎上的昇華。

  • 2 # 淺憶影片集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

    1776年7月4日,宣告了美國的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喬治·華盛頓發表了《獨立宣言》。

    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 3 # 小晴講娛樂

    1776年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到現在是239年,美國發展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我的看法一是合適的制度是首要原因,兩百百多年來穩步發展,離不開一個好的,合適的制度,這是別的國家沒有辦法完全仿效的。二是良度好的外部環境,土地肥沃,周邊環境不復雜,兩邊是海,氣候合適,中國的環境差很多,西部山地,沙漠大且多。三是發展時機對美國知好,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了不少財。但前蘇聯和中國也不差,十月革命到1990年也只是幾十道年,發展速度舉世矚目。但是蘇聯的制度有缺陷,所以發展的時候很快,敗家也快。中國從改革開放到內現在也只是三十多年,成為世界經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究其原因,我認為合適的改革開放政策是一,華人勤快是二容,三是成長的時機合適,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老一輩勤快了,我認為很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是全民創業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