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埃讀歷史
-
2 # 小王說道
至於三足鼎立,大概是在赤壁之戰後開始的。赤壁一戰,魏軍83萬大軍只有27騎返回許都,兵力大損,而蜀吳雙方則兵力有所上升,便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三國中,魏國雖曾遭赤壁慘敗,但還是實力最強的國,相比之下,蜀吳兩國則遜色一些。雖然如此,三國各有所長,互相牽制,都沒有統一中原。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下面來談談我的見解。
魏
魏國曹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大詩人,《觀滄海》、《龜雖壽》等名史詩都出自曹操之首。曹操的統領全軍方面應該是三個君主中最好的。他首先領導了反董卓聯盟,雖然沒有成功,但也顯示出了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而後與袁紹作戰,官渡一戰大敗紹軍,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又徵烏桓,伐張魯,這都體現出了曹操過人的軍事領導能力。至於他的品行方面就有些差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欲加九錫,手下謀士荀彧進諫,曹操懷恨在心,後荀彧被迫服毒自殺。曹操不久又欲加三公,荀彧之侄荀攸諫,曹操不悅,荀攸亦鬱鬱而終。曹操對其手下主薄楊修極其反感。徵劉備時,曹操藉口楊修出言不遜,命手下將其斬首,其實是為了拔除了他的眼中釘。
再看魏國的將領。曹操手下可謂人才濟濟。文有郭嘉、賈詡、荀攸、荀彧、程昱、司馬懿等謀士;武有張遼、夏侯敦、許褚、曹洪、夏侯淵、龐德、徐晃等大將。郭嘉,字奉孝,可謂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但可惜天妒良才,死是僅僅38歲,但已屢立奇功,尤其是死後,遺計定江東,曹操就是聽從了他的遺計,使得不費一兵一卒就殺了袁紹二子:袁尚、袁熙。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仰天長嘆:“若奉孝在,不使孤如此。”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乃至以後的司馬懿大概也不及他。許褚,字仲康,原是曹操手下虎衛軍副統領,自虎衛軍統領典韋在宛城一戰為救曹操陣亡後,許褚便成為虎衛軍統領。在曹操與馬超交戰時,許褚曾與馬超200餘合,眾將皆目瞪口呆,回營後,曹操道:“子真吾樊噲也!”從此,許褚也得到了“虎痴”的稱號。可見許褚之勇猛。雖然魏國有如此多的良將智士,但也未能扭轉三足鼎立之局勢。
蜀
蜀漢在初期是實力最弱的國家,但由於主公劉備禮賢下士,有許多文人武將慕名投來;如趙雲、黃忠、馬超、關羽、張飛等將;還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等謀士。劉備很會隨機應變。在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心中一驚,竟把筷子扔到了地上,恰逢此時一聲轟雷,驚天動地。曹操問為何投箸,劉備便藉口說是受雷所驚,免除了曹操對他的懷疑。但他卻不能把這種隨機應變的才能運用到領兵打仗上來。在沒有人獻計的情況下,他幾乎從未取得過勝利。為了為關羽報仇,與吳國交戰時,他把苦諫的諸葛亮放在都城守衛,自己去攻打吳國。這是他在有孔明後第一次獨立帶兵打仗,也是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失敗。最終病死白帝城。劉備還很懂得收買人心。在長坂坡一戰,趙雲為救劉備之子劉禪在曹營中七進七出,見到劉備時,他一把將劉禪摔在地上,佯怒說:“此子幾折吾一大將!”使得趙雲對其肝腦塗地。
諸葛亮可以說是對蜀漢貢獻最大的一個人。他沒有辜負劉備三顧茅廬對他的知遇之恩,首戰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敦,又在新野令曹仁等膽寒。爾後舌戰群儒,使得孫劉聯盟成功。在劉備死後,他已成了蜀漢第一領導者,卻又不居功自傲,六出祁山,多次擊敗魏軍,雖然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在五丈原去世,使得蜀國統一中原的願望徹底破滅。
蜀國沒有統一三國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劉備的統領能力太差,前面已經說過。
二是劉備太優柔寡斷。在奪取西川這個軍事要地時,他總是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而猶豫不決,最終在諸葛亮、龐統的多次勸導之下才決定攻打西川。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怎能因為劉璋是漢朝宗室就放棄進攻西川呢?再說當時劉備所在荊州西有曹操之虞,東有吳國之憂,如果不盡快取得另一塊根據地,劉備將很難與魏吳兩國抗衡;而且,當時如果劉備不取得西川,西川就將被曹操攻下,這對蜀國、吳國都是由百害而無一利,劉備卻沒有參透這些道理,只有在謀士的指引之下,他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說明劉備沒有一個國君所應具有的果敢堅決和高瞻遠矚。
三是蜀國在趙雲等將一一去世後,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太少,這也就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俗語。
因此蜀國沒有統一三國最重要的是國君劉備的本身原因。即使諸葛亮再多活十年,也只是能讓蜀國晚些滅亡罷了。
吳
吳國地處江東,因有長江之險,魏國遲遲不敢與吳國交戰,只是在赤壁一戰後,才與其進行作戰。吳國國君孫權是這三個國君中最長壽的一個,直到70多歲時才去世。他的統帥能力也不是很強。他曾兩次與曹操手下大將張遼作戰,但兩次均大敗而歸。
但是他手下一些有統領能力的將領補充了他這個缺點。譬如周瑜、陸遜等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用連環計大敗曹軍,而陸遜則在劉備大舉攻吳時利用蜀軍的弱點,火燒連營,使得劉備60萬大軍盡數喪命東吳。
孫權在識人方面則不如劉備。他十分偏愛周瑜。周瑜死後,魯肅向他舉薦龐統,他見到龐統其貌不揚,便對他有些反感,孫權問他比周瑜如何,龐統說他與周瑜大不一樣,孫權便沒有重用他,最終事實證明,龐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孫權一個很大的失誤。
吳國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原因有二。
一是孫權自身的缺點。如上述所說種種。
二是東吳在周瑜陸遜等人相繼去世後,可以用妙計取勝的將領幾乎沒有,都是憑藉武力或好的地理位置來取勝。太史慈臨終前說:“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這就說明它是一個崇尚武力的人。當時他與張遼交戰時,他用裡應外合之計對付張遼,殊不知張遼隨曹操征戰多年,這點小計怎能騙過他。張遼將計就計使得太史慈上鉤,將他射死於亂箭之下。後來丁奉戰勝曹丕,也是利用了當時的地理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是統一中原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可魏、蜀、吳三國各佔其一。魏國兵多將廣,有天子之名,佔據了天時;蜀國劉備施仁政,寬厚待人,所以佔了人和;吳國久居江東,憑藉長江之險,佔了地利。這樣,便使得三足鼎立之勢長久持續,無法解決。
-
3 # 笑一笑會更快樂
公元220年篡漢建立魏國,建都洛陽,史稱曹魏。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後遷至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其中,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包括漢中以及南蠻地區》。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曹魏佔據北方發達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次之,蜀漢最弱。
-
4 # wjh158969970
官渡曹操興起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於孫劉聯軍 行程三國鼎立 關羽戰死麥城 劉備興兵東吳為關羽報仇 陸遜臨危受命與孫權 打敗劉備於夷陵 個人認為三國鼎立還並未就此打破 三國鼎立真正被破的時候是是230年秋的時候 也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 三國鼎立局面很大的意義就是曹操經赤壁一敗 不敢再像長江以南用兵曹魏一直盤踞北方修養生息不敢大舉南下 而我們縱觀前三次北伐都不難發現蜀國一直處於主動進攻 到了第四次北伐 完全是被動防守 230年秋曹魏路大軍進攻漢中 司馬懿走西城 曹真走斜谷 張郃走子午谷 漢中是蜀漢的門戶 此地被破對蜀漢的震動是巨大的 所以才有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三國鼎立結束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
-
5 # 超124109608
笑侃一下,這三個人來自中原周邊不同的地方,曹操安徽人擅長權謀,劉備是河北人哥們義氣重,孫策湖北人狡猾聰明,舉例說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權謀吧,孫策拿一塊石頭換了袁術一支軍隊,但是別人太強了他就回自己老家長江邊,憑險而踞,割據一方。夠狡猾吧。。。劉備呢像黑社會一樣拜幾個把子,這幾個把子是相當牛逼的人物,硬生生的佔據巴蜀。所以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6 # 穌哥8286077
看到此題,不妨發表一下愚見。當年諸葛亮隆中對時,針對劉備當時的政治困局,指出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劉備)可占人和,由此不僅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反應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格局。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皇權衰落,所謂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諸侯割據一方,稱王稱霸之人遍佈全國。政治短見者如袁術之輩,妄自尊大,自以為玉璽在手便急於稱帝,殊不知帝王之道豈非擁有一塊石頭這麼簡單。袁術之兄袁紹比其弟略有遠見,但也只屬於一代梟雄,統一河北之後便趾高氣昂卻又安於現狀,對於沮授提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的策略不予採納(因為擔心迎奉天子後,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失去了最佳政治資本,便宜了曹操。曹孟德,雄才大略,充分認識到漢朝雖然衰敗,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人民心中位置正統,而其對漢天子的態度也比袁氏集團高明:奉天子以令不臣。至於呂布,張繡陶謙之流,在那個年代純屬打醬油的。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後,也一直以漢丞相自居直至魏王不敢偸窺神器,因為劉備孫權馬騰張魯劉璋等勢力未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拋棄政治初心。孫權秉承父兄之志,據守長江天塹,水軍獨步天下,聯合劉備共拒曹魏不在話下,但要北伐卻受制於國力不足,也算是隔江興嘆。至於劉備,創業之初,撈了個皇叔的政治資本,像個搞傳銷的,在全國範圍內到處宣揚其匡扶漢室的思想理念,因為政治路線正確,在其周圍凝聚了一批像關羽張飛諸葛亮這樣的死忠粉,利用忠君愛民的儒家思想,將人和之力發揮的遊刃有餘,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總得來看,得人心者的天下,曹孫劉三家公司對百姓都很不錯,但有一點,曹操集團的文臣武將,基本屬於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高官厚祿在奮鬥。劉備的手下基本是為了實現劉備的政治抱負在奮鬥。孫權手下的將官政治意識比較low,就為了保住江東這一畝三分地在奮鬥。此乃在下淺見。
-
7 #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東漢末年,也就是漢靈帝時期, 宮中的太監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操縱政權,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
朝廷黑暗,皇帝、官僚都只顧自己享樂,不顧老百姓死活。天災人禍、瘟疫橫行,民間地主豪強也趁勢而起,慢慢也形成了一些起義。當然,最著名的就是黃巾起義。
時局動盪,朝廷腐敗導致對地方權力弱化。很多地方勢力就自己建立武裝政權,造反的也有,自保的也有,想以此混個一官半職的也有。包括早期的曹操、劉備其實都是想趁亂撈個朝廷大官噹噹,只不過後來勢力大了,野心膨脹了就想當皇帝了。
包括一些州牧官員,發現朝廷衰落,也都佔地擁兵自重,一時之間群雄割據、軍閥混戰。
在混戰階段,由於種種原因,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令諸侯,劉備佔據西蜀,孫權劃江自守,以保江東。在一定程度上三股力量相互牽制,促進了三分天下的雛形。而赤壁之戰後,曹操敗給了孫劉聯軍,給了孫權、劉備喘息和發展的機會,從而成就了吳蜀的誕生,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20年,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篡位成功,建立魏國,稱魏文帝。
221年,劉備不甘落後,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並展開拉鋸戰長達近60年,只不過最終統一天下的是司馬懿家族的西晉!
-
8 # 四川達州人
漢末形成三國是必然也是偶然。
漢末大亂,大量中原人口南遷江南、荊州、益州以躲避戰火,無形中增加了人口,帶動了南方的經濟科技發展。
所以,赤壁大戰前南方人口已經略微超過北方了。曹操所佔九州登記在冊人口約128萬,江東荊州益州合計約150萬。
這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南方不願意投降曹操的世家力量不比曹操差距多少,這是曹操赤壁大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反過來說,北方雖人口損失九成,但農業基礎還在,恢復發展幾十年,人口就輕鬆地壓倒南方,最終統一也就是水到渠成,無可抗拒。
所以,赤壁大戰時期即便沒有劉備也會有其他勢力填補空白,依舊會形成三國。但最終還是會被北方統一。
回覆列表
當時天下分為九州,魏國獨佔其六,吳國佔其二,蜀國僅有其一。因此對蜀、吳兩國來說,結盟具有關乎生死存亡的意義,具體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其一,兩家單憑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曹魏相比,必須聯盟與曹魏對抗,增加反魏的力量,使得曹魏不敢輕舉安動,主動進攻。其二,兩家聯盟可以使雙方不必對對方有太多的顧慮,可以專心致志地搞好內政,充實國力。其三,聯盟之後,蜀、吳兩國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促進共同發限。事實上在兩家聯盟確立期間,雙方的使者直往來不斷,民間交往更是極盛。其四、人軍事上說,兩家聯盟之後,迫使曹魏陷入東西兩線作成的被動局面。透過聯盟,蜀國解除了自己的“東顧之憂”,也使曹魏“河南之眾,不得盡西",可以專心北伐。吳國也是一樣,沒有了“西顧之憂”,曹魏“河南之眾,不得盡南”。例如建興六年十二月,吳魏兩國大戰諸葛亮乘機率蜀軍出散關,將陳倉圍住,在西線也給曹魏造成很大壓力。再如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再次北伐,從斜谷口出擊。兩個月後,蜀軍駐紮於五丈原,與魏軍形成對峙之勢。又過了一個月,孫權也率軍北上,由巢湖進攻合肥。三國鼎立期間,蜀吳兩國多次這樣相互配合,分散曹魏的兵力。
正是因為聯盟的存在,才使“三國鼎立”可以延續四十多年。如果兩家沒有聯盟,恐怕天下早就被魏國統一了。因此,“三國鼎立”絕不是三國實力相當,相互攻伐,而是南北對立,孫劉聯盟在南,曹魏在北,其中又以吳國為主,蜀國不過是小弟。