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思緣

    小孩之間的嬉戲打鬧,作為家長為什麼要參與?

    既然男孩奶奶插手這件事,那麼我也不能讓我的兒子在大人的力量前,委屈自己從而屈服!我會告訴他無論他做什麼決定,警告對方?打回去?還是要對方道歉?我都支援!

    憑什麼大一點的孩子就得讓著小一點的孩子,又沒有招你惹你?難道大孩子就活該受欺負?

    如果一個孩子,老是被灌輸忍讓的思想,很有可能會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

    作為父母支援孩子遇到欺負或欺凌時,進行反擊!雖然不一定有效,不一定能避免傷害,但勇於反擊的勇氣和魄力,讓他自己無所畏懼!也讓欺負他的人意識到欺負這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是會付出代價!

    任何時候最重要的事是自我保護!

  • 2 # 夕陽紅1590836

    應該這樣和自己孩子說,打人不對,這個樣子將來要住監獄,打死人,還的判死刑,領孩子走,不跟這樣的人玩,其實縱容

  • 3 # 家有雙胎萌崽崽

    禮讓、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的美德,一旦加上年齡為條件作為一種要求,那還叫美德嗎?

    我們要尊老,但不能說我是老人就可以橫行無忌,要求所有人退避三舍吧!

    我們要愛幼,但不能說我是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要求所有人忍讓妥協吧!

    我們要禮讓,但不能說誰年紀大就可以無視自己應有的權益被人要求吧!

    “臥冰求鯉”的經典孝道故事也是王祥自己願意為繼母做的才會感人,如果是繼母要求王祥去幹,都會罵繼母沒人性吧!

    現在這些美德怎麼都會被扭曲成這樣的觀念呢?什麼叫哥哥必須讓著弟弟,太荒謬!

    回到題主的問題,還有一個關鍵詞是“男孩的奶奶”。

    我們自己家的父母在教育觀念上差異都很難溝通,別人家的奶奶就更不可能。

    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真到了這樣的場景我具體會怎麼做我也說不好,我們家寶寶還只有13個月,沒遇到過。但我肯定會遵循以下原則:

    1、教會孩子保護自己、遠離傷害。

    孩子一天天長大,我能在身邊看護的時間一天天減少,這是必須教會孩子的。

    2、捍衛孩子的權益,讓孩子知道我永遠是他的後盾。

    至於捍衛的方式,因人因事而異。

    比如說木劍“打”了兩下,估計並沒什麼惡意,對方還是個無法講理的奶奶,頂多也就當奶奶的和自己孩子的面教育一下那個男孩,弟弟也不能隨便打哥哥,甚至可以哄哄老人家,“沒錯,哥哥是可以讓著弟弟,但您老人家也得看好孫子,孩子要失手打重了,就不是讓不讓著的問題了。”然後一笑了之,沒必要小題大作。

    如果這位奶奶不依不饒較真,那必須當著孩子的面教訓一下這樣為老不尊的人,只要不動手,怎麼訓都成。

    再嚴重一點,遇到蠻不講理,特別是傷害還不能停止的時候,拼了老命也得動手捍衛自己家的孩子。

    3、控制自己的情緒

    就算是遇到必須發生肢體衝突的情況,也不能因為是一時衝動,必須是因為維護孩子權益和安全。

    事情來了,我不懼,事情沒來,我不挑。

    我們不能讓孩子懦弱怕事,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END

  • 4 # yang兔子

    我會告訴並且安慰兒子,不要跟這個小朋友學,不能隨便打人,比你大的或者比你小的都不可以隨便打,隨便打人的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別人都不會喜歡你的。而且還要給兒子爭取一個道歉。

    對於孩子的奶奶,我只有呵呵了,就你家孩子金貴,你家孩子小地球都得圍著他轉啊,哪條法律上寫著大的要讓著小的,況且,你誰啊,誰認識你啊,孩子打人了,首先要教他道歉,而不是為他的犯錯找藉口,慣子如殺子,早晚有一天,這孩子會吃大虧的。你家孩子打了我家兒子,我不要求打回來,但是必須給我兒子道歉!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越來越好了,對孩子的寵愛也就更多了,社會上出現了好多的熊孩子,但是我覺得熊孩子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熊家長,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個純潔的天使一樣,他的言行舉止都會模仿身邊最親近的人,孩子是小,難免會犯錯,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他犯錯的理由,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只是給他找理由,而不是讓他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且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的話,長久下去,這個孩子必定會成為社會的害蟲。

    同樣,如果父母在孩子受了委屈後,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孩子錯,卻依舊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或者自己的面子問題而讓自己的孩子承擔責任,那麼對孩子以後的的心裡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會讓孩子變的自卑,怯弱,沒有自信,也沒有上進心,覺得自己幹什麼都是錯的,乾的對的也是錯的,乾的錯的更是錯的。

    我弟弟小的時候就是這樣,我媽一直跟他說不要隨便欺負小的,不能跟小的打架,這種觀念深入他的心裡去了,結果就是他大點以後,比他小的孩子欺負他,打他,他都不會還手,只會自己一個人哭,而且不願意跟同齡人一起玩,喜歡跟比他大的一起玩,後來我媽很後悔,可是後悔也沒有用,一但一種觀念深入骨髓,想改掉是很難的,直到現在我弟弟都不是特別開朗,除了上學就是宅在家裡,沒有一點朝氣。

    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正確的對待孩子的犯錯,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知錯就改的好習慣。與其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不如從小就培養他明辨是非的道理,錢財只是一時的享受,好的習慣卻會讓他受益終身。

  • 5 # 伍月1990

    首先我們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要只是簡單的幫孩子處理問題。我們要教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人際交往的技巧。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要學會寬容,不要走極端,有的家長會說他打你,你就使勁打他。這樣會使孩子容易走極端,步入社會也沒有什麼好處。首先我們要找到孩子被欺負的原因,然後用妥當的方法去解決。但是遇見問題,要告訴孩子不能逃避,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孩子受到欺負後,作為家長我們首先不要有激動、憤怒的情緒。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要和孩子深入的交流,瞭解事情的經過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樣寶寶才能真正的長大,不被在欺負。

    還有我們做父的不要在平時總灌輸孩子欺負人的知識。因為不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所以經常說一定要當孩子頭。這樣才麼有人欺負你,這樣會使孩子變的無理取鬧。不要以內受欺負,父母一衝動就去找那個孩子算賬或者是找孩子的家長理論。那樣會使事情變的越來越壞。也不利於孩子的以後的交往,也會使孩子遇到事情有依賴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在遊戲玩耍中被欺負時。這個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據理力爭。可以講講如果在被欺負的時候如何保護自己。鼓勵和支援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反抗,向對方證明自己不是好欺負的。不要老是覺得還在出去的時候總被欺負。而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限制了他的交往能力,這樣會使他慢慢的越來越會和社會脫軌了。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比較活躍的孩子或者是性格開朗的孩子很少被欺負。我們應當鼓勵他們去交朋友,這樣不會隨意的被欺負,也有利於孩子的交往。

    最後給家長提兩個建議1、讓自己的孩子不能欺負別人,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能欺負弱小。2、自己的孩子不要被被人欺負,讓孩子從小就進行體育訓練,有了健壯的身體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 6 # 齒輪與遠方

    “哥哥讓點弟弟”,一個人侵犯了另一個人,不去責怪侵犯者,反而要求被侵犯者原諒。咋一聽上去不可思議,蠻不講理。但仔細琢磨一下,其中蘊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包含了好多人遺忘或忽略的東西。是一次反思自己,培養孩子的寶貴機會。

    確立強者心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強者,也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強者的心態。強者心態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需要一次次作為強者的體驗。

    真正的強者是對弱者寬恕,與同輩競爭,不向更強者者屈服,而不是與所有人斤斤計較。

    這個事件中,如果“哥哥”對“弟弟”用同樣的手段還擊,就放棄了自己的強者地位,失去了一次體驗強者的機會。

    不為了講理而講理

    道理和規矩的確立是為了社會的秩序,為了參與其中的人能夠共同合作,為了事情順利完成。放到第一位的應該是問題的解決,而不是道理。

    一味的講理是一種刻板和固執,真正的道理應該在實際情況中靈活變通,有助於麻煩的解決,而不是脫離實際情況的教條。

    如果是大孩子打了小孩子,需要幫助小孩子討回公道;如果是同齡孩子,鼓勵他還擊;如果是小孩子,引導他寬恕。透過不同的選擇,可以讓孩子學會靈活解決問題,不鑽牛角尖。

    情感是沒有邏輯可言的。

    放下理性,情感才能得到發展。情商的培養和理性的培養是相反的,自己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才有可能體驗到他人的情感,這些是邏輯推斷不出來的。

    親情、友情、愛情,都沒有理性和邏輯,感受到了就是感受到了。

    跳出糾紛遠離麻煩

    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新聞,因為一件小事情,最後升級為暴力衝突,甚至鬧出人命。

    反對以德報怨,崇尚以牙還牙,導致不必要的損失,不太划算。

    以牙還牙意味著把自己和對方放到同等的位置,有時候是不合適的。比如被一些小混混罵了,被一些失控邊緣的人冒犯。就像一句諺語說的“被狗咬了,你不能咬回去”

    到底怎麼做才是合適的呢?

    首先、大人透過對自己情緒和想法的覺察,也要更好的認識自己。避免把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心態傳染給孩子。比如以牙還牙的刻板,息事寧人的軟弱,斤斤計較的弱者心態等。

    其次、“哥哥讓點弟弟”,可能小孩子不能理解,做大人的要解釋和引導。明確事件的性質,強調雙方的身份,商量寬恕的程度。大概可以這麼說:

    1、“小孩打人是不對的”

    2、“你是哥哥,他是弟弟”

    3、“他不懂事,力氣小,你是哥哥比他懂事,比他力氣大。他辦了錯事,你怎麼辦?”

    相信大多數孩子會給出讓人驚歎的回答:“我可以不計較他打我,但是應該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以後別亂打人,碰到不講理的會吃虧的。”

    在養孩子的同時,從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從孩子哪裡學到了很多東西。非常慶幸陪著孩子一同成長。這是我的親身體會,可能也是很多家長的體會。

  • 7 # KK育兒寶典

    我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去體會了一下,此時此刻這位媽媽估計對兒子有些擔心,有些心疼,也會對男孩的奶奶感到有些氣憤。同時也會對如何處理覺得有些困惑,不知道怎麼做即能讓兒子保持善良的內心,也不會受到傷害。在我女兒剛上小學的時候,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我來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看待的。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打回去或者讓著弟弟的問題,媽媽之所以擔心也是害怕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影響。

    兒子的感受和兒子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對他未來形成影響的關鍵。我建議媽媽需要首先關心到兒子的感受。

    第一、兒子的身體感受:

    媽媽可以關心但平靜的問一問兒子被打的地方疼嗎?

    有可能兒子覺得被打的地方很疼,作為媽媽需要教給孩子用語言或者制止的方式讓對方停下來,或者來告知媽媽來幫助制止對方用木劍打自己。

    也有可能兒子覺得這兩下對方都是無意的,也不疼,無所謂。

    第二、是兒子的心理感受:

    兒子被木劍打了2次,又聽到對方奶奶說讓著弟弟。當聽到這些話以後兒子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感受?

    有可能兒子很生氣,說“憑什麼我讓著他啊?” 那作為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的生氣,因為被打了,是感到很生氣。接下來可以問問孩子,那你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不那麼生氣了呢?孩子可能說“打回去”,也可能說“跟對方說你把我打疼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說的加以引導,做好溝通。一般來講孩子情緒被理解了,就不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

    也有可能兒子說,沒什麼啊,讓著他這個小不點唄。那家長無需過多的擔心。

    最後,我覺得如何處理在於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作為家長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處理好了,加以正確的引導,我相信孩子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又Sunny的小男子漢的。

  • 8 # 尚澄兒童教育

    (1)定規則,一視同仁,遇事按規則辦事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總覺得別人的東西好過自己的東西,尤其是搶過來的東西格外好。

    我家兩個娃,明明是弟弟玩了不要的、丟到一邊的玩具,但只要哥哥撿起來開始玩,弟弟就開始哭鬧,吵著也要那個玩具。

    兩個人爭得天翻地覆,誰也不讓誰,好像那個玩具就是他們的唯一。

    後來,我就定了個規則:家裡的玩具,誰先拿到就先給誰玩。另外一個想玩的,必須等對方不玩了,才能玩;或者透過自己想辦法,拿其他玩具和對方交換。

    自此後,家裡再也沒有孩子因為搶玩具而大哭大鬧了。

    給孩子們定好合理的規則,並且嚴格按照規則行事,這樣孩子們慢慢地也能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在多子家庭,父母總喜歡讓一方讓另一方。其實,父母心裡的個“讓”,更多的是希望大的對小的呵護、強者對弱者的愛護。

    但是,在孩子看來,這種“讓”更多的是毫無原則地讓對方、對自己卻是全盤放棄,這會讓孩子形成自卑、不敢爭取自己正當利益的性格。

    因此,父母定好規則,大家都按規則辦事,能讓孩子心中有底、更有安全感,知道自己行為的邊界在哪裡。

    (2)告訴孩子,照顧弟弟妹妹不是他的責任

    有一次我在廚房做飯,突然聽到弟弟哇哇大哭,我心頭一緊,趕緊跑出來。原來弟弟從沙發上摔下來了。

    我抱起弟弟,同時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哥哥,希望在他那裡得到答案。

    哥哥有些驚恐地看著我說:“不是我,不是我。媽媽,是他自己掉下來的。”

    看著哥哥害怕的眼神,小手不停地撮著,發抖的小身體,我突然特別心疼:照顧弟弟從來不是哥哥的責任,他為什麼要怕成這樣?

    我想起以前每次弟弟摔倒我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就罵哥哥,每次哥哥辯解時我都是直接打斷他的話,從沒有聽完過,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這個媽媽當得很不公平。

    我一把摟過不安的哥哥,把兩個孩子都抱入懷裡:

    “沒關係,我知道了,照顧弟弟是媽媽的責任,你已經很棒了。”

    無論是哥哥還是弟弟,都是父母的孩子。他們都渴望父母的愛和照顧,我們不能因為忙,就把照顧弟弟妹妹的任務分給哥哥姐姐。

    他們還太小,沒有能力做到。他們不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就一下子長大成人。

    有時候,讓孩子慢慢長大,才能更好地成才。

    (3)不參與孩子的爭執

    戴維·弗羅斯特曾說:“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執,更多的時候並不需要裁判,無論是鐵面無私的裁判還是偏心的裁判。

    在《媽媽是超人》中,冉瑩穎的做法很贊。

    在家裡,她有一間叫做“愛的小屋”的房子,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她讓孩子們在房間裡自己解決或者反省。而她自己則在門口等。

    出來時,兩個孩子往往都是笑嘻嘻的,又和好如初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參與,都是孩子自己解決。不僅省事,而且也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了人際交往能力。

    在科恩的《遊戲力》一書中,一位多孩媽媽還發明瞭一個叫做“用愛充電”的遊戲。

    她把孩子抱在懷裡,從腳趾親到頭頂,然後假裝拿一個愛的蛋蛋,在孩子的頭頂敲碎,把愛的蛋液抹在孩子頭髮和面板上,直到全身都佈滿。

    每次玩了這個遊戲後,孩子們就心滿意足地自己去玩了,就像真的充滿電一樣,既不纏著父母,兄弟姐妹之間也更加友愛了。

    這個遊戲,在多孩家庭很實用。

  • 9 # 雨後山林靜

    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用玩具木劍打了兩次,這說明這個男孩不是無意打的。可是奶奶卻說要哥哥讓著一點弟弟,我們站在被打的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孩子會有什麼感受呢?會不會感到很傷心很受委屈呢?奶奶這種做法是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的。

    成人在對待兩個孩子時,都應當保持平等尊重的態度。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要懂得禮讓。《孔融讓梨》的故事是耳熟能詳的。講的是孔融父親叫孔融分梨的故事。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讓梨的故事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後來,父母很自然的認為孩子就應該這樣懂得讓著對方。

    但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和兒子被另一人打的情況相比,不同之處在於:孔融讓梨的行為是自發的行為,不是強迫的。而且孩子讓梨並沒有讓自己的身體或心理受到傷害。他是有喜悅感的。如果奶奶叫哥哥讓著弟弟,是奶奶要求弟弟去做的行為。我們要關注弟弟的感受。如果弟弟願意讓著哥哥,他自己都不介意,那旁人也無需阻止。如果弟弟並不想讓著哥哥,那就要尊重弟弟的感受,不能強迫他讓著哥哥。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體驗活動,當你被別人用木劍打了2次後,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又有什麼想法呢?打第一次時,可能是因為不小心打到的。如果再打第二次的話,那可能就是故意的行為了。你還希望別人再打你一次嗎?

    當奶奶對男孩說,哥哥要讓著弟弟的時候,不知道根據是什麼呢?當一個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首先成人要對這種不良行為進行糾正,阻止這種打人的行為,而不是縱容這種行為。其次,兩個孩子是平等的,沒有規定哪個孩子一定要讓著另一個孩子,因為他們都需要得到歸屬感。成人不公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失去歸屬感。會抱有你不愛我了的信念。

    因此,當兒子被另一個男孩用玩具木劍打了2次後,母親要詢問並接納孩子的感受。問問孩子:他打了你,你是不是感到很痛?可以與兒子一起找到另一個男孩要求他道歉,要讓男孩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要懂得向他人道歉,承擔責任。這樣也能培養起另一個孩子的責任感。

    奶奶不當的做法,無需去理會。並不是老人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我們要學會與老人分清心理邊界。讓老人知道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做錯了就要向對方道歉,承認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錢不還可以追回來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