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威文化傳媒
-
2 # 笑搞
東漢末年,曹操已經掌控所有的軍政大權,皇帝也成為傀儡,但他始終為什麼不當皇帝? 因為曹操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他不稱帝的原因主要考慮到以下六點:
一、從整體利益出發。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漢獻帝詔令曹操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學宮灃宮。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待遇與稱帝相同,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顯然曹丕已經確定了是漢獻帝后的當然皇帝,子為皇帝,父當然是死後的太上皇,所以曹操認為沒有必要再去稱帝而引起眾怒。
二、從戰略出發,防止吳蜀聯合。 因為當時孫權曾勸他稱帝。孫權這樣做是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孫權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孫權知道如果曹操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所以說曹操是從戰略出發,防止吳蜀聯合而沒有稱帝的。
三、從政治出發。 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從名節出發。 因為曹操很早就舉孝廉,如果稱帝就會損壞自己的名節。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五、從實際出發,這是曹操最重要的一環。 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六、身體之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應該說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一個高超的政治家!!!!!
-
3 # 阿輝看歷史
應該說,曹操稱帝的條件是十分符合的。當時的東漢朝廷,曹操已經控制了大部分。而且軍權和財權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雖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錫,基本上已經無限接近那最後一步了,但是他卻沒有邁出那一步。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倍受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王佐之才,曹操也對他極為看重。兩人底下私交特別好,當年曹操遇到了剛從袁軍那裡逃出來的荀彧,拍著他的肩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可惜,荀彧這個人也是個死腦筋,他一輩子只認大漢,而不認曹操。當年投奔曹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一件大事上,兩個人產生了分歧:曹操到底該不該進爵魏王。荀彧這個忠心大漢的臣子持堅決反對。而曹操也無奈,派他去前線濡須口督軍。然後遣使者為他送去了糕點。當他一看到糕點的盒子裡是空的就明白了。被迫服毒自盡。老朋友反對雖然沒有阻擋曹操成為魏王,但是卻給了他不小的震撼。連自己這個老朋友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自己的朝廷裡有多少人是聽姓劉的還是聽自己這個姓曹的?於是,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除了荀彧,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所以,當孫權與劉備鬧掰,假意屈服於曹操的時候,孫權送了一封勸進表給他。曹操看到這封書信,冷冷一笑:“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呢。”也許,在他的心中,可能想起了滄桑的荀彧和慘死的袁術吧。
應該說,曹操稱帝的條件是十分符合的。當時的東漢朝廷,曹操已經控制了大部分。而且軍權和財權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雖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錫,基本上已經無限接近那最後一步了,但是他卻沒有邁出那一步。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倍受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王佐之才,曹操也對他極為看重。兩人底下私交特別好,當年曹操遇到了剛從袁軍那裡逃出來的荀彧,拍著他的肩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可惜,荀彧這個人也是個死腦筋,他一輩子只認大漢,而不認曹操。當年投奔曹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一件大事上,兩個人產生了分歧:曹操到底該不該進爵魏王。荀彧這個忠心大漢的臣子持堅決反對。而曹操也無奈,派他去前線濡須口督軍。然後遣使者為他送去了糕點。當他一看到糕點的盒子裡是空的就明白了。被迫服毒自盡。老朋友反對雖然沒有阻擋曹操成為魏王,但是卻給了他不小的震撼。連自己這個老朋友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自己的朝廷裡有多少人是聽姓劉的還是聽自己這個姓曹的?於是,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除了荀彧,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所以,當孫權與劉備鬧掰,假意屈服於曹操的時候,孫權送了一封勸進表給他。曹操看到這封書信,冷冷一笑:“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呢。”也許,在他的心中,可能想起了滄桑的荀彧和慘死的袁術吧。
-
4 # 陸高雄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曹操雖出身宦官之家,但卻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憑著自身超高的智慧和謀略,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崛起,到後來的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依靠這個優勢,最後統一了北方大片土地,官至丞相,還封為魏王,立足於當時割據勢力的三國之一,而且在三國中憑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無論是軍力、國力、人才等等都是最強。
那麼,普遍被後人冠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在自己的權力勢力已經達到蓋過漢帝,而且明知大漢遲早是要大廈將傾,卻沒有取而代之,這確實讓人感到有些難以理解,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年之迷。
下面試舉幾個原因,以供讀者參考。
1、漢朝自劉邦開創大漢基業,到劉秀光武中興,延綿了數百年之久,直至東漢末期,漢室終於是日漸哀微,最終造成了天下大亂。但在當時,封建社會中的那套綱常倫理、忠孝道德之類在人們心中還是有著舉重若輕的份量(後來曹丕稱帝,遭到曹植的強烈反對,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當時曹操雖有雄才大略,其實也是難以不受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曹操很清楚,如果當時廢漢帝自己取而代之,肯定會遭至千夫所指,說不定還會遭到後世之人的唾棄責罵,這是聰明的曹操所不願揹負的。
2、當時曹操雖說是對漢室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權,但是當時他的勢力範圍也只是擁有了北方地區,在東南還有孫權,西南還有劉備,這兩個也不是好惹的主,如果在還沒有消滅這兩個勢力之前,曹操就輕易稱帝的話,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讓孫權和劉備有了討伐亂臣賊子的藉口,從而帶領天下豪傑群起而攻之。這樣一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就將會失去,同時在政治和道德上也將陷入被動,所以在反覆權衡後,曹操肯定不會為了一時的要當皇帝的痛快而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3、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只講實際而不圖虛名的人,他從一個微小的縣尉從亂世中一路走來,到最後成為丞相、魏王,而且權力早已超過帝皇,在當時,就連天子的詔令、朝庭的制度、官員的任免都出於他,這些不就是一個實際的皇帝了嗎?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弄個虛的名號呢?皇帝名號,此時不但無用,也許還會遭至萬劫不復呢,要之何用?“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個才是曹操的心聲。
以上,也許就是為什麼曹操不篡位的原因罷。筆者初中畢業,水平有限,萬望大咖指點。
回覆列表
第一:從東漢的官吏制度來看,東漢的很多官吏基本上都是舉薦制,在官吏的等級上分為三公九卿,有點後來九品中正制的發展趨勢。這個呢,就註定了需要一些大家、望族、世族、士族,因此,可以說很多官吏都是依據家族的舉薦嗎,而非後來的科舉制度。在這點上,大家都知道,曹操家並不是什麼大家望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不是很入流的家族,也就是說,在整個東漢王朝的官紳家族中,基本上是底層的,所以說曹操的家族沒有一定的家族根源。在這點,劉備也是,一直打著皇叔的旗號,為什麼呢?就是這個原因。
畢竟檔次不同,曹操的家族肯定沒有那麼多有關係的家族支援,更沒有多少特別的比如聯姻,同盟等強力關係的世族大家,所以在篡位上面是非常危險的一個舉動。換個角度來說,曹操的發家史確實也是一個屌絲的奮鬥史,因此,他很清楚自己的家族實力,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成長。
第二:篡位有先例,袁術稱帝之後的結果讓曹操看清楚了時局。我們再看看袁術的實力,袁術出身於東漢四世三公名門之家,家族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之嫡長子,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就知道,他經常在和別人進行對比的時候,就說自己是四世三公,就這個招牌拿出來,基本上就可以秒殺絕大部分屌絲。就這樣,如此根深蒂固,頗具實力的袁術在稱帝后都面臨著多方面的攻擊和蠶食。最後敗亡。所以,曹操也是從袁術的事件上看出來的,對於篡位這個事情,他還是不會做的。曹操是一代梟雄,對於這點判斷力還是有的,其實在後期,很多大臣都建議他篡位稱帝,都被他嚴詞拒絕,原因就在這裡。
第三:在當時看來,在沒有形成三足鼎立的時代,整個中原除了袁術,也沒有再有人隨便稱帝,不敢自立旗幟,畢竟整個問題很嚴重。根據上述兩點的表述,曹操深知,自己若那麼做,是得不到多少勢力的支援,反正只能樹敵越多,加速自己的滅亡,不如現在繼續維持著“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優勢,這樣的話,那就是他想打誰就打誰,他想封誰就封誰,而且還把其他諸侯勢力壓制著,始終比他們位高。
最後,根據曹操本人的性格來講,本就是一個多疑的人,當然,這個多疑是必須的,在那種亂世下,純情是活不了多久的,更不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從曹操個人經歷以及素質來講,他是絕對不會在有生之年篡位稱帝的。所以,識時務者為俊傑,曹操在這點上做的非常好,不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