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曹植

    因為漢族人口遠遠多於敵人,漢族通常是倚多取勝。

    秦朝面積230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千餘萬,匈奴面積六百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百萬。

    漢武帝時期,面積五六百萬平方公里,人口六千萬。匈奴面積六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三四百萬。

    宋徽宗時,面積兩百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遼國面積五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900萬,其中六百萬是漢人。但是,北宋打不過遼國。

    金國只有數十萬人口,起兵時只有黑龍江一隅,兩年滅遼,次年滅北宋。

    綜上,漢族人口眾多,但是缺少產馬區,以步兵為主。遊牧民族,人口稀少,但是不缺戰馬,打獵和打仗沒有什麼區別,甚至不需要後勤,因此戰力驚人。

  • 2 # 軍都弩

    中國版圖上有個地理分界線被稱作胡煥庸線,從黑龍江黑河連線到雲南騰衝,在這條線之東南集中了中國絕大部分人口,在這條線之西北,人口數量極其稀少,而且絕大部分時間裡還在向東南遷徙,為何?因為胡煥庸線東南有充足的天然降水且分佈大量沖積平原,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自秦漢時期開始大部分時間內,胡煥庸線東南大部分地區都在漢民族掌控之下,尤其是黃河中下游流域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沖積平原這些優質領土均被漢民族掌控,可以繁衍充足的人口,即使是在漢民族失去中央政權的前提下,這些地區也留存有壓倒性的漢人人口,所以要麼最終漢化外來征服者,要麼翻盤幹掉外來征服者。

    胡煥庸線東南唯一比較例外之地是東北地區,遼東地區大部分時間與華北大平原一樣被漢民族掌控,但是吉林和黑龍江地區大部分時間被東北漁獵民族掌控,只是近代才因闖關東之歷史被徹底漢族化,古代東北北部沒有納入漢族掌控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太冷了,漢人即使佔領了,也沒法大規模種植莊稼,沒法養活自己站不住腳,這與在其它寒冷乾燥地區一樣,不同點在於東北不缺水,而且天然降水量比華北更充沛,直到近代史上,日本北韓人開始在這些寒帶地區培植種植水稻,後來這些地區成了中國的糧倉。

    一句話,漢人將東北亞地區凡是利於種植莊稼的土地幾乎完全掌控了,北方遊牧漁獵民族雖然佔有廣大領土,但是要麼過於乾燥,要麼過於寒冷,要麼即寒冷又幹燥,不利於繁衍大量人口,而大量人口和充足的糧食在古代可以轉換為強大的戰鬥力,前提是統治者腦子稍微正常一點就行,以中原漢地的人口與經濟能力,耗都能耗死那些入侵的北方遊牧漁獵民族,軍事能力的硬體是充足的兵源和糧草,這個中原漢地都不缺,只要統治者腦子不進水,打敗北方遊牧漁獵民族根本就是大機率事件,輸掉統治權的時候要麼是內亂(西晉的八王之亂),要麼是天災(明朝西北地區因旱災造成饑荒製造了大規模民變),要麼天災內亂一起來(還是明末,李自成滅了明朝,與南明餘部,張獻忠等形成割據),要麼是統治者閹割中原戰鬥力(北宋與南宋),造成戰鬥力損耗嚴重,給了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入主中原極佳的機會,例如杯酒釋兵權,崇文抑武,殺了岳飛貶了韓世忠等等。

    所以漢人打敗北方民族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邏輯,因為控制了最好的土地,有著充足的兵源與經濟能力,而戰爭的本質就是人力資源與經濟資源的比拼,在統治者腦子稍微好點的前提下,不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除非像北宋王朝和明末昏君花樣作死行為自己葬送自己。

  • 3 # 百勝軍節度使

    為什麼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發展程度還不如丹麥本部彈丸之地?眾所周知,北半球越往北氣候越寒冷,環境越惡劣。遊牧民族控制的地區由於氣候苦寒,環境惡劣,無法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只能搞低階的遊牧業。遊牧產出比不上農業產出,人口遠遠小於漢地。漢地環境優良,土地肥沃,養活了大量人口,中國古代因此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區。人口多了,經濟文化也發展了起來,科學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也正是是因為南方富饒,好生活,北方遊牧民族才會不斷想入侵中原。

  • 4 # 紙硯溪

    首先你的認知可能比較幼稚,戰爭和土地面積沒有直接的關係,和人口數量也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那個年代,大部分歐洲軍隊面對成吉思汗都幾乎是一觸即潰。而歐洲,我們知道自然條件是很好的,有著廣闊的適宜耕作的平原,特別是肥沃的東歐平原,堪稱歐洲糧倉。而且當時歐洲總的來說土地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人口也相近,為什麼就擋不住蒙古軍隊呢?

    因為軍事上更重要的還是看部隊計程車氣,紀律性,技術水平,指揮官的指揮能力。而這些往往是落後的少數民族所沒有的,中原卻長期領先的。

    當然這是表面上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後勤更重要,因為古代東方的軍隊一般喜歡即帶近戰武器又帶遠端武器,典型的就是弓弩。這種武器就像現在的槍一樣,很依賴後勤,沒有彈藥就只能當燒火棍用了。但是在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弓弩對遊牧民族軍隊的優勢是十分大的,因為遊牧民族一般比較窮,沒有能力大規模裝備鎧甲頭盔。而就算裝備了,弓弩也可以比較好的穿透它。

    而少數民族一般是沒有那麼強的後勤能力製作並運輸那麼多的箭的,那麼和中原軍隊長期作戰的情況下就很容易落入下風。畢竟他們的體系相對來說是不完整的,不會有太多的人去專門製作裝備,再專門運到前線。

    所以古代漢族能輕易戰勝少數民族靠的就是發達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等等。當然也有例外,但不是生產力和技術的鍋。

  • 5 # 小張愛說愛笑

    這裡有一個‘地力’的概念,地力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地的肥沃程度是評估土地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古代漢人控制的土地,堪稱‘良田’,再此基礎上,疊加水利工程,生產資料改進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使得漢人控制的土地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土地生產能力的強大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數量。使得古代漢人的數量遠超外族。

    眾多的人口加上土地強有力的‘供血能力’,使得漢人在對外戰爭中具備天然的優勢。戰爭拼的就是人口,錢糧。偶爾的戰爭失利並不會給漢人造成多大的困擾,而外族卻不同,雖然土地寬廣,但凡遇到極端天氣,就會出現糧食緊張,必須進軍中原地區,掠奪人口和計劃錢糧,沒有條件進行穩定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 6 # 凱爾kel

    主要靠兩個人口和文化傳承。如果只有人口,大家就不會一條心,用文化將這麼多人擰成一股繩,才有戰鬥力,所以中國無論如何不能損失這兩個東西。

  • 7 # 文明有歷史

    這個問題好搞笑,覺得有點意思,簡單說一說。

    一:古代中國,漢人控制的土地絕對要比外族要大,而且要大很多。

    控制的土地,和生活的區域,這是兩個概念。控制,意味著可掌控性。漢人對土地的掌控,是透過具體的改造來實現的,能夠改造多少,就意味著能控制多少。一片土地,能夠被開發多少,有多少土地能夠用來耕種,或者修建水利道路,或者是房屋等人工建築。這才是控制。

    外族,這個詞比較大。就以匈奴人為例。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上,那是他的生活區域。可是草原是屬於匈奴人的嗎?匈奴人能控制草原的土地嗎?匈奴人只能控制其正在放牧的地方,當其根據遊牧的生產方式,遷徙到另一片草原時,這片草原就不在其可控制範圍之內。

    草原雖然很大,卻不是匈奴人的家。當西伯利亞的寒流南下之時,草原上一片肅殺,匈奴人只能窩到大山裡面去避寒。匈奴對草原沒有任何的控制能力,其也無法改造草原,只能適應草原。

    匈奴人與漢朝人進行戰爭,也從來沒有在乎過草原的得失,因為漢人也無法改造草原,也無法控制草原。草原很大,卻不屬於匈奴人,也不屬於漢人,因為當時沒有人可以改造並控制草原。漢武帝時期,多次出兵攻擊匈奴,匈奴人的辦法是退、再退,用草原來抵禦漢軍,而不是為了草原而與漢軍殊死搏殺。

    草原,匈奴人不曾擁有,丟了也不可惜。而祁連山、燕然山,被漢軍佔領後,他們的老巢就丟了。丟了祁連山,匈奴人悲歌:是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丟了燕然山,匈奴人要麼投降,要麼西遷。

    二:漢人擊敗外族,依靠的可不是控制的土地。

    戰爭,與控制土地的大小,沒有任何關係。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勝負,決定性因素太多了。漢人擊敗外族,不是可控制的土地大,外族入主中原,也不是因為漢人控制的土地小。

    從一定角度來說,可控制的土地越大,人口就越多。因為控制能力,實際上就是生產力水平。在農業時代,生產力水平就意味著有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然而,在古代戰爭中,戰爭的勝負,也並非取決於人口的多少。漢人與外族的戰爭,互有勝負。圍繞著長城打了幾千年,最後卻打成了一家人。

    所以說,戰爭,與可控制的土地大小基本上是沒有關係。

    三:漢人擊敗外族的時刻都是文明中心強大的時候。

    文明中心即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所在地,是人口輸出和技術輸出的策源地,是其它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漢唐強大是因為作為文明中心的關中地區非常強大。

    宋明兩朝被動,因為除了首都所在地強大之外,還存在一個與首都所在地同樣強大的地區。兩個文明中心相互牽制,力量無法輸出,打不出去。這一點要說明,需要大量的文字。就說這麼多。

  • 8 # 葉飄刀

    土地大小和土地產出是兩回事

    比如印度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一畝草原能養活的人,或者生產出來的物資和一畝良田生產出來的物資是不同的。

    不是說土地小的產出的就是小的。

  • 9 # 炫邁凱

    我們首先來看待一個問題控制的區域能產出多少的財富,能夠養活多少的人口。在這一點上外族根本無法比較漢族。

    在古代社會上,漢族很早之前就進入了農耕社會;外族基本處於遊牧社會。

    首先農耕社會文明程度要高於遊牧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農耕社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在風調雨順的年代,老百姓豐衣足食,而且會囤積大量的糧食。如果出現環境出現問題,國家和百姓也有能力能夠扛過去,哪怕難一點。

    但是遊牧社會就不行了,他們逐水草而居,依靠放牧為生。他們一旦遇上自然災害,牛羊大量死亡,他們根本無法抵抗。於是古代少數民族開始南下共計漢族控制區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古代社會,雖然少數民族控制的區域很大,但是人口少;漢族由於農耕社會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在古代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土地是一方面,人口是更重要的方面。

    少數民族依靠自己的優勢,來無影去無蹤,以最快的速度去騷擾襲擊漢族重要城市。但是漢族由於文明的發展,官僚制度的制約。在調集大軍對抗之時,少數民族已經沒有影子了。

    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無法建立長期有效的據點,無法控制當地百姓,所以很難佔領全境,即便是強行佔領了,由於文化理念的衝突,少數民族也會很快被趕走。面對人口十幾倍於自己的漢族,少數民族就如同一滴淡水到了大海當中,只能被淹沒。

    古代社會。漢族的發展更是儒家文化的高度集中,讓漢族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知。

    儒家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吸收各家文化。但是如果你拒絕儒家文化,你就會被社會所拋棄。

    因為漢族當中的精英分子、知識分子、有志之士都是受到儒家文化薰陶的。一旦離開了他們的支援,結果之後離開。所以少數民族攻擊成功,很重要的一點,他們尊重儒家文化,拉攏知識分子,用儒家文化治理天下。

    比較成功的就是清朝了,歷經二百餘年的歷史仍然穩定,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存在時間或許更長。最失敗的例子就是元朝了,元朝雖然用武力征服了大量的土地,但是除忽必烈之外,歷代帝王對儒家文化不是很認同,所以在元朝不到百年的歷史中,爆發了大量農民起義,局勢十分不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則徐虎門銷煙時為什麼不用火燒?而用海水泡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