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無止境
-
2 # timelesssss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農民戰爭的摧殘,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到劉邦建立西漢時,皇帝都不能湊出純色的馬來拉車,大臣只能乘坐牛車,皇帝尚且如此,更不必說整個國家了,所以打不過匈奴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是真的,在劉邦的時代,咱們就是打不過匈奴。
漢初的時候,國家剛剛經歷暴秦的血腥統治以及數年之久的諸侯戰爭。白登之圍之前,劉邦還打了好幾個異姓諸侯王。可以說,國家一直在打仗,國力之虛弱,是經不起一場浩大的對匈奴戰爭的。
其實不止是漢高祖,就連曾經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在面對匈奴人的時候,都只能依靠重兵屯集和修築長城來抵禦匈奴人。就連橫掃六合的秦始皇尚且都不敢全面開戰,何況十幾年後民生凋敝、國事衰微的漢初呢?
這還只是內因,匈奴本方更是如此。此時在心狠手黑的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匈奴正處於他們最黃金的歲月。以匈奴最盛之國力來匹配華夏羸弱的國情,如果劉邦貿然向他們發動全面戰爭,恐怕五胡亂華的慘劇就得提前五百年了。
-
4 # 紫川家統領
說打不過的,百度百科白登之圍看過了嗎?
韓王信反投匈奴,劉邦一戰而潰,再戰敗韓王信和匈奴聯軍。
劉邦是在勝利的情況下膨脹,導致輕騎突出與步兵割裂,然後被圍在白登。
匈奴人打了七天沒打下,看看漢人的大軍也靠近了,也就議和了。這種議和固然有和親,但整體上是平等的兄弟之國。以長城為界,引弓之民,併為一國。冠帶之室,盡在漢家。
匈奴固然有機動性,但攻城為弱,決戰也不強。等武帝時國力全面增長,即使匈奴也在巔峰,也就被擊潰了。
-
5 # 看史界
西漢初期給與我們的印象好像是非常孱弱的,打不過匈奴,被迫採取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弱漢的印象是因為“白登之圍”中關於陳平賄賂匈奴閼氏,使用枕邊風才拯救了劉邦的記載。
那麼《史記·匈奴列傳》是怎麼記載的“白登之圍”: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白登之圍”只不過圍住了漢軍先鋒,劉邦沒等大部隊到來,自己輕兵進攻才被匈奴圍住。
實際上,漢初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內的諸侯王的威脅。由於諸侯王們的牽制,使得漢朝不能全力的對付匈奴,比如文帝三年那次匈奴入侵,大軍剛出動,濟北王劉興居就造反了,漢文帝也只好罷兵,直到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諸侯王才不再成為心腹之患。等到漢武帝時期基本剷除了諸侯王們的威脅,在這種背景下,晁錯“攘夷必先安內”的歷史名言便應運而生了,被後世多位大人物所應用。
所以匈奴在軍事方面對漢軍從來沒有佔據任何優勢。至於和親,也不是因為匈奴,只是面對諸侯王們威脅的權宜之計罷了。
-
6 # 瑞瑞說歷史
首先,西漢建國時是經過數十年的秦末農民起義以及七年的楚漢戰爭,國力低下,國家太窮了,窮到什麼地步呢,一國丞相蕭何出門都沒有馬車,只能做牛車。而且當時的西漢雖然是統一,但是各個異姓和同姓諸侯王都依然困擾著中央,西漢第一次和匈奴的大規模作戰失敗的“白登之圍”除了西漢實力不如匈奴還有這當時的韓王信投降匈奴,導致西漢的主力軍一直不能正確的參加戰鬥。所以自白登之圍後,西漢對匈奴一直處於被動狀態,靠著互市賠款的和親政策。
我們再看下當時的匈奴,傳說匈奴人是夏桀的後裔,雖然夏朝被周朝所滅,但是匈奴人畢竟是帝王之後,在漠北草原迅速站穩腳跟,並持續對外擴張,打敗了Murano烏孫等部落,向西趕跑了大月氏。雖然秦始皇一統六國,但依然很重視北方匈奴的防務工作,讓蒙恬率三十萬大軍修築長城駐守邊疆。隨著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匈奴迅速發展,匈奴部落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到了西漢建國初期,匈奴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其中相鄰與西漢的匈奴南部就有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所以據當時西漢和匈奴國力的對比,西漢跟匈奴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而且不只是國力,哪怕隨著西漢的漸漸強盛,匈奴的戰爭能力也比西漢強大多。匈奴是遊牧民族,每個人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每個匈奴人都是個輕騎兵。所以當時的匈奴都是小規模入侵西漢邊境,雖然他們不擅長攻城,但是他們只去搶奪那些西漢邊境的西漢百姓和他們的牛羊,這時候西漢計程車兵該不該去救援,如果你去的少,匈奴直接也把救援的給殺了。如果是大規模的戰鬥,匈奴利用他們騎兵的機動性,逐個擊破根本不和西漢步軍主力決戰。所以當時的西漢士兵真的很憋屈,人少打不過,人多了他們一跑然後破壞西漢的交通線。所以靠著騎兵的機動性,匈奴直接把西漢打得不敢出城。就算國力較強文帝景帝期間的北伐匈奴也都因後勤補給問題不了了之。
所以無論從戰爭能力還是整體國力對比,西漢初期真的打不過匈奴。
-
7 # 傳說111781981
漢軍的不如燕趙,也不如漢秦軍,漢朝的體制是個無序混亂的朝廷。
要說漢武帝打擊匈奴,評選千古一帝。那匈奴如果在秦國軍事體系下,這就不是問題,根本就沒有難度,未必會在史書上大書特書,如果說當時匈奴一度碾壓漢軍,到漢武帝時代打贏了,這樣相對了說是大功一件,但這是不公平的,匈奴是漢朝的責任,打贏無功,打輸有罪。漢朝為什麼會無能?
答曰:法律敗壞開始的。劉邦打天下,鄭重承諾就是廢除法律制度,法律只留下著名的約法三章。結果是什麼?
官員,百姓可以造銅錢,國家分幾十個小國,百姓個個可以拿兵器上街,豪俠這個職業很吃香。國庫裡的銅錢多的沒有地方放,但是漢朝朝廷買不到東西,鐵沒有諸侯小國多,老百姓的銅錢越來越不值錢,殺人放火沒辦法查。
儒家人認為這世界簡直是完美啊,劉邦是仁王,官員犯法,劉邦要殺,官員明確提示這沒法殺,殺一個,這個官員成聖人,劉邦成暴君。哈哈哈哈,這樣的漢朝開局了哦。
接下來,諸王要反,接下來匈奴入侵,大家要記得,天下大亂時,匈奴不敢動,為什麼,被秦朝打怕了,漢朝一上臺,匈奴敢打了,這就是差距,因為匈奴接收了漢朝難民越來越多開始的,匈奴有了少量鐵器,這裡就有漢人工匠,匈奴也認識到漢朝的情報,所以匈奴來了,結果,朝廷裡大量的匈奴不可敵也,這才是漢朝。一個我們法律的漢朝,儒家人眼裡的大同世界,因為儒家人發財了。
儒家的罪惡滔天。
漢武帝打贏匈奴,絕對不是消滅匈奴,所以說史書又一次誤導我們,獨尊儒術的漢武帝,硬生生的被塑造成消滅匈奴的英雄。漢武帝上位,也讓儒生治國,但是問題來了,朝廷裡無一人可用,一幫廢物,最後漢武帝在民間找人才和外戚人才。漢武帝死後,子孫被儒生廢廢立立,對不對,儒生是一幫子閒人,不會治國,但對權力變態需求,後果是民不聊生。
漢武帝的漢軍似乎非常強大,不是,而是匈奴內部分裂,給了小舅子們立功機會,但是漢武帝時代依然民不聊生。官員是互相舉薦的,想當官先找到大官做門客,這樣文官集團成立,他們最喜歡爭權奪利,治國,呵呵,不作為。
漢武帝在位時已經漢朝亡了,子孫都是傀儡。漢朝的歷史被寫成連續的國胙,這樣證明儒生的理念下漢朝四百年。實際上西漢,新朝,東漢,和三國,四百年裡一共四個超大,四百年扣掉一百年三國時代,就只有三百年。西漢和東漢毛關係沒有。
新朝王莽兵不血刃做皇帝,也不是王莽要做的,王莽是什麼人,儒學大師,而且是宗師,儒生們集體勸進,所以當了皇帝。
然後就是儒家治國時代,什麼都是按聖人的來,什麼井田制,什麼古代官職,還恢復古代地名,結果就是奴隸主恢復,沒有幾年,全國造反,王莽還在享受儒棍的歌功頌德,聖王不需要軍隊,一切有道德就行,結果是兵臨城下,王莽才知道完了。他完了,成為儒家集團的背鍋俠,東漢來了,最後也是儒生推翻孤兒寡母,擁立了幾次到司馬氏結束了三國。儒生就是喜歡投降,投降能升官,要不然永遠不能大權在握。
匈奴真正解決的是東漢,東漢的軍事理論得到發展,但政治上換湯不換藥,論軍事,西漢是個屁,只不過劉秀沒有改朝換代而已。漢朝沒有一天是太平日子 ,漢吹們完全是無知。
西漢,新朝,東漢,三國。這樣正規的看歷史,儒生勢力禍國殃民。
-
8 # 歷史風暴
西漢初年的漢朝軍隊,不是打不打得過匈奴人的問題,而是,打不打得著匈奴人的問題。西漢初年,宰相都要乘牛車出行,而皇帝竟然連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可想而知,當時漢朝境內馬匹的數量,幾乎到了快要絕種的地步。所以,西漢初年的漢朝軍隊幾乎全都是步兵。
而匈奴人作為草原民族,是以完全的騎兵形式出現的。所以,他們的機動性極強,可以完全掌握戰場上的統治權。而匈奴人的作戰方式又不同於中原王朝,匈奴人在作戰時,常常擺成鬆散的陣型,向漢朝的步兵射箭,如果漢朝軍隊頂不住了就衝上去砍殺,如果漢朝軍隊追擊,他們就快速逃跑。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所以,這種戰術讓以純步兵為主的漢朝軍隊,根本就無法與對方接觸。
問題是,漢朝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需要與對方接觸近身肉搏來作為戰鬥的主要方式。可見當時的匈奴人有著戰術上的絕對優勢。這就導致漢朝軍隊打敗匈奴人的時候,追不上,無法擴大戰果,而失敗的時候,又難以逃脫匈奴人的追擊。這種讓漢朝軍隊只能處於防守的位置,只能力求保全自己而不敢奢望大敗匈奴人。
所以,在漢文帝時期,曾經要求漢朝軍隊在追擊匈奴人的時候,儘量不要越過長城沿線,讓漢軍暴露在草原上,就是為了避免匈奴人殺一個回馬槍,而己方無法撤到安全地點,導致被全殲。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有了足夠的騎兵,可以抵消匈奴人騎兵優勢,結果就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了。
-
9 # 中孚鑑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的有,原六國起義的也有,秦國官員叛秦的也有,最後秦朝終於滅亡。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自行分封天下諸侯。之後有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而剛建立的大漢王朝,因為之前常年的戰爭,急需修養生息來恢復大漢實力!
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真的是打不過匈奴嗎?不是打不過,而是不好打!
漢匈的生活方式不同!漢人的生活方式是以定居種地,是固定的,家也是固定的。而匈奴也不同,是遊牧民族,走到哪都可以生活。所以匈奴的行蹤飄忽不定!
匈奴想打仗的時候,就出來犯邊擾境,等漢軍來的時候,匈奴兵早就跑的無影無蹤!
當時大漢想跟匈奴打,可是沒有一直都是被動挨打。匈奴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能侵擾大漢,而不能進入大漢腹地去征服大漢。
所以匈奴雖然當然處於優勢,卻也同意和親!大漢也用和親的方式,讓百姓得到安定,以達到修養生息的效果!
百姓久經戰亂之苦,需要休養生息!當時的百姓,經過秦朝的暴政,和連年的戰爭,百姓的民生很痛苦。百姓已經疲憊不堪。劉邦建立大漢後,需要修養生息。
就以大漢當時的國情來看,不宜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也支付不起深入大草原作戰的能力。
同時大漢又經歷了漢高祖劉邦白登山被圍的事情。國力已經很疲憊,很難組織一支長驅直入大草原的軍隊。當然大漢固守還是可以的!
大漢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休養生息,為了和平,就用和親的方式和維護和平!
攻守之勢!在大漢初期,大漢主要是以守為主,因為匈奴是遊牧的,找不到。想要找到匈奴的地方,就要深入大草原之中,茫茫幾千裡。
這需要一個很強大的騎兵,和一個經濟強大的漢朝,在漢朝初期是達不到的。
漢朝一直經歷劉邦,劉盈,劉恆,劉啟,在後漢武帝幾代人的努力,才由開始的以守為主,變成了以攻為主了。
所以漢匈之間的厲害關係,就好比,大漢是一頭大牛,而匈奴是一直蒼蠅,本來要是真打蒼蠅肯定打不贏大牛,但是蒼蠅每天都是飛來飛去,大牛想跟蒼蠅打都難!而蒼蠅卻可以隨時攻擊大牛!
-
10 # 蘇沉船
西漢之初不與匈奴持續交戰的原因複雜,然而總的來講並不是打不過,自漢朝建國以來到漢景帝時期,除去白登之圍外,匈奴從來沒有跟漢軍正面決戰過,而漢朝在建國採取和親政策,有以下幾個重點。
漢初的經濟弊病西漢之初還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帝國,劉邦的漢國在獲得秦朝故地同時,依舊把山東六國分封出去,儘管劉邦透過權謀、戰爭等手段消滅了異姓諸侯,但自己也因為與英布交戰受眾,不久病逝。
呂雉執政後曾考慮過跟匈奴開戰,當時丞相樊噲請命出戰,被大將季布當面嘲諷說:“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前一句劉邦被圍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指出秦朝正是因為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將主力都投放去打外戰,於是才激起陳勝起義,國內叛亂一發不可收拾。
【於今創痍未瘳】指的是漢朝繼承戰國、秦朝、楚漢戰爭以來對全國的經濟摧殘,民心未定又在繼續進行大規模戰爭的話,極為容易激起天下譁變。
《漢書.食貨志》明確討論漢初的經濟問題,漢朝繼承秦朝的弊病,百姓失去產業導致大規模饑荒,人相食,人口消失過半。劉邦為了暫緩饑荒問題,允許百姓可以販賣自己的孩子,往經濟較為穩定的漢中、蜀中去暫時生活。即便是國家初定之際,天子和將相的車架都沒有迴歸到貴族的標準。經過呂雉、漢文帝一系列經濟政策推行,才使得全國經濟逐漸復甦。
要知道當時還處於落後的農業時代,不像近代有工業化支援,即便是像中國擁有工業生產,自建國到經濟飛躍也花了四五十年時間,西漢的經濟從建國到富裕,起碼還得從漢景帝算起,所以漢初不與匈奴交戰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
原文如下: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孝惠、高後之間,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儘管劉邦消滅了異姓諸侯,但同姓諸侯亦逐漸對中央造成威脅,各國自主發展經濟,並且不將收入交給中央。比如吳國的豫章郡有出產銅的礦山,吳王劉濞召集天下亡命之徒為自己私造錢幣,並以透過壟斷製鹽致富,因為無需納稅,吳國頓時相當的富裕。劉濞為此不斷招兵買馬,圖謀造反。這種情況下,簡單來講就是指中央政府有半個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不能夠輕易使用,中央還得看諸侯的臉色向中央提供財政收入。
更早的時候還有呂雉壓著那些同姓諸侯,呂雉剛死。齊王劉襄立刻殺死監視自己的齊國丞相,與琅邪王劉澤率兵往長安而去,他的弟弟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打算裡應外合擁護齊王為帝。結果還是在陳平、周勃、灌嬰聯手下,掌控了中央兵權,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才平息了這場奪權政變。
但是不久之後,匈奴大規模入侵,漢文帝組織十萬漢軍反擊,這時劉興居藉機起兵作亂遭到鎮壓。而匈奴卻根本不敢與漢軍主力交戰,灌嬰的部隊一到,匈奴即刻撤退。後來淮南王劉長又造反,這人號稱力能舉鼎,性格暴戾勇猛,簡直是項羽在世。但他的謀反很快被揭發,劉長被流放到蜀中,途中因為不能忍受屈辱而自殺。
漢文帝在執政時期,謀臣賈誼就提交過著名的《治安策》,裡邊著重分析了西漢初期種種不安的問題。一是匈奴侵擾邊境,二是地方諸侯與中央矛盾激化,三是經濟飛躍發展後出現地主、商人階層,開始對農民進行剝削。
其中賈誼針對同姓諸侯王的對策最多,不難看出同姓諸侯的威脅遠遠大於匈奴,能夠直接動搖整個漢朝的安定。所以提出許多應對策略,只是時機未到,漢文帝沒能全部實施。漢景帝繼位後持續針對削弱諸侯王,結果卻引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若非名將周亞夫出場將其平定,漢朝將不得安寧。
可由此也能夠看出,中央的部隊不僅要戒備匈奴,也要戒備諸侯,一旦中央的主力對匈奴進行遠征,這些國內的諸侯究竟會幹什麼,真說不清楚。
經過漢景帝的打擊後,漢武帝繼位又透過主父偃的《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影響,自此諸侯的威脅才名存實亡。此後漢武帝加固了中央集權,能夠更有效動用全國資源為戰爭服務,因此組建成一支支強悍的精銳部隊征討匈奴。
遊牧民族的特性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斷續持續的三百年,真的是因為老打不過嗎?事實並非如此,遊牧民族是一種依附在農耕民族上生活的民族,除去牧牛放羊就是依靠掠奪為維持經濟收入。所以匈奴人對漢朝的戰爭不是強佔土地,只是掠奪人口和錢財。
漢文帝時期就曾經想要組建大規模部隊跟匈奴決戰,可是主力未抵達戰場,匈奴就已經逃走。漢軍要追卻缺乏大規模騎兵,其次是深入漠北作戰,北方沒有什麼經濟區,戰場太大,無法精準尋找敵方主力,等等問題加起來,使得漢朝多年以來無法徹底消滅匈奴。事實上匈奴大多數時候根本不敢跟漢軍正面決戰,多是透過騎兵不斷轉移戰場,進行小規模戰鬥,這讓漢朝相當被動。
即便在漢武帝時期曾經重創過匈奴,漢朝亦因為戰爭消耗過甚,財政多次透支,沒法支付士兵、裝備的花費。而匈奴只要奪回漠北積蓄十多年又能夠捲土重來。漢武帝還需要在外交拉攏西域各國,不斷削弱匈奴的國際聲望,透過多種手段,才能對匈奴進行削弱。
回到昔年的白登之圍,劉邦的主力之所以被圍,是因為韓王信通敵,將敵人放入雁門以內,當劉邦部隊趕往戰場時已經被敵人打的措手不及。但不意味著劉邦是完敗,當時漢朝各地的援軍還在源源不斷前來,匈奴人也是明白若跟漢朝決戰,肯定討不到好處。
據推測匈奴人口巔峰時期大約是五百萬左右,西漢初期人口大約是一千五百萬到二千萬,至漢武帝時期恢復到三千六百萬。而匈奴的經濟和政治體制落後,人口並沒有顯著增長。所以漢匈兩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匈奴即便把成年男子都投入戰爭,巔峰兵力也大約是五十萬,而吳王劉濞叛亂時,徵募了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就已經能發出三十萬兵力。匈奴若想在漢初跟漢軍決戰到底,把漢朝逼到走向極端不斷髮兵,最終吃虧的依舊是匈奴。只是因為遊牧民族的特性,他們也不會堅持跟漢朝決戰。
正因為漢初的經濟政策相對都很好,使漢朝富裕起來,才使得漢武帝擁有足夠的資本對匈奴進行打擊,故而漢初採取和親策略是很明智的做法,並非是單純的打不過,只是等賺夠錢再打的穩一些。
-
11 # 國史拾遺
某位答主說漢初並非打不過匈奴,只是因為經濟凋敝、民生艱苦,且國內諸侯國林立,威脅中央。這麼多說下來,不還是打不過?這些不正是打不過匈奴的原因?漢初採取和親政策,正是在平城之戰失敗之後,匈奴頻繁威脅漢朝邊境。漢朝不僅派出了公主,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的財物,這實在是挺恥辱的。劉邦死後,匈奴單于還寫了一封傲慢無禮的書信,讓呂后嫁給他。呂后大怒,想出兵打匈奴,但知道這樣做沒有結果,只能放低姿態好言拒絕。如果漢初有更好的辦法,何必採用和親?
回覆列表
熟讀匈奴史的讀者或許都會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在西漢之前,為何中原始終都能將匈奴是壓制的死死的,無論是七雄並立的戰國時期,亦或是天下一統的秦朝時期,不可一世的匈奴都被打的是叫苦不迭,大部分時間都不敢入中原半步。
如前244年,趙國名李牧率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後,匈奴數十年不敢入趙邊半步。再如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秦軍精銳北擊匈奴,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匈奴大敗,被迫北退數百里,而後蒙恬鎮守北方數十年間,匈奴是懾其威猛,不敢再入中原半步。 可為何到西漢,曾經被打的叫苦不迭的匈奴卻能反過來壓制西漢六十餘年的時間,甚至是逼的西漢只能用“和親”這等看似屈辱的方式來保西漢邊疆一時之太平呢? 看到這個疑問,肯定會有人說,西漢打不過匈奴,那是因為那時西漢還很弱小,畢竟當時劉邦初建大漢時,是“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此時劉邦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湊不齊,而開國功臣們更是隻能坐牛車。而反觀匈奴,卻是“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自冒頓後,匈奴單單騎兵就有三十餘萬。如此,此消彼長,西漢自然就淪落為被匈奴壓制的物件。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非也,漢初,朝廷雖窮,但軍事實力並不弱,四十餘萬大軍皆是剛經歷秦朝農民起義、楚漢戰爭的百戰之師,劉邦麾下更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武有韓信、樊噲、周勃、灌嬰、夏侯嬰等,文有張良、蕭何、曹參等,因此若是西漢真正下定決心要打,匈奴未必是西漢的對手。還有別說步兵打不過騎兵,當年李牧率領的十餘萬大軍,騎兵也就萬騎,不也一樣打垮了匈奴數十萬騎兵嗎? 前260年趙國疆域 當然也有人會說,既然西漢打得過匈奴,為何劉邦還會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最後得靠賄賂冒頓妻才能逃脫呢?是的,白登山之戰,劉邦的確是敗在了匈奴的手上,但劉邦會敗,不是因為西漢的軍力不行,而是劉邦太輕敵。 “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史記.匈奴列傳》 初期,冒頓單于派去支援韓王信的二萬餘騎皆被漢軍所擊潰。
於是接連的獲勝,讓劉邦對匈奴產生了輕視之心,之後就不顧劉敬“匈奴是在隱藏實力”的勸諫,一意孤行拋棄主力大軍,率萬騎追擊匈奴,如此才最終致使劉邦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但是被圍困的劉邦,卻並沒有被匈奴俘虜,冒頓卻是選擇將劉邦放走,而放走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冒頓妻的遊說,真正原因是冒頓眼見漢朝的主力大軍已經趕到白登山的外圍,他已無勝算,所以才索性選擇敲詐西漢一筆,然後放劉邦回去。 其實當時劉邦如果不輕敵,而是選擇穩紮穩打,西漢未必就打不贏匈奴。要知道,當時就是單單這數萬人的漢軍,匈奴四十餘大軍是圍攻了七天七夜,都未能攻佔其所佔據的陣地,由此可知,漢朝的軍力絕是不弱於的匈奴。
綜上所述,西漢之所以會被匈奴壓制六十餘年的時間,絕不是因為西漢打不過匈奴。正如西漢關內侯陳湯所言:“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在當時西漢與匈奴之間,在軍事技術上是有著質的差距的,初,漢軍仗著裝備上的優勢,在漢匈戰場上是能以一擋五的,而後匈奴雖然掌握了一些中原兵器的鍛造技術,但最多也就只能是以三擋一。
白登之圍 此外,縱觀武帝前的匈奴入侵西漢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匈奴雖強,但對於幅員遼闊的西漢來說,匈奴的入侵就是撓癢癢,根本不足以對西漢造成任何致命的威脅。每當朝廷集結大軍要將入侵的匈奴趕出漢朝境內時,匈奴多數都是主動退卻,很少與之發生戰爭。 如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前177年,匈奴右賢王入侵河南地,文帝遂命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餘人前往擊敵,右賢王見漢軍已到,退出河南地。
如此,從中可看出,漢初,匈奴雖時常南下漢地,但最多就是搶奪,並未能佔據漢地,每當漢軍一到,他就會迅速的撤出漢地。
那到這裡,很多人就又不明白了,既然漢朝打得過匈奴,為何不去打?反而是用和親、“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等類似於臣服的形式去求得邊疆一時之安定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西漢不主動與匈奴大戰,而是用和親、贈金銀珠寶的形式去求和平,那是因為西漢需要休養生息。眾所周知,漢初因“接秦之弊”,所以新興的西漢是“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可以說漢初,西漢的軍事實力固然很強大,但經濟實力卻已是弱不禁風,數十年的戰亂,早已讓曾經富庶的中原地區是遍地白骨,荊棘遍地。
漢匈和議 如此,如果此時的西漢主動的與匈奴發生戰爭,非但不會讓西漢得到任何的好處,反而是會讓西漢國力受損,更是有可能動搖國本,讓西漢重蹈秦末農民起義四起的覆轍。可以說,此時西漢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與民休息”,而不是什麼對外發動戰事,西漢只有對內積極進行戰後的農業、商業等領域的恢復工作,對外儘量與周邊各國保持和平狀態,只有這樣西漢才能穩固對於天下的統治,才能長治久安。 而事實上,正是漢初諸帝堅定不移的堅持著“與鄰和善”的國策,儘量避免與匈奴或主動,或被動的戰爭,才有了武帝時期“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盛況,而之所以有這個盛況就是因“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 再是,西漢不與匈奴主動發生戰爭,除了恢復國力的需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漢中央朝廷受到諸侯王的掣肘,其實西漢當時歷經劉邦、惠帝、呂后、文帝等四個時期的發展,其國力已經有了質的提升,早已不復當年“自天子不能具鈞駟”的窘境,此時的西漢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因此如果此時西漢要打匈奴,已經完全有了足夠的資本。
西漢初年諸侯王 可之所以西漢還不對匈奴動手,而是要繼續隱忍二十餘年的時間,究其原因就在於漢中央朝廷受到了內部諸侯王的掣肘。漢初,因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會滅亡,很大原因是因為皇族宗親沒有權力,致使秦被推翻時,那些皇族想救卻沒有能力救,所以為了避免西漢再重蹈覆轍,劉邦開始大肆分封劉姓皇族為諸侯王。
同時為了讓這些諸侯王有“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的實力,劉邦是給予他們非常大的權力。劉邦不但賜予他們遼闊且富饒的封地,還讓他們有完全獨立於中央朝廷的政治、財政和軍事權力,這些諸侯王擁有自己的朝廷,自己的軍隊,如此,漢初的諸侯國就是一個個完全獨立於中央的“割據王國”,是“自為法令,擬於天子”的另一個小朝廷。 因此,就是在劉邦這般有意的養成下,漢初的諸侯王逐漸成為了西漢中央朝廷最大的威脅,正如《史記·十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所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因這皇位實在是太誘人,再加上那些諸侯王手握的權力又大,所以自劉邦開始,西漢內部就接二連三的發生諸侯王叛亂事件。
漢初七國之亂 如此,也就致使惠帝、文帝、景帝時期,即使西漢國力與日俱增,西漢也不敢在沒有完全解決諸侯王問題的前提下,與匈奴發生大戰,他們深怕一旦對匈奴大規模用兵,諸侯王就會趁虛而入,致使皇權旁落於他人。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如在文帝三年“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當時匈奴右賢王率軍入侵時,文帝本想御駕親征,率軍直攻匈奴地界,可就在此時,卻突然傳來濟北王劉興居造反的訊息,文帝無奈下只得退兵平叛。 而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諸侯王之患被漢中央徹底解決後,西漢也就隨即開始了對匈奴的大規模用兵,之後歷經數十年的征戰,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的核心富庶之地,如河南、河北、漠北等地皆被西漢所佔,匈奴對於西漢的威脅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因此,說實在的,與其說是匈奴壓制西漢六十餘年,倒不如說是西漢內部的問題壓制了西漢六十餘年的擴張之路。如此,前133年,隨著西漢國力步入鼎盛,再加上西漢內部諸侯王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在西漢內部主要問題都得到基本的解決後,此時漢武帝再無後顧之憂,遂停止對匈奴的“和親”之策,開始了持續百年的漢匈大戰。 在惠帝、文帝、景帝三代帝王的努力下,武帝時期的西漢是什麼都不缺,錢糧富庶,兵強馬壯,即使是戰馬這等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漢朝亦是儲備富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此時西漢的戰馬儲備已高達40餘萬匹,而民間的馬匹更是阡陌成群。
如此,漢初在與匈奴對戰中最為吃虧的騎兵上,在武帝朝也不再是問題,西漢開始有了與匈奴騎兵直接硬碰硬的實力。
同時,在文景等諸漢帝對於騎兵的著重培養下,西漢不但在騎兵數量上可以與匈奴一較長短,在騎兵的素質,及裝備上更是有了躍居匈奴之上的實力。首先在騎兵的素質上,早在景帝時期,當時朝廷的一些有識之士就認識到以農民為主計程車兵在騎術上是很難與從小就騎在馬背上的匈奴人相抗衡的,所以漢軍要想勝過匈奴人,第一件事就是要選擇合適的人為騎兵。 漢匈騎兵 而在當時,長城邊緣的農牧業交會地帶的百姓無疑是最適合擔任騎兵的。首先,這裡的百姓熟悉騎馬,且因靠近匈奴之地,他們也熟悉匈奴騎兵的戰術。再者因這裡臨近匈奴,所以匈奴時常在這裡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因此這裡的百姓與匈奴是有著血海深仇的,如此藉著這股仇恨,在與匈奴作戰中,為了報仇,他們絕對是擁有著充沛的戰鬥精神的,也有著旺盛的戰鬥意志,而擁有著這樣的戰鬥精神計程車兵,其戰鬥力絕對是強大無比的,因此,他們無疑是漢騎兵最佳人選。而在當時西漢的騎兵大多就是由這類百姓組成的,因此其戰鬥力絕對是不會比匈奴差的。
再是在騎兵的裝備上,因此時馬鐙還未出現,所以在當時,漢匈騎兵在作戰時大部分時間所用的武器還是弓弩,而非如長刀等長兵器(因為沒有馬鐙,所以揮舞長武器很容易掉下馬)。而對於弓箭的製造,擁有強大冶金工業的漢軍顯然是佔據著極大的優勢的,因為此時匈奴缺乏先進的冶金技術,所以其所用的弓箭基本上是由獸骨製成,而用獸骨製成的箭顯然是難以穿透漢軍的皮甲的,更別說漢軍的鐵盔甲。而漢軍就不一樣,他擁有發達的冶金工業,更擁有先進的冶金技術,因此漢軍所用的弓箭完全是用鐵製成的,鐵製弓箭的穿透力顯然是要比獸骨製成的弓箭強的太多了。如此,在當時漢匈戰爭中,匈奴軍往往射出數十箭都不能傷其分毫,而漢軍往往射出數箭就能讓一個匈奴士兵失去戰鬥力。 同時,在近戰時,因匈奴士兵所用之武器多為青銅劍,而漢軍用的卻是更堅硬的鐵劍,因此在近戰過程中,匈奴的青銅劍往往是最先被擊斷的,如此試問一個沒有武器的匈奴士兵,他如何能與一個全副武裝的漢軍相作戰呢? 漢朝騎兵 如此,在遠戰、近戰武器都無法與漢軍相媲美,在最引以為傲的騎兵都漸漸打不過漢軍的情況下,匈奴也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漢軍發動的戰爭中落荒而逃,直至是出現“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