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水濟善
-
2 # 和樂經典創作
漢高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其建立大漢王朝的不朽功績,可謂光耀千秋,在史記中對其描寫“劉邦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劉邦可謂相貌不凡,豪邁瀟灑,呂公精於相面,感嘆道:“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更願將寶貝女兒嫁與劉邦。
後來為太上皇賀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在今天的意義裡,無賴相當於於地痞流氓,言而無信,舉止放浪,欺男霸女。而劉邦乃堂堂大漢開國皇帝,應當是品行端正,作風正派的,但劉邦為人不拘小節,加之在楚漢之爭後期,採用張良之計,撕毀盟約,出爾反爾,落得背信棄義的罵名。實際上,此無賴為無所依賴,即沒出息,是劉太公對青年劉邦遊手好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的感慨。
“今項羽強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在秦末,劉邦是以仁義著稱的,劉邦平素厭惡儒生,儒生陸賈拜見劉邦,一套理論下來不合劉邦心意,他就會把陸賈的帽子取下來,在帽子裡撒了泡尿,有不少儒生因此受到羞辱,此舉多為後世文人所詬病。
而劉邦生性開明大度,雖頗有點急性子,常常緊要關頭,乃公豎子不離口,但他從諫如流,英明睿智,只要是意見正確,他都會樂意改正並接受。
陸賈寫下了《新語》十二篇作為漢朝的治國標準,當中就有無為篇,劉邦也大力奉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他崇尚秦制,在平定天下以後,卻善於吸取教訓,一改法家,而大力推行儒家,從而改良社會風氣,並與民休養生息,他一生愛民,可謂仁而愛人。
-
3 # 種花一兔
當然不是 ,但身為一個政治家,難免有小人之舉處,無奈還是其它,恐怕只有當事人才能得知。若將此無限放大,則必然有失偏頗。
言劉邦小人者,必說其無賴事。但劉邦雖有無賴之氣,卻實非真無賴。人活一世,誰都會有那麼個齷齪事,只是人紅是非多,後世因高祖開國立朝,難免要多遭後人非議。生活中有真無賴,人必遠離之。而劉邦落魄之時尚從者眾,由此可見劉邦其人。當然,這時估計也就是一幫玩眾。如果沒有後來事,試想,他不也就是平凡普通人中一員,也沒傷人害人坑人,最多就是吃飽喝足吹吹牛。
其後,是都知道的。劉邦開始展現其“熊”才大略,縱橫捭闔。期間,各種鬥智,鬥謀,鬥勇,鬥情,層出不窮,最終,國家一統,天下歸漢。
另一個,詬病劉邦小人事最多的恐怕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劉邦消滅諸功臣,異姓王,不否認有劉邦自我心理因素有關。但到了他那種地步,更多的考慮就是從國家層面考慮。劉邦想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更明白國家的不穩定的危害性。歸根結底,對他而言,此時已是政治大於一切。
且看豪情,“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4 # 強人華英雄成功上位
我覺得劉邦按古時候說應該算吧?出賣朋友,自以為是,自大狂,以自己為中心,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所以沒人喜歡。但按照現在來評論的話,不應該說是小人吧?因為他確實是號人物,足智多謀,也確實有本事,只不過是性格的關係,就像孫悟空一樣,有本事的人脾氣大!所以我們應該覺得他不是小人!誰叫人家的本事不是一般人有點!我覺得他也是當時一號響噹噹的人物,只是很多人對他有偏見罷了!
-
5 # 慕良論史
在中國曆代帝王裡面,雄才大略超過劉邦的多了,但要說豁然大度,千百年來無出其右者!
劉邦這輩子就做了三件事:反秦、反項羽、滅異姓王。劉邦打仗、理財的水平也就村長級別,為什麼能幹成這麼大事業?因為他厲害在能夠識人用人,理財用蕭何,打仗用韓信,計謀用張良,這三個人一個千古賢相,一個兵仙,一個謀聖,就這麼三個人對劉邦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們會對一個小人五體投地嗎?
說劉邦是小人,主要集中在三件事:逃跑途中推兒女下車,項羽要殺他爹時他說你傻了分我一杯羹,滅異姓王。
先說前兩件事,不管劉邦兒女還是父親,為什麼項羽不殺他們,因為他們有利用價值,如果劉邦死了他們一個也活不了。所以劉邦在危難時刻保自己就是保家人。
至於滅異姓王,韓信在身邊留個成天勸他造反的蒯徹,你說他在想什麼?而且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他忘了是誰把他從一個逃兵提拔為大將軍了?英布明著造反,沒什麼可說的。比較冤的是彭越,不跟著劉邦打仗匈奴,劉邦覺得這人靠不住就給廢了,之後他沒事去惹呂后,死的挺憋屈的。
說了這麼多,題主覺得劉邦小人的點在哪?
-
6 # 月望與東山
劉邦之所以被有些人稱之為小人,主要是因為他光輝而偉大的人生之中的確有過那麼一些“小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就被後人拿來說事,藉此抹黑劉邦。
劉邦所做的“小人”之舉,有以下三件事:
首先是,他在彭城之戰失敗後,逃回家鄉準備帶上妻兒老少逃亡,不料在半路上看到了自己的那一對寶貝兒女。可當他將兒子劉盈及女兒魯直公主帶上車後,項羽的追兵就到了,而當時因為人多車重跑不快,劉邦便在危急之下做出了一個常人父母難以理解的動作,將自己的親生兒女踢下車去。當時替他駕車的人是老好人夏侯嬰,他連忙停車將那兩個小朋友抱上車,可是項羽的追兵眼看又要到了,於是又將孩子踢下車,來來回回好幾次,甚至危脅夏侯嬰說如果敢將孩子再抱上車,就連他也一起殺了。可夏侯嬰不被劉邦所嚇,最後還是將孩子再抱上去實現了勝利大逃亡,逃脫了項羽的追殺。
其次,劉邦跟項羽在鴻溝對峙的時候,項羽將其父親劉太公拉出來,威脅說道:“如果膽敢不投降,就將劉太公投到油鍋裡烹了。”在當時,最慘忍的刑罰就是烹刑,面對劉太公可能要被項羽折磨至死的情景,劉邦卻一臉從容地對項羽喊話說:“你就烹吧,我跟你已經結交為兄弟,烹我老爹就是烹你老爹,烹了以後麻煩也給我送一碗人肉湯來讓我嚐嚐。”
再次,就是劉邦表面上看是重用韓信,但是他卻一直利用韓信並加以防範。韓信打敗魏王魏豹以後,手握重兵,但劉邦卻將之重兵奪下帶往前線,叫韓信自己去找兵馬。而韓信好不容易從市井上招了一批人,攻下趙國,這時候劉邦兵敗後又跑回韓信兵營,趁其不備將之將印奪下,並把手中重兵再次帶回滎陽跟項羽死嗑。後來,韓信打下齊國後,他儘管表面對韓信客氣,然而當他借用韓信打敗項羽之後,就迅速將他齊王之位削掉,然後遷之為楚王,後來又找藉口把韓信降為淮陰侯,再最後就是呂雉藉機將韓信給殺掉了。
劉邦以上三件事,一直被後人拿來“戲說”和消費。但是,如果僅憑三件事就斷定劉邦是小人,那是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了。儘管劉邦是有那麼一些“小人”的行為,然而歷史並不否定劉邦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偉男人。
首先,劉邦胸懷大志,為人善任。
劉邦年輕的時候曾經以遊俠的身份走遍天下,因為遊歷甚多,所以胸懷遠大抱負。後來,他在咸陽城見到了僅比他大三歲的秦始皇,都不由感嘆地說,大丈夫當該如此。後來,陳勝吳廣造反,劉邦也緊跟起義。而他舉事之後,就一直為成為一個偉大的帝王型的男人而努力奮鬥。於是,他組織了一個強悍的團隊,其中就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後來,張良和陳平以及韓信都來投奔他,他也納之不誤。後來,在他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終於登頂天下,建立了偉大的漢朝。
其次,劉邦寬仁待人,隱忍不屈。
盡身劉邦身上有一些“無賴”的行為,但他做事從不拘小節,並且寬仁對待別人。正是因為他心胸寬廣,待人和善,很多人才喜歡投奔他而來。後來,他率兵進入咸陽城以後,不但沒有騷擾百姓,反而約法三策,穩定了關中秩序,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正是得之人道,他最後打敗了殘暴的項羽。而當時,劉邦跟項羽鬥爭是多麼的激烈,他一次次被項羽打敗,卻從未輕言放棄。每一次失敗而逃後又是捲土重來,不屈不撓,終於聯合各方力量,坐定了天下。
-
7 # 張宏傑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起自底層的流氓。劉邦從小沒讀過書,也看不起讀書人,看到讀書人戴著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來,往裡撒尿。他沒有名也沒有字,兄弟四人中他行三,所以人家叫他季,就是“劉老三”的意思。他從小遊手好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成年後,做了小吏,成天和那些衙役勾肩搭背,“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又沒錢,便跑到酒鋪賴酒喝。年近四十,還沒成家立業,只不過在朋友幫助下混到了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亭長主要職掌“逐捕盜賊”,維持地方治安。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於鄉派出所所長。這個位置倒十分適合劉邦的流氓脾氣。
楚漢戰爭中,劉邦被殺得大敗,帶著一對兒女和謀士滕公坐著一輛大車逃跑。為了讓車子跑得快點,劉邦好幾次把兩個孩子推下車,都被滕公又拉了上來,氣得劉邦“欲斬之者十餘”。公元前206年,楚漢交戰,劉邦的父親和妻子當了俘虜。項羽在軍前架起燒鍋,把劉邦的父親放在案板上,要挾劉邦說,再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下了油鍋。誰知劉邦居然嬉皮笑臉地說,當年咱倆曾結拜為兄弟,所以我爸就是你爸,今天哥們兒既然打算把咱爸烹了,可別忘了給兄弟我留碗肉湯。項羽見劉邦一副流氓腔,沒有半點辦法,只好拉倒。
項羽祖先是戰國時代的貴族,他身上殘留著貴族的高貴和高傲。烏江之戰,項羽本有機會逃亡,因為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營救項羽。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帶過江去,自己卻和隨扈親兵全都下馬步行,衝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也是一場無濟於事的戰鬥。項羽受傷十多處,最終不支,自刎身亡。項羽以戰死這種方式,維護了他最後的尊嚴。如果放棄戰鬥,舉手投降,那就不是項羽了。
項羽之敗,說明在一個惡化的生存環境中,流氓精神當然更有競爭力。項羽的死,象徵著貴族精神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證明,隨機應變、不擇手段能脫穎而出。
-
8 # 遙望燕園
我給你講個細思極恐的歷史細節吧。
漢高帝八年,漢高帝劉邦路過一個地方,心生一種不祥的預感,於是問左右,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聽左右回答說叫柏人,便神神叨叨地說,柏人也迫人也,此地不宜久留,我們今晚連夜趕路,離開這個鬼地方。
就這樣,劉邦成功躲過了趙國丞相貫高的緝捕,保住了一命。
為什麼趙國丞相貫高要緝捕皇帝劉邦呢?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解釋到,這是因為劉邦在趙國作客時,對趙王甚是無禮,作為丞相的貫高,氣不過,私下決定擊殺皇帝劉邦,為趙王張敖出一口惡氣。
但實際上,如果你再聯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對於淮南厲王劉長身世的介紹,你怕是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趙國丞相貫高並非要刺殺漢高帝劉邦,而是要抓捕性侵了趙王美人的劉邦,劉邦之所以連夜逃出趙國,並非什麼柏人迫人的諧音梗,而因為他劉邦做賊心虛。
最後,成功躲過趙相追捕的劉邦,回到長安後便著手處理性侵趙姬之事的善後工作。處理的核心思路就一個:性侵是不可能性侵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性侵的,劉邦這樣有權有勢的人,要什麼樣的女人沒有,怎麼會性侵呢?
於是,公關人員先找到一知名大V,放出「一定是價格沒談攏」的言論,繼而動用水軍,宣稱劉邦被趙王夫妻仙人跳了。
然而,吃瓜群眾都不傻,認為第一種言論是往受害者趙姬身上潑髒水,第二種言論是低估趙國法律的公正性。
再者說,你劉邦是什麼樣的人,大家心理沒數嗎?坊間早就傳言,你劉邦就是個好酒及色之徒,在當亭長期間就睡女管培生。
劉邦見輿論難以逆轉,便使出殺手鐧,逮捕趙相貫高,宣稱貫高謀反,而後又逮捕了趙王張敖和被劉邦性侵了美人趙姬。
在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下,貫高承認自己謀反,並表示自己一人做事一人當,此事與趙王無關。
而趙王張敖為了活命,也撤銷了對劉邦的指控,並表示劉邦沒有性侵自己的妃子趙姬,而是自己主動把趙姬進獻給劉邦的,劉邦推辭了好多次,最後在盛情難卻下,睡了趙姬。
作為受害者的趙姬也慌了,自己明明是受害者,怎麼就進監獄了呢?
為求自保,趙姬開始自我麻醉,她想到劉邦性侵前對她的甜言蜜語,當時的劉邦表示,實在是太愛她了,所以把持不住自己,又想到劉邦性侵後的承諾,承諾一回到關中,就來迎娶她。她用這些東西來麻醉自己,讓自己相信,劉邦真的愛她。
做好心理建設的趙姬,開始叫屈,宣稱自己已經和劉邦做過了,自己應當是劉邦的妻子。
可最終,趙姬並未在監牢中等到劉邦的八抬大轎,多次想要一死了之的趙姬,摸著跳動的肚子,覺得孩子是無辜的,無論如何也要先把孩子生下來再說,於是強忍著巨大的心理痛楚,堅持到孩子的出世,而後自殺了。
就這樣,一樁性侵案,被劉邦成功擺平。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
9 # 風吹雲淡淡
小人也要看小在哪些方面,劉邦也不是一味地小人,在一些國家大事上劉邦做的是很大氣上檔次的,看人不能只看片面。
-
10 # Mr恆哥
沒文化!!!“古人”都能寫成“小人”
-付恆
-
11 # 葦說歷史
先有“霸王”,後有“美人”
虞姬自小與項羽一起長大,兩人青梅竹馬,因兩家都是楚國的貴族,就結為了秦晉之好。
傳說虞姬端莊嫵媚、儀態萬千,項羽年少英俊、勇武蓋世,只愛虞姬一人,卻是難得。而虞姬做為項羽的妻子,跟隨項羽征戰沙場,將女兒身置於萬馬軍中,披凱掛甲,隨項羽衝鋒陷陣。
正是有了虞姬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後盾,項羽才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最終推翻了大秦朝,實現了“楚隨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壯語但。
秦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為王,或為侯,虞姬也被封為美人。
當時皇帝的內宮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於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經是比較高的名號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為了不使霸王為難,虞姬自刎謝項羽
隨後項羽與漢高祖楚、漢爭雄,兵敗被圍,這位西楚霸王卻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了。座于軍帳之中面對虞姬不禁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絕句。
聽了營外的四面楚歌,又聽了帳內虞美人的歌聲,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和侍臣,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
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瞭,我當冒死衝出重圍,你將怎麼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
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
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虞姬是不是可以不死?
不是說戰爭請讓女人走開嗎?細思極恐,史書上記載西楚霸王雖是勇猛蓋世,但心胸狹窄且有勇無謀。
在他兵敗被圍後,如果他想讓虞姬活下去,完全可以至書他的義弟劉邦,請阿邦放虞姬一條生路。因為項羽擒住劉邦的父母妻子時並沒有把他們煮了,因此劉邦一定會禮送虞姬處境的。
再思項羽對虞姬說什麼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明顯是在怨他的座騎沒死,又問虞姬怎麼辦,而此時的虞姬能怎麼辦?在對項王說完“願大王前途保重”後橫劍自刎了。
試想以項王以不輸於“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絕世武功,怎能讓一個弱女子從她身上奪去寶劍?又怎能在他面前從容自刎?而且還和他告了別。
除非是項羽怕虞姬落入劉邦之手,本就不想讓虞姬活下去了。如果真是這樣,即使虞姬不自殺,項羽也會叫部下或親手殺了虞姬的。所以與其說虞姬是自殺不如說是被項羽謀殺。
被謀殺的真相只有一個:虞姬曾被劉邦糟蹋
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項羽死,虞姬活,虞美人的命運會怎樣呢?
亂世之中,美人亦如名馬,只是勝利者的戰利品。楚漢爭霸的最終勝利者,當然是漢王劉邦。史書中所記錄的劉邦和項羽不同。項羽是世家貴族子弟,品行貴重,他身邊所記錄下來的女人唯虞姬一人而已,劉邦則是個貪財好色的市井潑皮無賴。
彼時彼地,項羽的心思我們已經無從揣測。但虞姬回報項羽的,卻是最為鏗鏘堅毅的愛情絕唱。
伴隨著謀殺論這個疑點,早在彭城之戰,劉邦很有可能已經糟蹋了虞姬。
讓時間倒退到垓下之戰前的彭城之戰,彭城之戰前一個月,劉邦已經進駐彭城。劉邦在楚宮住下,收項羽美人,貸賂。將士日日置酒高會,歡呼暢飲。
就在這段時間,劉邦非常可能已經糟蹋了虞姬,為何?先讓我們列出種種疑點。
第一,為何不把呂雉接到彭城享清福?
這個呂雛就是個大醋罈,劉邦和虞姬著在彭城花天酒地,當然不會讓這個母老虎來壞了好事。
第二,劉邦為何不聽勸了?
大家都知道,劉邦這個市井小混混人品不咋地,剛剛進關時也夜夜笙歌。但當時樊噲等人沒費什麼勁就讓劉邦放棄了這些美色,而如今劉邦為何不聽勸了?能讓劉邦動心,不聽勸,也就只有虞姬了吧!
第三,項羽再勇猛,也不至於不過腦子地就回來吧?
項羽為何會丟下大部隊,領著3萬騎兵心急火燎就往彭城跑,如果他還有理智就不會打這沒把握的戰,他難道真有百分百的把握打敗劉邦,他還沒自大到這種地步吧?要知道劉邦的軍隊是56萬人。
或許虞姬臉皮薄,項羽愛面子,劉邦打死不承認,太史公不好記錄,而不為後人所知。
-
12 # 健康放在第一位
第一,他虛偽,當年韓信逼迫他封王的時候,他在蕭何的提醒下能很快的違心的封王。
第二,心狠,當然做大事的人都心狠,也是個兔死狗烹的主。
第三,項羽說要殺了他名義老爹(估計他是野種,成名前他老爹根本就不認他。)在重孝道的當時,他叫項羽分碗肉湯給他喝。
第三,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鴻門宴時給他送信的項羽的族叔和他結為親家,最後他翻臉比翻書還快。
-
13 # 韓劇影影片道
一、劉邦在歷史上真的不是小人。
自司馬遷之後,漢高祖劉邦的人格品質,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只是說他拯民於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對劉邦的非難,或始於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到了《厚黑學》風行之後,劉邦二字簡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詞,至今未有改觀。這些否定劉邦人品的看法,也是來源於《史記》,應該說至少部分真實。結論時,其著眼點往往在劉勝項敗。其實這正表明了劉邦以天下之智為智、也以天下之心為心的特質,所以才能放棄一己之私慾私見,從善如流。難怪群雄肯為之驅馳,原因就在於劉邦能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可以想見,在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的情況下,不僅戰爭取得了勝利,也為日後的文化復興建設開創了良好的局面。前人有云:“漢高帝天性明達,好謀能斷,是以知三傑之謀,用之而不疑;善陳平之計,從之而不吝;當食納子房之策,揮洗聽酈生之說。婁敬有定都之謀,則嘉納不寵,賜以姓;陸賈有新語之獻,則親覽而每稱其善;諫易太子,周昌之言切矣,則愛之;論次蕭何,鄂千秋之言當矣,則賞之。其用人之明斷也,為何如。懲秦斂之苛,則約三章之法;殫項羽之惡,則發義帝之喪;監胡亥之死,則立太子於草昧之初;慘焚書之禍,則祀孔子於過魯之日,立宗廟;尊太公封同姓,而孝悌之風行;申軍法,定章程,起朝儀,而制度之美之一,政之因革當矣。丁公不忠,則戮之以徇軍士;季布各為其主,則封之以表輿;論政之賞罰明矣,為政之明斷也為何如。”
因為漢初的動盪,或許,漢高祖劉邦本身對文化建設沒有直接的作為,但他以天下之心為心的做法,對於恢復文化就是一種導向作用。劉邦的態度造成了客觀上的無為狀態,與暴秦的“以吏為師”及焚燬百家之說的作法截然不同。劉邦是楚人,其故鄉與老子的出生地相去不遠,不知老子的學說會不會對他產生作用。這方面沒有直接的證據,只有間接的曹參為齊相國取無為之道,而司馬遷的父親也崇尚黃老之術。大概這些人從劉邦的態度上感受到老子提倡的東西。老子曾說過:“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考察劉邦的個人品質,隱約與老子主張相吻合。最終造成的結果是,漢高祖的名望在終封建之世,始終是相當高的。
二、簡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
14 # 兩點水爭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他落魄時被秦軍追殺,曾兩次想把妻子扔下車去,以提高行進速度。
最離譜的一次。劉邦的爹被項羽抓住後,項羽想威脅劉邦,如果不放下武器,就把你爹煮了吃了。結果,劉邦說:我劉邦曾經跟你結拜過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把咱爹煮了吃,那麼希望你分一碗肉給我吃。
-
15 # 陳百萬876
劉邦的稱帝之路可以說是歷經千辛萬苦,從一小混混出身,響應陳勝的號召,集合三千弟子響應起義,後被稱為沛公,還投奔過項羽,之後背叛項羽,直至打敗項羽,最後稱帝,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他的識人用人和隱忍。當然還缺少不了對他忠心耿耿的一干奇人。但是雖然開國之前這些功臣都立下汗馬功勞,劉邦甚至以兄弟相稱,但是在稱帝之後,這些人很多都成了劉邦的眼中釘,很多人都被劉邦直接或間接殺害。所以是真小人
-
16 # 球員兼裁判
我不知道你所謂君子小人指啥。
古代君子指貴族,小人指平民,所謂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實際是指寧可得罪貴族,也別得罪百姓,很多無知的p民曲解了其中的概念。
劉邦作為亭長,現在沒亭這個概念,比鄉長大點,比縣長小點,屬於國家公務員,所以劉邦雖不算貴族君子,但也不是平民小人。
-
17 # 秋果1179
成者為王,項羽充其量是一介武夫,沒什麼謀略,再則又喜歡和女人糾纏不清…缺乏政治家的素質!而劉邦就不同了,有勇有謀,會用人組織能力強…女色對劉邦來說不是主要的,江山是第一位的!
-
18 # 0o春花秋月o0
在這麼多開國皇帝中,我最喜歡劉邦,他不攬權,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心胸寬廣,最討厭的人(齒雍)都能容忍。漢朝因為他而強大,我們也被稱為漢人。這方面朱元璋就差遠了,總認為自己是全才,什麼都要管,結果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民不聊生。片甲不得下海:閉關自守,科舉八股文:禁錮思想,重農輕商:限制工業革命...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呢?就是朱元璋他們把大臣和百姓當作他們的奴才,想殺就殺,對百姓的稅收在所有朝代中也是相當高的(朱家後代不得從事生產,秀才以上不交地租)。後果就是李自成和清軍打來,沒人替他們作戰,大量的部隊不戰而降。只有一個太監陪崇禎上吊,對比的是南宋崖山之戰上十萬的軍民投河自盡。清朝也模仿明朝,強化皇帝的權力,對百姓奴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得民心,所以百姓不支援,也沒人為為他們浴血奮戰。
回覆列表
劉邦不是小人,劉邦不是小人,劉邦不是小人!漢人滴祖先不是小人。
操,一些無良文人,因為高祖把他的帽子當夜壺,記恨在心,便時時攻擊,也只是不要臉地說,流氓!沒說小人那,。
還有一些雜胡滿蒙之流,為了黑我大漢,帶頭喊號子,高祖流氓,也沒說小人那。
有無知愚民,說,高祖無賴,不是小人。
丞萬民於水火的偉人,為何常常被謾罵,這就是這個民族的劣根性,偏執加無知加愚昧。
醒醒吧,高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有大度。封建王朝,對帝王的評價最好的。史遷都說,高祖大聖,非大聖能當此也!
滿清奴役果然有效果,先有李宗吾,後有易中天,專黒我漢太祖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