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雲中子56

    公子重耳受難逃避時即使餓了野菜也吃不下去,介子推此時端來一碗肉送給重耳,重耳一嘗昧道還不錯吃個淨光,飯後問:這麼困難是那來的肉,介子推說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很難過:我怎麼對的起你呀!介子推說:願公子回國做番事業,我這點疼算什麼。……

    晉文公的君位穩定之後想起和他當年逃難的人,讓大家說出自己的功勞,然後論功行賞。只有當年的介子推不提自己當年割腿肉之事。介子推回家和母說:“獻公有九子現只剩公子重耳。只要晉國還需要一個國君,自然輪到重耳了。這是形勢造成的,那些人自以為是他們的功勞,多麼狂妄啊!”後帶母親隱居。介子推手下人見重耳分功不公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貼:

    有一條龍,奔西逃東;

    好幾條蛇,幫它成功。

    龍飛上天,蛇鑽進洞;

    剩下一條,流落山中。

    晉文公見後很害臊對大家說:是我對不起介子推把他忘了。後晉文公幾經請介子推,介子推不下山,有人出主意放火燒山準會下來,大火燒三天三夜,介子推與母親抱大樹而亡。

    據說那天正好是陰曆三月初三,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不說自己的功勞,反倒讓火燒死,以後沒有心思在那天生火,大家這天全吃冷盤涼飯,有人說這就是“寒食節”來歷。

    寒食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小的時侯還過這個節日,後來這個節日也就慢慢的被人們淡忘了,就連現在的過年也是慢慢的沒有了年味

  • 2 # 走近歷史文明

    介子推是周朝晉華人,又名介之推。以忠心為主卻不受祿,受後人敬仰,流芳百世。

    賢士介子推

    周惠王二十一年,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太子之位陷害重耳,致使重耳被迫出逃流亡。這一走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間,有一行人一直跟隨著重耳四處漂泊,這行人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賢士。

    介子推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在他看來,重耳就是晉國的希望,所以對待重耳是一直忠心耿耿。

    這個有名無實的公子流亡在外,能夠對他們禮遇的可不多,一般都是置若罔聞的。所以他們經常是風餐露宿,飢寒交迫。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介子推擔心重耳被餓死,便偷偷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充飢,這才讓重耳免於被餓死。重耳對於介子推的做法很是感動,然而這樣的感動並沒有給介子推換來回報,當然,介子推也未必需要回報。

    重耳返回晉國,登上君王寶座

    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最終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登上王位,是以晉文公。跟隨在他身邊的一行人都被論功行賞,而獨獨沒有介子推的份。

    在介子推看來,重耳能夠返回晉國,是天意,而他只是順應天意而為之,何談封賞一說。而且他對眾人都爭著討賞的做法也非常鄙夷,更是不屑於同流合汙。看著這些阿諛奉承的小人,還有那些爭先恐後等著論功行賞的人,這讓介子推感到了失望和憤怒,此後便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去了綿山隱居。

    晉文公綿山尋介子推

    這件事在局外人看來,晉文公就是忘恩負義的。一個能做到割肉讓晉文公充飢的賢士,卻沒有被封賞,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於是便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打抱不平了。此時的晉文公才如夢初醒,想起往日的種種,他非常的愧疚。

    得知介子推和母親去了綿山,他便親自帶人去尋找。等到了綿山卻傻了眼,綿山層巒疊嶂,山路崎嶇,根本就無法找到人,而且按照介子推的性格來說,他既然走了就不可能再回去,肯定是要躲著的。

    找不到人的晉文公很是著急。這時候就有奸佞小人給晉文公出主意,讓他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尋人心切的晉文公也未多想,便同意了這個提議。

    初春正是天乾物燥的季節,一點火就迅速蔓延開去。這場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

    可是直到大火熄滅也沒有看到介子推出現。一行人只好繼續尋找。最終他們在一棵已經被燒焦的柳樹下找到了已經死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晉文公非常傷心,哭拜中無意間看到了藏在樹洞中的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寫著一首介子推留的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看到詩的晉文公更加懊惱和難過,命人隆重的安葬了介子推母子,把他們葬在了那個柳樹下。為了緬懷介子推,晉文公改綿山為介山,在山上修了祠堂 ,把放火的那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一行人再來祭奠時,發現當初那棵被燒焦的柳樹竟然活了過來,已經是綠意盎然,在風中起舞了。於是,晉文公便給這棵樹命名“清明柳”,定那天為“清明節”。

    總結

    介子推以死明志,寧可死,也絕對不動搖自己的本心。可以說他是一個正直的,忠心的,不為回報的賢士。他有自己的信念,而為了這個信念他可以割肉,他可以不要功名,甚至最後用生命捍衛著“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 3 # 泰安方圓

    介子推割股侍君,忠勇之臣,寒食節的來歷就是人們為紀念介子推被燒不忍舉火、為之冷食而來!遇節,家家插柳、焚燒紙錢紀念介子推!

    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做國君之前,曾經在外逃亡十九年,這期間,跟隨重耳鞍前馬後、忠心耿耿的人唯有介子推!重耳在逃亡途中飢餓難耐,是忠臣介子推忍痛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獻給重耳!重耳感激流涕!

    當重耳繼位國君成為晉文公後,介子推不想與那些居功自傲的人為伍,一向潔身自好的介子推拖有病在家、勤於耕種、侍奉老母,為討得清靜,介子推身背老母住進綿山,是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看不下去了,為了為介子推鳴不平,寫了一首詩深夜懸於朝門之上。

    晉文公看到後深感慚愧,尋蹤來到綿山,四處尋找終不見介子推母子,無奈晉文公想出放火燒山藉此逼出介子推母子出山來見,沒想到事與願違,綿山燒過之後也沒見介子推母子出山!最後介子推母子相抱死在一顆枯柳樹下!晉文公深感不安、悲痛萬分,遂命部下將介子推母子厚葬綿山之下!焚林之日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 4 # 妙趣侃歷史

    最先知道介子推這個名字是在小時候,清明節前天不能吃熱飯的“寒食節”。但現在老家已經沒有這麼講究,變得和平常一樣。那時候爸爸給我說,寒食節是不能點柴火的,因為要紀念被燒死的介子推。

    那介子推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獻公之子重耳公子門下賢士之一,逢晉國內亂,隨重耳公子逃亡19年。在這逃亡的19年裡,為了逃避追殺,他們歷經飢餓奔波之苦。

    期間,在重耳公子快被餓死之際,介子推勇敢的割下自己大腿肉,合著野菜一塊兒煮給重耳吃,公子得以活命。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公子成為了後來的晉文公,但當時又逢周王室內亂,晉國內憂外患,介子推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

    他沒有像其他功臣一樣去向晉文公年討賞,也不憎恨晉文公,他認為這忠於君主,為君主付出這是應該的,反而認為討賞和接受是很可恥的。於是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在綿山中隱居起來。

    當身為晉文公的重耳想起介子推時候,是看到他的“五蛇從龍詩”,但此時他已隱入綿山。後來,晉文公在尋人不到時,不知出於什麼目的,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柳樹下。

    小總結

    在我看來,介子推的一生是悲劇的,他辛苦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回報,最後還被活活燒死。但我相信,他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就如孟子所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5 # M豆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

    清明歷代以來,其以割股奉君,功不言祿得到眾多褒揚,我感覺割股奉君蠢,功不言祿更蠢。

    酬當其勞,賞當其功,乃為政之道,天經地義。介子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對上以彰顯君主賞罰分明,對己則可安身奉母。

    你不言不爭,淡泊名利,倒也可以,如此自持自守也就罷了,舉世都濁你獨清,偶爾感嘆一下也不過分,怕就讓對別人橫加指責,就顯得斤斤汲汲的。輕言之,則有政治潔癖之症;重言之,則有嫉賢妒能之嫌;於德行有虧焉。

    待到文公醒悟,欲補加賞賜,本是皆大歡喜的好事,君臣自當同心協力共濟大事。想不到子推卻避而不見 ,繼而攜母逃入深山,拒絕封賞。更為甚者,當文公放火燒山,逼其出見時,竟逞意決絕,抱樹而亡,不但累及老母,而且把惡名和悔恨扔給了他曾經崇拜的文公,陷君主於不明不義,實在不可理喻。

    遺而不怨,賞而不拒,坦坦蕩蕩,從從容容,方顯國士之通達朗明。如子推自然不輸忠誠勤勉,然不識大體,任性使氣,狹隘極端,刻意偏執,致成慘劇,實在可悲可嘆!

    這個道理放到今天同樣適用,你在公司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為領導兩肋插刀,領導獎賞你,是你應得的,你如果為了保持自己的那份純真,可以拒絕,然後一聲不吭的走開,也就罷了。但是如果你不接受也不讓別人接受,領導獎勵其他員工你在背地裡嘰嘰喳喳,抱怨別人世俗,都不如你清高,你離完蛋也不遠了!

  • 6 # 小城謠

    子推曾經跟隨晉公子重耳流亡的忠義之士。

    有一次,重耳一行人餓的不行了,幾天沒吃東西了,介子推看重耳餓的難受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做成湯端給重耳吃,割股奉君的故事流傳千古!

    介子推跟隨重耳到處逃亡,到訪過曹國、齊國、秦國、楚國等等,逃亡了十九年之久,最終才終於回到晉國。這時候其他跟隨在重耳身邊的人都紛紛等著晉文公(重耳)的封賞,介子推看不過去,就退隱了,帶著老母親隱居在山林之中。

    後來晉文公想起來介子推,想讓他來朝做官,可是介子推不從。介子推說道:“我跟隨公子逃亡是因為仰慕公子的賢德,而不是為了求得官職和富貴。”晉文公不答應,還是想讓介子推做官,幫忙治國。於是就讓人放火燒山,想逼迫介子推出來,可惜介子推最終也沒有出來,他和他母親被活活燒死在山林中,晉文公看到他的屍體後心痛不已,下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這一天一直沿襲下來成為了現在的寒食節。

  • 7 # 橙歸

    介子推,是一個沒多大實力,從一開始就跟著晉文公混,結果還被髮達的晉文公忘的一乾二淨的倒黴鬼,充其量是被晉文公恩情所累的可憐人。

    中國有一個節日叫寒食,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就是用來紀念介子推的,為什麼紀念介子推呢?因為他是被晉文公放火燒林燒死的,關鍵是燒死的這人可是在晉文公快餓死的時候把自己兩大腿的肉割給晉文公吃的人。 重耳在逃難的過程中有一次好不容易從別人那裡獲得了一點糧食,結果走到半路上被人偷了,然後走到荒山野嶺的地方找不到任何東西吃。重耳餓得雙眼發花,看石頭都能看出包子的幻覺。

    介子推就覺得這完全是自己無能的錯。經過考慮,他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解決重耳餓得頭暈眼花的問題。我想了想當時春秋時期是以青銅兵器為主的,割自己肉恐怕血流了不少,沒疼死沒感染就已經是介子推的大幸了。而且重耳一吃就是幾天,介子推基本把自己的腿肉割的差不多了,走路走不了,重耳自然看出來問題了,當然是感動呀,許以他日發達以後,予你高官厚祿。

    等重耳終於回到晉國後,意氣風發的重耳馬上對以前跟著自己混的小弟進行了封賞。然後把介子推給自己割肉的事是忘的一乾二淨。然後替介子推打抱不平的門客寫了一首詞,給貼在了重耳門上,相當於今天的掛橫幅吧,這個橫幅上這樣寫的: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這件事當然很快就傳到了重耳那裡。重耳趕緊叫好儀仗隊,和自己一起去介子推家。結果介子推趕緊收拾東西,帶著老孃趕緊從後門開溜了。對此介子推認為:

    我要是現在出去做官,會讓天下人都知道,我介子推故意擺架子,要高官,是用恩惠要挾重耳的,會把我看成沽名釣譽之徒。就這樣 介子推帶著老孃,跑到了綿山去隱居了起來,讓重耳了個空。

    這件事情出來之後,介子推成為了全晉紅人,全晉都在傳說他的操守。然後把重耳架到了為難處,給人一種忘恩負義感,然後重耳為了自己的名聲就放火燒林,然後介子推為了名聲死活不出去,就這樣和自己的老孃一起活活的被燒死在了綿山裡。

    這下好了,兩個人想要的名聲都有,愧疚的重耳給了介子推一個紀念日,每年三月一個月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少量的食物,被稱為寒食。到後來, 這一個月也慢慢變成清明節的前一天。

  • 8 # 悸動的那一瞬間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人物生平:

    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透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抱樹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 9 # 江雨燕

    介子推是一個“雷鋒式”的人物,近來有言論說他的行為是一種愛國,這一點難以苟同。說實話,介子推的行為很偉大,但卻並不值得提倡,他無疑是一個忠臣,但這樣的忠臣只能有一個,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很多介子推這樣的人物,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1.

    介子推在重耳逃出晉國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19年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為君,介子推這才離開重耳。

    網路上有句流行於叫“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而介子推屬於“日落西山我陪你,東山再起離開你”的人,不爭功,不爭寵,這種人確實容易贏得人們的尊敬。

    介子推不僅忠誠,而且勇於犧牲,跟隨著重耳流亡時經常是風餐露宿,忍飢挨餓。晉國雖然是回不去了,但是追隨重耳的人完全可以投奔到其他國家去,但他們沒有這樣做,這一點無疑值得肯定。

    當重耳他們的盤纏被一個隨從偷走時,餓得不行的重耳向農民乞食,不僅遭到了農民的譏笑,還被農民戲耍。

    過五鹿,飢而從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進之——《史記·晉世家》

    眼看著重耳就要餓死,介子推偷偷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又撿了一些蘑菇燉了一鍋湯給重耳吃,這才算保住他的性命。

    而晉文公也非常感激,發誓一定要回報介子推,在那樣一種情況下,當然換誰都會這麼說。

    2.

    隨著晉國內亂,在秦國的扶持下重耳準備回國即位,而介子推卻在這個時候離開了重耳。

    因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追隨重耳之一的狐偃多了一句嘴,說自己陪伴重耳流亡這麼多年,將來可不能虧待自己,介子推聽了這番話就覺得很不舒服。在他看來,這也許顯得他好像是為了榮華富貴才追隨重耳一樣,於是就離開了重耳。

    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史記·晉世家》

    介子推為什麼要離開重耳呢?

    其實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和清高,因為他並不是為了榮華富貴才追隨重耳的,所以當狐偃邀功的時候,他就覺得受到了羞辱,因此不屑於和狐偃為伍。

    介子推離開了重耳,而重耳即位以後因為國事紛亂,一時間就把介子推忘了。經過旁人提起,他才想起這回事,於是派人到山上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都躲而不見。

    結果在重耳的一個手下就放火燒山,準備把介子推逼出來,但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出來。晉文公很感動,就設了一個寒食節來紀念他。

    3.

    介子推這種人實際上是非常可怕的,有人說他愛國,我不認為,他的行為只是忠君,而且是愚忠和死忠,他的個人氣節無疑是值得尊敬的。

    但他的這種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清高卻有危害性,介子推因為狐偃邀功就不願和他同流合汙,晉文公親自來請他下山也不願意。

    為什麼?

    其實就是他自己有一個精神負擔,他覺得一旦我下山了那麼就是貪圖榮華富貴,他轉不過這個彎來,所以寧願被燒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虛名,就像西楚霸王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寧願自刎而死。

    毛主席把項羽的行為評價為沽名釣譽,但我相信介子推是真心的,但真心有時候也會害人。介子推憑著自己侍奉和追隨重耳的經歷,必然會得到高官厚祿。

    所以,介子推應該出來做官,出來繼續輔佐重耳,但是他不願意,既然他不來做這個官,那麼這就讓那些小人得以上位,所以他最後被晉文公的手下出了一個餿主意給燒死了。

    急流勇退應該是一種成功後的淡然,就像馬雲如今卸任,他成功實現了抱負,所以他接下來享受人生。但介子推的情形卻不一樣,此時正值春秋爭霸的亂世,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你不出來做官,那麼別人就會來做。

    那有可能這個人沒有你做得好,所以你本來有能力卻做,但你卻不能,那麼就會產生一種間接的危害。如果說劉邦建國以後每一個功臣都退隱江山,那麼估計劉邦也坐不穩他的江山。

    從另一方面來說,介子推為了一個他人的評價和名聲,寧願燒死也不願接受賞賜,而且還連帶著母親也受難,可謂是不孝之子,他成全了自己,但卻犧牲了別人。

    因此,並不提倡介子推的行為,也不贊同他的行為。

  • 10 # 渭郃

    這是看有個小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寫一寫,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們就要弄明白一個問題,到底是介子推不願意當官?還是晉文公壓根就忘記了介子推呢?

    介子推是跟隨晉文公流亡了十九年的五個主要人物之一。當晉文公當了國君後,對多年跟隨自己的人全都有封賞。除了封賞了其餘四個主要人物之外,甚至很多壓根沒隨晉文公流亡的人都厚著臉皮請賞,晉文公也封賞了。

    對於一個跟隨了自己十九年忠心耿耿的人,就是天天面對著十九年,晉文公也不說忘記吧,至少也會有印象的。何況在晉文公最困苦的時候,介子推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來給晉文公充飢。有這樣一個重要的記憶點,晉文公應該是很難忘記介子推的。

    但是換句話說,共苦易,同甘難。晉文公會不會也是這種人呢?

    上面也說了,晉文公當了國君後,也確實大肆封賞了身邊人。所以晉文公明顯不是一個不能同甘共苦的人。

    那是介子推和晉文公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導致了兩人出現重大的矛盾分歧?

    顯然也沒有什麼可查的資料證明這一點。

    那為什麼晉文公把身邊的人都封賞了個遍,甚至連不該封賞的人都進行了封賞,卻獨獨少了介子推呢?

    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介子推不願意做官。

    介子推不願意做官的原因是什麼?

    介子推自己的解釋是:

    晉文公返國那是天意,自己忠君那是本分,其他人討要封賞,那就是竊取別人的財物。甚至認為狐偃,壺叔(其他四個陪晉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主要人物)等人以為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功勞,簡直就是“竊人之財”的盜賊。自己難以和他們這些不道德的人相處。

    那首先介子推這麼說,無疑是得罪了所有人。

    因為大家跟著晉文公流亡了十九年,也是顛沛流離。現在成功了,晉文公當了國君,大家一起吃過苦,難道現在不能享受一點嗎?

    再一個,否定了大家這十九年的功勞,即使說沒有功勞吧,苦勞總有一點吧?但是介子推卻把大家都否定了。你們沒有功勞,這都是天意。

    那既然是天意,那我們大家陪著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幹什麼啊?大家圍著晉文公坐在家裡,等著天意到來不就好了?

    所以,介子推的這一番話。就埋下了和晉文公身邊所有人的矛盾。

    你介子推品德高尚,那我們這些人就都是勢利小人了?

    這叫什麼?突出自己,踐踏別人。

    所以我認為,在這個時候不光是介子推高高在上的純潔、聖潔的和其他人難以相處。其他人也對介子推同樣是難以相處,因為他是一個異類,在別人看來“擺姿態,裝清高”。

    介子推不和人家玩,人家同樣不想和介子推玩。

    那麼介子推到底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呢?

    有的記載說,介子推曾經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最後因為他的鄰居解張看不慣了,為介子推出頭,夜裡把這首詩掛在城頭。

    然後晉文公知道後,覺得慚愧,要封賞介子推才有了後面介子推的悲劇。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了。

    因為這首詩完完全全就是一首抱怨的詩。如果這首詩是介子推寫的,那麼介子推那就是直接向晉文公要封賞。因為晉文公沒有理由不封賞介子推,介子推論功勞,論苦勞都是該封賞的。那麼他就是個假清高。

    但是這首詩是不是介子推寫的呢?

    我認為不是。

    第一,以功勞來說,不需要。

    因為以介子推的功勞,苦勞,完全是符合封賞標準的。如果介子推站出來說我要封賞,晉文公是沒有理由不封賞的。

    第二,前後的表現,不一致。

    如果說介子推是一個假清高的話,裝了一會兒,覺得裝不下去了。寫首抱怨的詩要封賞。那麼,當晉文公召介子推來封賞的時候,就應該主動站出來接受封賞。大不了就是打臉一次嘛,落一個假清高的名聲。但是他既然決定不裝了,站出來要封賞,那怎麼會要臉面呢?

    第三,鄰居解張,做事古怪。

    如果說解張要為介子推出頭的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把這首詩大庭廣眾的公佈。因為以介子推的功勞,封賞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解張自己還能得一個為朋友仗義執言的義名。為什麼要在夜裡偷偷摸摸的去掛在城門呢?這不是做賊心虛嗎?

    而且你大庭廣眾的公佈不是效果更好嗎?為什麼要在夜裡偷偷摸摸的去呢?

    有人說解張是怕被報復,被問罪牽連。

    首先介子推被封賞合情合理,如果說晉文公和晉國上下覺得介子推不該封賞。那你夜裡悄悄的去才說的通。但是恰恰不是。所以沒有什麼被問罪的理由。

    是覺得這樣做會衝撞了晉文公?導致被問罪?

    恰恰也不會,因為打狗還得看主人。

    晉文公如果因為要封賞介子推而處罰解張,那不就是變象的承認自己忘恩負義不想封賞介子推,或者介子推的功勞不配封賞嗎?

    所以,解張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的奇怪了。

    而現在透過解張這麼一搞,弄的介子推被封賞的事情,成了晉國的熱門話題。

    這個時候,晉文公無論如何都要封賞介子推了。因為這已經成為了晉國重大的政治事件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晉文公會一追再追,追到綿山,搜山撿海也要封賞介子推。

    介子推結局的可疑

    介子推的結局,有沒有可疑呢?

    非常的可疑

    首先,晉文公是去報恩的。天下間誰見過為了找到報恩的恩公,不惜放火燒山把恩公從山裡逼出來的?

    你這是報恩,還是報仇啊?晉文公就不怕山火把介子推燒死嗎?

    其次,介子推的死狀很特殊。

    是抱著樹燒死的。

    從一個正常人的邏輯分析,就算真的介子推遇到山火實在跑不出去,他應該往樹上爬,儘量的躲避山火才對。即使他從樹上掉下來,或者在樹上被燒死,都不會是在柳樹下抱著樹燒死的。

    因為這不符合邏輯。

    而在樹下被燒死,並且是抱著樹這種姿勢的,只能是一種可能性,就是介子推是被人綁在樹上活活燒死的。

    第三,記載可疑。

    我們能看到的記載是,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

    這個小人是誰?

    很明顯這裡是為尊者諱,因為這麼重要的一個事件,連介子推的鄰居解張都有名字記錄,卻對這個提出放火燒山的小人為尊者諱。

    為什麼呢?這個小人到底是誰呢?

    首先這個人是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跟晉文公說上話的,而且他說話晉文公還聽。

    而且這個人是跟介子推有矛盾的,提出這麼一個絕戶計,明顯就是要介子推的命。

    所以我猜想,這個人很可能就是當時陪同晉文公一起流亡十九年的其他四人之一。

    而誰有能力,甚至他的後代都有能力,把這一段歷史給隱晦掉呢?

    都有能力。

    因為這幾人的後代將來都成了晉國的重要家族。

    所以,介子推的死,是有疑點的。

    介子推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從上述我們的分析來看,這個人首先是一個對主君忠心耿耿的人。

    為人品德高尚,不願意接受封賞。

    但是情商較低,不懂得人情世故。在實現自己道德品質的同時,傷害了別人。提高自己,貶低別人。

    而且特立獨行,不合群。當初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人裡面,他和誰都不來往,當然誰也和他不來往。

    把自己拔高於世俗紅塵之外,並對其他人用俯視的眼光去鄙夷。

    所以,介子推有這樣的結局,也不是不能想象的。

  • 11 # 蟻史為諫

    介子推是誰?他是春秋時期跟著晉文公重耳流浪的一個小人物。可是對於後人來說他又是一個大人物,因為清明節就是因為紀念他才設立和發展的。

    介子推的故事需要從晉文公重耳流亡說起。

    晉獻公時代,寵愛“二五”及驪姬;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設計趕走了重耳與夷吾。成功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雖然沒多久就導致晉國內亂,自己和兒子都被被殺了)

    而重耳一向賢名在外,所以在逃離晉國的過程中有一大批人跟隨,其中就有介子推。

    重耳流亡過翟國、齊國、楚國、秦國、衛國、曹國。在大多數國家重耳名為流亡實際上只是在旅遊,直到經過衛國的時候才吃點苦頭。經過衛國時,衛國國君不待見他,所以他只能帶著一群人繼續趕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候替重耳管理財務的人攜款潛逃了。所以重耳一群人只能捱餓前行。

    終於有一天他們都餓的不行了,應該是好久沒吃肉了,重耳可能是嘴饞的厲害快挺不住了。

    介子推這時候出現,在自己大腿上肉割了一塊煮(太殘忍了)成肉湯端給重耳服用;這樣重耳才順利挺過最難的時候來到了齊國;又過上了有酒有肉有姑娘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重耳的手下把重耳灌醉,並且秘密回國奪取政權,才有了後來的晉文公。

    晉文公在成功奪取國家政權之後,論功行賞了很多人;畢竟這些都是跟隨他很多年的忠臣。就連做飯的廚子都有賞賜,可是偏偏沒有介子推。

    於是介子推帶著他的老母親走了,後來有人告訴晉文公說:你知道介子推有多麼忠心於您嗎?您怎麼可以這麼對他。把介子推割肉侍奉的情況彙報了一下;晉文公無地自容就派人到處去找介子推。

    這時候的介子推已經對晉文公失望了,所以寧願躲在深山老林裡也不願再跟晉文公混了。

    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孝子就命令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可是介子推寧願和自己的母親被火燒死也沒有出來。

    後人為了紀念介子推把這一天定位清明節。

  • 12 # 當年的你

    今天我們來聊聊介子到底是個什麼人物。

    介子推,家居定陽(即今介休)。他本有蓋世才華,治世經綸。但他看透了腐敗的社會,對當時“群雄爭霸”的時代感到不滿,不願去考取功名。直到重耳公子折節下交,柴門求賢,他都一再拒絕。後來由於介母要尋自盡,才逼得介推出仕,完成大業。他追隨重耳後,便毫無二心,一心效力。

    當重耳被寺人披追趕,處於困頓之時,是介推給以鼓勵,勸導重耳要想旋轉乾坤,就得濡首焦額,哪有飽餐高眠的英雄?

    當重耳困餓秋槐之下難以前行赴齊時,是介推忍痛割股,獻上一碗肉羹,與公子充飢。

    當秋風料峭,奚齊、卓子二賊領兵圍剿重耳之際,又是介推為公子脫難,出謀劃策,作了公子的牢固長城。

    前面三種遭遇,突出介推運籌帷幄,沉著應付機變,才使形勢轉危為安,逃入齊關。

    那時齊恆公拒不出兵解圍,還要大用介生,且把重耳綁交晉方時,又是介推七天七夜,不食不寢。初是哭哭啼啼,繼而責罵豎刁拉攏,最後以激將法用如鑄妙語、雄辯辭令,激動了齊君,終由晉將配合齊方反擊了奚、卓之賊,拯救了重耳。這裡再次刻畫了介推的精神面貌,他是一個爵祿不愛、殺戮不懼的真丈夫。

    關於重耳婚姻的事情上,又是介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重耳先是辭退婚姻,後相思齊姜而臥病不起時,介推從中周旋,終於作伐,使一對天生的英雄美女成婚。

    當重耳戀美忘歸,不謀大事,沉湎與美好愛情生活之際,又是介推獻書設計,與齊姜合力而行,苦言勸諫,才把重耳騙回晉國,重振國家,使公子完成大業。

    大功告成,論功行賞,介推理應獲得高官厚祿,然而此時的介推,卻一別重耳歸隱去了。

    介推他想的不是自己,更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國家的前途。可為是有忠有孝有廉有節有義有情的高尚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貨應該用哪些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